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枫叶红了 >

第3章

枫叶红了-第3章

小说: 枫叶红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晓得,我奶奶就是小脚。她说是小时候扎裹成的。那时候的女人都要扎脚。”

  刘功田继续讲他的故事:“那还不气死朱皇帝,他龙颜一怒......”

  听到这里,刘晓楠有点吃惊,“你还晓得讲‘龙颜一怒’啊?”

  “这有么子啊,我们湾里的人个个会讲古,功书哥家里还有好多古书嘞。”

  “古书?”刘晓楠突然觉得,自己要过一辈子的这个湾村还只怕真有点文化哟。

  “莫吵啦,我还没讲完。”看来,刘功田讲出劲来了,急着要往下讲他的古,“朱皇帝龙颜一怒,要杀绝江岭街的人。但是,他下圣旨的时候写错了,写成‘诛杀江岭’了。这就不得了,他手下的将军接了圣旨,带兵赶到江南、岭南。你晓得吗,江岭就是江南岭南。要把江岭两省的人全都杀光。”

  “我听老师讲,古时候的江岭是指江南丘陵一带地方。”刘晓楠指出刘功田的错误。

  “不是的。我们这里老辈人讲古都讲是江南和岭南。”刘功田坚持自己的讲法。

  “好了,就算是你讲的那样。”这种故事可不是刘晓楠那几年书里能读到的,他还是急着要听故事,“人都杀光了,那怎么还有我们呢?”

  “就是嘞,你听我讲啦。江南、岭南的人被杀的杀,逃跑的逃跑,就没有一个人种了。”

  “那后来呢?”

  “后来,听老辈人讲,我们江南的人都是从浙赣那边搬过来的。浙赣,你晓得吗,我们江南人都喊浙赣人做老表。是亲戚嘞。”

  “浙赣老表?大人们有时候开玩笑讲的,书上没有。”

  “不是讲耍的,是真的呢。搬到我们这里的是浙赣人刘茂公,他那时候就是落在我们湾里这块水土上开的基嘞。”

  “真的啊?”

  “真的。”刘功田突然看了看前后,压低了声音,“以前族谱上都有。”

  “你看见过?”

  “我没看过,上两年破四旧把族谱都烧掉了。不管它,”刘功田又放高了声音,“刘茂公生了四个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你讲到‘愚公移山’去了。”刘晓楠觉得好笑,话一出口,又发觉讲错了。毛主席的《愚公移山》怎么能随便讲呢。好在刘功田没在意,继续有声有色地讲着他的古:

  “后来人多了,就搬出去好多。我哥哥说青石公社那边的刘家就是那时候搬出去的。以前族谱上还查得到嘞。”

  “哦,哦。”刘晓楠口里一边应承着,心里一边想着。这些事,身为公家干部的父亲是从不说的。自己这个刘氏子孙还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这下倒好,上山下乡,下到祖宗的根子上来了。

  两个小年轻有一搭没一搭地讲着,从镇上出来,沿着铁路已经走了大约六七里路了。刘功田招呼刘晓楠下铁路,讲道,“快到了,这里铁路边的田土就是我们队里的了。”

  “哦,那队里的湾村还有好远呢?”刘晓楠跟着下了铁路,走上洞田中间一条青石板小路。

  “还有一里多路。”刘功田说着,步子也加快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到了老家的老家(4)
天近傍晚了,本来阴沉沉的天起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雨雾,显得更加阴冷了。小路两旁几百米宽的洞田,夹在两边的山丘间,沿着小路向前延伸,尽头隐隐约约有一个屋场。脚底下小路全是由一种青色底板嵌白筋的石板铺成。刘晓楠知道这种石头叫青石,也因为其青白相间而叫做花石。老家奶奶那里的大地名就叫花石岭,到处都是这种石头山。叔叔他们就是用这种石头烧石灰的。

  看得出来,这条青石板小路已经经历过好多代人,石板面已被踩磨得平整光滑。这会儿再撒上一层雨雾水,一块块石板就像一面面镜子,在傍晚的余光中光溜溜地有些闪亮。刘晓楠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好像怕滑倒。

  “青石板路好滑的,冬天穿了鞋不要紧,要是春夏天落雨时打赤脚走这条路,你们城里人肯定会滑得摔倒。”刘功田一边说着,也放慢了脚步,让刘晓楠跟上来。

  赶着傍晚的余晖,刘晓楠跟在刘功田后面,在青石板路上滑滑溜溜,紧一脚慢一脚地,终于走到了西洲大队十生产队上林湾,在湾村的正厅屋里见到了生产队队长。

  队长刘功英,一个典型的南方农村男子汉,三十来岁,中等个子,大眼睛,高颧骨,小鼻子,大嘴巴,说起话来嗓门又粗又大。他得知知青刘晓楠的老家是青石公社泉塘湾刘家的,就和刘晓楠算起字辈来了。按照刘氏族谱算下来,当前上下十代人的族谱辈份是“厚德显鸿功,仁礼实基础”。 上林湾现在的当家辈份是“功”字辈的,从队里的干部,到社员群众,到四类分子子弟,各家各户的当家人起名字都是刘功么子么子的。

  “晓楠,你是么子字辈的?”队长问起刘晓楠。

  “我没按字辈起名,但我知道我爸爸名字里有个‘鸿’字。我奶奶给我讲过,我爷爷叫刘显绍。”

  “你爷爷是‘显’字辈,你爸爸是‘鸿’字辈,那你就是‘功’字辈的了。和我是一辈的,你该称我为哥哥,就叫功英哥好了。湾里各家的当家人,你都得称哥。今天接你来的功田,也要叫功田哥。”

  “嗯。”刘晓楠老实地答应着,心里不由得有点高兴。毕竟,这样一来,自己在这个湾里就不是外人了。

  “叫晓楠叔。”功英拉过自己的儿子仁华,指着刘晓楠讲。他又指着周围一圈看热闹的细伢子细妹子讲,“你们都要叫晓楠叔。”

  细伢妹子们应声就叫开了:“晓楠叔”,“晓楠叔”......

  “文英,你过来。”应着队长的喊声,从厅屋口过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妹子。队长指着她对刘晓楠说:“这是我妹妹,叫文英,还是挂名读过高中的。她比你大几岁,你该叫她姐姐。”

  队长又回过头对自己的妹妹讲:“文英,你帮晓楠收拾收拾住的地方,搞好了一起过来吃夜饭。”讲着,把晓楠的背包挂在了文英肩上。

  “还是我自己拿吧,文英姐。”晓楠想拿回背包,队长扯住了他,讲道:“没事的,她比你有力气。”文英没吱声,抱着晓楠的背包已经在前面走了。

  队长又对晓楠讲:“这几天你就先在我家里吃饭,等到以后习惯了,让你丫妹大嫂,噢,就是仁华的妈妈,教教你煮饭炒菜,再自己开伙煮吃吧。”

  “队,哦,功英哥,我会煮吃的。”晓楠看队长不相信,又赶紧解释:“我爸爸妈妈经常开会、出差,家里就是我煮吃的。”

  “那也慢慢来,过两天再讲吧。”队长还是不放心,让晓楠先在他家里吃几天再讲。

第二章  到了老家的老家(5)
队里安排刘晓楠住的是湾村正厅屋西边的一间屋子,屋子的西墙与队长家的屋隔壁。屋子很小,还不到三米见方,进门左手边靠窗下打好了一个地炉,地炉边的墙角放了张小饭桌;往里,在与门相对的墙角用木板和土砖架了个床铺,上面已经铺了一床用作褥子的稻草蒿荐,床铺对过那个墙角放了一个旧碗柜。

  文英把背包打开,铺起了床。晓楠想过去帮忙,文英讲:“你不要动,有么子要求讲讲就行了。”晓楠只好站在床边看着她忙活。

  文英个子不高,还不到一米六,一头乌黑的秀发用一条月白色的小手帕随意地扎着,披撒在肩头上。她穿着一身自家缝制的棉衣棉裤,好像衣裤有点小,胸部、臀部都绷得紧紧的,更显出了青春少女那封闭不住的旺盛活力。

  文英手脚麻利的忙活着,晓楠在一旁呆呆地看着。

  “你是初中毕业?”文英一边把床单甩开,一边问晓楠,并没回过头来,也没等晓楠回答,“我们还以为会是个高中生。”

  “是,哦不,我没读高中。”晓楠有点憋屈,倔着说:“毛主席讲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要上山下乡。你还嫌我没读高中?”

  “不是,不是,逗你的。”文英赶紧赔不是,回过身来,放低声音说:“其实,我也没读高中。”

  “功英哥不是讲你读高中了吗?”

  “你没听他讲是挂名读高中?嘿嘿。”晓英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两年前,我去报了个到,领了一套书,上了三天课,就回来了。唉!”

  “哦,你是六六年考的高中。那一年考的学,不论是高中、初中、大学的,都不算数了,都回家了。我哥哥那年考的高中也没读成,现在跟原来的初中毕业班同学一起下乡了。”

  “唉,真是生不逢时啊。”文英一脸的惋惜,铺床的手也停下来了。

  “文英姐,”晓楠轻轻地叫了一声,“你也喜欢读书呀?”

  “当然喜欢,有书读多好啊。你不也喜欢读书吧。”

  “是的,但是......”晓楠不知怎么说下去,突然想起了功田讲的话,“功书哥是哪个,他一定读过很多书吧?”

  “功书哥?你怎么晓得?”文英觉得奇怪。

  “功田哥说的,功书哥有很多书。”

  “功书哥是有很多书,但他读不了,他认识的那几个字,差不多就是个文盲。我们湾村里他那个年纪的人,差不多都是文盲,也就五几年上扫盲班时认了几个字。”

  “功田哥说,湾里好多人都晓得讲老书上的故事。”晓楠不信。

  “那不是读书晓得的,是看影子戏学来的。”

  “影子戏?”

  “就是皮影戏。”文英眼里现出了一丝得意的眼神,“那几年,我们这里兴放影子戏。有一年夏天,我们上林湾包了一个月的影子戏。每天收工后吃了夜饭,全村男女老少都搬个凳子到禾坪上去,一边乘凉,一边看影子戏,要看大半晚上。”

  “那很有味道呀。”晓楠还记得儿时在老家奶奶家时,也看过影子戏。

  “是的。戏里都是讲古时候的事,么子薛英贵征东啊,罗通扫北啊,岳飞精忠报国啊。我也学到不少。”文英沉静到回忆里去了。

  “那你也会讲古吧?”

  “讲不好,讲不出功书哥他们的神气。”

  说着说着,天完全黑下来了。文英赶紧把床铺收拾好,把屋子里又整理了一下,讲道:“搞好了,我们先去吃夜饭。吃过饭我带你到功书哥家里玩去。他就住在正厅屋那边,和你对门。”

  文英告诉晓楠,功书哥是一个世代贫寒的壮年农民,识字不多,却以“书”字为名。这大概饱含着他那双目失明、睁眼也瞎闭眼也瞎的一生没文化的父亲鸿祥伯的愿望。可惜,这个愿望在刘功书身上只达到“扫盲”的水平。功书哥又把这个愿望转到自己的儿子仁聪身上,以“聪”为名,按乡下人的说法,就是会读书。所以,功书哥特别爱书。那场大革命破“四旧”,出身高的有书的人家赶紧把家里各色各样带字的纸片都交给红卫兵时,出身低贱、世代贫雇农、根正苗红的功书哥毫无顾忌地从焚书的大火堆旁挑回来一担书,收藏在自家楼上。那些书有影子戏里常演唱的老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演义、说唐、扫北、粉妆楼、儒林外史、岳飞传等,也还有些看不懂的书,如天演论、进化论、大众哲学等。 。。

第三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