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心语-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惴止艿牟棵攀虑椴欢啵吞骐薜浇髁⑸剑胝盘焓Φ蕉┥杪尢齑篚矗帐┓偅纫卟“伞N倚睦锩腿灰痪旱姑梗崞≈形胰サ鼻詹钅兀慷┑浇魃剿鎏觯吠疽T叮巯率且咔槁樱滩蝗莼旱厥笨蹋冶匦胱龊眉毙芯淖急福鄢道投伲奥碇嗍敲獠坏袅恕�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一个同僚朋友竟然带着羡慕的神色说:真不错,你能公款旅游了!我正色说:你怎能这样讲话?我都快愁死了,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刻当钦差,是任重道远啊,哪有心思去旅游?朋友说:你真是书呆子,傻帽一个!等你到江西接住那道人再回到京城做法事,黄花菜都凉了。我告诉你,皇上根本就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我惊出了一身冷汗,问朋友说:那我该怎么做?朋友说:怎么做?大张旗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动静越大越好!你要让满京城的人,让沿路途的人都知道你是代替皇帝去请道士来救灾的。沿途的官员接待,你就尽情享受;孝敬的金银,你就尽情接受。去且去,做且做,结果归结果,你就当是公款旅游好了!
公款旅游是官场的一大痼疾,多年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各级官员们有事没事,总爱找个借口,比如:开会培训、参观学习、交流观摩等。其实,真正可做得公事很少或着很无关紧要。大家只是找个理由,向朝廷打报告要钱,然后联系几个官场朋友,乘官轿,睡驿馆,坐马车,乘轮船,天南海北地云游一圈;赏赏山水,看看节目,逛逛都市,购些衣物。然后,开张发票,回去报销,反正都是慷公家之慨,大家心知肚明,彼此心照不宣。
我一直在朝廷的内部机关干事儿,听说过同僚们公款旅游的事情,但自己从没有享受过,更没想到瘟疫盛行的时候,仍然能“搭车旅游”,看来我的同僚们比我聪明多了。朋友说:听我的没错,这次是皇帝照顾你呢,你就把钦差大臣的“架子”端起来,好好玩玩吧!朋友是个“官油子”,见识比我多,办法也比我多,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听他的准没错!
奉命赴江西龙虎山的途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钦差大臣”的威风。这绝不是我要耍大,而是下面的各级官员对我巴结奉承,把我捧大的。他们都天真的认为:来自皇帝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是手眼通天,都能得到皇帝的赏识,都对他们的升迁黜降有着发言权。因此,万万不敢怠慢钦差。我每经过一处州县,看到得都是黄土铺路,清水洒街;上马有人搀,坐轿有人抬;住高档驿馆,吃山珍海味,搂美貌娇女;临离开时,下级还要送上一定数量的金银孝敬。他们都唯恐招待不周,我会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坏了他们的前程。
五、龙虎山的张天师耍得有点大
人类有个很大的弱点,就是臭毛病很容易惯养!由于各级官吏的巴结逢迎,我身上的架子也不知不觉地就端起来了。两个月后,我到了江西信州的龙虎山上清宫,就放开嗓子高喊:圣旨到——!张天师接旨——!谁知那道人张天师,闻知圣旨来请,故意作秀,玩派头摆架子,不仅住在龙虎山上不下来,还传话让我一个人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不带随从,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
说到这里,我想再把“张天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天师是“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朝末年,张陵自称受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其为张天师,他的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我这次去接的就是第30代天师。
看到这位张天师摆架子,我很生气,心想:你不就是一个鸟道人吗?不就是一个道教的掌门人吗,有什么了不起?我好歹还是朝廷钦差呢!我想立刻命人到山上把他捉下来,但我的随从提醒我说:人家张天师和皇上可是互相利用、互相关照的关系,感情“铁”得很,你惹不起人家;现在要是得罪了天师,你就不怕人家到了东京后,不做法事禳灾,反而告你的刁状?我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现在的许多官员都和老板们、江湖老大们称兄道弟了,咱算个什么?还是别露能了!想到这里,我就忍气吞声,一个人带着线香和诏书上山相请。但更令我没想到的是臭老道还在半山路上放养老虎和毒蛇吓人,这就让我觉得很气愤,也很无奈!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攀上龙虎山后,觉得很失望:原来大名鼎鼎的张天师竟是个小小年纪的牧童,骑黄牛,吹铁笛,玩耍心大得很,说话也有些不着调。昔日吕洞宾有首《牧童诗》写道: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中所说就是牧童头脑简单,不谙世事,黄昏饱饭之后和衣而睡的憨态。虽说还有句话叫做“人不可貌相”,但让一个乳臭未干的牧童天师去禳除瘟疫,总叫人觉得有点悬。
六、我被小说家狠狠地冤了一把
最后,我想再讲一下《水浒传》中说我“放走魔王”的事情。那纯属上清宫的道人们故弄玄虚,云里雾里,唬弄百姓。自从我在山上见到张天师以后,就有种上当的感觉,心里非常纳闷和不舒服,就在上清宫里随便走走看看。没走多远,看到了一座捣椒红泥墙的殿宇,门上挂一块朱红漆金字匾额,写着“伏魔之殿”,门上还锁着一把胳膊般粗细的铜锁,交叉贴着十数道封条,重重叠叠盖着许多朱印。我就问陪我参观的道士:这屋子是做什么用的?道人回答:这是前代的老祖天师锁镇魔王的屋子。我又问:为什么上面贴这么多封条?道人回答:从老祖师爷开始,每传一代天师,就添一道封条,意思就是告诉后代人不可随便打开,若是放跑了魔君,那可是非常厉害的事情。我一听大笑说:世上本无魔,哪有建座房屋,挖个地穴就能镇锁妖魔的?我不信这个邪,你们把屋子打开,让我看看魔王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可吓坏了那些鸟道人,他们推三挡四,百般阻挠。我吓唬他们说:你们这是妄生怪事,煽惑良民;假称锁镇魔王,炫耀你们道术。我就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给我打开!否则,我回到朝廷,先汇报你们阻挡宣诏,不让我见天师的罪责;后汇报你们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的罪责。把你们的道士指标都没收了,发配到位置偏远环境艰苦的劳改场改造去。
道士们惧怕我的威严,打开殿门,推倒石碑,掘开洞穴。大家细看之下,却不过是一个千年溶洞而已,哪有什么妖魔?大凡到过南方的人都知道,那里山中的夏季天气多变,阴雨雷电频繁。眼下是五月初,南方开始进入夏季,屋子外面电光闪耀,接着响了一声炸雷。这就给了道士们一个编造谎言的理由,他们在推倒的石碑上刻上“遇洪而开”四个字,说是天意让我打开洞穴,放跑妖魔,危害社会,扰乱大宋江山。而施耐庵在几百年后,没有弄清中间的原委曲折,就在诗的结尾说什么“洪信从今酿祸胎”,把臭帽子戴到了我的头上。社会动荡,盗寇蜂起,外寇入侵,这些都是朝廷###、官场黑暗、国力衰弱造成的,我一个小小的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有职无权的闲官,能翻起多大的浪,又怎能酿成祸胎呢?我就是想扰乱宋朝江山,也得有那个能耐才行呀!冤!真冤!
至于我的名字“洪信”,洪者“哄”也。耐庵小子编来哄你们的,爱信不信!
参考《水浒传》
第一回 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宁开罪于君子,莫得罪于小人
《水浒传》边缘人物的内心独语系列之二
王进(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宁开罪于君子,莫得罪于小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是在道德层面。君子是正义的代表,是贤德正派之人,行为光明磊落;小人则是邪恶的代表,是品行低下之人,行为阴暗卑鄙。
一、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我是王进,在东京担任八十万禁军教头。“禁军”,也叫羽林军,是专门保护皇帝和京城的部队。我们那个时代朝廷的军队,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禁军;二是厢禁军,简称厢军,是保护州府等城市和府库的部队;三是营军,属于国防力量,部队驻守在边疆和内地,随时准备出征打仗;四是团军,是驻守各县乡(镇)关隘险要之地的地方军。“教头”就是禁军中的武术教官,相当于后世的“武术教练”或“教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技术职称和官职相结合,以技术职称为主,名头很响,官职不高,很尴尬的职位。
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做“君子斗不过小人”。君子是指知识、品行等综合素质高尚的人;小人是指品行卑劣的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是在道德层面。不是有句话叫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吗?君子是正义的代表,是贤德正派之人,行为光明磊落;小人则是邪恶的代表,是品行低下之人,行为阴暗卑鄙。君子与小人是道德层面上的一对矛盾,是水与火、红与黑的关系,这种矛盾始终存在于各个社会的各个时期,彼此之间互不相容,互相争斗,但结果往往是“君子斗不过小人”。虽然在理论上,君子受崇拜,小人被不齿;君子受尊敬,小人遭唾弃。但事实上往往是小人得志,君子失意;小人神气,君子憋气;小人飞黄腾达,君子怀才不遇;小人使奸弄巧,君子遭受###。因为君子讲道义,小人讲势利;君子讲正理,小人说歪理;君子光明正大,小人阴险毒辣;君子襟怀坦荡,小人阳奉阴违;君子顾全大局,小人只顾私利;君子为人诚实,小人弄虚做假;君子性情温和,小人阴险毒辣。小人一旦身处要职,掌握大权,君子就遭受排挤,就永无出头之日。
我最近就遇上了高俅这个小人。而且,我做梦也没料到,这个狗东西竟然还是新任的殿帅府太尉,我的顶头上司!他一上任就借故找我的岔子,和我过不去,逼得我工作不能干,有家不能呆,亡命江湖,流落他乡,害得我好惨!
二、我得了重感冒
事情还得从我那次重感冒说起:
前些天,东京八十万禁军举行了一场武术比赛。主要内容是:单兵技术考核;小组协同配合;队列训练;阵法表演等。看着校场上士兵们的技术表现,作为“禁军教头”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堂堂大宋朝的主力部队,无论单兵素质,还是协同配合,充其量刚能够上三流部队的作战水平。这绝不是说我们一群禁军教头水平太低,教练无方,而是朝廷对于武官的猜忌心太重了,对于部队的调动太频繁了。往往是我们制定的训练计划正进行到高潮,士兵们的个人技术刚刚象点样子,马上就要上水平上档次时,部队就调动了。常规做法是当官的和教头留下,原地不动,士兵们频繁地进行大换防。据说朝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部队里的官兵结团体、拉山头,能够有效地解决将领们军权过重的问题。但问题是:朝廷解决了“内忧”,却阻挡不了“外患”。在辽国的不断进攻下,我方屡战屡败,连连失利,教训惨痛!我真得搞不懂,朝廷怎么对这种情况没有就觉察,仍然要实行“重文抑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