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59章

詹天佑-第59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詹天佑摸不清他讲这些是为什么,附和着说:“是的,这次福建水师溃败,确是教训深刻,如有需要,天佑愿重返水师,驾舰巡海,为大清国海疆巡防作贡献于万一。”

  张佩纶一听,笑着说:“不错不错,大丈夫就要胸怀万里河山,时刻想着报效国家。当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讲的就是历代读书人的情怀,你虽然读的是洋书,但血脉里流的是大清国国民的血啊!”

  听到这里,詹天佑以为张佩纶真是打算把他重新安排到舰上服役呢,马尾海战中,许多经多年培养的驾驶熟手葬身于大海,虽然马尾当前已无大型舰船,但重新购置和建造大船是迟早的事,确实需要熟练的驾驶,他作为第八期驾驶班一等第一名的学员,当然是要作为水师舰船的驾驶备用人选的。

  张佩纶说:“不过不是让你去当驾驶,是要你继续培养驾驶人才。”

  詹天佑说:“下官现正在后学堂当教习,职责就是培养驾驶学员。”

  张佩纶说:“现在不是要你在后学堂当教习。”

  詹天佑想到吴应科等人去了北洋水师,很小心地问:“难道是去北洋?”

  张佩纶笑着说:“不是北洋,是回你的家乡广东。”

  詹天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听错了呢,怔怔地看着张佩纶。

  张佩纶说:“是这样的,本衙收到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一封咨调文,他点名让你回广东去黄埔实学馆当教习。”

  詹天佑给搞糊涂了,说:“天佑并不认识张总督,张总督如何知道在下的?”

  张佩纶说:“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你要知道,你们当年赴美的幼童在朝野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而且你毕业于美国耶鲁大书院,现在又是五品军功的教习,大凡重视西学的官员都会知道你的。”

  詹天佑说:“可我现在在后学堂效力啊。”

  张佩纶说:“所以,我要听听你的意见。”

  詹天佑说:“多谢大人。不过,天佑少年负笈重洋,受朝廷恩典,现又蒙圣上恩赐五品军功,实难报效国家于万一。本应不计个人得失,故只要是为国效力,就没有地域之分。但下官在后堂刚任教习不久,一些课程计划才刚刚实行,我担心我离开后学员们的课业会受到影响。”

  张佩纶说:“眷诚不愧是一位好教习啊。不过,张之洞总督现在正声势日炽啊,他来向我咨调你,我还真是不得不给呢。”

  詹天佑一听,这不是已经定了吗?还要转个弯,这或许就是大清国官场的游戏吧。他说:“天佑听从大人意见。”

  张佩纶说:“张总督今年七月才奉调到粤,任两广总督。他是一个热心实学的人,一到广东就重视人才培养,特别在意西学技艺,马尾海战给大清国朝野更是敲响了海防的警钟,张总督正在创建广东黄埔实学馆,那里原有一位候补知府在当英文教习,但现在朝廷安排这个知府出洋考察,为此张总督到我这里来咨调你前去补缺。这样吧,你回后学堂向总教习办理交接手续,马上回粤,以免张总督说我贪才呢。咨调的手续我已为你办理。”

  詹天佑说:“多谢张大人!”

  詹天佑回到后学堂办理了交接手续,并与李成和学员们一一道别,然后去了一趟水师驻地,与容尚谦和吴其藻话别。

  詹天佑于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回到了广州,这一天刚好是重阳节,詹天佑看到不少阿公阿婆往郊外走,知道他们是去爬山登高。这是民间的习俗。

  这次回家与前次春节回家,詹天佑的身份有大不同,那时他刚回国不久,被派到福州船政后学堂当补习学员,身份上还是文童,也就是秀才,现在,他可是五品军功的身份,他完全可以高调回乡。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在西堤码头上岸,自己叫了一辆二人轿,抬至十二甫巷前,自行提了行李回家,并告知父母,这次是奉两广总督张之洞咨调到黄埔实学馆任教习。

  陈娇问:“教习是什么官品啊?”

  詹天佑说:“儿在福州时被朝廷授予五品军功。”

  詹兴藩一听,问道:“五品?那不是比南海县令还高?”

  詹天佑说:“这不好比,因为儿是武职,县令是文职。”

  詹兴藩说:“天佑啊,你当这么大官,怎么不见你坐官轿回来呢?你没看见那南海县令出行啊,那可是铜锣开道,好威风啊。”

  詹天佑说:“儿刚来家乡效力,还是低调点好,再说,我还是候任。要到总督府报到,才是正式教习。”

  詹兴藩一听,非常高兴地说:“对了。老窦这辈子见得事多了,威风的我也见了不少,你看西关那些富家大户,曾经风光一世,但都是家景不长,不是自己贪赃枉法栽倒,就是败在那些二世祖手中。老窦、老母平实一辈子,虽然生活俭朴,但也实在。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啊,还是低调点好啊。老窦觉得你安(对)啊。”

  詹天佑笑着说:“多谢老窦、老母。”

  陈娇问:“你什么时候到总督府去领差啊?”

  詹天佑说:“这次是张总督咨调儿回来的,福州那边已把儿回来的消息用公文递送到总督府了,什么时候去领差,要等总督府的消息。”

  詹兴藩说:“这也好,你就在家多停歇一段时间吧。”

  詹天佑获得五品军功的消息悄悄地在十二巷和詹氏族人中传开,但詹家极力保持低调,不想影响街坊,因而詹天佑总是尽可能少地出街。

  詹天佑有把阅读当休闲的习惯,有一天,他看到父亲房里有一本詹氏族谱,封面用毛笔正楷写着《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非常好奇,拿出来翻一翻。詹兴藩对他说:“我们詹家上一辈有九房在省城,每年每房轮流当值,哪一房当值,家谱就放谁家里,今年是我当值,所以这族谱就放我们家了。”

  詹天佑翻着族谱说:“老窦,原来我们詹家是从徽州府婺源县迁来的?”

  “是啊,怎么你到现在才晓得啊?”

  “你又没有向我说过,我怎么知道。”

  “你细个时候我说过你听,可是你出洋太久忘记了,那年春节回来,事情多,没有谈到这方面来,所以你不记得了。”

  “可能也是。”

  “我们华夏传统,族谱是家族万世脉络,人啊,不能忘了自己的祖根,有了这份族谱,无论迁移到何处,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祖居地。另外,族谱里也会记些家族中值得骄傲的人和事,这样可以激励子孙后代。”

  “是啊,我看到这族谱里有很多有意思的记载。”

  “你已看过这族谱?”

  “整本谱都是人名,记事的内容不多,所以我很快翻完了。”

  “那我考考你,试试你的记性?”

  “试一下吧。”

  “婺源詹氏始祖开山于哪一朝?”

  “南北朝时期的陈朝时,詹初公卜居婺源县北乡庐源,这就是婺源庐源詹氏的开山之祖。”

  詹兴藩很高兴,又问:“你觉得历代祖先中哪一位最有趣?”

  “我觉得五世祖詹不推公最有趣,谱中记载,《婺源县志》曾提到这么一回事,有一年县令把全县的富有之家都请来喝酒,劝大家捐钱,很多赴宴的人都不敢多喝,怕喝多了误事,不推公原名诚遇,他在酒席上根本不考虑这一点,只要有人劝酒他就来者不拒,结果喝得酩酊大醉,县令让人叫他具文认捐时,他一下子认捐了一百万银钱。把家财都捐光了,于是人家就叫他詹不推,我觉得这位老祖很有趣。”

  詹兴藩看了看儿子,轻轻地说:“有没有让你佩服的老祖啊?”

  “有,有两位,一位是三十六世祖起添公,谱中记载,他曾捐助贫寒人士娶妻生子,而且有一年冬天,不会游水的他还不顾寒冷救起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乡人,受到乡人的称赞;另一位就是我的祖父世鸾公,我发现他真是很了不起,以一个太学生的身份只身来到粤省经商,广结人缘,生意做得好,还将在粤省的婺源同乡联系起来,捐助了许多困难的同乡。”

  “天佑,我以为你去花旗国日久,听说红毛子只认神不认祖,还好你没有受影响啊。老窦真为你高兴唉。”

  “老窦,您有没有去过婺源老家啊?”

  “去那里要过州过府,太遥远了,我年轻时去过一次,你大伯父和二伯父都在那里,后来再没有去过。不过,有时,你大伯父和二伯父的孩子会来这里做生意,偶尔会来看我们。”

  “有机会,我也想去婺源看看,除了看大伯父、二伯父外,我还想看看那个我们詹氏延续了数百年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要说什么样子,我似乎还记得,一到那里,到处看到的都是山,风景确是很好,但就是路途不方便。”

  “实不相瞒,老窦,儿在花旗国学的就是修铁路的专业,要是能修一条铁路到婺源去,你去那里就方便多了,不至于一辈子才回一次老家啊。”

  詹兴藩有些不解地说:“你是说铁路?我们这里有麻石路、青石路,还真没有见过铁路。你是说花旗国都是铁做的路?”

  “花旗国确实到处都是铁路,但铁路不是修在街上的,铁路都修在旷野里,修在千山万水之间。”

  “修了铁路又怎么样?人走在铁路上难道会快一点?真能象《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那样日行千里?”

  “铁路不需要人行,人只要坐着和躺着在车厢里不动就可以了,有火轮车拉着走。可快呢,我在花旗国,从东到西,道路数万里,只要几天时间就可以到达了。”

  “唉呀,花旗国有那么神奇的东西啊,那我们大清国怎么不修铁路啊?你可以奏请皇上恩准修路铁啊,这样你学的东西不就可以用上了?”

  “要是孩儿能见到皇上就好啦,我一定会向他奏请修铁路。可是轮不到孩儿见皇上啊。”

  “你可是五品军功啊,五品官比县令高两级,你都见不到皇上啊?”

  “皇上身边很多人,皇亲贵族多着呢,有些一品二品官想见皇上都难啊,大清国象孩儿这样的五品官是多得不得了啊。不过皇上也有他的难处,大清国这么大,有时候他应该见的人见不到,而他不应该见的人却天天围着他打转。”

  “铁路既然那么方便,大清国真应该修,这样的话,我真想一年回一次婺源老家。要是皇上去花旗国看看就好了,他一定会同意修铁路的。”

  听到父亲这种质朴的话语,詹天佑笑了。他说:“皇上上面还有一个太后,太后是他妈,对皇上管得可紧啦,连紫禁城都不让他出,怎么会让他去花旗国呢?老窦,说实在话,听你对老家那么有感情,其实我也很感动。你是在老家出世的还是省城出世的?”

  “我们詹家到我这一辈已是来省城三代了,你是第四代,其实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是在省城出世的。包括回到婺源的你的两个伯父。”

  “那两个伯父为什么要回去啊,跟大家在一起留在省城也有个照应。”

  “你有这个想法,说明你多少还是受到花旗国红毛子想法的影响。在我们大清国有千百年的传统,叫做落叶归根。就是说人不管飘落在天涯海角,一定要回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