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迷与清 >

第12章

迷与清-第12章

小说: 迷与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肯定就好办一些。视金钱如粪土,说说可以,不能当真。真当真了,什么事也办不成。

  现在也有一些保持低调的人,常听他们会说把金钱和荣誉都看得很淡。这话是真的吗?也许他们想得没得到,不得不这么说罢了。难道这些人生活在真空中,没有体会到当今社会,没有了金钱还会有什么!

  金钱本身没有罪,想得到金钱也没有罪,只要不通过罪恶的手段攫取金钱,人们没有必要为此遮遮掩掩,装得很虚伪。

5。1  天地一屋宇
从上海到维也纳再到罗马,飞机航线距离大约也有九千多公里,但却能朝发夕至,这叫我深感天地之狭小。

  飞机在天空穿行。随着时间的流逝,乘客们渐渐静了下来。我的思绪则穿越时间隧道,时而伸向远古,时而到达未来。

  想到郑和,他曾七下西洋,用了毕生的精力。是考察也好,是传播文明也好,总之是他和他的同时代的人想知道他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哥伦布也是如此,他的远足,最初目的不一定就是发现新大陆,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不甘寂寞,想把世界看个究竟。那时科技还不发达,人们要了解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居然要费如此周折。

  郑和哥伦布距今五六百年,他们穷其一生没达到的目的地,现代人们却转瞬而至。人类不仅随心所欲地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到达了另一个星球。互联网把这地球变成了一个村,两地间不再有分别的感觉。再历五百年呢,也许人们会为互相之间不能保持点距离而苦恼。有人预言,未来文明之高度将会把历来神话变成现实,也许要不了100年,仅纳米、生物工程技术,这两样东西就可能把人的寿命延长到5、6百岁。可惜这样的好时光我们赶不上了。我生也早!

  前些年,一些能说两句外语的人自豪地言:会说一门外语简直是一种幸福。现在国门大开,全球一体化,很多人都能听得懂几句外国话了。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不时有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哈啰”“哈啰”地向我们问好,这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西方人的文明与友好,也让我们感到语言相通的愉快。继而想到,既然全球人之间需要广泛的交流,语言也应一体化,要么英语,要么汉语,或者其它语。世界终有一天会这样。

  我们到法国去的时候,适逢巴黎郊区发生骚乱,说是非裔和土耳其裔青年要求政府提高社会福利。知情的人说中国人在当地一般不会发生这种事,一是华人大都比较勤奋,二是相当一部分华人有一些资产和自己的事业。很多出过国的人都说,没有出国的感觉,到处都能碰到中国人。据说在美国,中国人的饭店开到了每一个小镇。这正验证了我们老祖先的一句话,勤劳走遍天下。

  出外考察,难免不有所感悟,诗兴大发,看我的传世之作:

  日行两万里,

  亚洲至欧洲。

  天地一屋宇,

  鸟语问哈啰。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2  海与陆
没到过大海的人,不知道什么叫陆地。

  我到过祖国的东海黄海南海,也到过像蓝宝石一般镶嵌在欧亚非大陆之间的地中海,还跨越过占有了地球大部分面积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曾在家乡的近海水域击浪,也曾在南太平洋的波涛声中濯足,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每一次都是那么心灵震撼,那么豁开你记忆的联想的甚至比海更加宏大的脑海的闸门。

  站在澳洲的大洋路峭崖上观海,你会为海的疯狂咆啸而惊骇。远观乎,漫无边际,一卷卷巨浪翻滚而来,愤怒地撞击到岸边的岩石上,形成的泡沫绵延二百多公里,如同雪堆大洋。海浪发出的声音宛若巨雷经久回荡在天地之间。近观乎,尽管脚下的土地巨石陡立,广袤地向天边伸去,不失为阔大,但比之于大海,似乎缺少了一种横扫一切的气势。这一静一动之间,动才是万物之灵魂!

  久居陆地的人难得有一次亲近大海的机会,每当此时,心灵都十分喜跃。今年夏月,我又一次投入海的怀抱,沁凉咸涩的海水刺激得人兴奋,我大胆地向深处游去,山峰般的浪潮把身体抬起又抛下,是那么激人情怀。此时,你是一个斗士,还是一个思想者。你从陆地走来,会以为大海才是你的最爱,是你心中最美丽的姑娘。你尽管喜欢她吧,因为你就是陆地。

  曾听一个朋友讲他在海上生活二十多天的感受:四周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远处的海平线,船边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打来,重复着“轰”、“哗”的声音,让人心烦。随身携带的能看懂的消遣东西全部看够,巴不得赶快结束这该死的行程,立马上岸。平时站在地图前指指点点,以为有了互联网世界就真的是一个地球村了,这时你才知世界之大。。。。。。听者为之感慨:人可以向往大海,但不能享受大海啊!

  乘飞机旅行有时在能见度极好的情况下腑看大海又有另一番韵致,海天一色海阔天空自不必说,其性格竟看不出一点狂躁。细密的波纹整齐地排列着,如轻风掠过“吹绉一池春水”。她又像一片硕大的绸缎般的草地,好想让你躺在上面看书或蒙上一张纸晒阳儿。这才是我梦想中海的真面目!

  我生于陆,但喜欢海。 。 想看书来

5。3  难忘欧洲
曾去过一趟欧洲,一直不能忘怀。是什么打动了我?是那里的富有?文化?美景?新鲜的空气?还是高素养的人群?是,仿佛又不全是。 

  那趟旅行算是去了大小七个国家,现在每每记起的却是几次见到的在路边墙上画着的几个人的头像,他们是希特勒、萨达姆、拉登、斯大林、墨索里尼(这最后一个印象不深刻,不确)。这几个人都曾是当今世界的大独裁者或政治寡头,他们都曾以灭绝人性的手段,给人类制造了空前的灾难。欧洲人在他们几乎到处都很干净的墙上,画上这几个人的头像,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彰显他们的业绩,而是要告诉人们这几个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耻辱,要记住他们的罪恶,以史为鉴,注意防止这样的恶人成为人类的统治者,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还记着的是乘车途中,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翠绿的草地,几头牛在悠闲的啃着草,导游王铁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在欧洲做一头牛真的很幸福,它们就是吃草、散步、晒太阳。”

  也的确是这样。看那些牛们时而扬起头看看高远处,碧兰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时而低下头啃几口青草,脚下的草地仿佛刚刚水洗过,温暧的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它们三五成群地恬静地说着话,何忧何虑,幸福的日子就这么流淌着。

  欧洲的人也像他们的牛一样从容不迫。这里的工资制度大多实行的是周薪制,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几乎所有的商店、工厂都关门打烊,老板和员工们都一律休息,或去会友,或去旅游,把到手的钱花完了再说,不当金钱的奴隶,不做工作狂。看他们的人一个个都像伸士淑女,虽然依然是都伸长了脖子高昂着头,但除非正式场合,已很少人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穿着很随意,尽可能舒适简便。除非旅游景点,路上的行人都不是太多,鸟儿在人们的脚下或就近的草地上啄食,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由自在。

  欧洲的特色最突出的当然是它的建筑。它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一个童话世界。仅看这些东西,它就可以称得上世界最发达最富裕的地方。这不得不叫人们思考,同样是从部落到国家,同样是改朝换代,欧洲在它前进的行程中为什么积累了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保存了下来,是人种人性的东西,还是制度体制的抉择,导致了这里像天堂,而世界其它地方像地狱?反思中国历史,每一次朝代更替,都只有皇帝家族的兴衰,没有国力的递增。历朝的的皇帝皇族都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家私,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它怎能真正的为天下人去干些实事?我就想,即使是你自己的家业你也应该留下些东西呀。但事实是这些混蛋统治者们都搞了短期行为,致使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一穷二白。可惜至今我们有些当局者还在这样干。是遗传基因在作怪,还是我们真正先进的一套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东西不说也罢。那些漂亮的欧式建筑,让你感觉到整个欧洲富得流油,富得让人嫉妒。

  在德国慕尼黑,我们从一家华人餐馆出来,一当地女士从外面走来,同去的老朱只顾瞅人了,没留心脚下的台阶,被绊了一下,磕倒在那人的面前。我们取笑他,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也有些地位了,怎么见了洋人还这么客气。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去西方的人包括经常去的人,见了当地人也都要多瞅几眼,在国内见了洋人也改不了围观的习惯,这一方面是我们开放度还不够,外国人见得少,心理上好奇,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真正生活的质量还不足以培养出高贵典雅的气质,我们内心的底气还不足,人人都还在灵魂深处结结实实地崇拜着人家。我们还没有理由吹牛啊!什么世界第二、第四,看看西部,看看农村,还是老老实实发展吧。 。 想看书来

5。4  访美趣事
我第一次出国是到美国,首站到达底特律。在出海关的时候,我们把护照、邀请函等交给关员,他们看了以后并不放我们过去,而是问一些东西。我们一行几个人都不懂英语,为此每人还专买了一个手帐王翻译器,但那玩意不会说话,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美方也没一个会说汉语的,这时只见他向后面的人叽咕了一声,后面便有一个和我们同行的中国小伙子过来,问了一下我们到美国来的目的,他翻译过去,海关便顺利地放我们过去了。我们庆幸,看来到美国来也不一定非懂英语,到哪都能找到免费的翻译,还想你们美国人怎么不学汉语啊。

  这是去时的情景。在美国几天都是这样,到处都有中国人的影子,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中国餐,虽在异国他乡,也没感到多少不便。并且陪同我们参观的导游是华人移民,有很多事情他会提前帮我们打理好。据他说,在美国的每一个小镇都有华人开的餐馆。这让我们深感中国人的生存能力之强,也少了一些走失了的担心。但却没想到,在行程结束即将回来的时候偏偏出了意外。导游把我们送到三藩市机场办完入关手续就回去了。我们在候机厅等了一段时间,被告知飞机因故障不能起飞,要我们改乘第二天早上飞往日本的飞机回国。为此,机场先发给我们一套过夜的洗漱用品,又发给我们一个什么证明,说是要到一个宾馆去过夜,并用机场专用车把我们拉到一个公交车站放下。一趟趟车过来停下也不让我们上,等了好长一段时间,心里十分焦急。我问一个皮肤有些棕色的黑人小姐,她友好地说了一阵子,我一句也听不懂,只能说一声“No”,意思是我听不懂。不料那位小姐听到我说“No”,顿时脸上没了笑意,一脸愠怒,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看她这样,我忙说“Chinese”;意思是我不懂英语,请你讲汉语,其不知她哪知我什么意思,更也不可能会讲汉语了,而是坚决地转过脸去不再搭理我。后来来了一辆车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不知对不对,慌忙爬了上去,跟走再说。好在这辆车是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