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1章

詹天佑-第1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篇语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进行过百折不挠的探索。先驱者一片血忱,毕路褴褛,回望历史,启迪新思。

  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云人物,没有过震耳发馈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斯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许多领域里;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这一群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在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上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个静静的黎明,我披衣起床,走到窗前,推开窗帘,一股清凉的空气迎面而来,东边天际,启明星正在悄悄地往天顶上移动,没有霞光,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静秘的夜幕里。在大都市是听不到鸡鸣的,更听不到犬吠,偶然从远方街上传来一两声汽车声。没有了白天的喧闹,思绪却在翻飞。多少年了,我一直想写一部反映我国科技人物的传记,从事科技史教学和研究多年的我,无数次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与世界历史进程的脉络进行比较,深深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更清晰地看到科技人物在这方面独特的影响。写书的计划在心中蕴酿了许多年,与那么多写作界的前辈交流过,去过无数次图书馆,走访过詹天佑的亲友,收集的资料让我找不到地方堆放,多少次拿起笔又放下笔,从何写起呢?我的脑海里;又一次想起了百多年前广州的西关,想起了沦为英国殖民地不久的香港,想起了清末幼童在上海出洋肄业局封闭的严酷生活,想起了茫茫太平洋上中国号火轮孤独的船影,想起了明治维新后不久的日本横滨港,想起了美丽的夏威夷海岛,想起了旧金山当年的皇宫大饭店,想起了拖着辫子的中国官派留学幼童被美国人看作“中国女孩”的有趣情景,想起了幼童们第一次坐着火车奔驰在美国西部大草原上欢快的旅程,还有美国家庭友善的环境,美国东部哈德福的城市风光,夏夜班丹湖的烛光晚会,深秋避难山教堂催人泪下的告别歌声,尼亚加拉大瀑布壮丽的风光,幼童们告别美国时精彩的棒球竞技场景,上海黄浦江低沉的吟唱,福州马尾海战漫天的硝烟,广州长洲岛上黄埔实学馆里学生与老师平等讨论的场景,南国海疆万里波涛,天津老码头忙碌的景象,我国早期的津墉、京奉、京张、张绥、川汉、粤汉铁路上詹天佑和他的同学、同事们匆匆的身影,滦河大桥、八达岭遂道、郑州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大桥、广州黄沙车站、宜昌川汉铁路的庆典等许多可以载入历史史册的撼人场景,还有海参威的茫茫白雪,哈尔滨的寒鸦悲鸣,汉口那个令人悲伤的黎明,一个个画面,一组组镜头在脑海中浮现。我无法抑制心浪的翻滚,打开电脑,舞动着并不十分灵敏的手指,在键盘上跳起了被朋友们称为“单指弹”的手指舞。

  整理思绪,我首先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上海黄浦江码头不远处“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那个清幽的庭院。 txt小说上传分享

香江初试(一)
一、香江初试

  1871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相对平静的一年,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知识分子造成的心灵激荡正逐渐趋缓,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正被洋务运动的新潮推平。

  这一年夏天,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在议论着一个不平常的话题,那可是一传十,十传百,大街小巷都在议论着,尽管天气热得发烫,但人们对这个话题的热情不减。这起因于一则官府告示。

  北京城里正值盛年的慈禧太后和年少的同治皇帝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拟选派120名家世清白、聪明颖慧的幼童,分四期赴美留学,学习西方技艺。首期要招收十二至十五岁的30名幼童,在上海专设幼童出洋肄业局,学习汉文和英文,再派往花旗国(美国),留洋十五年。上海各个官衙门口张贴的告示说的正是这件事。这可是绝对的奇闻,自古以来,只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的事,哪有中国人到外国学习的先例呢?老百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可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因而在坊间的议论,衍生成各种传言。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设在上海的山东路,这里离英租界不远,可以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外国火轮(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各色外国国旗在桅杆上飘扬,火轮之间有许多穿梭其间的小船,码头上,推独轮车的,抬轿的,骑马的,挑着小卖担的,肩扛着货物跑动的,组合成一幅忙碌的图景。夏日的骄阳照在黄浦江上,江水泛着银色的光。租界里矗立着许多洋楼,都是两三层的欧式建筑,与城市主体中式的青砖碧瓦的庭院参差形成鲜明的对比,那里是英美等国的洋行和领事馆区,万国旗在洋楼前迎风招展。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是一座传统的中国江南庭院建筑,有多间房屋组成,大门是两扇厚重的坤甸木木门,边上挂着一块刻着“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字样的牌子,门前是一条麻石街,院子里的金桂树和银杏树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显得特别葱萃,这里可以算得上是十里洋场边缘的静区。码头的喧闹、租界的嘈杂,与此处的清幽形成强烈的反差。

  几个衣衫褴缕的少年,十二三岁的样子,摇晃着脑袋,小辫子在肩背处搭来搭去,一路蹦蹦跳跳,从肄业局庄严的门前相对清冷的街巷里走过,口中念念有辞地喝着一首民谣:

  梁山头浪一只羊,

  远往松江粜米粮。

  大斗量来小斗卖,

  升箩投浪养爹娘。

  爹娘养我能长大,

  我养爹娘勿久长。

  孩子们的声音随着他们身影的远去,越来越缥缈了。回荡在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四周的空气里。

  肄业局门前也贴了一张告示,几个衣衫质朴、拖着长辫的中年男子路过,这些人似乎认得字,他们停下来看了许久,开始议论起来。

  “由朝廷出银子,衣食全包,还有老师、杂役陪读,有这等好事?”

  “不是喔,听说皇太后、皇上这次是来真的。”

  “真什么呀?30个孩子,如是真有好事,不早被那些达官贵人、富家大户人家的孩子把名额抢占了!我看啊,咱们老百姓啊,就省省这份心吧。”

  “看来这事不靠谱,全国第一期才招三十个人,满朝文武、王公贵族,这么好事他们不晓得把自己的子弟送去?”

  “十五年咧!不行,把一个孩子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十五年不能回家,这谁舍得呀?”

  “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很快就要成年了,再过几年,就可以娶妻生子,送到花旗国去,那里的人都是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孩子送到那里,喝那里的水,吃那里的饭菜,吸那里的空气,到时候,不也变成了白皮肤,红头发,蓝眼睛?变成红毛子,这事使不得!使不得!”

  “朝廷为什么要出银子,还说十五年回国后赏给职位官衔,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啊?朝廷的告示,总是骗老百姓的,有好事能给到百姓的孩子?看看就好了,千万别信!”

  “听说送出去留学只是一个名义,其实是把这些孩子送出去做苦力的。”

  “嗨!告示贴在这里有一个多月了,听说道台衙门、县衙还有很多乡镇公所门前,都贴了这样的告示,可没有听说有谁把孩子送来过呀。”

  大家七嘴八舌,在那里凭着各自丰富的想象议论着。

  满街的议论与肄业局里面清冷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大清出洋幼童肄业局,座落在一个旧式书院里,正堂中央摆着两个牌位,一个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一个是“天地君师亲”的牌位。

  一个大清的官员在厅堂里,拖着条长辫来回踱着步,此人瘦高的个儿,浓浓的眉毛,一双略显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嘴边留着浓密的八字胡,戴着一顶大清朝的五品候选道台官帽,帽顶上的顶珠非常醒目,身着长衫,黑色长裤外套一条宽口裙裤,白底黑帮布鞋,此时,他的心中正无限疑惑。自己为了朝廷能派出学生出洋学习,奔走呼号几近二十年,好不容易得到皇上恩准,可是老百姓似乎一点也不领情,朝廷的告示似乎对他们没有意义,这样的朝廷在百姓心中还有威信吗?老百姓不信皇太后、皇上和朝廷,那么老百姓会信谁呢?他真的不敢往下想,官府的告示,只要不是强行的,在老百姓那儿都是连个响屁都不如,最多只能成为说话的谈资,这是什么世道?是国家之幸?不幸?

  这个在肄业局里忐忑不安的人叫容闳,他的官衔是五品江苏候补道。自从幼童出洋肄业局一个多月前挂牌起来,肄业局其他官员因公还没有到位,只有他在代表着朝廷在办理这件事。可是太难了,最初还有不少人前来打听,当人们听说是到数万里之外的花旗国,而且十五年不能回来,一个个都摇着头走开了,慢慢地,不要说打听,除了有时一些人围着门前那个告示闲谈外,就连到这里来张望一下的人都没有,容闳真是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奈。

  容闳望着厅堂上孔子的牌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家乡广东香山县南屏村,想到当年同村幼童都被父母送到私塾拜孔子而读经书时,自己却因家贫被父亲送到一水之隔的澳门一间西方人创办的马礼逊学校学英语的情景。父亲的目的其实很单纯,是希望容闳学好红毛语(外语),将来可以到外国人家里做佣人或者做通事(即翻译),以此谋生。可是容闳的人生却因此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没有走父亲为他设想的人生之路,而是被西方教会学校培养成中国第一位民间留学生,从少年时期开始,足足在美国读了八年书,并成为第一个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期间,虽然受到的是西方教会的资助,学的是近代的欧美科学文化知识,讲的是美式英语,行的是西方礼仪,但黄皮肤、黑头发的他,始终有一颗中国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华夏子孙,特别是感受到美国鲜活的社会经济环境,矿山里威力无比的机器、海上乘风破浪的轮船、城市间穿山过岭奔驰的火车、大都市里高高的洋楼,都让他感受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他内心的深处总在思考如何利用所学,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容闳出国时,祖国正经历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回国的时候,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炽热之时。容闳凭着自己精通英美语言和文化习俗、社会法制的特长,周旋于正与英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