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83章

詹天佑-第83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能放心回京了,慈禧宣称:“此次劫难,多亏列祖列宗神佑,回銮后一定要祭祖。子孙不孝,使大清遭此涂炭,自当前往请罪。”清朝的祖陵分东西二陵,一在河北遵化县境内,是为东陵,一在河北易县境内,是为西陵。1902年4月(农历的清明节),慈禧带着光绪及诸大臣拜谒了东陵。东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康乾盛世时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安葬之处,而且慈禧的丈夫咸丰、儿子同治的陵墓也都在此。慈禧把自己的陵墓也选在该处,已开工修建8年多了,她要趁自己在生时实地察看一下。东陵到京城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车马一路劳顿,让已经67岁的慈禧深感不便,当慈禧提出第二年将去西陵拜祭时,太监李连英说:“老佛爷,明春往西陵,如果想舒适一些的话,可坐火轮车前往啊。”

  慈禧说:“小李子,你是讨我开心还是寻我的开心?到西陵有火轮车路吗?”

  李连英早就猜透了慈禧的心理,对于慈禧对铁路与火车的兴趣,他清楚地记得慈禧的思想变化,当年英国人在京城修筑一条展示性的铁路,火车的轰鸣声引起京城保守派官员的不满时,是慈禧亲令拆除的,后来,李鸿章让法国商人以进献之名,送给皇宫几辆豪华火车车厢;在宫中让太监缠着红绸带牵行时,慈禧曾对这种西洋东西有过兴趣,但很快因为国家多事而冷淡下去,甲午之战后,诸大臣及皇族都倡导修筑铁路,光绪亲政,甚至把修铁路作为富民强国的第一条措施,慈禧也都没有阻拦,这次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给慈禧以深刻的教训,从北京经山西到西安,尽管各地官民都给予了她许多拥戴,但逃离京城的困惑使她对许多问题不得不有重新思考。

  从西安回京,一路车马劳顿,使她苦不堪言,后来在河北保定,袁世凯让正在赶修的卢汉铁路为慈禧准备了一辆豪华的火车,因为当时卢汉铁路是从南北两个方向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共同督修,袁世凯是全国铁路督办大臣。为了使慈禧对铁路有好感,具体协调铁路修筑的盛宣怀亲自到机车制造厂,对原来的火车车厢进行了改造,请来宫廷匠人,照着“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等图案在车厢内雕龙刻凤,车厢内壁衬布都换上了黄绫子,车厢内原有的座位全部拆掉,安上与宫里一样的宝座。从保定到京城,一路上火车的快捷让慈禧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火车的便利,不仅快捷,而且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解决,不必走走停停,比马车骡车确实要舒适得多,对此,李连英是亲历亲闻的。

  李连英说:“从卢汉铁路线上的新城县高碑店往西陵不到百里,如从高碑店修一条铁路往易县的梁各庄,明年太后往西陵祭陵不就方便很多吗?”

  慈禧太后看了看李莲英,心想,这奴才确实很能想主子之所想,高兴地说:“小李子这主意不错。”

  李连英说:“谢老佛爷!”

  慈禧一回到北京,即向诸大臣发布上谕:“此次回銮,车马犹觉繁多,供应亦复浩大,其应由如何斟酌变通,破除常格,务使轻而易举之。著御前大臣、军机大臣遵即会同悉心核议。”

  其时,李连英已把慈禧想修新易铁路以便明年清明往谒西陵的想法私下告诉了袁世凯和盛宣怀等人,当然,大臣们拟议的结果就是筑造通往西陵的新易铁路。新易铁路从卢汉铁路线上的新县高碑店站引出,向西跨南拒马河和易水支流,直达易州离西陵最近处的梁各庄,全长公里。

  西陵比东陵规模小,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在北京东南130公里处太行山余脉群山环抱的平川上,其时主要有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还有一些皇后、皇妃的陵墓。

  慈禧把修筑新易铁路的事交给袁世凯督办,这时离第二年清明只有6个月,时间非常紧迫。最初,在袁世凯看来,这么紧期的工程必须让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来主持,他首先想到的是英国工程师金达。金达从李鸿章时期就开始在在大清国任铁路总工程师,成功修筑了多条铁路。

  袁世凯把金达找来,请他立即动手堪测新易铁路线,并报送经费预算,可是,清廷要修新易铁路的计划很快在驻京的外国使馆间传开,法国公使听说新易铁路聘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为总工程师时,立即提出了抗议,认为新易线从高碑店引出,属于卢汉铁路的支线,卢汉铁路是早在1898年时由盛宣怀主持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受到法、俄支持的比利时公司签订的《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而动工兴建的,因而清政府要修新易线的话,应聘请法国工程师而不是用英国工程师。当时《辛丑条约》签订不到一年,清廷和局初定,根本不想得罪列强的任何一方,找金达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师本来是袁世凯主动提出的,遭到法国人反对后,英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认为既然袁世凯已经聘请了金达,而且新易线是一条祭陵专线,其费用由清廷自己出,并无动用借款,法国不应干涉,这样一来,就导致清廷两头都不敢得罪的局面,新易线路被迫停了两个月时间,毫无进展。

  大家都清楚修铁路需要很多工作要做,再过四个月就要向慈禧交差了,到时候交不了差,绝不是得罪英法两国的问题,更会影响到袁世凯对慈禧的承诺,说轻了会影响慈禧对袁世凯办事能力的认识,说重了可能要影响袁世凯刚刚确立的继李鸿章之后最有权势人物的地位。袁世凯的心中比任何一个人都着急上火。

  他任命深得自己信任的梁如浩为新易铁路督办,他把梁如浩找来问道:“如浩,你说现在怎么办,如果聘用金达为总工程师,本来熟人熟事,应该有很多事容易沟通,工程推进也方便,可是法国人却提出这种无理要求,反对我们聘用金达。改聘法国人吧,说实在话,我心中没有数,而英国人又提出反对,这不是叫我两边为难吗?本来以为两边沟通,希望一方妥协,但事已拖了两个月,双方毫无让步的迹象。你说怎么办?”

  梁如浩说:“大人不必过于心急,事情可以慢慢商量,凡事事缓则圆,这也是您以往训示下官的。”

  袁世凯说:“你是洋墨水喝多了吗?事缓则圆要看情状,现在新易铁路的修筑已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你还要说缓,缓到什么时候,缓到明年清明太后要去西陵的时候?!”

  梁如浩从没有见袁世凯发这么大的火,因为以往虽然有时袁世凯也会摆威风,但如此气急败坏地发火,他真是第一次见到。他不敢再出声了。

  袁世凯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于是缓了缓情绪说:“如浩,你是新易铁路的总办,你得帮我想个办法,如何让两边都满意。”

  梁如浩当然知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自己平时得到袁世凯的提拔重用,现在袁有困难了,而且特别把自己调来做新易铁路的总办,也说明袁世凯对自己是信任的,此时不为他解决问题,那将来就别指望他提携和帮助自己了。他用双手捂着脑袋,想了好久说:“那英国人和法国人是否反对我们聘华人作新易线的总工程师?大人有没有想过?”

  袁世凯说:“这个问题我当然也想过,可是,华人中有人能独立主持铁路修筑吗?詹天佑?不,詹天佑肯定不行,虽然他在铁路修筑方面有经验,懂技术,但他一直是在金达手下干活的,就算是修萍醴线,那也是在李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我都了解过,现在工期这么紧,又是冬天,他能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心中没有数。其实,有几次到关外巡视,我确实见他在工地上很努力,但我担心他那文质彬彬的样子,做总工程师的魄力不够啊。”

  梁如浩说:“据我所知,詹天佑虽然长期在金达手下做事,但他常常是独立开展工作,金达总是把他派到一般西洋工程师不敢去或不愿去的艰苦路段开展工作,诸如滦河大桥这样的艰难工程,外国工程师完成不了他都完成了。至于魄力问题,我们都是当年的留美幼童,多少还是了解一些的,他虽在公开场合不擅言语,但做起事来是非常有原则的,凡是经他手的事,他都能独挡一面去完成,否则的话,金达也不会那么长时间的与詹天佑相处那么好。”

  袁世凯说:“既是这样,那就把詹天佑调过来任新易铁路的总工程师吧,我们用大清国的银子,用大清国自己的总工程师,我想英法两国总不至于过份到这一点都不同意吧。”

  于是,詹天佑被调回北京出任新易铁路总工程师,这是一条真正完全由中国经费、中国工程师主持的第一条中国近代自己人造的铁路。

  詹天佑一到北京,先是拜会了袁世凯,表示了对袁信任自己的感谢,然后听了梁如浩对具体情况的介绍,他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工作,特别是当了解到袁世凯对自己的顾虑的时候,他更感到要让象袁世凯这样的当权者了解大清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不比外国工程师差,甚至可能更为优秀,他也明白在这么短的工期内要完成这条铁路的艰巨性。

  有了曾在锦州、营口和萍乡独立修筑铁路的经验,这一次,在天子脚下工作,詹天佑更是铆足了劲要干好,他带领几个山海关铁路官学堂毕业的官学生,从高碑店出发,一路骑马行至梁各庄,然后,从梁各庄往回堪测,只花了数天时间就测量好各种数据,很快提出了修筑方案与经费预算,袁世凯一时也不敢怠慢,立即报送到慈禧太后那里,慈也没有延误,大笔一挥,批了六十万两银子下来。

  此时,北京已经进入冬天,从高碑店到梁各庄一路上都是山地,在北方寒冷的天气里,施工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英法工程师都没有参与进来,他们对詹天佑的困难也作袖手之旁观,并不肯利用有关便利施以援手。詹天佑是一个性格不外露的人,他有一个特点,越是面对困难,他的态度越是坚定,越是有信心,在修筑滦河大桥与英国工程师喀克斯和修筑萍醴铁路与美国工程师李治的较量,都体现了这一点,现在面对英法两国工程师等着看笑话的局面,他决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他认真考虑了这条铁路的功能、工期、现实条件和要求,决定因地制宜,在钢轨赶不及的情况下,改铺木轨,一些关键的路段则用旧钢轨铺设,沿途的桥梁来不及建钢桥,他就改为木桥,有的地方难于建永久路基就先建临时性路基,这样,在工期短,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詹天佑带领路工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在工地上施工,甚至在这一年的春节,他都是独身一人在工地上与路工们一起度过的。对在工地上过春节的路工,不仅在节期的伙食上大有改善,而且给每一个人都发了红包,还买来了编炮,让大家在工地上燃放,以消除节日给大家带来的寂寞。

  1903年3月下旬,梁如浩向袁世凯报告新易铁路已经修成,袁世凯惊愕了一会儿说:“你是说詹天佑已把新易铁路修好了?”

  梁如浩说:“是的,大人,没有错,新易铁路可以通车了,我已同詹天佑堪验了路程,完全可以满足太后和皇上祭陵之用。”

  袁世凯立即带着梁如浩和有关幕僚赶往新易铁路。詹天佑安排山海关铁路官学堂的学员张美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