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我的企业观 >

第4章

我的企业观-第4章

小说: 我的企业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更显得毫无优势可言。

    要做大做强中国建材集团,当然离不开水泥这个建材领域的大产业。而当时在水泥行业,我们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集团旗下的水泥企业仅有一两家规模不大的工厂。我本人又是学化工专业出身,此前一直都在新型建材领域摸爬滚打,对水泥行业来说,我完全是个“门外汉”。

    一时间质疑声四起:你们凭什么叫中国建材集团?有代表性吗?宋志平懂水泥吗?把“新型”去掉,是不是“忘本”了?但我当时的想法是,大家都是在就已有的事情发问,但打算做什么,不代表已经有什么。大家不愿意丢掉“新型”的概念,是因为更愿意固守已有的阵地,对做好水泥业务没有足够的信心。但事实上,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先天条件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反过来说,即便是拥有了一切先天条件,也不代表我们就能做好。

    坦率地讲,这一点让大家很难接受,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人们习惯“看菜下饭,量体裁衣”,也就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决定做多大的事和怎么做事。大家恪守的原则是: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

    我恰恰觉得,走出困境,首先需要的就是改变这种惯性思维,突破“有什么做什么”的束缚,先确立目标,然后“缺什么找什么”。这是我一直主张的制定战略的思路。就拿家里做饭来讲,传统的想法是,如果有面有馅儿,就可以包饺子;如果有面有油盐,就可以做烙饼。但按照我的思路,想包饺子就去找面和馅儿,想做烙饼就去找面和油盐。
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缺什么找什么(2)
    因为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等到一切条件都摆在面前的时候,机会可能早就溜走了。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很可能意味着你已经比其他企业慢了一拍,跟在别人后面怎么能有大的作为呢?况且,如果你有了这种想法,一旦变化中的资源条件不能满足预期的要求,就会产生挫败感,你的计划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全部落空。所以,我力主去掉“新型”两个字。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积极地找钱、找人、找技术,提高生产能力。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如果你永远处在犹豫、怀疑、争论之中,可能什么也干不成。可一旦确定了方向,并义无反顾地去做,之前想象的各种困难就没那么可怕了,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比如,中国建材重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就是从零开始的。当时,我们在江浙一带一个工厂、一吨水泥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和逻辑概念——联合重组。仅凭这一点,我们硬是成功组建了南方水泥。以此为基础和样板,我们又先后成功重组成立了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和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加上原有的中国联合水泥有限公司,中国建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供应商。

    实际上,所有的企业都是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哪里有天生的资源呢?不都是先有想法,再积极去寻找资源,才做成事情的吗?越是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就越善于寻找资源、利用资源、集聚资源与整合资源。

    我们所说的企业创新,指的就是把各种资源、人才和不同的成功经验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能力。可以说,这既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迅速发展的一条捷径。

    回头想想中国建材集团的成长模式,正是没有走靠自身积累去发展的老路,而是走了资源整合这样一条捷径。否则,以中国建材集团当年的条件,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行业“巨无霸”和世界500强企业呢?

    对于当初更换公司牌匾,大家如今已不再纠结,而是非常庆幸做了这样的决定。如果说最初大家反对改名字是因为茫然和缺乏信心,那么今天,实际情况已经证明了我们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改了名字,才使我们确立了更高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潜能。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那个道理:如果你把目标定为100,经过努力,可能会做到80;如果你把目标定为120,经过更多的努力,就很有可能会做到100。

    回顾企业发展历程时,我跟员工们讲,中国建材集团的成功,说复杂的话,什么联合重组、资本运营、管理提升等,能说上一大堆;说简单的话,就是先制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寻找我们所需要的资源。当你把缺失的东西一样一样找回来时,事情自然也就做成了。
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1)
    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市场不可能总给它机会,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一样,重要的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机会面前要做好准备,机会来了行动速度还得快。在今天这个时代,比的就是谁先有想法、谁先行动起来。

    在一次路演时,一位香港记者问我:“掌管两家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我回答他:“我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抓住了机遇。看到机遇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做下去。”

    古人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中国建材集团也好,国药集团也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都是在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历史机遇。

    过去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扩大的速度都很快,中国企业也呈现出爆炸式发展和井喷式成长态势,这种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产能过剩。市场的内在逻辑是,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过剩后就要进行并购,提高产业集中度。大企业整合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企业来说,这样的机遇是不常有的。所以我总说,国企不要因为身处充分竞争的领域而怨天尤人,正是充分竞争带来了企业整合的机会,开创了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企业和人生一样,机遇不是均匀、连续的,而往往是瞬间出现的,重要的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有的机遇则可能十年甚至百年都遇不到一回。同时,机遇不是等来的,而需要有心人去发现,企业领导人更需要有一双发现机遇的眼睛,因为很多机遇是不易察觉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机遇那么容易发现——清楚地摆在所有人面前,也就谈不上是什么机遇了。

    机遇来临时,应该怎么办?你需要做的就是跳起来,抓住它。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能跳得起来并且有本事抓住它。否则,机遇出现了,你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溜走。我们常说,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但一些企业的问题是平时准备不够,关键时刻跳不起来。也有企业在不是机遇的时候孤注一掷,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想揽“瓷器活”,得有“金刚钻”。那些没有战略目标、盲目行动、准备不足的企业,注定会摔跟头。

    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迅速重组了上千家企业,看上去,这是个机会性事件,实际上远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在重组过程中,从重组区域的选择、重组方式,到人员安置等每一个环节,事先都做好了详细的规划和分析。在每一次出手之前,我们都已经有了成竹在胸的把握。
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2)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说到“准备”二字,我自己也深有感触。作为企业家,既要有对机会的敏感度和清晰的方向感,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绝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所以,企业家起早贪黑地苦干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善于思考与观察,关键时候能够做出决断。正因如此,这些年来,我一直要求自己凡事都要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

    机会面前要做好准备,机会来了还要有行动速度。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它不会一直在那里等你。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比的就是谁先有想法,谁先行动起来。如何抓住机遇?我的诀窍就是一个“快”字。

    拿重组这件事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对其中每一个重要环节,我们都要想到、说到,关键还要做到。我们常说“先机”,在机会面前,哪怕你只比别人快半步,机会就是你的了。

    说到与时间赛跑,我想起几年前曾经历的一场风波:2008年3月,正当中国建材在东南经济区快速推进重组的时候,有媒体刊发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建材是不是疯了?”。撰写这篇文章的一位市场人士表达了他对中国建材高速扩张的忧虑,还对央企大规模扩张的动因进行了颇为偏激的分析。但我认为,我们不但没有疯,还很理智和冷静,因为在那个时刻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错过了机会,不仅成本会更高,还会被跨国公司抢了先。

    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我始终很坚定。在重组问题上,我主张不声张、不争辩、不减速,更不能放弃。做成一件事,不会一路畅通,而往往充满坎坷。当时最急迫的就是要当机立断,抓住行业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因为这个窗口随时可能会消失。

    兵贵神速。商场和战场一样,良好的时机往往出现在转瞬之间,你不转抓住它,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事实上,今天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竞争就像百米赛跑,快0。01秒的人可能就是冠军,慢一点儿就只能屈居第二。

    回过头来看,假定那时候放弃重组,分分钟就能做到。但是我不同意退却,因为机遇难得。如果关键时刻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拖拖拉拉,到头来贻误战机,什么大事都做不了。

    后来,有分析师认为,中国建材的重组机会抓得特别好。如果时间再早一些,大家都在建新厂,都想鸡生蛋、蛋生鸡,都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收购谁都不行;如果时间再晚一点儿,让别人收购完了,中国建材再来收购的成本可能很高;如果等到现在,行业开始减量发展了,收购一个关张一个,就会非常被动。

    中国有句老话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说的是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旦行动就要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都要先进行反复分析和深入思考,尽量把问题考虑周全,之后再淡定从容地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就要毫不迟疑,快速出手。
东方管理思想也可以做出世界级企业(1)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东方管理思想在战略、管控、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深刻的思考,与现代社会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不相悖,甚至可以解决现代市场竞争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有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