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心计-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别人也会因“师出无名”而不敢收你的礼。
我们也可以在节日、生日、婚礼这些有意义的纪念日,或探视病人
的时候,借机送出礼品。因为这些时候送礼,显得非常自然。
总之,不管给谁送礼,送什么礼,都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要“事
出有因”,这样既让你的礼能够送出去,又让收礼者感到自然,同时又
加强了你们之间的情感,达到了送礼的目的。
州州;价
第五篇伪装心计学―善伪装
藏锋显拙真聪明
古人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善伪装的人就像湖水,虽表面
平静,然而水下却暗藏玄机。这种善于松懈对方警觉、赚取对方信任的
人,真可谓是揣着聪明装糊涂的大智者。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大概莫
过于此了
功高也不能盖主
不要以为自己立了功,就有了讨好君上,邀宠求荣的资本。事实
上,立了功有时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不历史上怎么有那么多人功成身退
呢?立了功,的确说明你有才华,有智慧;可是你绝对不能居功自傲,
独享荣誉,而要恰到好处地把功劳让给仁司。
王浚是三国末期西晋名将。公元280年,他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
掉了东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国家归于统一。没有想到王浚刚刚
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被人诬陷。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和抢劫珍宝
为由,要求将他交有关部门论罪。
这让王浚非常畏惧,他想起了邓艾的悲剧:当年,消灭蜀国的大功
臣邓艾就是在得胜归来之后被谗言陷害而死。他唯恐自己也得到和邓艾
一样的下场,于是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
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可王
浚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却遭人诬陷,便伤心不平,每次面圣,都一
再诉说他伐吴之战中的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
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您的功劳固然很大,可惜却不会韬光
养晦,难怪受人排挤!〃
王浚听后问他:“此话怎讲?〃
范通说:“当您胜利凯旋之后,应当闲居家中,也不要总提你以前
的功劳。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圣明,诸将努力,我并没
有什么功劳!’这样,你就能避免灾祸。”
于是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也没有了。
爱慕虚荣,喜欢被奉承,是人性的弱点。作为一代帝王更是如此。
有功归L,王浚正是迎合了这一点,才破了谗言。谁不愿意功劳卓著
呢?尤其是作为君主,自然更不能容忍臣下的功劳超过自己。
无独有偶,汉宣帝时代也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就是龚遂。当时
渤海灾害不断,百姓们由于不堪饥饿便纷纷造反,当地官员没有能力平
定叛乱,宣帝不得已派了年事已高的龚遂去处理)
龚遂到任后,安抚百姓,鼓励农民垦田种桑,经过几年治理,渤海
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于是,汉宣
帝便把他重新召到京城,以表示对他的重视。
这时,龚遂一个姓王的属吏,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
会有好处的!”其他人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醇瞧
的,又整天吹牛,怎么能带这种人去呢?”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
去吧!〃
到了京城,王先生还是整日买醉,也不去拜见龚遂。可有一天,当
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让人把龚遂叫来,问道:“圣上如果问大
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
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这么说不是夸你自己吗?应该这么回
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龚遂进宫以后,
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
要职。
所谓“伴君如伴虎”,这是占人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作为臣子,
最忌讳的就是自表其功,这种人多半没有好下场。而王浚和龚遂之所以
立了大功却能全身而退,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功高不能盖主的道理,懂得
将功劳留给皇帝,所以他们最后获得了皇帝的重任。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自认为有功,就忘了上司,这特别容
易引起上司的嫉恨。把功劳让给上司,才是明智之举,是稳妥的自保方-
法。官场上如此,职场上也如此,要学会这种与领导相处的明哲保身
之道、
在工作中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实力都展现给别人,过早地显露自己的
底牌。尤其是刚人职场,羽翼未丰的新人,更不可以四处张扬。裁易
经》中的“潜龙在渊”,指的就是君子待时而动,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实
力,切不可轻举妄动。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王朝更替频繁。
但是,就在这动乱的年代里,却出了一个官场不倒翁,这就是冯道。很
多人不屑冯道的为人,认为他耍尽心计,是一个十足的小人。但是他却
用这些“心计”为人民和国家做了不少好事。
有一次,冯道接到命令让其出使契丹,而他到了契丹后,竟意外地
受到礼遇,契丹王还有意要留用他。冯道其实并不想留在契丹,但是又
不好拒绝。于是,他一边上奏契丹王说:“辽与后晋也算是父子关系,
事子就如事父,这样看来,我现在实际上等于出仕两朝。”他说这话,
意在博取契丹王的好感。而另一方面,冯道命令属下购置薪炭,以备寒
冬之用,向契丹王表示他不敢逆旨回国。
经过冯道这一番动作,契丹王觉得他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忠义”
之士,且有隐衷难言,顿时心生怜悯,就放冯道回国复命去了。然而这
时,冯道却故作姿态,假意留在契丹不走,经过契丹王多次催促,他才
慢慢收拾行李。出发后,他还沿路停留,表示他舍不得离开的依依之
情。于是一行人费时一个多月,才回到本国。
随行的官员对此大为不解,便问他:“既然大人您也归心似箭,恨
不得插翅飞回,为什么却老是盘桓不走呢?”冯道说:“我这是以退为
进,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我何尝不希望早点回国呢?但是无论我
们怎么赶路,契丹人只要快马加鞭,一日之内就可以追上我们。因此,
我就佯装对辽地有不舍之情,这是为了避免对方知道我真实的想法。”
回国后,他自然又受到了后晋皇帝的赏识和信任,因为皇帝认为他
能不恋异国之封,而毅然归来,实在是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冯道善用心计,八面玲珑,没有向契丹王亮出自己的底
牌,才得以保护自己和整个出使队伍安全回国。
然而,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是因为泄露了自己的底牌而功亏一赞。比
如宋文帝就是其中一例。
当时的太子刘劲想谋权篡位,经常和几个巫师一起昼夜求神,还把
飞
文帝的玉像埋在了含章殿前,意在诅咒文帝快死,而他就可以早日继
位。刚开始的时候,宋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完全被蒙在了鼓里
后来刘劲有个名叫陈天兴的奴仆,因为与一个使女通奸,被刘劫发
现,于是杀掉了陈天兴。陈天兴的被杀,把与他一起参埋文帝玉像,并
对其实施诅咒的太监门庆国给吓坏了,他误以为陈天兴是杀人灭口,认
为自己迟早也会被杀,于是就向文帝告发了这些事情。文帝一听,真是
又惊又怒,通过调查,他发现了刘劲、刘浚和严道育等人往来书信等
罪证。
还有一部分证据被刘浚藏在了自己家中。这个刘浚本是小王爷,其
养母是深受文帝宠爱的潘淑妃。本来太子刘劲的母亲元皇后是因潘淑妃
受宠而活活气死的,所以刘幼对潘淑妃和刘浚二人痛恨异常,但刘浚怕
太子日后登基杀了自己,就曲意逢迎,和刘劫成了莫逆之交。
文帝想把刘浚藏匿的罪证也找出来,就召他严加责问。但是刘浚并
不承认,潘淑妃很爱这个养子,就哭着对刘浚说:“你们诅咒皇上的事
情已经败露,我本以为你会自行悔改,怎么还藏匿了证据呢?我不忍心
看到你身败命死的那一天啊!”刘浚仍然不觉自己有错,他愤愤地告诉
潘淑妃:“天下事情不久将水落石出,到时我一定不会连累你!〃
当天夜里,又帝召尚书仆射徐湛之商量对策,准备废掉太子,赐死
刘浚。皇帝只要下一道命令,那两人的阴谋就要因此而付诸东流,这个
局也就能很好地收场。但是,坏就坏在又帝竟然自己泄露了这个密谋。
一次又帝喝醉了酒,就乘兴把这整件事告诉了潘淑妃。潘淑妃一听
大惊,因为爱子心切,赶紧秘密派人通知了刘浚,刘浚又马上派人告诉
了刘劫。于是刘劲连夜起兵,以朱衣披在甲青之上,乘画轮车进了皇
宫。本来皇宫有个规矩,太子的卫队是不能入宫门的,然而刘劲声称是
受到皇帝旨意,入宫有急事,因此门卫不敢阻拦太子,让他们顺利进了
皇宫
于是刘劫派心腹直入文帝寝殿,将文帝杀于室内,文帝时年四十
七。而刘劫也立即登上皇位,改元太初。
其实宋文帝也算是位聪明仁厚的好君主,然而他竟然将废立太子这
样的大机密随便泄露给了潘淑妃,最后只落得个身首异处,确实令后人
扼腕。
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做大事者,能控制自己的情
绪,不动声色,不能泄出自己的底牌,做出对大局不利的事情。一定要
明白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不该说的话,无论在什么情
况下,面对什么人,都应守口如瓶,不能泄露半点。
不管是在商场还是在职场,少亮底牌,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实力
一沁准流姗洱冲沙落疹洋户睡涟津贻1111…!〃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的主张就是说,在战前先隐藏自己
的实力,造成敌人错误的估计,然后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就
是多放些烟幕弹,以迷惑对方,保护自己,最后一举得手。
人说“商场如战场”,在商场和职场中,也应巧妙隐藏自己的实
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达成更大的目标。所谓“兵不厌诈”,就是
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地耍耍“心计”并无不可,这是保护
自己、获得成功的一种手段。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其第三子玄烨即位,即
康熙皇帝。当时,康熙才七岁零九个月,年龄很小。顺治临终前便把索
尼、苏克萨哈、额必隆和鳌拜四人叫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尽心尽力
辅佐小皇帝康熙。
当皇帝年满十四时,按规矩可以像顺治一般亲政了,但是鳌拜却一
点还政的意思也没有。康熙十分不乐意,一心想除了这位压在自己头上
的大臣,不愿再当傀儡。于是,他开始肾中增强自己的实力,筹划这
一切。
他知道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庞大,用公开的手段绝对解决不了问题,
反会激化矛盾,引来大麻烦。于是他隐藏了自己的实力,表面上一再容
忍鳌拜,有时甚至装出畏惧鳖拜的样子,意在麻痹鳌拜。
康熙还一再给鳌拜一家加官晋爵,连鳌拜的儿子也当上了太子少
师。鳌拜也经常称病在家,不上朝,而康熙也听之任之,从没有异议,
正好趁此机会训练自己的“小童军”。他按照满清皇朝的规定,在满族
权贵人家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