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15章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的变化是最显眼的,在损师丧地,国运大衰的政治前景 下,帝室神秘的面纱再也單不住那螅{在上而又焦虑无助的心灵。 熟读书史的年青皇帝,跟睁睁看着前代一个个亡国之君的下场似 乎就要重演,一直生活在超级“女强人”阴影之下的怖弱皇帝,突 然之间,爱新觉罗家族不甘无所作为的基因开始起作用,“乖孩 子”有点不听话了,他要自己做点事情,以改变清朝,改变中国, 也改变他自己。在光绪几次向西太后传递了不愿做亡国之君的信 息后,也在看冯桂芬《校芬庐抗议》的西太后终于答应放权。得 到口头授权的光绪帝一面如饥似渴地缠着懂西学的大臣问东问 西,拼命地要求总理衙门将他所知道的可怜的西学、“东学”的书 籍送进宫来。一面向臣下放出锐意变法的空气。“自日一战而后, 中国割地赔款,蒙莫大之耻厚。光绪帝方如梦之初觉,慨然以发 愤自强为己任。故中日战前与战后之光绪帝不啻判若二人也。”〔1〕 多次出过泮的张荫桓,屡受召见,张向有“晓然欧美富强之机”的 名声,“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时任总理衙章京的张元济 回忆说:“光绪喜欢看新书,常常写条子到总理衙门要书,这件事 都由我经手办理。那时候黄遵宪做了一部日本国志,光绪指名要
0〕卡尔女士:《慈檫写照记I英文販,第157—158贞6 I: 2〕《戊戌变法)(―^第331页,
77
这部书看,也是由我取来送迸去的广〔。
在《马关条约》换约当天,光绪首先在张之洞要求再战的奏 折上发出了希望革故鼎新的信号,他沉痛地批道:“嗣后我君臣上 下,惟其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实力研求、^
亭,乎。毋生解志,毋鸾虚名,爭竿孕亭,學学甲予,务期事汆 旮昼,…以收自强之效。朕于内外―‘厚’望焉:’;〔2’〕蠱着,又部分 地采纳胡燏棻、康有为等人的意见,发布实行修铁路、铸钞币、开 矿产、立学堂等十四项新政的上谕,要求各省“悉心筹划,酌度 办法,限文到一月之内,分晰复奏。”〔”
光绪的变化显然非同小可,自道光以来,几代君主面对外部 世界强大的压力,虽然没有一位自甘沉沦,但也没有一位能像光 绪那样悉力钻究西学,讲求新法,光绪皇帝堪称是满清历代帝王 中最僅西学的,而且还是自觉自愿地接受近代原则并按此原则生 活的皇帝。张元济的回忆曾提到这样的一件事:“甲午战后,中国 承认朗鲜独立,我们放一个公使到朝鲜去,国书由总理衙起草。国 书的稿子将大清国大皇帝高一格写,朝鲜国王低一格写,光绪用 朱笔批在旁边,说我们已承认朝鲜独立,不应当低一格写,斥责 总理衙门大臣思想腐败:〔0 —次当翁同龢与光绪谈及外国人人 觐礼仪时,光绪认为可以不按中国传统,其车马可允其人禁门。结 果翁倒是有点塘踌,说是“不侍请而先予,恐非礼也:〔5〕梁启超、 谭嗣同,还包括康有为都不是皇权主义者,谭嗣同甚至对皇权十 分反感。但都被光绪的人格,严格说来是被光绪由旧转新的转变 所感动,结果成为光绪坚定的拥戴者。
(:1〕《戊戌变法》(四〕,第324页。
《2〕朱寿朋编:《光绪甎东华录》(四、总第359&页。
〔3:!军机处录副麥折,廖寿丰等奏折。
^ ^ 34:戊戌变法》(四、第325—326页。
〔5〕《翁文恭公&记》《戊戌变法》(一八第521页。
78
再看看满朝文武和地方督抚。这段时间,大臣们上书表达对 时局看法的很多,程度不同地要求朝廷革弊更新。有像张之洞、胡 燏棻、陈炽这样直接要求变法自强的,一虽然内容上只是洋务运动 的扩展。还有些只表示要某几个方面革新更张的,像荣禄之于兵 备和武学考试,严修要求开经济特科,信恪请开矿务等等。连公 认的顽固派徐桐,也有一折要求“兴利裁费”。对光绪那十四项新 政的上谕,各省督抚的复奏虽然根据各省情况没有人同意全部铺 幵,但执根本反对意见人却也一个没有。其他的京官,像张元济、 汪大燮、夏曾佑等人议政于陶然亭者有之,平居扼腕叹惜者亦有 之。当康有为也变成京官之后,空气更为高涨,罗振玉回忆说:自 康有为人都之后,“遂如春雷之启蛰,海上志士,欢声雷动,虽谨 厚者亦如饮狂药广〔。
再看在野士绅。湖南的名绅王先谦、叶德辉等人,几乎是人 人公认的顽固派,但此时对于在湖南兴办洋务,都是支持的,对 于兴办轮船公司,还投股参加。王先谦称时务报“为目前不可不 看之报”,特意购之发给岳麓书院诸生看。〔2〕湖南办时务学堂并聘 梁启超当总教司,长沙士绅大多举手赞成,王先谦尤其热情,“亦 称美焉”。梁启超初至之时,学堂公宴,王先谦“并谓须特加热劂, 议于曾忠襄祠,张宴唱戏,并请各绅以陪之广〔3〕浙江著名学者孙 治让以公车上书“浙人无与者,窃以为吾乡之大墦广〃〕并愿与 “中土志士力持保种保教之念,即无所建树,亦冀以精抻愿力鼓动 以脱浪,以力挽气运”。〔5〕关中大儒刘光贳,“以讲学之儒而治洋
I 1〕《戊戌变法》〔四:),箄249页, 〔2〕《戊戌变法》〔四〉,第页,
〔3〕沟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中华书局,第597页。
^ 3 3 I汪康年师友书札》〔2〉,第14701。 〔5〕I汪康年师友书札》0,第1471页,
79
务”〔【〕改图求新,孜孜不倦。而像前面提到的张宗祥、蒋方震这 样的千方百计求新知的下层士人,一时间不知凡几,变化比较快, 态度也比较积极的大多为年轻人。
总而言之,在甲午刚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好像一阵惊雷闪过, 不知所措的鸣婵一齐失了声,顽固派的声音顿时稀少了。不是没 有顽固派存在,也不是这些人不想发表他们的政见,而是他们一 时不知说什么或者怎么说才好。正式的变法还没有开始,是不是 触犯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还得等等看看。更何况从掌权实权的“铁 娘子”西王母〖维新派这祥称呼慈植〕,到名震一时的地力大员都 表示过中国需要改变,那么,即使心里再茫然失措,再不情愿和 看不惯,也只好迫于情势而知趣地三喊其口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到了这个时候,中国执保守态度的士大夫 虽然还相当多,但他们中的顽固派再也不能像当年倭仁辈一样,理 直气壮地提出一大套反对变革的意见。他们的既缺乏理论,更缺 乏自信。他们的领军人物或者像刚毅那样,信门胡柴,说出的话 除他自己谁也不信;或者像徐桐那样取阿0主义,避讳不见,避 讳不谈。所以,他们也确实说不出什么来,反对革新,只好从权 术与阴谋上措手。“
梁启超曾对当时全国的保守派宫僚作了这样的分析,他说这 些人可以分为数种类:“其一番然不知有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国 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急,则曰此汉奸之危言悚听耳,此 一种也。其二则亦知外患之可忧矣,然自顾已七八十之老翁矣,风 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以后虽天翻地复,而非吾身之所 及见矣,此又一种也々其之以为即使吾及身而遇亡国之事,而小 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 目前已失舞弊之凭藉,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
〔III《汪束年师友书札乡^,第1471页; 80
死力以争之,终不以他年之大害,易目前之小利,此又一种也广〔1〕 这种分析除了有点刻薄和夸张外,应该说还是有道理的,反对维 新的顽固派,已少有理想主义者,他们的立场全由利益走向而定 〈僑家理想主义精神,已转由倡新学者来继承〕,所以,顽固派虽 多,但底气非常不足,因为连他们自己也清楚,他们的所做所为 无非是在牟一己之私。如果不是因特殊的政治情势而导致了西太 后倒向顽固派,反对新政的人实际上连个像样的领军人物也推不 出来。
四、大梦之后的士林多数:无歧困羊
经过甲午战争的剌激,梦醒的不仅是那些开明的士绅和那些 头脑灵活,很快就能转向的士人,连那些头脑冬供的三家村学究 也同样是如梦方醒。当年在甲午之前组织和参与打教闹教的士绅 们虽然困惑和焦虑,但是他们并不真的相信他们的天钮最终会灭 亡,他们糗以自傲的文化会被连根挖掉。因为“天朝”的马车虽 然摇摇晃晃,但还在按步就班地走,士人的生活虽然受到冲击和 挑战,但也还能按着老步调走々科举还有魅力,子曰诗云也还有 人要听。在他们眼里,洋人无非是“要码头”,“要通商”,一时半 会不致于伤筋动骨,禹然传教像鸦片那样讨厌,但也不是完全不 能忍耐。
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他们苟且的梦幻,瓜分中圉的话题在西 洋和东洋人的话题中流行,而中国人画的瓜分图也在中周人中流 行。而且仿佛突然从天而降的严酷情势,一下子把他们逼到了无 路可走的境地。说实在的,对多数咋天还在草拟打教舉拈的士人 来说,让他们马上转过来从西学中讨生洁,不啻是天方夜谭。在
‘:1 ?架启超』《戊戌政变记》,卷三。
81
中国已经出现西学热和“东学之渐”的情形下,大多数读书人却 因“习业已久,一旦置新法而立新功令,自有不适从之势。”〔1〕
地处山西的举人刘大鹏,在1895年进京会式时,由于受到形 势的压力和风潮的感染,因此托人买了些经世书籍来读,并对西 学开始感兴趣。可是他所在的地区却因“废学校、裁科考之谣”’ 士子们“人心摇动,率皆惶惶”。〔2〕显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 像梁启超那样“一旦故垒尽失”却能革故从新,毅然沉下心来重 头开始。
应该说,这些“人心摇动,率皆惶惶’’的士人,因甲午战争 刺澉起来的民族情绪并不比那些一心要变法的先进分子来得差^ 对于他们来说,既有战争与割地賠款带来的强烈刺激,又有在一 连串反洋教斗争中直接的“委屈”与不平,甚至还有家产与家人 的损失。在求新无力,守旧无因的困境中,民族主义的愤激情绪 更易于导致他们怀恋旧日的“平静”。困境愈困,压力愈大,他们 就更加怀旧。
不知不觉地,随着打教高潮的再次到来,在中下层士人和下 层民众中,排外空气开始弥漤,在他们看来,一切祸患之由皆由 洋人(包括东洋人〉而起,洋人公使在京城骑着朝廷脖子上拉屎, 而洋兵则是后盾,洋货与铁路轮船吞噬着中国人的财富,而最可 恶的洋教则无异潜伏各地的内线。中国要想得救,他们自己要想 得救,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将洋人、洋教并洋物彻底驱逐出中国。
无疑,中下层士人的这种情绪,是与维新派士人当时的行为 意向相反的。在康有为、粱启超等人把传教士视为“良师益友”, 与李提摩太等人“相见恨晚”时,一些中下层士人再次掀起了全 国性的打教高潮,以湖南士绅周汉为代表,一大批新的,语言更
〔1〕刘大麝:《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垠社,第89页。 〔2 3《退想斋曰记》第87贞。圓
82
为刻毒的反教揭帖被炮制出来,并被迅速地传遍大江南北。双方 很快在传教士问睿喜顺逋唬屡山唇痰氖可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