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69章

詹天佑-第69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引起了邝景阳的不满,邝景阳向詹天佑说:“我想去向金达提出抗议。”

  詹天佑说:“算了,而且我才来四个月,做了一些事,金达自己心中有数,金达现在正得到李鸿章大人信任,我们还要与他有很多机会共事,没有必要为这件事向他交涉。再说,如果是他有意这样做的话,你去交涉也没有用,他是总工程师,如何计功,李大人肯定要按他说的算。况且,我现在是帮工程师身份,还高过你呢,这也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说实在话,这四个多月来,其实我真的学到不少东西,有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这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收获。”

  邝景阳说:“只要你自己没有怨气就好,因为是我让你来的,我总怕你怪我呀。”

  詹天佑说:“景阳,你说哪里话,你不知道吗?想从事修铁路的工作是我多少年来的梦想啊,现在终于实现了,我感谢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因为这次没有为我计功而怪你呢。实际上金达也没有亏待我,我一来就给我帮工程师的职位,让我主持一段路轨的铺设工作,我其实很感谢他。当然,他可能有他的想法,其实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一天李大人来验收的时候,伍廷芳大人把我介绍给李大人时,金达先生就有些不高兴。不过不要紧,事情过去了也就没有关系。我们看事情总应该把目光往远处看。”

  邝景阳说:“希望他以后不要为难你。”

  詹天佑说:“不会的,只要你没有怨言,与他好好配合,他也不会为难到哪里去,这毕竟是在大清国的土地上,他能把我们为难到哪里去呀。再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我都是金达看中了才来这里修铁路,我们不与他计较,他心中有数,金达并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他不是傻瓜,如果我不与他计较,他心中会清楚的。”

  邝景阳说:“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你就生了一个宰相肚。看来,你将来真的可以做宰相。”

  詹天佑说:“宰相?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们没有别的技能,就想为大清国多修几条铁路。我总不忘记在美国坐火车的经历,那里的火车一日千里,日本横滨的铁路都连到了他们的首都东京,我们这里的骡车、马车一天才跑那么几十里路,最多百十里,这怎么与别人的国家竞争啊,没有铁路的快捷运行,人财物流通不起来,国家当然难于富强起来。不要说美国,说不定有一天日本也会跑到我们大清国的前面呢。那一年回国时在横滨火车站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恐怕迟早有一天真的会成为现实。遗憾的是,朝中反对修铁路的人还大有人在啊。”

  邝景阳:“这一点我也知道,希望那些死脑筋的朝官不要阻碍国家的发展。”

  詹天佑说:“那些人不一定是有意阻碍,但他们知道外界太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国家没有信心,才排斥新鲜事物,你看哪一个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有信心的国家会排斥与外界的接触。我想啊,其实国家与人有相似之处,你看那些对别人防范太多的人,大多是没有自信心的人,自己信心不足,怎么会相信别人,怎么会有勇气打开胸怀接纳新事物?对我们大清国的人来说,修铁路倒不是最要紧的事,可能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升国家与民族的自信心啊。” 。。

滦河澎湃(1)
津唐铁路通车后,李鸿章曾满怀信心,希望清廷同意修建天津到通州的铁路,以便将北京与天津联结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加强北洋军队的布防。通州在北京的郊外,李鸿章之所以不把铁路修到北京城里,就是想减少守旧派的阻力。为了说服慈禧太后与朝臣们同意修建这条铁路,李鸿章还让法国商人以礼物为名,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进献了几辆豪华的火车车厢,由奕譞在皇宫西苑建造了一条轻便小铁路,让慈禧太后试坐,不用机车,由太监用黄绸带牵引,慈禧非常开心,很快批准了津通铁路的修建计划。

  金达由于修筑津唐铁路有功,被聘任为津通铁路的总工程师,但金达没有让詹天佑参与津通铁路的测量工作,而是安排詹天佑继续在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师,协助处理津唐铁路的一些日常事务。从詹天佑本人来说,当然希望能投入到津通铁路工作中去,但权力在金达手中,他只有服从安排。这也许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性,他一点抱怨都没有,每天准时到中国铁路公司上班,与年轻的技术人员、火车司机和筑路工人打成一片,热情指导一些有知识的年轻新手学习、钻研铁路建造技术,对于铁路建筑、营运、保养及机车设计与维修原理,他都认真辅导大家,自己则利用金达提供的相关英文书籍与信息扩充知识,提高技能。

  可是李鸿章修筑津通铁路的计划很快在朝中受到顽固派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铁路通到通州后,一旦外国入侵,将会长驱直入北京,为此,李鸿章和奕譞进行了激烈的反驳,这次言论交锋甚至比当年洋务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还激烈,慈禧太后一时犹豫难决。最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意见,提出铁路还是要修,但为了皇城巩固,不要修津通铁路,而可以考虑修卢汉铁路(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汉口),慈禧太后觉得这个意见好,于是采纳了张之洞的意见,并把张之洞从两广调往湖北,任湖广总督,与李鸿章一起推动卢汉铁路的修筑。

  事情的发展半年后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日本向朝鲜的进逼与沙俄在远东的扩张使清政府感到了它的发祥地东北局势的紧张。为了加强防务,清政府于1890年决定赶修关东铁路,李鸿章派金达秘密前往东北勘测铁路线,决定以津唐路的唐山站以东十五里的古冶为起点,向东北关外延伸修筑,经山海关、锦州、广宁、新民屯,至沈阳,然后往吉林,作为向东北的铁路干线,然后由沈阳建造支线到牛庄和营口,总计两千多公里,需耗银两千多万两,慈禧和光绪帝任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督办关东铁路,同时缓建卢汉铁路。关东铁路全由政府出资,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条官办国有铁路。李鸿章于1891年初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铁路局”,任用周蓝亭、李树棠为总办,仍聘金达为总工程师。当时詹天佑正奉金达之命,督修唐山至古冶之间一段十几里路的铁路,刚好完工。金达将詹天佑从天津的中国铁路公司调派到关东铁路工地,常驻滦河边的石门,负责督修从古冶到滦州的这段铁路工程。

  滦州位于燕山南麓滦河西岸,处于山地、丘陵地貌及燕山山脉及其余脉向华北大平原过渡地带。由这里,从西往东,由北京北部一直到山海关老龙头入海,分布着一系列的连山和丘陵,成链状排列,形成一道比较分明的山地平原分界线,往北多是连绵不断的山脉、丘陵,正处于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内,沿滦河两岸,都是连山或截断丘陵。滦河中上游山势崎岖险峻怪异,群山连绵,河流如一条条游龙穿越其间,风景壮丽无比,实为北方胜境!这些群山和丘陵,很多都是一座座宝库,地貌多成间断性分布!大都属于多褶皱多破碎多风化地质状态!古冶到滦州这段铁路实际是连接津唐铁路与关东铁路关键的一段,金达将这项工程交给詹天佑督修,在某种意义上表明他对詹天佑才能的肯定。

  詹天佑不负所望,非常认真地投入工作。从开始带着工人和仪器跋山涉水测量、计算到设计、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亲历亲为,不敢苟且。有时候,到了晚上,他还点着油灯在思考施工的问题。邝景阳有一次来到詹天佑住处,看到他对着施工图纸出神,问他:“天佑,你这么辛苦做事,做好了就是总工程师金达的功劳,没有做好就是你的责任,你说下一次金达会不会又忘记你的功绩?”

  詹天佑说:“景阳啊,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金达怎么想怎么做,我不好去设想,但有一条我是清楚的,这里的工程师都是外国人,我是帮工程师,是大清国在这里唯一的工程师,如果我不用自己的实力证明咱们国家的工程师是行的,那可能问题更糟。他们会认为我们大清国永远不会有出色的工程师。”

  邝景阳说:“是啊,就是李鸿章大人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那年津唐铁路通车时,伍廷芳大人把你介绍给李大人,他也只是场面上应讨一下,并没有把你看得很重。”

  詹天佑说:“李大人是否看得重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用自己的实绩来证明给大家看,否则你就是整天抱怨也没有用啊。现在金达让我负责这段工程,正好是我进一步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客观地说,金达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他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在测量与设计方面的科学、严谨,在人员调度方面实事求是,按才干分派工作,对铁路的营运与管理,等等,都有他的专长,很多方面都是我们缺乏的,李鸿章大人身为朝中重臣,能认可金达,这与金达本身的能力与品质应该还是有关系的。”

  邝景阳把话题一转说:“天佑,我们修铁路长年奔波在外,不比你做教习时的情况,不可能有专门时间回家休假的,所以很多工程师都把家属接到身边生活,以便相互照顾,你是否考虑将嫂夫人接过来一起生活啊?”

  詹天佑望着邝景阳说:“唉呀,你不提醒我,我还真差点把这事给忘了。”

  在邝景阳的提醒下,詹天佑从广州把妻子谭菊珍和女儿顺容接到身边,以便照顾生活。

  当时正是深秋天气,北方气候有些寒凉和干燥,谭菊珍和顺容刚到石门时,由于水土不服,都生病了,这可把詹天佑急坏了,他到镇上找来当地一位老中医为妻子看病,老中医为谭菊珍把脉,告诉詹天佑说:“夫人由南方初来北方,由于天气和饮食方面的原因,肠胃不适,我开几副药方,注意适当调养,多喝些开水,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

  老中医又帮顺容看了看,认为小姑娘没有什么大问题,多多晒晒太阳,少吹风,也就很快适应北方的气候了。

  送走老中医,詹天佑坐到妻子的病床边,拉着她的手说:“菊珍,难为你了。”

  谭菊珍深情地望着他说:“天佑,只要能在你身边,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好。医生不是说是因为水土不服吗?我们娘俩初来乍到,身体出现一些不适也正常,你就不必为我们操心了。我就怕我们来了,反而让你操心了,这样就不好了。”

  詹天佑说:“操心倒没什么问题。说实在话,你们不在身边的时候,我还真惦记着你们娘俩呢。现在可以天天见面了,总算是好事。既然医生说问题不大,我就放心了,你们好好养病吧。”并叮嘱顺容:“乖女,要听老母的话啊。”

  已经三岁的顺容从开始懂事起,好久没有见到爸爸了,她瞪着大大的眼睛,点了点头。

  詹天佑摸了摸谭菊珍和顺容的额头,感觉应无大碍,这才放心地到工地去了。

  一旦投入工作状态,詹天佑就是心无旁务,他的心中全是数据和铁路器材。

  秋天过去后,北方的天气特别寒冷,詹天佑仍是每天坚持在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干活,踏雪来,踏雪归,看到詹天佑那么坚定,工人们精神上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