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穿越宁采臣 >

第251章

穿越宁采臣-第251章

小说: 穿越宁采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仪式的进行。在场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宁采臣的分封的官职大都以追随他的人为主,比如像吕布、赵云、扬天、高顺、杨凤、左校、张白骑等武将都封卫将军,一些实力差一点比如慕白等人也都封微校尉,其中宁山、纪铉两人人更是位列九卿;陈宫、萧腾、诸葛亮更是位列三公!

    数来数去,这些高官要职大多都是原本追随宁采臣的人当人,至于原先梁朝的老臣,大多都是身居原职,不过他们也都清楚,陈宫这些人一早就跟随宁采臣,身为从龙之臣,自然在宁采臣心里比他们这些人中一些,而且他们这些原本的梁国老臣也并不是全部身居原职,比如赵彦,就被封为少府,位列九卿,这是当初在御书房门前挤兑朱洪喜的那个人,这让很多人羡慕,当初自己怎么就没有好好在宁采臣面前表现。

    “令,今日起,我晋国设内阁,负责决策国家大事,第一任内阁成员设八人,除朕之外,其他七人由诸葛亮、陈宫、萧腾、纪原、吕布、赵云、纪铉担任。。。。”

    直到下午时分,整个仪式才结束,也标志着晋国成立,梁国彻底成为历史。。。。。。。。。。。(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八章:大刀阔斧(一)

    晋国新立,昭告天下,梁国改梁为晋,消息如同风一般的传出去,不仅仅是晋国,一些原本身在晋国的探子也将消息第一时间传了出去,信鸟飞出,传向神州的各个角落,可以预料,用不了多久,宁采臣登基的消息就将传遍神州。

    新国建立,本应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但是宁采臣却连回家陪老婆的时间都没有,就急急忙忙的召集诸葛亮、萧腾、陈宫、纪原、纪铉、赵云、吕布等七个第一届内阁成员,没办法,事情太急了,王朝新立,确实可喜,但事情也不少,尤其是现在的晋国,整个国家就像是一台大机器,要想正常的运转,就要疏通内部的每一条电路,但很明显,在在的梁国不仅仅是电路出了叉子,各种零件也缺的严重——

    缺人,这是摆在宁采臣等人面前最直接的问题,先不说地方官的问题,就说朝廷,当初普渡慈航祸乱朝纲,死掉的朝廷重臣没有一百也有几十,现在很多官职空缺,急需要人补上来,而且地方官的问题,除了东岩郡经过一年的治理好了起来,其他三郡都是一团乱,官员**贪污、草菅人命什么的,这都不是事,这样算下来,补填管制空缺,整治地方官就是一项大工程,这是摆在眼前,也是必须要治理的。

    水至清则无鱼,有人就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有贪欲,贪污受贿这东西永远不可能杜绝,总会有些小偷小摸,但是这种危害到国家社稷的,绝对要彻底清除。

    军队方面倒是可以稍微缓一缓,宁采臣心里打算将晋国的军队整理一遍,不过这个问题可以慢慢进行,不急于一时,数来数去整治民生才是现在最主要的。

    “人员空缺,那就选人,我就不信我诺大的晋国还找不到有才能的人。”王宫,御书房,宁采臣一身龙袍,大手拍在桌子上道。

    “陛下当初在东岩郡推行的科举制可行”陈宫开口道:“我们可以效仿当初在东岩郡的方法,在我晋国推行科举制,唯才是举!”

    旁边的纪铉、纪原、诸葛亮都是有些赞同的点了点头,现在晋国情况就是急缺人才,推行科举,全国选拔政治人才,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而且有东岩郡的成功在前面,至少他们心里也有底。

    “这样做恐怕会有些人跳出来反对。”

    这时候,萧腾皱眉插口道,他说的那些反对的人自然是那些名门望族,以往为官是举孝廉的形势,名额也全都把持在那些名门望族手里,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名门望族长此兴旺,而平民百姓却永无出头之日,东岩郡推行科举制无人反对,那是因为当初黄巾之乱,整个东岩郡的名门望族不是逃走了,就是被黄巾军灭门,推行科举制自然水到渠成,但是现在要在整个晋国推行,唯才是举,这无疑触动那些名门望族的利益。

    “谁敢跳出来我就剁了他。”

    宁采臣态度很强硬,这些名门望族,他马上就要动刀,乖乖配合最好,若敢跳出来,他绝对不介意来一次清洗。

    “我晋国确实需要一次大清洗,树我国风!”

    诸葛亮手持羽扇,平静的开口道,旁白你的陈宫、纪原、纪铉、赵云、吕布等人没有说话,不过却都是赞同的点了点头,他们大多都是孤家寡人,与名门望族扯不上半点关系,宁采臣对这些名门望族动刀也不会牵扯到他们的利益,而且在他们心里,现在晋国初立,正值励精图治之时,这些人要是出来捣乱,那就是早死。

    萧腾识趣的不说话了,他很清楚宁采臣的性格,心里估计宁采臣是早就对那些名门望族动了心思,心里微叹宁采臣的魄力,不过也没有说什么,他萧家虽然也算是望族,但却和那些几代传承的名门望族有差别,最主要的是,他萧腾无后,一生只有一个女儿萧媚,差不多就是孤家寡人,对于所谓的世俗利益也看得淡,自然不会怎么在意。

    “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吧,文武科举同时进行,不过侧重点放在文官选拔上面”

    “孔明,公台,这件事情你们两个负责,务必做好,还有那些地官员,一些害群之马全部提出掉,该杀的杀,该撤的撤,绝不姑息,我晋国新立,真是整治的时候,谁要是敢在这个时候给我胡作非同,统统给我灭了,一群庸人也全都撤掉。”

    宁采臣开口道,语气平淡,却是带着不容置疑。

    “另外,土地政策改革,按照东岩郡的新土地政策,没收所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每家每户,那些地主世家手里的土地国家可以用一定价格的钱收购,算是对他们的补偿”宁采臣又道,看向纪铉:“师兄,这件事情那个你负责,务求落实到我晋国的每一个地方,赵云,吕布,你们两个从旁輔助,若有抗旨者,我给你们先斩后奏的权利。”

    “诺!”

    纪铉、赵云、吕布三人抱拳,旁边的萧腾则是眼皮猛跳,他有预感,这次可能晋国真的要引来一次大清洗了。

    政治治国、经济富国、文化兴国、军事强国!

    这是宁采臣的理念,军事强国,这个可以慢慢来,现在的晋国虽然算不上第一强国,但是有他坐镇,再加上诸葛亮、纪原、燕赤霞三人,还有吕布、赵云两个比肩武道神通的人,就算是面对楚、汉两国,他也无惧,文化兴国则是一个长远计划,文化教育是建立在人民吃饱穿暖的前提下,所以当务之急是就是治国、富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一农业劳动为主的社会,无疑是富国发展带动经济的最好手段,充分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当然,这还有个前提,要有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肃清政治,发展农业带动经济,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宁采臣将自己想法一一说出来,有何诸葛亮等人商量,去掉瑕疵,补上不足,足足到深夜几人才各自散去。。。

    翌日,早朝,百官朝拜!

    “陛下驾到!”太监尖锐的身影响起,宁采臣一身龙袍走出来,坐在龙椅上。

    “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和殿上,群臣躬拜”

    “平生”“谢陛下!”

    “我晋国新立,当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强国富民!”

    龙椅上,宁采臣一身龙袍,仪态威严,缓缓开口道,下面没有人说话,都知道重头戏要来了,新官上任还三把火,更何况王朝新立,而且很多人都收到风声,昨晚宁采臣。诸葛亮、纪原等人一直商谈道深夜。

    “第一,推行科举制,文武并行,不问出身,不问贫贱,唯才是举,凡自认有能力者,皆可参加,只要通过科举,就可为官,。”

    “第二,推行土地改革,没收土地,朝廷会以一定的价格收购,按人均分配给每家每户!”

    “第三。。。。。”

    整个早朝,从开朝到散朝,都是宁采臣的一言谈,没有人出声,但是没有人可以平静,除了昨晚已经知道这些的诸葛亮等人。

    很快,一张张告示贴满邺都的大街小巷,推行科举制、推行新土地改革,还有一些新颁布修正的法律,锦衣卫出手,将金国新半颁布的律法一条条,一列列公示出来,不仅仅是邺都,邺都只不过是最早的,这个消息还在以飞快的速度向晋国的其他地方扩散。

    一时间,晋国再次震动,很多人都知道宁采臣登基后会有大动作,但是却没想到动作这么大,简直就是大刀阔斧,尤其是科举制和新土地政策两条,不亚于投进火山口的炸弹,科举制不用说,简直就是寒门士子的福音,虽然当初东岩郡也推行了,但是因为相隔太远,很多人只能望洋兴叹,但是现在宁采臣全国推行,对他们而言,就是打开了一条直上青云的大门;新土地改革亦是如此,对百姓而言,拥有土地,当家作主,成为土地主人简直就是他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更不要说新颁布的税收政策,两成税收,相比他们先前动不动就是七八层税收乃至更苛刻,简直就是天与地的区别。。。。。

    这是一道飓风,从邺都开始,席卷整个晋国,诸葛亮、陈宫、纪铉等人的动作也很快,第一时间就行动了起来,以邺都为起点开始。(未完待续。)

第三拜四十九章:大刀阔斧(二)

    “哈哈,我等出头之日到了,科举,将是我出头的第一步,从此平步直上青云路”

    “天下风云出我辈,神州盛世,岂可少我王庆之!”

    “不问出身,不问贫贱,唯才是举,哈哈,晋王贤明,论才华,我寒门士子又何曾落后于人。。。。”

    “科举,如此盛况,我薛平岂可错过!”

    “十年寒窗无人问,哈哈,我终于等到这一天”

    “我等寒门士子出头之日到了!”

    这一刻,无数寒门士子仰天长啸,他们等这一天太久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他们又何止十年,长此以往,恐怕是一生都无人问津,这是当今时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弊端,名额都掌握在那些名门望族手里,他们这些寒门士子大多也就是蹉跎一生,做个穷书生,空有满腔抱负,哪怕满腹经纶也难有施展的机会。

    不过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宁采臣推行科举制,整个晋国的寒门士子无一不沸腾,诸葛亮、陈宫的动作也很快,晋国四郡,每个郡设十个考点,分别设在主要的城池,各地寒门士子闻言纷纷前往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赶考一词随风而起。

    与此同时,新土地政策也在纪铉的手中轰轰烈烈的实行起来,以邺都为中心,向晋国其他三军蔓延,百姓为之欢腾,对宁采臣无一不是感恩戴德,在寒门士子和老百姓心中,宁采臣如同再生父母,不过这个时候,三郡中的名门望族却坐不住了。

    科举制的推行对他们就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以往朝廷选拔人才是举孝廉,由当地官府推荐,实际上的名额也就掌握在他们这些名门望族手里,现在科举制推行,无一是要让他们与这些寒门士子同台竞争,这不仅触动了他们的利益,而且在他们看来,与寒门士子同台,更是拉低了他们的身份,是一种侮辱。

    如果仅仅是这一点也就罢,宁采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