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44章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法 官俸,没有了权力,只有虚荣,自然不会有人去理,这么一来,一 切荣华富贵,阿谀逢迎都会离我而去。所以即便是保留旧官僚的 尊荣,只要把权力收去,那么还是会引起激烈的反抗。
由于制度局之设,不但刮光了军机处和六部九卿的权力,而 且连总理衙门也被剥蚀殆尽,所以制度局之议,引发了普遍的恐 慌,也招致了异常激烈的抵制。
在百日维新之前,康有为所上的关于开制度局的奏折,均如 石沉大海。百日维新幵始后,康有为不屈不烧,再度上奏重申前 议;光绪将此折发交总理衙门“速议复奏总理衙门在拖了一段 时间之后,居然复奏加以逐条驳议。十分倾向于康有为意见的光 绪览奏“震怒’’,旋将原奏掷还总署,令其复议。总理衙门众臣觉 得很不好办,于是奏请军机处一同复议,以便分担责任。
眼见得硬抗抗不1去,诸军机就改换战略,以软招棉花功夫 来对付。花了一个月功夫炮制了一个“变通办法”,采取偸梁换柱 的方式,悄然换掉了康有为制度局的核心内容,代之以老一套的 不痛不痒的“补丁:
“变通办法”将康有为精选20人设制度局的设计,改成为选 翰詹科道(即翰苑与御史)入,轮日召见,以备顾问。这样一 来,制度局也就休矣。军机大臣们抓住康有为有“以备顾问” 一 条,说你光绪不是要顾问吗?给你,从翰林院、都察院等衙门给 你派上12人来。每天找个人陪你解闷。这些人还隶属于各自的衙 门,互不统属,两不相干,作为一个机构的制度局冰消雪化,覆 巢之下无完卵,这个机构的议政、立法功能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就 箅这12个人都是维新派的,他们单个地出现,也没有可能将现存 的法律与规章修订,更谈不上制订新律了(谁都知道,这是一个
243
相当大的工程、更何况从翰詹科道能不能选出那么多同意变法而 又有能力的人来,还是个成问题的事。而且这些人由谁来选也很 难说。
至于十二新政局的设计,则被狡猾的军机大臣们改成每部选 派一位司员分别办理十二局事务,这些人无品级也无权力,而且 并不通西学,新政无从谈,就算能办新政,各司员也隶属原部门, 等于是把新政事宜分给原来的六部九卿外加总理衙门,跟没变之 前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每部门多了一个无职无权专职司员而已。 就这样,新政局就算胎死腹中。
巧妙的是,这样的复奏,明摆着是对康有为设计的阉割与篡 改,但光绪帝却找不出适当的话来驳。因为它好像把制度局新政 局要干的事都交“专人”去干了,硬性将它驳回去,显得皇帝专 制,不合清朝传统,更不合光绪此时的身份,…等于给了西太后申 斥自己的把柄。
反过来,如果军机大臣和总理衙大钜们像总署第一次对待康 有为的建议那样,全然驳斥,那么,就等于不给皇帝面子,那么 皇帝就有理由不再理会军机处和总署,自行下谕设置制度局。
所以,军机大臣们这种太极功夫,是让光绪掉在了棉花套里, 有劲无从使,出击也无从下手。最后,十分关键的制度局问题就 这祥胎死腹中,流产大吉。
其余所有的新政,象经济改革,财政改革,废八股,兴学校, 无一不陷在冗政的陷阱里,左右为难,动弹不得。连刘坤一这样 洋务派重臣,对经济改革也消极观望,推诿不办,他居然说什么 “时事之变幻,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乱,不 知其然”。对于新政的一道道上谕,他公然告诉下属,“可办办之, 否则静候参处”/〃在《劝学篇》里高喊变法的张之洞,这时也非
〔1〕(刘坤一遗集》丨第5册,第2229页6 244
常消极,至少一只脚已经从改革的潮流中拔了出来。连洋务派都 待这种态度,其他的人就更是纹丝不动,干脆就置之不理。时人 所记,说“凡遇新政诏下,枢臣俱模棱不奉,或言不懂,或言未 办过” 71〕至于象两广总督谭钟麟这样的顽固派老朽,竟然公开抗 拒变法诏令,尽管光绪已明令废八股,但他在广州书院的考试中 仍有意用八股试题。
粱启超将这种情况归之于光绪无权,无法杀一儆百,“上虽盛 怒,数日严责,终不能去一人,或惩一者,以督抚皆西后所用,皇 上无用舍之权,故督抚皆藐视之,而不奉维新之令也”。〔2〕其实, 这只是原因之一,许多督抚之所以持观望态度,那是因为他们看 到了西太后的介人,看到了变法已经成了帝厂…之争,显然;他们 不乐意冒身家性命之险而站到光绪一边。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 国政治体制本身就存在的冗政机制,在近代体制的国家中,类似 中国这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拖沓、推诿,以对策应付政策的 局面是不会出现,至少不会如此严重,以致到了整个毁掉新政的 程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冗政现象本是这次变法政治改革所要改 革的东西,担是在实际上却是冗政击败了改革。其实,这种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中,屡见不鲜,纵然光绪帝握有实权,这 种现象也是改革之途上的大山,要想逾越之。还是相当难的。
冗政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制度的品性,即使相应的制 度已经不存在了,但这种现象却还可能在肆虐,这已经成为一种 特异的政治文化现象。在传统的政沧体系中,这种现象也常常令 最高统抬者头痛,因此,每有整顿吏洽之举,第一项是惩贪,第 二项就是整顿玩忽和疲沓。相对来讲,贪污还好整顿一点,但玩
:I〕苏继相:4潸廷戊戌朝变记I《戊戌变法》《一、第336页; 0〕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页,
245
忽与疲沓却象癌症一样无法医治,除非这种“官僚病”正好让微 服私行的皇帝撞见,或者直接损害了帝王及某权贵的利益,才会 稍稍受到抑制。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恰是那绝对的皇权。 封建专制体制的发展趋势是,权力愈来愈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上, 原先尚可起一定平衡作用的相权,到了明清,也被取消,原来对 皇权有劝谏功能的台谏制度也变成了只监视臣下的都察院。可惜, 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眼瞎也只有两只,又不肯由别人代劳处 理政务,所以只有依靡层层的官僚塔来维持局面,在绝对的皇权 底下,人人都不敢负责也不能负责,所以推诿和疲沓就变成了必 要的保护剂,它至少能减少因事件责任而导致的“龙颜大怒” @。
带来的伤害。搪塞、诿过,倫梁换柱的文牍的功夫,也是皇权^法
下官吏瞒上、自保、谋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近代化的政治变革中,一下子就撞到冗政的软墙上,显然 是一种不幸,但也绝非能单纯依靠君主权威的雷厉风行所能克服 的。况且在晚清时节,就是西太后主持变法,也要对地方督抚让 二分。
庞大而富有自组织性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是中国近代化 政治改革的巨大障碍,不仅是制度,还有几千年形成的政治文化 传统与习惯。相比较而言,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相当幸运的,它 们维新前公武分家的二元政体,实际负责全国政务的幕府政府虽 然有自己的班底,但它与中囯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面 且在维新的武力角逐中,失败的幕府势力因为政治与军事的失利 而丢掉了自家的政府机构,面天皇周围本身又没有全国行政机构, 这祥,维新派就可以按自己的设想建立一个新型的政府班底,而 并不用担心旧机构的反抗与阻碍。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的近代化之途都是东方最 难、最艰险的。
246
七、权杖下的政变
戊戌变法进入1898年的9月,新旧两党的对立已成水火之 势,裁撤詹事府等六衙门和取消旗入特权,以及光绪在火头上摘 掉了礼部六部堂的乌纱,这些举措在京城得罪了太多的人,成千 上万丢了差事和被允许去自谋生计的旗入再加上成百上千同样 “受伤害”的议员及家属亲友,有能量有地位的,就到西太后面前 “环跪”与“哭诉”,其他的人则怨声载道【北京城里,就像到了 “谣言世纪’’,京城大街小巷,店铺、衙门和民居,一时间讹言满 天飞,小道消息满街窜。一会儿说是翰林院也被裁撤,一会儿又 传御史们位置也将不保。更可恶的是,还有传光绪购进大量西装, 准备改服饰剪辫子,或者传光绪将入教,康有为进迷药,使光绪 丧失了本性,甚至传维新派要尽诛满人等等,荒诞不经却不胫而 走。这些讹言与流传的情景,很有些像农村里的打教讹言的传播。 传着传着火药味就出来了,京津两地,有关西太后对光绪不满的 传说渐渐多了起来,西太后即将出面干预的传闻渐成满城风雨之 势,传得最多的是西太后将借去天津阅秋操之际,下手废掉光绪。 应该说,传光绪的讹言不是真的,而关于西太后的传闻也非 实。慈禧如欲搞掉光绪,按当时的情形,并不用那么费事,还得 等到去天津借北洋二军之力发动“兵谏”,她在北京举手之劳就可 以让光绪变成个废人。但是,沸沸扬扬的瑶传却使得新旧两党对 峙的空气分外紧张。
^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在甲午战后的一段时间内,西太后对 于变法以及交权的问题一度表现出相当的犹豫,虽然内心深处并 不愿意放权,但却也不懕背千古骂名,甲午战争斯间有言官说她 主和并牵制光绪,使她很恼火,虽说处罚了这些胆大“妄言”之 人,但毕竟使她有所忌惮‘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虽然她并没
247
有声言放弃干政的权力,可对朝政却相对来说放松了一点缰丝,臣 工的奏折十天半月才能大略地看一次,几位很得力的大臣也被光 绪罢了官。但是,维新派自瓜分危机以来紧锣密鼓的变法鼓噪中 非常旗帜鲜明的“皇帝倾向”却再一次刺激了她的神经,她愈发 意识到她根本无法容忍权力的丧失,愈是口头应允“吾不内制”, 其内心的失落感就愈强,于是在担心光绪把事惰办坏的借口下 (这是对人的借口,也是对她自己的借口:),再次伸出手来,频繁 地干预和观注着“新政”。据林克光先生的研究,慈瘩在1898年 之前,查阅臣工奏折及光绪上谕不过三五日一次,或者十余曰乃 至二十余日一次(均由军机处根据慈樁的要求呈览〕,随着维新运 动的发展,査看的次数越来越多,“至百日维新期间则必须每日 ‘恭呈慈览,”。而且光绪还要经常去頤和园“汇报工作”,而她有 时也还宫亲自查看监视,根据林先生的考证,光绪在百日维新期 间共去颐和园12次,而慈禧还宫8次。〔1〕几乎等于牢牢地把光绪 拴在了她的裙边。
我们在前面说过,慈樁并不是不愿意变法,但她确实真的不 愿意因变法而失去权力。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考》和《日 本变政考》,说来说去都是皇帝如何如何,如果光绪照样学着干, 她这位太后早晚要被晾成干鱼。以她的经验,没有一个班底,光 绪的归政就永远是有名无实,所以,她一方面答允光绪变法,一 方面又阻止康有为等人成为光绪的顾问,甚至在百日维新一开始 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翁同龢赶回了老家。之后,又拙败了康 有为开制度局(即为光绪准备自己的变法军机处〗的图谋。光绪 和维新派利用慈樁的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