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25章

花之语-第25章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并在隋炀帝时建立了进士科,从此,出身贫寒的文人,能够通过勤学苦读步入政坛,求取功名,这对中下层人士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封建王朝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是有利的。唐承隋制,逐渐发展出大量的考试科,且科举时代,科目之多,以唐为最。但众多科目中,以进士科最引人注目,因为只有进土科第一名才有状元头衔,其他各科第一皆无此名。进士科考的是诗赋,每年一次,往往考者一二千人,录取仅二三十人,历来极为难考。考中进士称“及第”,第一名则是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最是荣耀。古有《四喜诗》,曾把“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看作是人生的四件大喜事,“金榜题名时”便是指进士放榜名字高中的时刻。一般在农历二月,放榜后新进士都要参加朝廷举办的一系列名目繁多的庆贺活动,其中有打马游街、闻喜宴、樱桃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雁塔题名等等。这里单道最为盛大的“曲江赐宴”。新进士在拜谒主考官和宰相后,按惯例要大会于长安曲江亭宴集,然后登上画舫泛江而游,皇帝携带妃嫔在洲头登楼观看,名公贵卿也纷拥而至,趁机挑选女婿。其时商贾云集,百姓倾城而动,盛况空前。
  曲江游宴中,进士们要在曲江头的杏园中举行“杏园探花”的活动。(见插图26)所谓“探花”,就是在同榜进士中选出最年少者二人为“两街探花使”或“探花郎”,骑马在京城内外采摘新开的名花,若进士中有先此二人折得名花回来,此二年少者就得受罚饮酒。诗人孟郊,屡试不第,直到贞元十二年(796)四十六岁,终于中榜荣登进士,他的《登科后》一诗,便是杏园探花的闻名之作: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年纪已大,自然不会当选“探花郎”,但他也兴致勃勃“放荡”一番,跟着遍走全城,欲抢得先摘名花的头筹。
  在曲江杏园探花宴中,文采风流的宴饮与赏花活动,体现了唐朝鼎盛期奔放不羁的时代气质和风貌。大中八年(854)进士刘沧《及第后宴曲江》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笔题仙籍,柳色新声拂御楼。霁景霞光明远岸,晚空山翠坠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陌香车似水流。”又乾宁二年(895)进士翁承赞《擢探花使二首》其一云:“洪崖差遣探花使,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其二云:“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这些诗都很好地反映了当年探花宴的狂欢情景。
  皇帝、朝廷如此,自然是上行下效,士宦之家及民间赏花活动亦常举宴设席。
  北宋时,西京洛阳牡丹极盛,声名振天下,花开时节,洛阳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栱,皆以水竹筒贮水插花钉挂,举目所见都是花。到了北宋后期,扬州的芍药花也大红大紫,当地人认为并不逊于牡丹。时蔡京任扬州知府,也仿效洛阳,作万花会,用花千万朵,以后年年如此,奢华靡费,劳命伤财。哲宗元祐七年(1092),苏东坡知扬州,正遇芍药花时,属官汇报旧例,东坡知道此会已成一大民害,立即罢之,州人都欢欣鼓舞,感激东坡做了一件顺应民心的决定。(见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五,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
  自然,花会不能一概而论说不好,小型的如家宴式的,或在公共场所招集一些同道,品鉴花草,或民间自发地形成一些观光花会,其乐也融融,更无责备之由。即以东坡为例,他官运偃蹇,曾贬谪海南。他本以为菊花开时即重阳,没料到他在那里亲手种下的菊花到了仲冬方才开放,这当然是岭南气候炎热的缘故。于是他只得捱到十一月十五日置酒宴客,补作“重九会”。重九会,尝菊之宴也。 。 想看书来

六、寻芳不觉醉流霞—一唐·李商隐(3)
再如《诚斋杂记》提到的雅韵欲流的“飞英会”。书中说,范蜀公居许下,造一大堂,题额为“长啸”,高广可容纳十个客人。堂前有荼蘼花,春季花繁,宴客其下,互相约定说,如果有飞花坠落在某人酒杯中,此人必须罚饮一杯。正当大家笑语喧哗之际,一阵微风拂来,花瓣纷纷落下,满座杯中都飞入了酴釄,结果人人受罚。事后人称此会为“飞英会”。   
  宴饮最好有时花助兴,反过来,时花也需宴饮捧场,这是古代长期风行的观点。上面这许多故事,我们可以说已领教过了。花与酒之间,把它们互相依托的关系看得极重且明确说出来的人,宋人陈尧佐大约是主要的一个。陈尧佐,字希元,世称颖川先生,北宋进土,景祐年间曾任宰相。他退居郑圃时,有一年春天,任西京知府的张士逊熟悉他的嗜好,派人给他送去姚黄魏紫等牡丹名品及美酒。他作诗答谢说:“有花无酒头慵举,有酒无花眼惓开。正向西园念萧索,洛阳花酒一时来。”(见宋·孔平仲《谈苑》、宋·李献民《云斋广录》。二书文简而稍异,这里互补综合用之)赏花而无酒饮,脑袋会昏昏抬不起来,饮酒而无花赏,眼皮会打架张不大开,这种夸张的说法,直让人发噱,不过确实道出了当时世人生活的一种情趣。
  古人将对花饮酒、以酒赏花称为“酒赏”。诗文之中也多有佳句: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唐·张籍《同绵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唐·李商隐《花下醉》)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五代南唐·冯延巳《蝶恋花》)
  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宋·欧阳修《谢判官幽谷种花》)
  我来提壶饮花下,闲愁如雪皆消融。(清·陈履平《花下独酌》)
  自宋代以后,酒赏方式有些人并不嘉许,且颇有微词。明人袁宏道言辞尤为激烈,他说;“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若夫内酒越茶及一切庸秽凡俗之语,此花神之深恶痛斥者,宁闭口枯坐,勿遭花恼可也。”认为赏花要有时有地,不得其时,而漫然招来宾客,皆为唐突,并强调:“若不论风日,不择住地,神气散缓,了不相属,此与妓舍酒馆中花何异哉!”(《瓶史·清赏》)所说的茗赏,就是一边沏茶啜饮,一边品赏时花;谈赏,就是聚集宾朋,挥麈清谈,海阔天空,倘谈赏只是招来污言秽语,宁肯枯坐,少让花恼。至于酒赏,被他看作是最下档的方式,这也许与酒后神志不清、杯盘狼藉,与赏花雅事殊不协调有关。
  撰有《凤仙谱》的清代钱塘人赵学敏对如何赏花,更有一套理论:“凡赏花宜择人:勿以俗士;勿以喧客;勿以驵侩;勿以猾胥;勿以高阳酒徒使酒骂座;勿以纨持子弟卤莽伤枝;勿以势宦,舆从缤纷,最为可厌;勿以村妇,采摘无状,尤难提防。宜接雅朋,宜亲静友,煮茗拊琴,分题敲韵;方外或名僧羽客;红粉则才妓香闺;缙绅必洛下遗英;子弟亦乌衣妙选。衣冠标胜,即盈庭亦助芬芳;咳唾生春,纵酌酒何伤德性。”他赞赏的是煮茗拊琴,分题敲韵,戒惧的是高阳酒徒,使酒骂座,但并不反对酒赏,认为才调翘楚之上人共襄举宴,即使酒赏又怎么会败坏德行和雅兴呢。酒赏之中,也有雅俗共赏之事:
  ◎苏城饮赏菜花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二: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众议未定,芸笑曰:“明日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日:“诺。”众去,余问曰:“卿果自往乎?”芸曰:“非也。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到被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诺。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芸间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读此文章,怎能不令人陶然而有醉意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酒客折枝传……唐·刘禹锡(1)
花下饮酒,怎可无酒令。这酒令,又常与花有关……
  小说《红楼梦》中可看到行酒令的场面,其中有的酒令相当复杂,如第六十二回写大观园红香圃内摆寿酒时行的令是:须由古文、旧诗、骨牌名、曲牌名、历书语等各一句,凑成一段有完整意思的文字。可见,即使是大方之家,也觉为难。
  酒令是多人在酒筵上添兴增豪的游戏,其记载可追溯至先秦,那时行令简单,所谓“饮不釂者,浮以大白”(刘向《说苑·善说》),不过是说若不能干尽杯中物,就得再罚饮一大杯。汉代,禁酒严厉,汉律规定,凡三人以上无故饮酒,要罚金四两,这自然是对付平民百姓的,贵族则照饮不误。然而,在儒教盛行的汉代,酒令受到恪守古礼的束缚,在贵族的手中,少有发展。蔑视礼教、嗜酒如命的魏晋名士的崛起,还酒令以新生。南北朝时,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唱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至唐朝,据《蔡宽夫诗话》载:“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实又更进一层。唐宋以来,形制叠出,花样翻新,则难以一一备述了。
  上述《红楼梦》这种酒令,须引经据典,即席构思,被称为“雅令”(后人又称“文字令”)一类。白居易有诗云:“闲征雅令穷经史”,竟然要穷经穷史,故被视为文人的酒会。但即使雅令也有比较容易的,否则人人做不来,岂不索然无味?古人的数目诗雅令即为较简单的一例,其规则是,各诵古诗,以内含数字多者为佳,仅一数目字者受罚。酒客如以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之类为应,即可过关;若想到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则属机敏了。
  然而,即使最简单的雅令,肚里多少要有些墨水,故又有一类酒会,不必劳神,这种大众化的酒令被称作“通令”。凭投骰子、划酒拳的运气,果然不必动用脑筋。只是此令两军对垒,“火药味”似乎太浓了点。相反,击鼓传花,则是通令中较为雅致的形制了 。
  还有一类雅俗共赏的酒令,因是从筒中掣筹(抽签)行令,故有“筹令”之称。筹子用竹或木片制成,上刻饮法。典型的如“触筹交错令”,其法是制筹四十八支,半数漆红,半数漆绿,红筹上分写诸如“酌年长者一杯”、“酌先到者一杯”、“自酌者一杯”等,绿筹上则有“左分饮”、“饮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