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725章

我要做皇帝-第725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远也打不断,压不垮的脊梁骨!

    而折兰人也从未辜负单于庭的期望。

    无论是向西方用兵,与月氏、东胡、乌孙的战争里,还是南下入侵汉朝,折兰部族,永远是匈奴的箭头和急先锋。

    是单于庭的马鞭和鸣镝所在的箭矢!

    在过去的历史上,折兰骑兵遭遇过的所有汉朝敌人,都只能躲在坚固的城市中,瑟瑟发抖的看着折兰部族的雕旗大纛。

    完全不敢出城野战。

    而在野外遭遇,没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汉朝军队,甚至不敢正面列阵。

    现在,面对着他和他统帅的折兰本部主力。

    汉朝人居然只用了与他人数相当甚至可能还要少的骑兵,就来野战,就来正面对决了!

    这让折兰王在心里生出一股怒意。

    “你们这是自寻死路!”折兰王抓着自己的马刀,想着。

    有史以来至今,折兰骑兵,从来没有输过任何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

    他们甚至赢得过在三倍乃至于五倍敌人的包围下依然胜利的辉煌战绩。

    自从臣服匈奴单于庭以来,折兰就是匈奴扩张的王牌。

    从未缺席过匈奴的任何一场战争。

    南征北战,为匈奴立下汗马功劳,也打下赫赫的威名。

    在草原上,折兰两个字,等于魔鬼。

    在西域,西域王国,听到折兰骑兵过来了,哪怕只有一骑,也瑟瑟发抖,予取予求。

    即使是汉朝,投奔匈奴的汉朝官吏,也说过,在汉地,尤其是边塞郡国,折兰部族。被视为匈奴的第一强军,甚至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强军。

    现在,有一支汉朝军队,居然敢在人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摇大摆的离开城墙,来到野外?

    这让折兰王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疼。

    这毫无疑问是对他和他的部族的挑衅与无视。

    “单于都不敢只带一万骑。就与我折兰勇士争锋!”折兰王握紧了自己的拳头。

    但作为一个敏锐的猎手和经验老道的统帅。

    折兰王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在草原上,狼群从来不会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偷袭牛群,豺狼和狐狸,更加不会在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力量前,就去挑衅一头威风凛凛的狼王。

    假如他们这么做了,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必胜!

    同样的道理,汉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们的高层。

    折兰王曾经听自己的父祖辈说过一些汉朝将军的故事。

    知道,这些对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静。

    某些大将。甚至让折兰部族,都感到畏惧和尊敬。

    譬如夏侯婴、灌婴、周勃还有魏尚。

    于是,他抬起手,将马刀回鞘,下令道:“勇士们,听本王号令,整军接阵,占据高地!”

    于是。所有的折兰骑兵,开始前进。

    在前进的过程中。他们用无比熟练的骑术与彼此间亲密无比的默契,在行进过程中,就完成了列阵。

    所有的骑兵,以五百人一部,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密集阵型。

    这是草原上通用的骑兵冲锋交战阵型。

    彼此采用一个密集的类似圆锥型的阵型。

    这样,当冲锋开始时。整个骑兵方阵的气势和冲锋的威慑力,就会在敌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冲锋中,还能维持冷静的心态。

    胆小的敌人,甚至可能被直接吓软。瘫痪。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些小阵之间,紧密连接,形成了一个在战场上的椭圆形的大阵。

    外围是六个奴隶战团,中间是以折兰本部的骑兵为主的战团,而在核心地带,作为箭头的那些有甲的骑兵,则团结在折兰王的大纛左右。

    这样的阵型,在行军过程中,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敌人,也能防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

    并且可以灵活调整,将中军的箭头对准自己的敌人。

    有利于大军的攻击和防御。

    这些折兰骑兵,极有纪律性和组织性的维持了这样的一个阵型。

    一声不吭的默默前进。

    然后,他们在前进了大约五里后,停了下来。

    因为,他们已经占据了一个高地。

    说是高地,但其实是一个平原上的突出山丘地区。

    山丘并不高,撑死了也就十几米。

    折兰的骑兵,却可以因此居高临下,等待对面的汉军接近。

    “呜!”苍凉的号角声,响彻天地。

    折兰人开始散开。

    他们以这些山丘为中心,将整条战线,拉成了一个东西长达五里,南北宽约两三里的军阵。

    看上去可能很稀疏。

    但,其实一点都不稀疏。

    因为骑兵的速度很快。

    敌人若要进攻,就要面对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攻击。

    而且,他们依旧是一个椭圆形的大阵。

    每一个战团之间的距离,都不远,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快速的彼此呼应和支援。

    游牧部族虽然愚昧,没有文化。

    但打仗这种事情,在冷兵器时代,更多的还是以经验和直觉为主。

    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小就开始骑在羊背上训练了。

    长大一些就会跟随大人,外出打猎,再大一些就会开始从军出战,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篇跟他人跟自然跟敌人搏斗的诗篇。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并不需要学习什么文化,自然而然就知道,对付自己的敌人,应该怎么做。

    也很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应对方法。

    折兰王在一个较高的山丘上,立起自己的大纛。

    然后,他策马远眺。

    远方的汉军,自然也早就发现了他们。

    同样的开始列阵了。

    一阵阵激扬的战鼓声隆隆传来,一面面的令旗挥舞。

    远方的汉军,用着让人惊讶的熟练骑术和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在对面的平原上,摆开了一个让折兰王闻所未闻的大阵。(未完待续。)

第八百一十一节 王牌对王牌(2)

    义纵骑着马,远远的看着自己远方的敌人。

    眼睛更是一刻也没离开过那面大纛。

    “折兰部族啊……”义纵抚摸着腰间的佩剑。

    在云中郡这些时间,他对这个部族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

    折兰部族的单于之鞭的名号,更是耳熟能详。

    义纵的脸上,无比严肃。

    “折兰人最擅长白刃战!”义纵对着自己身边的汉军将校说道:“他们是匈奴人的脊梁骨!”

    “我们若能将他们打断,那么,从今以后,我大汉就能让整个匈奴畏惧和害怕!”

    虎贲卫和羽林卫出身的军官,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甚至有司马说道:“君候,请放心,吾等必将战胜!”

    但来自云中的军官,则都面露凝重。

    没有跟折兰人交手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这个看上去粗狂疯狂的匈奴部族,究竟有多么可怕。

    这可是一个哪怕落入重围,即使被人挑落下马,骨头都断了,也会疯狂的抱上任何靠近的人,一起在地上滚打和撕咬的可怕部族。

    折兰人的武器,不仅仅是弓箭和铤、锤。

    更有牙齿、拳头和双脚。

    一个这样的人,不可怕。

    但一万个这样的人,却是来自地狱的恶魔军团,而当他们有了组织和纪律后,这样的军队的可怕和恐怖,足以让任何与他们交手的人都胆战心惊,后怕不已。

    “传令全军,检查手弩!”义纵果断的在距离匈奴人还有十里的时候,通过中军下令。

    命令被一层层传递到单个士卒面前。

    除了虎贲卫和羽林卫的胸甲骑兵外。

    其他的汉军骑兵,纷纷开始检查自己随身携带的手弩。

    这种手弩,是墨苑与少府合作后的成果。

    它相较于旧有的手弩。更加轻便和精密。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个弩匣,一次上弦,可以连发三箭。

    这对骑兵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缺点也有。

    那就是威力跟射程。全部大大缩水,有效杀伤距离,只有三十步,最佳射程,更是只有不过十步。

    不过,对骑兵来说,这样的缺点,无关紧要。

    汉军从不缺乏远程火力投射的打击力度。

    这种手弩的出现,有力的加强了汉军的近战格斗优势。

    而且。马镫马鞍和马蹄铁的普及,更使得汉军的骑兵,能够解放自己的双手,去做更多的事情。

    譬如……

    南军的许多骑兵,在检查完自己的手弩后,默默的将一柄柄的环首大剑,拿在了手上。

    这种大剑,用铁铸成。剑刃部分,锋利无比。在曾经的实验时,能轻松的斩断敌人的青铜武器,更能简单的劈开敌人身上的皮甲,将他的骨头砍断。

    而在大军身后,上百辆的战车,紧紧跟随着。

    这些本因被淘汰出战场的旧时代的战争王者。在这个全新的时代,已经从汉军的主战力量中退出。

    它们现在,成为了跟随大军行进,负责运输物资和在防御时,作为障碍物使用的简易工事。

    现在。这些战车上就满载着汉军的装备。

    尤其是那些胸甲与骑枪。

    “将军,全军手弩检查完毕!”在距离匈奴军阵还有八里左右时,一个军官禀报。

    与此同时,对面的匈奴军阵,也开始前进。

    义纵,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了对面的匈奴骑兵的运动和前行的阵列身上。

    闻言,他只是点点头,道:“命令:以南北两军为左右候,以胸甲骑兵为中军!”

    令旗挥动,汉军的阵列,也开始调整,从原先的松散队形,变成了更加紧密的作战队形。

    当两军相距距离,达到三里时,义纵下令:“全军听令,停止前进!”

    于是,在匈奴人停下自己的脚步时,汉军也几乎在同时停下脚步。

    义纵先是观察了一下对面的匈奴骑兵的阵列,然后,感叹道:“果然是一个强敌!”

    匈奴的骑兵阵列,在义纵的眼里,严密而有富有攻击性。

    椭圆形的大阵,表明对手,极有可能随时发起冲锋。

    而不过三里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可能仅仅只需要弹指一挥。

    甚至,极有可能,己方都不能做出反应。

    但这样的阵型,在防御上来说,也很完美。

    匈奴人列出来的这个阵型,让义纵学到了许多许多。

    “我军在组织和默契方面,还是不如匈奴……”看着对方那些根本不需要号令和协调,就已经列好了阵列,摆开了架势的匈奴人,义纵在心里感慨一声。

    然后,他就开始下令。

    “虎贲卫!羽林卫,各司马校尉,听令!”义纵策马向前,拔出自己腰间的佩剑:“全军着甲!”

    “诺!”

    于是,在汉军中央,一副副的铁甲,被一辆辆的战车,推到了中军大纛附近。

    羽林卫与虎贲卫的两千骑兵,开始在后勤人员的帮助下,将胸甲穿戴整齐,系上扣子,戴上一顶顶高高挺立的头盔,接过一柄柄的骑枪,然后,他们放下面罩,仅仅露出眼睛在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