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往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翼鹏演技很高,“打对台”也很有办法。有一次,他不但没有征得父亲盖叫天的同意,也没有和弟弟二鹏商量,便和二鹏唱起“对台戏”来。张二鹏也是武生演员,他的演技远不如张翼鹏,结果把二鹏拉垮。演出时,张翼鹏那边人头攒动,而二鹏这边却是门可罗雀,自家人给自家人来了个难堪。盖叫天闻知此事后,非常恼怒,认为翼鹏毫无手足之情,声言要与张翼鹏断绝父子关系。
旧时乡间红白事(结婚或出殡)也常请戏班唱戏。大户人家最少请两班,有意让他们唱“对台戏”,以讨个红火热闹。两个戏班唱起“对台戏”,往往是,你唱武戏,我也唱武戏,你演文戏,我也演文戏,都拿出本班戏的真功夫。有趣的是吹唢呐,甲戏班吹一个,乙戏班就一人同时吹两个;甲戏班见状,干脆用鼻子吹唢呐,乙戏班更不示弱,干脆拿起瓷茶壶吹起来……观众叫“好”声不断,把演出推向高潮。当然唱也好,吹也好,必须有真功夫,谁好谁差,观众看得很清楚。乡村戏班中艺术造诣高的人,一九四九年后都被吸收进了国家专业性剧团。
“对台戏”是一种艺术上的竞争,这必然会促进艺术的创新发展。而今,内地剧团都由国家养起来,这种带有竞争性的“对台戏”不见了。
●【用京剧唱外国戏】ǎ|ǎ|ǎ|ǎ|ǎ|ǎ|ǎ|ǎ|ǎ|ǎ|
早在九十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人试用京剧程式来表现外国题材的戏了。一九零四年积极倡导改良戏曲的京剧名伶、剧作家汪笑侬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和屈辱媚外,他激于义愤编写了一出外国题材的京剧名叫《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应该说是京剧最早演外国戏的先例。该剧取材于波兰亡国,惨遭外国瓜分的历史教训,明确表现民主思想和反抗民族压迫的倾向。同年八月五日在上海“春仙茶园”首演,蔡元培先生在他主办的《警钟日报》上发表评论,称这个戏是“演剧改良之开山”、“梨园未有之杰构”。汪笑侬自己也写了一首题为
《题瓜种兰因新戏》的诗:
国香散尽野兰芳,七月食瓜热血凉,请就前因证后果,感情安得不心伤。
一九零七年六月,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组织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演出了根据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当年秋天,王钟生在上海创办的春阳社也演出了这个戏,当时没剧本,就请许啸天改编成京剧剧本,按京剧的形式演出。演员全部穿西装,虽然念白较多,但还是使用锣鼓,唱的是皮簧京腔,登场也有引子、定场诗,演员有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等。
第二年,夏月润、夏月珊、潘月樵等受日本留学生的影响,在上海南市十六铺建起了“新舞台”,邀请了赵君玉、赵如泉等演员,演出了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的京剧《新茶花》,又一次轰动一时。
辛亥革命之后,有小谭鑫培之称的京剧演员贾洪林和旦角周蕙芳(艺名小桃红)在北京演出了《法国血手印》。贾洪林在剧中饰法国律师,穿西服革履,戴眼镜,留八字胡,模仿洋人口吻。这是北京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京剧外国戏。不久,上海新舞台由夏氏兄弟和毛韵珂等演出了京剧《英国血手印》。
三十年代初,尚小云排演了根据古代印度一个传说改编的《摩登迦女》,为了真实地反映异国生活,尚小云对剧中人物扮相、服饰、台步、唱腔等方面作了许多大胆改革尝试,不仅跳西洋舞,伴奏也取西洋乐器。著名琴师杨宝忠被邀拉小提琴为之伴奏,别开生面,新意迭出。在三十年代北平中华戏校还排演过焦菊隐根据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京剧《铸情》。
到四十年代,天津稽古社科班张春华等演出了《侠盗罗宾汉》,这是第一个以外国体材演出的京剧武打戏,戏中使用了真剑,不少格斗拚杀场面激烈,惊心动魄。
建国后,言慧珠于一九五四年根据朝鲜剧本改编演出了《春香传》,剧情揭露了官僚的腐败与残暴,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言慧珠用梅派唱腔,委婉动听,感人至深。
一九五八年,著名作家范钧宏根据蒙古人民共和国同名歌剧改编的京剧《三座山》,由中国京剧院张云溪等演出,文唱武打俱全,还有不少蒙古舞蹈动作,以及马术和京剧传统程式,热情奔放。
●【京城何处“戏子坟”】ǎ|ǎ|ǎ|ǎ|ǎ|ǎ|ǎ|ǎ|ǎ|ǎ|
旧时称职业戏曲演员为“戏子”,据说含轻蔑意,余不以为然;倘读过明代成化进士、浙江右参政陆容所撰的《菽园杂记》,便知后来所言“戏子”,实则“戏文子弟”(即戏曲演员)之简称也,岂含轻蔑之意?
清朝同光年间,京剧兴起,风靡百余年,艺人生老病死,层见叠出,而北京人惯称的“戏子坟”亦逐年迭起,其著名业冢共有四处。
北京最早的戏子坟是位于崇文门外四眼井的“安庆义园”,它是乾隆时由安徽进京的“三庆班”购置的,演员病故后皆埋于此。生前相依依,死后长相随,足见其颇重乡里之情。
安庆义园渐不敷用,“大老板”程长庚(安徽潜山人)和“春台班”(四大徽班之一)台柱余三胜遂筹资购右安门内盆儿胡同土地另辟“潜山义园”,以葬诸多同乡。
位于崇文门外南极庙街南极庙东侧的“春台班义地”,是全体演员集资于咸丰初年修建的公墓。满族著名“花脸”钱金福,虽不属于春台班,但却将其做“内廷供奉”时所得俸禄资助于义地,故同行皆谓其“大积阴德”。
上述三处梨园义地,多年无人照管而化为荒冢,于四十年代被夷为平地,并陆续变作房基,屡经变迁而难觅其遗址。
位于宣武门外陶然亭的戏子坟,系安徽、江苏、湖北三省演员集资修建,故曰“安苏湖梨园养地”。义地附近的“松柏庵”,是梨园界的“乐园”。
今日之陶然亭公园,旧称“窑台儿”,盖因窑土堆积如山而故名也。土台上有茶馆儿,名曰“窑台茶馆”,其周围窑坑累累,芦苇丛生,凫趋雀跃,野景令人迷醉,梨园老少清晨皆来此喊嗓练功,而后到窑台茶馆歇脚喝茶,相沿成习,乐在其中。
自窑台茶馆西行百余步,即为松柏庵。其庵坐北朝南,乃两进院落。前院正殿五间,系吕祖殿,供纯阳祖师吕洞宾,左右塑龟蛇二将。东配殿五间,曰“昆仑善社”,程砚秋书其匾,内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西配殿五间,供梨园界人士闲住,既非公寓又非别墅,来去自由且分文不取。
这座庙宇,尚有东、西两个大跨院,东跨院设“九皇殿”,供伏羲、神农、黄帝等远古之帝王,梨园公会每年在此举行“九皇会”,沐浴斋戒,焚香膜拜,忏悔素日浓施粉黛、糜费膏梁之罪愆。西跨院所设为“喜神殿”,每岁正月初一祀其神。
此庙之产权属于梨园公会,梨园界生、旦、净、丑各行当演员生前以此庙为聚会之地,死后则葬于庙前及其东侧的义地。被誉为“国剧宗师”的杨小楼,著名花脸“金派”创始人金少山,著名小花脸高四保及其子“高派”创始人高庆奎等名伶,皆葬此义地。
一九五二年二月,北京梨园公会郝寿臣、王瑶卿、梅兰芳、姜妙香等以松柏庵为校址,创建北京市戏曲学校,遂成立迁坟委员会,把安葬于安苏湖梨园义地的骸骨迁往南苑“集贤村”公墓。
●【梨园名流助学义举】ǎ|ǎ|ǎ|ǎ|ǎ|ǎ|ǎ|ǎ|ǎ|ǎ|
老北京人最爱听京戏,但最腻和唱戏的打交道,对其评价是“台上台下逢场作戏,虚虚假假无情无义”。即便是梨园中人,有时亦不免自称是“无义行”。是否属于社会偏见,姑置勿论;而诸多名伶为支援办学踊跃义演的事迹,京城有识者无不钦佩,且传为美谈。
北京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清末民初时所居贫苦回民甚多,而目不识丁者十有八九。宣统三年秋,须生泰斗马连良之父马西园、中医大夫常相臣等五位回族头面人物会商,遂于花市清真寺附近草创“文化小学”。
民国十八年(1929年),文化小学更名为清真小学,共有六班学生,其校董会由创始人马西园任董事长,其子马连良、架子花脸名优侯喜瑞、清真寺阿匐哈孝先等二十五人为董事。校董们不仅慷慨解囊资助办学,而且经常莅临学校指导工作,勉励教师敬业爱校,教育学生勤奋学习,尊敬师长。该校之校训为“勤慎诚敬”,而抱柱警句牌上则有楷书“我要帮助弱小的同学”、“我不和无心伤害我的人计较”,阅而读之感人肺腑。
三十年代末期,清真小学班次遽增,原有校舍不敷使用。经校董会研究,决定以一千五百块大洋买下花市东段北侧已变为私产的灶君庙,以备扩建教学楼新址。
为筹措这笔资金,以马连良为首的回汉两族诸多京剧名角皆欣然义演。马连良因系校董,支持扩建新校责无旁贷,故常在公演时加演一至两出义务戏。所演义务戏,皆其拿手剧目,即以做、念为主兼重唱工的折子戏加首尾而成的本戏,如《四进士》、《清风亭》、《清官册》、《范仲禹》、《一捧雪》、《串龙珠》、《十老安刘》等。在其影响和带动下,梨园耆宿萧长华、四大名旦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侯喜瑞、雪艳琴、叶盛兰等十余位名角皆义不容辞而联袂登台。
一九三九年春,马连良在东安市场吉祥戏院义演《法门寺》,由候喜瑞饰刘瑾,萧长华饰贾桂,雪艳琴饰宋巧姣,如此珠联璧合、阵容强大之义务戏,海报贴出即告爆满,可叹早成绝响矣!彼时萧长华已年逾六旬,校董会拟于演出前派车接其前往戏院,先生固辞之并欣然允诺:“不必来车接我,我走着上园子,绝对误不了场。你们用不着客气,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事,只要是公益事,我都愿意帮忙!”其言也掷地作金石声,其行也深得梨园内外人士嘉尚,曾传为佳话令世人敬仰!
清真小学靠梨园名流赞助及商界筹募,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一月落成新校舍(两层教学楼,教室凡十二间,并有诸多办公室及操场),并更名为“穆德”小学,盖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译音头尾之二字也。
●【一柄锣槌传三代】ǎ|ǎ|ǎ|ǎ|ǎ|ǎ|ǎ|ǎ|ǎ|ǎ|
日前,笔者赴沪,友人宴请,座中有久负盛名的伶人吴富琴先生。吴先生于席间拿出一柄锣槌把玩,说到兴奋处,还轻轻敲击着膝关节,好像打着鼓点。经询问,方知此锣槌已传三代。
早在清光绪帝在位时,吴富琴之祖父吴永明在梨园界曾享有盛名,其锣打得出色,故有“大锣吴”之称。光绪帝雅好京剧,经常找着名演员谭鑫培、王瑶卿等人到宫里去演戏。“圣旨”一下,谁敢不遵?但是,却常常是一场辛苦,空手而归。吴永明是给谭、王二位打锣的,自然也经常入宫,为皇帝演出。
谁料,光绪皇帝爱看戏,更爱打锣。每次演出,他总要到后台去看看,特别注意是谁打锣。有一次,他高兴起来,拿过锣槌打了几下。但是皇帝站着打锣,庶民谁还敢坐着?这却苦了必须坐着打鼓的,也只好站起来打。从此宫中演戏便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打鼓的都得站着打。一场戏几个小时,打鼓的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