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 >

第2章

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人维持怎样的关系,哪些人要多花时间陪伴,哪些人要主动联系,我要将哪些事情放在优先的位置,哪些事情要用心对待,哪些事情随缘就好,做些什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忧,增加生活的满足感。我经验到对死亡的害怕,因而重新学习生活。米奇·艾尔邦(MitchAlbom)在他的老师莫里(MorrieSchwartz)死亡前,与老师讨论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完成了《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一书,莫里曾说:“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我深表同意。

    本书收录了二十一篇故事,记录了绚慧与病人、家属、遗族、老人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绚慧在医疗机构和安老院所的工作经验,让她比一般人有更多机会近身接触衰老与死亡:与病人的互动让她理解到人面对生命即将消逝时的悲伤与恐惧;与家属的互动令她体会到人们要与家人分离时的不舍与无助;与老人的互动则让她贴近人衰老时的哀愁与孤独。本书呈现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观照与体察,以及对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现人性与他人互动的反省与实践。这是绚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为快,也很乐意将本书推荐给读者。

    最后以我过去所写的一段文字作结,并与读者共勉!

    人生仿如一条长河,汩汩向前流去,

    前行的路上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

    如果有幸相逢,何妨回眸一笑,

    拾起人间的善意与温情,相互滋润深藏的内心,

    前行之路较不孤独。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1)
    推荐序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文:洪莉竹(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华人社会受到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少直接讨论“死亡”,因此多数人并未培养出正确面对死亡事件的态度与能力。当一个家庭中有亲人染患重病或濒临死亡时,多数亲属的反应是:不想接受事实,害怕不安,不知所措。亲属为了减少自己的不安,便会一直做一些令他们自己觉得心安的事情,例如隐瞒患者的病情,寻求各种“秘方”延续患者的生命,要求患者配合亲属接受其他疗法等。可是大家都忽略了患者也会害怕死亡,但却必须孤单地面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恐惧,很少有家人会在患者生命即将终了之前,坐下来专心地听听患者的心愿与期望,陪伴患者做一些事情来减少不安或遗憾,让患者带着比较祥和宁静的心情离去。

    如果家属挽回患者生命的努力无效,终究要面对亲人死亡的事实。当某个家庭有亲人亡故时,许多亲友都会用宗教的观点来安慰亲属:“你不能哭,要不然往者会有牵挂,就不能安心地离去。”“你应该为往者高兴,他是脱离苦海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去了。”人们期待用这样的想法来“超越生死”。我尊重并认同这些观点的价值,不过亲属需要时间来调适心情和重建生活秩序,人们却忽略了要陪伴亲属渡过这段过程,让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走得比较稳实。

    华人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有限,人们既不善于处理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事实上也未必能将自己的生活安顿得妥帖。在我们的社会里,“死亡”是不公开讨论的话题,多数人没有机会认真思考生命每一天都在消逝的事实,随俗地跟着社会价值观起舞,追逐着被社会大众认同的价值,如财富、权力、声望等,关注个人事业版图的扩张、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累积,岁月就在忙碌中流逝。每当在社会上闻人死亡时,也会激发一下人们对于身心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讨论,不过这样的讨论很快就会平息,因为大家都很忙,人们很有效率地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继续运行,直到下一次刺激到来。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2)
    二五年五月艺人倪敏然自杀身亡,引起演艺界很大的震惊。有一个综艺节目为倪先生制作了特别节目,邀请他在演艺界的好友到节目中来叙述他们与倪先生的相处故事。这些朋友在节目中细诉着许多陈年往事,来彰显倪先生的才华与贡献,他们对倪先生的艺术成就表示赞美,他们流泪对倪先生的过世表示遗憾,他们彼此提醒日后要多联系并互相关怀。当时我心里想:如果倪先生在生前就可以听到这些话应该更有意义吧!我们常常都是等到失去亲人或朋友时才感到懊悔:懊悔没有珍惜和他相处的时光,懊悔没有多关心他,懊悔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然后遗憾地慨叹过往岁月的忙碌与盲目。

    最近一年,我亲身经历几位朋友罹患癌症和数位长辈在意外情形之下死亡,加上多起专业人士壮年猝死的案例,我渐渐感觉到我和“死亡”的关联性逐渐增加。有一天我在研究室工作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但是我仍然坐在计算机前考虑是不是要继续工作下去,突然间闪出一个念头:“你再这样不知节制地工作与忙碌,也可能会猝死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我并不想死于壮年,我想要健康地活到老年,因此决心认真面对自己的生活。我的思考包括: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我想和其他人维持怎样的关系,哪些人要多花时间陪伴,哪些人要主动联系,我要将哪些事情放在优先的位置,哪些事情要用心对待,哪些事情随缘就好,做些什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忧,增加生活的满足感。我经验到对死亡的害怕,因而重新学习生活。米奇·艾尔邦(MitchAlbom)在他的老师莫里(MorrieSchwartz)死亡前,与老师讨论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完成了《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一书,莫里曾说:“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我深表同意。三米三花三在三线三书三库三 ;http://。。

    本书收录了二十一篇故事,记录了绚慧与病人、家属、遗族、老人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绚慧在医疗机构和安老院所的工作经验,让她比一般人有更多机会近身接触衰老与死亡:与病人的互动让她理解到人面对生命即将消逝时的悲伤与恐惧;与家属的互动令她体会到人们要与家人分离时的不舍与无助;与老人的互动则让她贴近人衰老时的哀愁与孤独。本书呈现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观照与体察,以及对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现人性与他人互动的反省与实践。这是绚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为快,也很乐意将本书推荐给读者。

    最后以我过去所写的一段文字作结,并与读者共勉!

    人生仿如一条长河,汩汩向前流去,

    前行的路上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

    如果有幸相逢,何妨回眸一笑,

    拾起人间的善意与温情,相互滋润深藏的内心,

    前行之路较不孤独。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1)
    推荐序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文:林绮云(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生命是一连串失落的考验,

    失业、失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

    看似失去外在事物,

    其实是失去自我身、心、灵的某一部分。

    在复原的路上,

    承认失落,

    寻找意义,

    重整新自我,

    重建新关系,

    完成悲伤的任务,

    将不难发现,

    Lessismore。

    2004年间,我用了一年时间在所服务的学校完成兴建“悲伤疗愈花园”(简称愈花园,GriefHealingGarden)。花园的理念是教育民众能诚恳面对自己生命中各种失落事件,从与自然接触中学习自我照护之道;从社会互动、心灵咨询过程中,寻求人际或专业的协助。最终目的在于能与悲伤共渡,与忧愁和解,更疼惜自己;能在生命中的和解花园出口许下新心愿,重新出发。

    然而尽管诸多因应失落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悲伤是一个自然且必要的过程,但它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可以经由协助与陪伴过程(panioning)而达成。事实上,当生命发生失落或死亡事件时,走过生命幽谷往往是一条迂回而孤独的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并无一套适当的处理模式,从小到大,并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如此人生大事;一旦面对死亡,无论是当事人或陪伴者,多半束手无策。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2)
    《生命河流》呈现了病床边各种角色与人性的挣扎,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交杂着生死、人伦关系与文化规范的临终画面,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当送别父母时,我们“永远是孩子”。能坦然面对死亡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文化规约使我们不擅长表达之外,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在《听见灵魂的哭泣》、《给一个表达的机会》等文中,我们不难看见临终当事人或陪伴者身心灵的各种需要。很多当事人停留在否认、讨价还价的悲伤反应之中,无法前进,逃避面对的结果,将会“让一切来不及”!

    助人服务者的出现是弥补临终者家属或陪伴者的不足,《奇迹》一文巧妙地点出家属若能和谐宁静地陪伴临终者到终点,将是最大的“奇迹”。究竟要如何陪伴临终者,无疑地,作者在诸多故事中给我们的示范就是应用同理心的技巧。同理心(empathy)与同情(sympathy)不同:同情意指对当事人的处境感到难过,会丧失陪伴者或咨询者的情绪能量;而同理心能给陪伴者或咨询者能量,来理解当事人的想法与感受,而不是难过。最容易同时也是最难的同理心是倾听,意指能与当事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正视其立场,聆听其需要,并适当地表达出其想法,甚至满足其需要。我们几乎在每一篇短文、每一则生命故事中,都能看到作者贴近人心的同理能力,显然作者用一支温柔的笔、一颗同理的心,蕙质兰心地用不同的形式,关心了这个社会,也协助了一群面对死亡而束手无策的人,令人感佩。

    这本书提供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是一本助人者该读的书;一本不谈悲伤辅导或咨询理论,却处处是实践理论的书;一本贴近人类心灵,深层呼唤的书;作者观察情境、人性的细致,悠然见于字里行间:不仅指出死亡文化的困境、情绪处理的漠视、人际关怀的僵化模式等,并诚恳表达了专业服务工作者在工作与良知上的冲突,努力调整自己的脚步,以取得平衡的心路历程与作为。

    看这本书时,让我联想起去年参加一个读书会时读的一本书《流浪者之歌》,也是一本与河流有关的书。书中有一个摆渡者的角色,总是默默协助人们穿梭于两岸,数十年如一日,阅历无数生命。《生命河流》的作者一如摆渡者,协助临终者穿越生死门,协助家属与失落悲伤共处。与失落共处必然经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