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57章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剖堑蹦曜睢「幻裰髌⒌恼瓮盘逯弧
但是一涉及到真的政权,进人真刀实枪的变法实施阶段,康
〔,'《康子内外糖》,第36、53页。
318
梁谭等人居然很快就变成了皇权至上主义的拥护者。康有为在上 呈的《日本变政考》中虽然还强调议院的重要性,指出:“日本变 法以民选议院为大纲领,夫人主之为治,以为民耳,以民所乐举 乐选者,使之议国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顺广4:1〗但先期 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考》,已经把君权的“乾纲独断、以无上的 君权雷厉风行推行变法,果断地翦除敢于反抗自己意志的贵族这 种“铁腕君主”风格凸显出来,民权的声音已经相当微弱了。
紧接着,康有为等人开始围绕皇权设计制度变革,制度局与 开懋勤殿的设想,与其说是西式的制度变革,不如说是从亲太后 的亲贵大臣手中夺权,不如说是再一次强化皇权的努力。民权之 说此时已经偃旗息鼓,谭嗣同与林旭想再提开议院之事,也被康 有为所阻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康有为本人对于依 傍皇权,自上而下变法的渴望,自康有为18站年以荫监生身份第 一次上书皇帝以来,他一直就幻想着能有那么一天,皇帝能听从 他的意见,以君权发动变法,显然,这是当时的中国最为便捷的 革新之路。鉴于洋务运动地方导向的局限,康有为不再把希鲎更 多地放在幵明的地方督抚身上,也不屑于像洋务运动那样摘一点 一滴的改良,更不屑于傕那些西化的前辈士人那样,满足于把才 智提供给洋务派的官僚,甘于以幕僚终老。康有为等人一出山就 是大手笔,无怪乎汪大变说康“慑力胜人”。
其次是由于光绪皇帝出色的表现,大大地强化了维新派对依 傍君权变法的幻想。以致于将明明不甚理智的光绪路线的变法,变 成了维新派坚定不移、一条胡同走到黑的选择。从光绪优国优民, 开明求变的种种表现,维新派似乎寻见了士大夫祖袓辈辈渴念已 久的明君贤王,对于这样百年不遇的贤君,自然可以完全地信赖,
〔1〕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畚。
319
无论怎样强化他的权力,都只对变法有利。
其三是因为变法过程中受遭致的各方激烈的抵抗,使维新派 意识到目前整个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对变法持反对态度的人远远 多于支持变法的人,这种时候如果真的实行民主原则,他们就有 可能掩没在多数的反对意见里… “以守旧之党,而谋开新政,是欲 蒸沙而成饭。”康门弟子陈继俨的这句话,点出了他们的担忧。
其四,出于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悲观估计,和民权生于民智理 论的信念,维新派认为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实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就明确提出:“学校未成,智识未开。 遽兴议会者,取乱之道也广显然,在他们眼里,此时中国的老百 姓,还只配接受明君贤相的统治。康门弟子说:“中国地大民众, 变法甫萌,骤开议院,众盲同室,法且难变。故先生心在立宪,而 行在专制,义在民权,而事在保皇,似相反而实相成,诚中国因 时立宜之政体不得已者也广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维新派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强化 君权有利于推行变法。一则光绪是位坚持变法的开明君主,有施 行人治的基础;二则专制政体在非常时期的效率往往要螅诿裰鳌≌澹柚诰ㄍ菩斜浞ǖ娜酚斜冉嫌欣囊幻妫骺谙翁臁∠埽梢杂霉氐男谭@闯徒湫┳璋浞ǖ墓僭保ㄈ绻实壅妗〉挠腥ǖ幕熬枚挥霉寺欠珊兔褚饣氐脑际
正因为如此,追求民土的维新派在变法实践屮的表现,甚至 比光绪皇帝还要专制,湖南举人曾廉上书求诛康梁,批评光绪不 要祖宗,谭嗣同要将之冶罪,反为光绪所阻。因为维新派借强权 推行变法之心太盛、太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君权还是光 绪,都只不过是维新派实行政治变革的过渡性工具。
这种从追求民主到固执专制的转变,虽然从表面上看逻辑很
〔I〕陆乃翔等:《南海先生传、《迫忆康有为》,第61贞 320
请哳,但内中却含有很荒唐的悖论。当康有为十分热衷于说服皇 帝推行变法时他似乎忘记了,他事实上是在试图让皇帝实行…场 最终导致剥夺自己权力(至少是限制〗的改革,而他们拥戴光绪 的初衷也不过是借助光绪之手实现国家权力实质上从皇室移向议 会和向议会负责的政府。这种思路在最枋他们足能够说服自己的, 可是一旦真正与光绪搅在一起实行变法,他们就很难保持内心的 平衡,心安理得地把通情达理的光绪当成跳板或者工具,他们幵 始只是不忍心告诉光绪议会政治的真相,从他们嘴里,好像议会 君主制中的君主反而更加有权了,后来就不再提议会了,制度局 也没有任何限制君权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本是必不可少的〉。事实 上,把希望只寄托在个人品质的基础上正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大忌, 而戊戌维新,康有为的制度变革恰恰犯了这个大忌。
一些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美国学者曾指出:“在文艺复兴以 来的欧洲,我们看到立宪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约不断在加强;而 中华帝国晚期历史上与此相反的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环境因素却局 限了中国人,甚至邱些反对这种发展趋势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 人们也对政府有所期待。”〔15中国传统社会无所不在的政府权力 令“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士人们感到厌烦,也使他们受了毒化, 他们总难以克服对皇权主义政府权力的依恋与幻想。所以,在维 新运动中事情就变成这样的不可思议,他举起一只手要打倒皇权 专制,而另一只手却攀着皇权的马车,指望它将自己载到民主的 彼岸。大约后来梁启超感到了个中的矛盾,所以他在自己唯一的 ―部小说《新中国诞生记》里,给光绪安了个总统的位置。 也许,这就是维新派解决自己心中难题的答案。
〔1〕':美:?吉尔伯恃‘罗兹受主鑛:《中国的规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第页。
321
四、铨选的难睿嚎凭儆7股
科举改革是戊戌维新的重头戏之一,由读书人发起的这场变 法运动,对一向被视为生命的科举与八股文,投去了过多的关注。 因为人们习惯地将人才的得失看作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开始于 戊戌变法的科举改革,虽经波折,但终于在20世纪初的清廷新政 中完成。然而,它还是给日后的中国留下了一个未竟的铨选难题。 一、上升的阶梯与意识的统制
中国传统政治的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总是十分注重 从社会各阶层选拔人才来充实更替政府官员,一方面是广泛地吸 收人才资源,一方面是消融反叛于萌芽,尽可能地化解心怀异志 者的异心。同时也有借此贯彻官方意识形态的作用。中国传统政 治体系特有的铨选系统,只有在中国这种身份不阏定,“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的社会里才能实行,而西欧中世纪那种层层封建、身 份固定世袭的社会是不可能的。
中国传统政治的铨选制度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秦是第一个 大一统王朝,由于二世而亡,铨选未及健全,依靠原来战国年代 从各国吸收的人才加上军功与纳粟面得爵者,以足敷用。两汉的 铨选制度已相当完备,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而且初具意识统制的 功效。两汉的铨选主要是自下面上的察举和自上而下的征辟,被 征举者被要求“知书”(秀才〉“达礼”(孝廉〕。
征举制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推举人不是地方官即为中 央官,推举难免掺上个人私意,甚至成为培植各人势力的一种手 段。鉴于这种弊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征举制改为九品中正 制,即由专〖I的中正官来执行原来由各级官吏执行的察举推荐任 务。结果,情况更糟,中正官很快就被高门柰族控制,造成了上 品无寒门的畸态情势。 322
隋唐逐渐建立完善了考试制度,仕进的门类有进士科、明经 科、明算科等等,以收揽各种人才。应该说,唐代通过科举吸收 的人才之盛,堪称各代之首。唐太宗“天下疫雄尽人我彀中”之 慨,不为无因。
自宋代以降,科举制度日趋完善,不仅考试制度完备缜密,选 拔除官制度也滴水不漏。也正是从宋代开始,科考开始与懾家经 义有了最紧密的关系,而且是唯一的关系,想步人仕途的人,必 须熟读儒家经典不可。
后来如过街老鼠般名声的八股文,就是在科举制度走向成熟 之际,成为科举的一部分的。据考证,八股文之源出于北宋王安 石变法。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全面变法,将科举考试 原来沿用唐朝明经科帖经、墨义的做法,改为演绎经义为文。原 来的帖经、墨义,只要考举子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将帖上的经文 复述出来,默写出规定的一段经文〉程度,而这一改,就改成了 对经文的论说阐发,“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乃为中格,不但 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
此后,科考之文由于统治者的有意诱导,沿着增加“文采”和 墨守经义的方向走下去,就变成八股文,人乂称四书文或时文。
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八股文已经成型,这种文体采用排偶句 式,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分“起”(破题〉、“承”(承题:)、“转” ^起讲〕、“合”(结束〗四部分,每部分两支对偶的文字,因对称 像两条腿,故称为“股”,二四得71遂得股之名。
八股的文体是程式化的,而精神内涵则以朱熹整理与注释的 《四书》、《五经》为准。所以内容也趋于固定化或者说僵化。考生 必须严格地按朱注的路子说话,而且是模仿毛贤(孔孟〉的口吻 说话,所谓“代圣贤立言”。考试出题全由四书五经中选取甚至截
〔1」《州府元龟》卷四六:《帝王部‘智识;^
323
取现成的文句,所以考生要想中式,背诵背熟四1?是前提条件 (由五经出题者较少〉。再加上考试时必须揣摩“圣人之意”,加以 演绎,所以,对经文不仅要熟,而且还要有点体会,就是说你要 有能根据试题的经文文句以及上I句环境说出一些意思来。这样, 通过科举这个杠杆,统治者很巧妙而且有效地贯沏了意识统制的 精神,程朱理学在这里成了封建王朝意识形态的钳制工具。
八股文程式固定,文句要求对偶,声眼上平仄分明,还必须 合辙压韵,破题不能直言犯到原题之字,但却必须讲出原题的意 思,考试成了文字游戏。充斥了类似“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 实中怀之在抱”这样的废话、空话。有人戏笔“二十而立”为题 的八股破题曰:“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不敢坐矣;虽是 恶作剧,但不能说不符合八股的要求。
明清以来,商家坊间刻印的中式八股选本就像今日高考、考 研的复习资料一样,满天飞。清代官方也由方苞出面,编选了明、 清两朝诸大家时文四十一卷,定名《钦定四书文1作为全国试子 的八股文范本。结果,几乎所有应试举子都把这种中式时文作为 案头首要,相对冷落了统治者所要他们必读的圣贤之书。据说曾 出现过这样的笑话,清代有位中式举人徐景春,“至不知《公羊 传》为何书,贻笑海内”/1〕
但是,八股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