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南海风云录 >

第12章

南海风云录-第12章

小说: 南海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矿是好矿,可是怎么去采啊,问过刘福以后,刘芾知道了现在海南岛叫琼州府,下面还有琼崖直隶州和11个县,对照了地图,大概能确定石碌铁矿就在昌化县境内。位置是确定好了,剩下的就是谁出面,找谁批准,用什么名义去开采了。这个事情刘芾玩不转,还得找老爹想办法。

刘铭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答应的很干脆,并告诉刘芾,好人有好报,上次他送张之洞的银子该发挥作用了。刘芾听的一头雾水,张之洞是湖广总督,琼州府是归两广总督管,难道张之洞还兼任两广总督?兼任总督是不可能的,但是张之洞确实和两广总督关系很深,因为他就是上一任的两广总督。

刘芾这个高兴啊,虽说是上一任的总督,但是也不是退休了,而是平调的,更是刚调走的。下一任就是动手再快,也不能刚上任就把前任的手下都清洗一遍吧,再怎么说,前任上司的面子应该还够用,又不是什么大事,就是采个矿,还是自费的。

事不宜迟,赶紧催着老爹手书一封给还在远在běijīng的大哥刘胜芬,让他速去湖北拜见张之洞,并带去刘铭传的另一封手书,把大概的事情讲清楚,另附银票20万两,作为打通各种关节的费用。按照刘铭传的意思,不用破费这么多,因为后面还有现任两广总督李翰章需要打点呢。不过刘芾觉得,礼多人不怪,能用银子解决的事情就用银子砸。

这边让家人带着书信去běijīng找大公子,剩下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刘芾也急不得,其实刘芾很想自己去湖北找张之洞,见见这位据说是近代很开明的封疆大吏,不过想到自己连句场面话都说不利落,对大清朝知之甚少,怕把事情弄砸了,也就耐下心来在台湾等消息了。

消息慢慢等,可以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能等,开矿的设备可以先不买,等确定可为以后再买也不迟。不过如果能开采,那么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了,海南岛离台湾在地图上大概量一量也一千多公里呢,开采出来的矿石总不能用打渔的小船往回运吧,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船队。

大卫,这个事情还得靠大卫啊,电报发过去,让大卫在美国成立一个航运公司,买或者租几条大船,负责从海南岛往台湾运送矿石。

大卫的行动是迅速的,对于刘芾这个救命又投资的恩人来说,大卫一直没有啥抱怨,让干啥干啥,反正有“消炎片”这个后盾,大卫也不怕赔钱。用了3个月,大卫的“海伦娜”航运公司就组建好了,先是订造了2条3万吨的货船,然后又租用了3条2万吨的货船,带着一批给台湾采购的物资启程开往基隆。

就在大卫忙着订购货船的时候,张之洞哪里终于传回了消息,老张对于这个台湾巡抚很待见,见到刘胜芬和刘铭传的手书以后,就答应了为这件事从中擀旋。继而看到又是20万两银票,就让本来就缺钱的总督深深的感激。写信、派人一气呵成,十几天的功夫,张之洞派来的家人就拿着书信一路小跑着赶到了台北,面见刘铭传送上张之洞的回礼和书信,又马上带着刘福杀向了广州,面见两广总督李翰章。

李翰章对于这个事情并无恶念,再加上一个总督,一个巡抚的面子,也不好拒绝。铁矿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建成了就是自己的政绩,虽然李翰章对于搞洋务并不热心,但是有政绩总比没有强,最主要的是不用自己花一分钱,只要让昌化县出个官督民办的章程就完事了。所以建矿的事情一路通行,很快就到达了昌化县。

昌化知县并没有更换,还是以前张之洞在位时候的人。老上级拿着亲笔信来了,新上级又不反对,傻子才去里面探寻细节,又不用花自己一分钱,还有好处可拿,别说反对了,不积极都是傻子。

第二十二章关键时刻有人要掉链子

1890年10月,在地方zhèngfǔ和洋人工程师的努力下,琼州府昌化铁矿终于挂牌营业了。已探明的铁矿就在昌化县城东50里,挨着石碌河,矿石质量非常好,而且埋藏很浅,适合露天开采。

昌化县人口并不稠密,主要是当地驻扎的兵勇和一些大陆移民。但是周边都是黎族聚居的地方,山高林密。当地的黎族靠打猎、捕鱼和采集为生,非常贫穷,在这里开矿,正好可以雇佣当地的山民,获得的工资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刘芾刚开始也打算用机械采矿,不过遇到当地zhèngfǔ和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机器是怪物,会扰乱他们的生活,破坏他们的风水。

无奈,刘芾只好采取人工的办法,铺上小铁轨,用人力或者畜力拉矿车,由石碌河装船,顺流而下,进昌化江,再由昌化县城南的入海口入海。由于原来的昌化码头很小,不能停靠万吨船舶,刘芾还得一边建矿山,一边建码头,折腾到1891年7月,才算正式开采,码头也能停靠3万吨的海轮了。

随着石碌的优质铁矿源源不断的运往台湾,基隆的炼钢厂终于可以吃饱了,由于有了张之洞这个关系,基隆产的铁轨也打入了清朝的市场。刘芾还在基隆附近,开辟了很大一片荒地,专门存放各种资源,用不完的煤、矿石等被堆放在这里,形成一个个小山包。

护厂队今年第四次扩招,新招的2000名新兵被打散,和老兵混编。原来的训练基地已经容不下这好几千人,刘芾在基隆北面和西面又开辟了2个营地,和原来营地一起,把基隆的北、西、南三面包围。

基隆研究所在今年仿制出了一种新型半自动步枪,弹仓10发,自动上弹,发shè7。62口径子弹,shè程超过800米,有效shè程也在300开外。通过几次修改和试制,最后定型为AK-01式步枪。这种步枪和子弹只在研究所下属的小型枪械厂里小量生产,产量不高,每月100支左右,部分装备给了护厂队里的骨干,普通的护厂队员,用的还是1887委员会。

造船厂承造的几条小型巡逻船已经下水,现在正在按照刘芾的命令,集体攻关鱼雷快艇和潜艇。

鱼雷快艇刘芾的设想是用水翼艇结构,这样能在动力不是很总的情况下也跑出很快的速度。水翼艇这个东西刘芾前世也坐过几次,大概的摸样倒是知道,不过到底水翼的形状、强度、角度啥的都要慢慢试验。

潜艇的进度并不理想,刘芾提出的双层耐压壳体还在试验,通气管技术也没有太大进展,总之一句话,短时间内潜艇还没希望。

大型的船用柴油机组和电动机组正在仿制中,由于有了原型机可以参考,进度还是比较满意的,前几款不合格产品的参数,都已经远超现在的任何一款同体积的发动机。不过研究所和造船厂的人还不满意,因为参数离原型差的太远了,如果连模仿都模仿不像,也太对不起高薪高待遇了。

鱼雷的研究到是有了突破,由于炸药威力的提高,鱼雷口径已经从533MM降低到了450MM,更轻的体重,对发动机的要求就降低了,更能提高航速,虽然没有原型可供研究,不过刘芾带来的一本《舰船知识》里,介绍了一战前的热动力蒸汽瓦斯鱼雷的大概原理,研究员们根据这个文章,模仿出一种热动力发动机,使鱼雷的航速能达到35节,但是航程还比较短,只有1000米。另外就是仿制德国的触发器还有些问题,有将近30%的鱼雷击中目标而不爆炸。

水雷的研制一直一帆风顺,从仿制德国锚雷开始,慢慢的替换了炸药系统,电打火系统和触发系统,使得新型锚雷比原型更小、威力更大、触发更准确。现在已经开始开始批量生产这种被刘芾命名为“海胆”的新型锚雷,年产5000颗左右。

水上巡查队终于有了可供训练的船,自产的几艘近岸小艇虽然没什么武装,不过作为训练也勉强够用,为了尽快的让这些水兵苗子快速成长,刘芾把他们分批的弄到“海伦娜”航运公司的船上,不仅跑琼州府拉矿,还远航旧金山等美国西海岸的港口,为基隆港运送各种物资。

剩下的巡查队员则轮流用3条美国霍兰2型潜艇进行潜航训练,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但是已经可以安全的潜航出港,并用鱼雷模拟攻击靶船。

1891年年底,一个突发的噩耗吓坏了刘芾:他的老爹刘铭传中风了。本来刘芾琢磨着一切都上了正轨,再忍个2年估计自己就能自保了,谁想到千算万算没算到老爹的身体上。刘铭传今年才55岁,在后世这个年纪没什么,但是在清代就已经算高龄了。

扔下所有工作,刘芾赶紧跑回台北去看望老爹。躺在床上的刘铭传右边半个身子已经不太灵便了,说话也有些含糊,但是脑子还明白,看到刘芾来了,让丫鬟扶起半个身子靠在靠枕上。刘芾坐在床头的凳子上,端起茶水送到老爹面前。

刘铭传用左手接过茶水,没有喝,直直的看着刘芾,过了一会才含糊的说道:“老三啊,爹的身体不成啦,我准备上折子乞骸骨。”

“爹啊,您的病没事,我去请洋人大夫给您看看,保证能。。。。。。。”刘芾听说刘铭传打算退休,心里一咯噔,赶紧出言安抚,但是刘铭传抬手打断了刘芾的话。

“你两个哥哥都在京城,也都是有官身的人了,你弟弟还在读书。唯独你经商。但是你做的太大了,还孤悬海外,如果我一走,我怕你惹上麻烦。就你身边那些洋人,别人不一定能容得下啊,我想和你商量商量,如何处理台湾的产业。”

“处理?您是打算把这些产业卖了?”刘芾听完刘铭传的话,有些意外。

“可以慢慢的转手给别人,或者分散迁回咱们老家,没有我看着,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在这里。”刘铭传慢慢的解释。

“爹,我这几年干的如何?”刘芾知道刘铭传是好心,他老爹是怕下一任巡抚容不下他,也难怪,刘芾弄的太大了,光洋人就有近千人,工人好几万,整个基隆港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几万人的大城,规模比台北府城大好几倍。每年的收入不知道,但是每年的支出几百上千万,除了自己老爹,换任何一个人,也不敢让他这么折腾。

“如果你年长几岁,再去官场锻炼几年,一点不比李合肥差,只可惜啊,爹的身体帮不上你了。”刘铭传非常遗憾的说。

“我这些产业您觉得谁能接的下来?接下来谁能干好?”刘芾又问道。

“这个可以慢慢商量,我走以后,你也不能马上离开这里,总要安排好才放心。”刘铭传没听出刘芾的意思。

第十章大卫的人品

前面漏发了一章,刚发现,现在补上,但是这个章节顺序怎么调整啊,还不太会弄,多原谅。。。

修路用不上自己,探矿也帮不上忙,挖煤也得等,刘芾只好安下心来,先当专业教师吧。一提到教师,刘芾赶紧都给广州发电报,不光要挖煤的人才,西洋教师也要聘几位,不用太高学问,能教小孩就成。

电报发出没几天,淡水码头上就迎来了头一批技术人才:3位美国洋教师,汤姆、迈瑞和杰克;这3人是从美国到中国淘金的,结果没打听好中国的行情,带来的100多台缝纫机无人问津,堆在仓库里不光卖不出钱去,还要花租金;货物卖不出去,租金、吃喝、住宿都要花钱,眼看着兜里就要空荡荡了,正发愁的三个美国创业者看到了“金象大药房”贴出的招聘广告,广告上的工资很有吸引力,就这样,三个人一起应聘,来到了台湾岛。

听说三个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刘芾很高兴,当下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