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高层新智囊 >

第5章

中国高层新智囊-第5章

小说: 中国高层新智囊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瓿闪擞纱彻ひ滴拿飨蛏ひ滴拿鞯淖停徒〉玫酪濉⒕谩⒓际鹾臀幕系娜嬗攀啤K衔⒄怪泄幕肪澄幕唤鼋鍪嵌晕颐敲媪俚幕肪澄;姆从Γ彩嵌允澜绺窬趾凸使叵当浠龀龅幕Χ浴K赋觯骸盎肪嘲踩枪野踩闹匾槌刹糠帧>梦;嵌淘莸模跋煊谝皇保;蚴浅て诘模坏┬纬纱蠓段Р豢赡孀钠苹担褡迳婢突崾艿礁就病6肪巢话踩母樱谟谖颐羌绦叵鞣酱彻ひ滴拿鞯募壑等∠颉⒎⒄孤肪逗蜕罘绞健U獠唤龆宰试春突肪嘲踩钩裳现赝玻布泳缌松缁崾Ш庥牍椅榷ā=饩鲆陨衔侍猓歉龈丛拥南低彻こ蹋婕暗焦曳⒄拐铰缘牡髡婕疤逯啤⒒啤⒎ㄖ频囊幌盗懈母铮婕暗搅斓既斯勰畹母谋洌婕暗礁刹靠己说淖酆现副辏ㄈ缭黾幼试瓷肷缁崛宋牡燃ㄐЭ己耍┯肼躺獹DP核算体系的建立,当然,还涉及到我们文化价值理念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在环境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环境文化所倡导的生态经济,也应成为调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人群差距等利益关系的内生变量。如通过建立区域环境补偿机制,让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 境;如通过建立城市对农村环境的补偿制度,加大对农业的绿色补贴;如通过引导富裕居民支付更多的环境成本改善环保公共设施,让遭受环境危害最大的弱势群体得到实惠;如通过建立自然资本的市场机制,使良好的自然环境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总之,要使环保理念真正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就必须大力弘扬环境文化。任何区域开发,都要考虑资源环境;任何经济建设,都要尊重自然法则;任何赶超战略,都要兼顾社会公平;任何市场行为,都要补偿生态环境。这才是环境文化极力营造的道德氛围与社会共识。”(参见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可以说,这是一个视野极广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了通常所说的国家安全内容,还从整个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进行了论述。    
    保护弱势,平衡利益的关键——中国式民主    
    面对中国社会蕴含的各种社会问题,潘岳主张积极化解和调整各种可能导致社会动荡的内在矛盾关系。而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民主与法治。与积极主张施行西方民主的观点不同,潘岳虽然认为民主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认为中国当代民主的体制,就是由政府主导的全体人民平等参与民族复兴的政治形式,但他对实行西方议会民主政治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    
    前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者李普塞(Seymour Martin Lipset)对民主的研究结果,在中国高层中有相当重大的影响。李普塞认为: 一国的政治发展(民主化)和该国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些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了:①接触现代化事务的人数;②受大众传播影响的人数;③居民所迁徙的人口比率;④都市化程度;⑤非农业劳动力的人口比率;⑥识字率;⑦平均国民所得。按照李普塞的研究,当一国的社会发展程度极低时,这个国家很难成为稳定的民主国家。    
    纵观当今世界实施民主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现状,让人不能不重视李普塞的理论。依照这个理论,潘岳认为,中国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水平之下,文盲比率高,接触现代化事务的人口比率低,农业人口比率高达70%,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绝对不适合搞西方议会政治。否则,当早熟的民主来临时,广大的无知群众,极容易被煽动起来,转化成狂热的民粹主义。如此一来,不啻是重返文革时代的无政府状态,中国付不起这样的代价。基于此,潘岳积极主张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比如,他主张党内民主,提倡促进科学公开的“政策民主”,建立公共政策辩论体系,实现社会参与、政府决策、人民监督的政治民主。强调以法制和强力政府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希望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人事制度改革、法治、党内民主、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来实现之。并试图通过制度设计,抑制腐败和权力寻租,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调整以效率为主的改革取向,倡导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注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相协调。而这其中中央政府的权威是实现社会生活公开公平的关键。许多人认为,对于一个后进的大国来说,维护中央权力的“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术语)最低,才能换取最大的效率。    
    对发展主义的反思    
    2003年5月6日,中央公布的新一轮人事任免名单中,出现了潘岳的名字。他被免去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任命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国家环保总局是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另一个要害部门,中国近年来对环保的重视举世瞩目,国际社会都把环保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同样高的层次。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后,潘岳将反思的矛头对准了GDP,将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对GDP的片面追求,归咎于唯发展主义的思维模式。    
    经历上千年风雨沧桑的中国,在20世纪后半程开始了真正追求实现现代化,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至上的观点,片面强调实现如美国、欧洲一样的富裕和繁荣,在指导思想上占了一定的上风。这种需求的极端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    
    “发展主义”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意识上的“发展”,指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人类社会的正当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和开放的目标。而所谓“发展主义”指的是一种源起于西欧北美特定的制度环境,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逐步流行的观念,对后发国家具有相当大的蛊惑性,它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等等的许诺,对广大的“第三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包括贫富悬殊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冷战结束以后,发展主义更是演变为一种全球化的潮流。这种潮流将“发展”简单地还原为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又简单地等同于GDP或人均收入的提高。在向所有人许诺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发展主义滋生着一种不均衡的经济格局和不合理的交换分配体系,同时也严重地破坏着资源日益减少的环境,损耗着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潘岳文章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焦点,即集中在对发展主义的反思上。他在反思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着生态工业经济的新型增长方式。潘岳强调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应当将经济链向中国西部转移,加快中西部的开发力度。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特指对重大政府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等诸多手段,使绿色控制的链条从规划设计环节开始,到废物重复利用这个终端,实现完全的物质能量循环使用的目标。”(参见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第一辑潘 岳(4)

    中国人不能丢弃的原则    
    总体上看,潘岳的视角基本集中于如下的问题上,这些问题也是中国人未来不能丢弃的原则:一、中国的主权和大国地位;二、文化中国的凝聚力;三、中央政府的权威;四、社会的安定;五、可持续的发展;六、社会公平与亲情;七、渐进的政治参与;八、良性生态环境。    
    潘岳的思想体系,也有如下一些基本的内涵:    
    第一,主张渐进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    
    第二,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强调结构的调整重于量的增长。    
    第四,支持公众参与,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第五,以环境为一切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第六,以大中华的利益为本位,认为这是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潘岳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马列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部分西方现代化理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些来源,有可以相互融合的,有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潘岳的各种政策主张中,可能仍然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完善之处,而其可操作性和实践上的意义,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附录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    
    潘 岳    
    任何执政者都要与宗教打交道,世界上许多事都与宗教相关。为了真正完成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我们需要以新型的执政意识重新审视宗教功能,以理性的管理方式去解决迫在眉睫的政教难题,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研究科学合理的政教关系。因此,在飞速发展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率先与时俱进。    
    一、“反映论”与“宗教鸦片论”    
    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与科学不同,科学探索事实世界,宗教探索意义世界。与哲学也不同,哲学解释意义世界的方式是理性逻辑,宗教对意义世界的解释是超理性思维。一句话,凡人们想不通、做不到的地方,就有宗教存在。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里提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里,马克思用形象化的语言显示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马克思的原意中,对宗教的这一功能并无褒贬之意,况且比喻性的描述也不能作为本质判断。但列宁在解释这句话时,创造性地加上了“麻醉”两字,即改为人们所熟知的“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把原来“人民对宗教的需要”变成“统治阶级利用宗教麻醉人民”。主语换了,意思也就全变了。更为不幸的是,列宁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全部世界观的基石”(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一文)。由此引申出来的又一结论便是:“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我们应当同宗教做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见《列宁全集》第17卷)。从此,“宗教是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成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标准理解,也成为我们制订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宗教被视为“毒品”,被视为旧社会的残余,被视为与先进阶级、先进政党、先进制度格格不入的异物,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意识形态。    
    我们应当注意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