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48章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与接 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 忍魁架趟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其相宜者也。” 他以无情冷酷的声音告诉入们,所谓物竞天择就是生存竞争中弱 肉强食,愚身智役,只有适于天时地利于人事者,方能自存。这 种声音,对于刚刚从迷梦中醒来,尚存一丝侥幸的中国士人来说, 实如禅宗当头棒喝,茅塞为之顿开。
265
严复认为康有为喊得震天响的保教保种口号,实际上只是一 个保种问题,种不保,教则无可保,也不必保。而保种的关键,就 是提高国人的素质。他在《原强》中写道:“盖生民之大要三,而 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 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 三者断民种,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 而国威不奋者也。反是而观,夫苟其民契需恂恋,各奋其私,则 其群将涣。以将涣之群,而与鸷悍多智,爱国保种之民遇,小则 虎傅,大则灭亡,此不必干戈用而杀伐行也:’而民力民智民德三 者,最要紧的就是民智,至少在当时的中国,民智之开,最为要 紧,不明世界大势,不晓最基本的科学道理,就是有好的政体也 不能致富强。在严复看来,政治制度是要与民智相般配的。骤然 冒进,使中国一跃而为民主政体,那么“吾恐其效将不止贫与弱 而止也”。
严复的这种思想,在梁启超和夏曾佑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夏曾佑走其极端,变成了 “民智决定论”,而梁启超也不过五十步 与百步之分,也是将民智水平当成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标准, 也认为民智与政治水平要相适应,民智低下,给予民主也不会享 受,让你独立也无法自治。也同样认为政体应与民智相般配。“故 欲求一国自立,必使一国之人之智慧足可治一国之事,然后可~今 曰之中国,其大患总在民智不开。民智不开,人才不足,则人虽 假我以权利,亦不能守也。士气似可用矣,地利似可恃矣,然使 公理公法、政治之学不明,则虽有千百忠义之人,亦不能免于为 奴也。”〔0
沿着这种逻辑路线,自然会得出启蒙优先于政治改革的结论, 显然,这是一种与康有为不同的改革路径。不过梁启超并没能坚
〔飞'《沏南时务学堂遗编》,第一集4 266
持住他的主张,还是顺从了他的老师。
细究起来,颇耐人寻味的是,进化论严酷的自然选择与淘汰 之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仁道、中道之理是全然不相丨皆的,甚至 可以说根本不相容。中国传统伦理排斥竞争或者说掩饰竞争,更 嫌恶赤裸裸地鼓吹弱肉强食。在政治上,王道总比霸道来得更光 明正大。但是,士人们却十分容易而且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种十 分冷醅的理论,并将之视为颠扑不玻的真理。看起来,一是严酷 的现实证实了自然淘汰法则的合理性;二是在中国人心灵深处,性 恶论的阴影始终未能去掉。相信人性之恶,自然会理解弱肉强食 《深恶荀学的维新派,骨子里还是脱不去荀学的影响;三是在中 国人的近代经历中,有道义的中国总是败在不讲道义的侵略者手 里,反而要向蛮不讲理的列强醅款赔情,原因只是列强兵强马壮, 船坚炮利,这一段历史恰好是物竞天择理论的最好注脚厂基于这 三种原因,中国人从坚信仁义钶以为干戈于橹,走向自己的反面, 相信弱肉强食才是真正的宇宙真谛。
另一个溪晓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倡导者虽然并不都是殖民 主义者,但这种理论却为殖民主义所喜欢,因为根据这种理论,殖 民者的行为无论如何凶暴,都有其合理性。这是一种强者的理论, 胜利者的理论,是使殖民者不受谴责,使殖民主义者不为自己的 暴行感到内疚的理论。伹是,作为受侵略、被宰割、受欺凌的弱 者的一方,中国人却热衷于相信,而且宣扬这种为侵略者提供借 口的理论,甚至以这个理论的某些关键词作为自己的名字,这是 为什么呢?
显然,中国人热衷社会达尔文主义,绝无为侵略者张目的意 思,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个理论的另一面,即发扬主观能动性,奋 发图强,在竞争中适应环境,变为适者生存中的“适者”的一面。 而且,在潜意识里,几千年文化的优势地位,使得中国士人不愿 意承认自己是“劣等民族”,是“弱者”,梁启超、严复等人在宣
267
扬权利与智力相配理论的同时,好像有意回避那似乎可以顺理成 章得出的民智低下者理应受到“优等”民族侵略与奴役的结论。一 层很薄的窗户纸,但就是没人愿意捅破。
给自己改名为“适”,字为“适之”的胡适,很注意进化论在 中国的传播情况,大概因为他自己就是进化论的虔信者。他在曰 记…中记载过一件趣事,他说他听同事马幼渔说,在维新运动期间, 马考人叶衷澄所办的学堂,试题为《三国多游说之士论》,试卷请 的江标来看,大概由于马的答卷比较出色,江批其卷时云:“可与 谈天演。”卷子发下来,马幼渔不知“天演”为何物,遍问入,人 无知者,查《佩文韵府》也照样糊涂。这个江标就是后来参与湖 南新政的那个湖南学政,他实际上是康梁的战友,接触过《天演 论》的人接收它实在是太快了。更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康有为 《两考》出世会有人弹劾,而戊戌政变之后,译出了《天演论》的 严复却未因此而获罪。
三、绅权与民权
民权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为“人民的权利”,这种解释源于 法国大革命,源于卢梭的理论,其实质为一种“集体”的凌驾于 个体的人之上的权利0另一种即为作为人个体的权利,这是一种 近代英美的概念,源于洛克、约翰4密尔,也源于美国独立宣言, 它的本质是宣称每个人拥有与生俱来的天然权利,强调这种权利 的神圣性〈源于自然法的神圣性允后者,实际匕就是眼下十分时 髦的“人权”,
这种在当时又可被称为民权的“人权”,是以社会的个体本位 作为前提的,从这种前提出发,人权又引伸出民主、自由和平等。 维新变法运动斯间,康梁等人所热衷的民权到底属于哪一种 呢?还是让我们来看他们是怎样说的。梁启超在《时务报》时期, 268
谈民权谈得最多,他曾这样说过:
西方之言曰:人人有自主之权。何谓自主之权?各尽其 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 矣。……权也者,兼事与利言之也。使以一人能任天下人所 当为之事,则即以一人独享天下人所当得之利,君子不以为
泰也/1〕
从这里看,宛如约翰。密尔《自由论》的口气,所以说,康梁所 谓的民权没多少法国气,而更多的是英美味。曾亲自研究过约瀚 〃密尔的严复,当然更是这种论调,还在《时务报》未问世之前, 他就在《直报》上发表文章《辟韩》宣称:“民之自繇,天之所界 也广(注:严复将约翰’密尔《自由论》译为《群己权界论》,文 中今译自由者丨均译为自繇」而民之自治之权,就来源于天賜的 “自繇”,
进一步,由这种天赋“民权”,他们顺理成章地将之导向民主, 导向议会政治,甚至导向公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梁启超说:“地 者积人而成,国者积权而立,故全权之国强,缺权之国殃,无权 之国亡。何谓全权?国人各行其固有之权;何谓缺权7国人有权 者;有不能有自主之权者;何谓无权?不知权之所在也。无权恶乎 起?曰:始也,欲以一人而夺众人之权,然众权之繁之大,非一 入智与力所能任也,既不能任,则其权将糜散堕落,而终不能以 自有广〔2〕这是公开在报刊上发表的言论,尚且暗示君主权力的不 合理,至于梁启超等人的私下议论,则更是“非圣非君”,他曾在 时务学堂学生的笔记上批道:“臣也者,与君同办事者也。如开一
〔1〕《时务报》,第9期。
〔2 …'《財务报》,第9期。
269
铺子,君则其铺之总管,臣则其铺之掌柜等也,有何不可以去国 之义?”〔1〕这样说来,君与臣就成了雇佣关系,合则留,不合则散, “三纲”就等于一张废纸。这话可以与孔融人之于母,像瓶中装物 的妙语相映成趣,启发粱启超思路的是西学,但他灵感的来源却 还是传统。
在另一份的时务学堂学生笔记的批注中,梁启超还写过这样 的文字:“二十四朝,其足当孔子至圣号者无人焉。间有数霸者生 于其间,其余皆民僖病!焙罄矗兜禄浴⑺沼叩热嗽诖颂跖约影浮∮镌唬骸岸某鳎街褓,而独崇一孔子,是孔子之受 历代褒崇为从僖印!薄2〕叶德辉之流虽然无耻到说;“宁可以魏忠 贤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肠之足贵,断不可以康有为乱时政,使 四境闻鸡犬之不安。”但是他们看康梁有时还是看得很准,或者说 嗅觉很灵,梁启超的确有很明显的“非圣非君”的思想倾向,抬 孔子压君王,最后孔子也只能是摔在地上,
谭嗣同这位豪侠之士比他的同志来得更直接了当,他说:“君 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广就像乡下乡社赛 会,必须找一个人总领其事一样,如果不称职,就得换掉。又说: “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也。民之于民,无相为死 之理;本之与末,更无相为死之理广进而更借“学问冠绝地球” 的法国人之口,出言曰:“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以泄万 民之恨。”〔3〕
中国的文人,大概说的和做的总难达成一致。康有为后来的 学生总是感到疑惑,不知为何老师推崇民主却要保皇,倡言男女 平等却又要左一个右一个地纳妾。其实,梁启超与谭嗣同也未尝
〔1〕《戊戌变法丨(二 1,第550页6 I: 2〕《戊戌变法》(二广第549页, I: 3 3漳嗣同:《仁学》卷下,《谓嗣同全集》,三联书店
270
不如此,不过性质稍有不同。有英雄豪气的谭嗣同断不会做出不 英雄的事来。谭嗣同和梁启超对君主一无好感,甚至还相当嫌恶, 可到了变法实践中,他们可以说都对光绪很忠诚,尤其是谭蹰同, 进京之后入值军机,杨锐说他最党康有为,然当值尚称安静,说 明思想激逬的他处理现实问题时很冷静,也很能替光绪着想。政 变的危难之际,他首先想到的是纠合江湖侠士营救光绪。最后能 逃而不逃,从容赴义,虽然本意并非“以死殉主”,而是要以他的 血来唤醒世人,但在形式上却很像是“主危臣死”古之忠臣义士 (维新派后来也就是这样推崇他的’甚至上还编造出他如何如何地 “孝”,事先准备好与父的绝交信,以便洗清父嫌的故事八
现实的策略考虑(还有感情因素)使他们不能不从理论口号 的螅ψ呦吕矗酉质党龇⑸杓扑堑男卸桨福跃鞯奶取∪绱耍悦袢ǖ墓拇狄彩侨绱0当他们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受几千 年愚民政策毒化,知识水平低下的一般老百姓时,当他们发现这 些老百姓对他们救国为民的变法举动根本不理解甚至误解时,他 们就不再迷恋于兴民权的种种“益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