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16章

詹天佑-第16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片蒿草里奔跑追逐,有时还能见到一队队骑着马的牛仔在追猎野狼的情景,有时黑色头发上插着羽毛的印第安人,脸上涂着各种色采,挽弓佩箭,成群结队地从火车旁边跑过。火车不算太快,所以这些情景大家都能看得比较清楚。

  自从离开上海,幼童们每乘坐一种交通工具,每到一个地方,每历一次险情,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原来世界是如此的精采,花旗国同样也有千山万水,这里的河山一样如画而且娇美。这一次慢慢长途的求学旅行,尽管有严厉的陈兰彬大人在监管他们的一举一动,但这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在一次又一次地被震撼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美国印象(五)
漫漫长途旅行,惊险总是有的,当时美国西部正处在开发期,社会治安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一次,火车突然在一个旷野处停下,陈兰彬和幼童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见一群骑着马、戴着高帽的人向火车围了过来,大家被告知,这是铁路沿途的强盗在打劫,火车上的服务员要求大家不要紧张,保持冷静。幼童们个个吓得脸色发青,那位年龄最小的潘铭钟吓得哭了,直往木凳下面钻,大多数幼童都望着陈兰彬大人,虽然陈兰彬平时给他们是威严的印象,但他毕竟是这群人中最有权威的人,此时,他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天,陈兰彬很清楚自己此时的角色,其实在这异国他乡,在这茫茫旷野出现这种情况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的内心也吓得打抖,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他必须表现得镇静一些。陈兰彬示意那些站起身的幼童们坐下,詹天佑蹲下身去,把离自己不远的小老乡潘铭钟从木凳下扶起来,让他坐在木凳上,然后自己坐在他旁边,拉住他的手。强盗们从前面的车厢一路搜过来,詹天佑捏了捏放在腰间的小铜镜,这是母亲送别时留给他的,希望铜镜能给他带来幸运和平安,詹天佑此时就是希望这块铜镜不要被强盗们发现。翻译曾兰生是一个有趣的人,当时他手上戴着一块手表,应该是全车厢最吸引人的饰物了,他担心被强盗发现,偷偷地取了下来,塞给身边的一位幼童,说:“这个给你,我不要了。”这个时候,幼童就不那么听话了,那个幼童瞪着眼睛望着他,摇了摇头,表示不要,曾兰生又尝试给另一个幼童,说:“送给你,我不会要回来的。”那个幼童也是坚决地摇了摇头。曾兰生只好无奈地将手表踩在脚下。正当全车厢的人都带着恐惧的目光相互望着对方时,大家以为强盗们很快会搜到他们这里来,突然前后车厢的人都欢叫起来,原来强盗们骑着马四散逃走,陈兰彬和幼童们都感到奇怪,服务员告知大家,是美国的铁路警察赶来了,强盗们闻风而逃。大家总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场虚惊过去了。

  好在这次横贯美国全境的火车之旅正逢北半球的秋季,天气算是清爽,旅途总体上还算顺利,经过自西向东六天六夜的旅行,火车终于停在了美国东部大都市纽约的火车站。纽约人同样给了这些幼童们一个热情的拥抱,当地政府派了官员前来接应,并安排他们在一个高级的旅馆住了一个晚上,纽约的报纸对幼童们的到来进行了专题报道。幼童们没有时间领略纽约这个欧洲移民都市的繁华,第二天便坐火车前往他们这一次的目的地康涅狄格州。

  康涅狄格州是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6个州之一,也是新英格兰区域中最南的一州,是美国境内较早得到开发的欧洲移民地区,有着典型的英国殖民地烙印,容闳晚年在他的自传中将新英格兰译成中文为新英国省,这里的河流叫新泰晤士河,城市取名为新伦敦市。“康涅狄格”源于印第安语,意为“潮汐河流域”。这里原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后来变一个典型的欧洲移民地区,最初的移民当然是来自英国。该州有五个地理区:塔柯尼克地区、中央河谷、西新英格兰高地、东新英格兰高地、与海岸平原。山地森林多为硬木林,主要树木有枫、山毛榉、白橡、山胡桃、榆、白杨及桦树等。森林内有白尾鹿及狐、兔等动物。康涅狄格州的首府是哈德福德市,幼童们来到该市时,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幽默家马克&;#8226;吐温正好也生活在这座城市,而且与幼童们为邻;著名的耶鲁大学设在该州的海港城市纽黑文,容闳就是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后来,幼童们有不少人考取了这所大学,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康涅狄格州是美国近代教育较为发达的州,早在1640年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首设美国的公立中学。

  康涅狄格州在美国又名“宪法之州” 、“豆蔻之州”,州花为山桂 ,州鸟为美洲知更鸟,州树为白橡 。座右铭是“越受挫折越坚强” 。康涅狄格州有一个美丽的小湖,名字长达43个字母,不仅是世界上湖泊名字最长的,而且是最有趣的原来它是印第安人给它取的,意思是:“你在你那边打鱼,我在我这边打鱼,没有人会到湖中间去打鱼。”这句话与中国的词语“各安本分”或“安分守己”很相近,用广东的俗话讲就是“不要捞过界”,甚至印第安语还意味着要在彼此之间(“湖中间”)留有余地和空间,反映了印第安人质朴的民风。

  欧洲移民的包容与开放、坚强,与印第安人纯朴的民风在康涅狄格州共同铸就着幼童们求学和生活的人文环境。

龙旗飘扬(一)
幼童们到达康涅狄格州的第一站并不是州府哈德福德市,而是一个叫斯普林菲尔德的地方,这是容闳与大家通过电报约定的。

  电报实际上也是近代科技的一项成果,有意思的是发明电报的人并不是职业科学家,而是一位美国画家。人类对自然界电和磁的认识其实是很久远的,雷雨天气天空中的闪电激发了人类早期先民丰富的想象,创造了无数的神话与故事,磁针更为人类远洋航行提供了许多便利。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十七、十八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期间,人们通过对静电的研究发现了电流,1800年一个叫伏特的意大利物理学家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明了电池,这是人类对电进行利用的一个里程碑,电流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9世纪初期,一个叫法拉第的物理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转化为电的规律,从此,电逐渐广泛造福于人类。还在静电研究阶段,当人们了解到电的传递速度极高时,有人就试图用静电来进行通讯,1753年就有人用26根线代表英文的26个字母进行了试验。从此欧洲科学家对电通迅的实验不断取得突破,1833年德国科学家高斯和韦伯搞起了第一条实际应用的电磁式有线电报。1832年10月,一个叫莫尔斯的原来对科学技术是外行的美国画家在从欧洲进修绘画返回美国的途中,看到同船乘客中有一位叫杰克逊的博士,在船上用几种电气设备进行试验,用于排解旅途中的寂寞,莫尔热心地为这个实验帮忙,深深地被电的神奇力量所吸引。从此,他放弃了绘画,投身于用电传递信息的研究,终于在1835年制成了第一台电报机的样品,接下来他又发明了一种用点、划代表字母和数字的一套符号,人们称之为莫尔斯电码。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莫尔斯在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安设了一条64公里长的试验电线,于1844年用这条电报系统开始发报,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从此电报开始了它在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了既简单又便宜的通讯方法,对人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1866年英国人成功敷设横跨大西洋的永久性电报电缆,电报不仅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而且迅速地把世界各国联结了在一起。当陈兰彬率领幼童们到达美国后,一路上都是通过电报与容闳联络。这个时候的大清帝国国内则很少有人了解电报是怎么回事。

  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eild) 在英语中意为“有泉水的地方”,一般用来称呼有泉水或其他清新水源的地方,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 springfield ,是美国最多同名城市之一。通常美国的中文报纸杂志多翻译为春田市。康涅狄格州的斯普林菲尔德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中部,之所以选择这里为幼童们在美国的第一个安置点,除了将来便于联络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容闳对这里更熟悉一些,他当年在美国留学期间结识的好友麦克林夫妇就住在这座城市。

  火车很快停靠在了斯普林菲尔德火车站,幼童们到了美国的任何地方都非常讲究秩序和排场,他们心中非常清楚大家这次是代表大清国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体现大清国的文明与礼仪风范。下车时,照例是一丝不苟地按照一路上行进的队伍排着队,陈兰彬在教习、翻译的陪同下走在前面,幼童们走在中间,行在最后的是裁缝、厨师和杂役。当幼童们提着各自的行李箱随着陈兰彬大人走下火车时,容闳穿着大清国的五品官服正微笑着站在月台上欢迎他们,容闳的身边还站着几个美国人,他们是麦克林夫妇和当地*门的官员。孩子终于见到了容闳那张久违了的脸,简值就象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内心可高兴了。

  容闳快步迎到陈兰彬面前,拱手弯腰行礼道:“陈大人辛苦了!”

  陈兰彬回礼道:“容大人辛苦!”

  麦克林夫妇和美国官员也向陈兰彬走来,用生硬的中文说:“欢…迎…陈…大…人…到…春…田…来。”显然这些人为了表示对这位中国官员的礼貌,之前就向容闳学了这句简单的中文。幼童们听到这些美国人讲中文既感到亲切,也感到惊奇。

  容闳又向陈兰彬身边的叶绪东、容云甫、曾兰生分别抱拳行礼,然后向站在陈兰彬身后的幼童们抱了抱拳说:“各位学童好!”

  幼童们则齐刷刷地集体鞠了一躬,异口同声说:“容大人好!”这种三十个同龄少年集体问候的场面既温馨又感人,看在容闳的美国朋友眼里,真是令人羡慕。

  根据当初曾国藩和李鸿章上给朝廷的奏折安排,陈兰彬和容闳两位正副监督也有相应的分工。陈兰彬总体上对留学事务负监督的责任,督导学生的汉文学习,容闳负责在美期间与美方的联络事务,并督导学生学习各门科学技术知识。

  容闳向陈兰彬报告道:“陈大人,下官幼时就是本州的纽黑文市耶鲁大学求学的,这里有我的老师和朋友,两个月前来到这里,在老师的建议下拜访了康涅狄格州的教育局长拿德鲁布。拿德鲁布得知我们大清国派留学生来这里,非常热心,建议把幼童们分散到当地的美国家庭接受完全的美国文化教育,每个家庭安置两到三名幼童,而县这些安置幼童们的美国家庭要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又不要相隔太远,这样一是便于幼童们学当地语言,也便于管理。于是下官在斯普林菲尔德租了此处作为‘驻洋肄业局’办公场所。”

  陈兰彬说:“容大人幼时在此生活多时,对这里各种环境都很熟悉,您就放心规划好了。”

  容闳说:“按照下官与拿德鲁布的设想,幼童们要先在美国家庭学习语言,同时到附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