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阶段,是“心”自己完成的。“心”明白在这个阶段只要专注于呼吸,即可感受到平静与喜悦。
你会发现,要在这个禅修阶段取得进步并不费力,我们只需让开、放下,任其发展。只要肯放下,心就会自动趋近、靠向非常单纯、安定、甜美的心一境性①,在每一个相续的停顿间觉知呼吸。
①心一境性:即内心与外界融合为一。
美丽的呼吸
我称第四阶段为禅修的“跳板”,因为你能由此潜入禅悦的状态。当我们只是通过让开(不干涉)来维持内心的专注时,当心转而专注于呼吸过程的核心——极度的安定、自由和禅悦时,呼吸本身似乎渐渐消逝了。
◇。◇欢◇迎访◇问◇
第8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6)
在这个阶段我要提及“美丽的呼吸”,因为心在觉知呼吸的过程时,显得格外美丽。我们在一个个相续的刹那中持续觉知这美丽的呼吸,轻松而且持久。
接下来我将进一步解释,当呼吸消失时,只剩下不以实体存在的“美丽”,成为内心觉知的唯一对象。我们不再觉知呼吸、身体、思想、声音以及外在世界,所能觉知的就只有美丽、安定、禅悦、轻盈,甚至之后被唤起的一切感知,但它们都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我们早已放下内心的杂念,不再对其他事物妄加评判,此时心是如此安定。刚开始我们只是粗浅地感受到内心的禅悦,而随着禅悦的增长,我们便可进入所谓“禅那”的境界。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描述了禅修的前四个阶段。在进入下一阶段之前,你务必多花点时间,好好修习这四个阶段,以确保自己进阶之前的根基已经非常稳固。这时的你,应该可以轻松地维持第四阶段的禅修——持续专注地觉知每一次呼吸。这不是要你在这个阶段细数呼吸的次数,而是要求你在进阶前,把握自己停留在第四阶段的大致时长。在禅修过程中,唯有安忍才是捷径!
第五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
此阶段接续上一个阶段,其转变通常自然且不留痕迹。我们曾讨论过,当禅修者完全持续专注地觉知呼吸,诸般感知不受外界任何事物干扰而渐渐平稳时,其气息将会安定下来,转变为非常平顺安稳的“美丽的呼吸”。你的内心会对此深觉满足和快乐,而观察过程也不会很费力。
什么也不做
在这个阶段,“你”无需做什么事也无需尝试做什么,否则就会扰乱整个过程,美丽将会消失,犹如降落在“蛇梯棋”①游戏中的蛇头上,你必会倒退数格。从这个禅修阶段起,造作者(即心中的“自我意识”)必须消失——你只是个被动的正在进行观察的觉知者。
①蛇梯棋(SnakesandLadders),英美等国小朋友常玩的一种棋,玩者掷骰子决定要走的格数,碰到梯子就往上爬,碰到蛇就要往下走。
在此阶段有一个有效的技巧,即暂时打破内心的静默,并温柔地对自己说:“安定。”在此禅修阶段,心通常很敏感,只要轻轻推一下,它就会遵照你的指示去做。这样一来,呼吸将变得安定,并呈现出美丽的意境。
当我们被动地观察当下“美丽的呼吸”时,对于气息“入”或“出”,或者对气息“初”、“中”、“后”段的感知,都应该消失。
心不在乎所观察的是呼吸的哪一部分,也不在乎所观察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心只在乎“美丽的呼吸”这个过程本身。在此,我们应当简化禅修的对象,除去一切不必要的细节,只体验当下的呼吸,只是觉知平顺、连续且几乎毫无变化的“美丽的呼吸”。
什么也不要做,看看呼吸是如何平顺、美丽和不受时间影响的,看看你能让它多安定。慢慢品尝美丽呼吸的甜美,越安定,越甜美。
◇欢◇迎访◇问◇BOOK。◇
第9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7)
只剩下“美丽”
呼吸很快就会消失,不是你希望如此,而是当你进入一定的安止状态时,就只会剩下“美丽”这一征象。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有段著名的文字,可能有助于理解这段呼吸消失的过程。该书说到,爱丽丝惊讶地看见“嘻笑猫”坐在附近一棵树的大树枝上,张开大嘴笑着。
一如所有仙境中的奇异生物,“嘻笑猫”拥有政客的口才,它不仅能在后来的对话中辩赢爱丽丝,还会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
爱丽丝说:“我希望你不要乍然出现又消失,那会让人头晕眼花!”“好!”这只猫说。这次它消失得很缓慢,从尾巴开始,最后是张开大嘴的笑貌,那笑貌在身体其他部位都消失后,又持续显现了一段时间。“嗯!过去我常看见猫而不见笑容,”爱丽丝心想,“但现在却是只见笑容不见猫!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怪异的事!”
对于禅修经验而言,以上这段话可以说是歪打正着的比喻,如同最后只剩下“嘻笑猫”张开大嘴而笑的样子,禅修者的身体与呼吸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美丽。对爱丽丝而言,那是她一生中所见过最怪异的事,而对禅修者来说这也相当奇特:清楚地体验到自由流动的美丽,而其中并无实体,也不存在丝毫气息。
“美丽”,或更精确地说是“美丽的征象”,乃是禅修之道上的下一个阶段。这个“征象”的巴利语①是Nimitta,即“禅相”。下一个阶段就是“体验美丽的禅相”。
①巴利语是一种古代语言,属印欧语系;与梵文十分相近,乃小乘佛教上座部经典(又称巴利藏经)及注释书所使用之宗教书面语言,并被古代佛教徒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使用的语言。近代许多语言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方言。
第六阶段:体验美丽的禅相
第六阶段会在我们彻底放下身体、思想和五入处①(包括呼吸的觉知)时达成,此时你所觉知的对象只剩下美丽而纯净的心理征象——禅相,也即“心”所感知的真实场景,它在初次出现时会显得极为奇特,因为我们先前根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然而,“心”会遍寻有关生命的记忆,查找类似的情形。多数禅修者会将此无实体的美(心理上的喜悦)感知为美丽的光,有人会看见白光或金星,有人会看见蓝珍珠等,但那其实并不是光。因为眼睛是闭着的,禅修者的眼识已封闭许久。实际上,那是“心”首次摆脱五入处的世界,犹如满月穿过重重乌云照耀世间(满月在此代表明亮的心,乌云则代表五入处的世界)。此时的禅相不是光,但它被感知为光,这个不尽准确的描述是感知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了。
①“入处”的巴利语为āyatana。此处的五入处,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内入处(五根),和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五境)。
有些禅修者会以极平静或狂喜等身体感觉来描述禅相的初次显露,但禅修者的身识(有关苦乐或冷热等的感觉)已长期关闭,因此那些也不是身体的实际感受(只是禅修者心理上的感受罢了)。虽然有些禅修者体验到了身体的感觉或看见光,但他们所描述的其实都是相同现象,他们都体验到了同样纯净的心境,只是由于感知不同,做出了不同的表述而已。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10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8)
禅相的特质
我们可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3)它只有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禅相初次生起时,可能会显得模糊,这是因为禅修者太快进入禅相了。在此情况下,禅修者应立即返回上一个禅修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美丽的呼吸。有时禅相如灯塔上的灯火一般,明灭不定直至消失,这也意味着禅修者太早离开了“美丽的呼吸”这个境界。须知,“心”只有先做到长时间轻松地觉知“美丽的呼吸”,之后才可能对于更加细微的禅相保持清晰的正念。因此,在持续觉知“美丽的呼吸”这一阶段里,你应安忍且勤勉地调伏“心”——只有当体验禅相的时机成熟时,禅相才会是明亮、稳定且容易维持的。
放下
禅相之所以显得模糊,主要原因可能是你尚未感到深度的满足,还想进一步体验明亮的禅相或禅那。但是你要切记!禅那是“放下”的状态,是不可思议的深度满足。因此,你要先抛开饥饿渴求的心,培养对美丽呼吸的满足感,这样禅相与禅那就会自行生起。
换言之,禅相之所以不稳定、模糊,是因为身为造作者的你不肯停止干涉。造作者即是控制者,就是那个在后座指挥驾驶的乘客,他总是不肯安分守己,因此才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禅修是自然而然的安定过程,它需要你完全抽身旁观——你只有真正放下,禅那才可能出现。“真正”放下,是要造作者完全不干涉整个禅修的过程。
让造作者彻底放下的好办法是积极地对禅相表达信念,非常温和地打断内心的静默,并在心中默念,你对禅相完全有信心,因此身为造作者的你会放弃一切控制,并就此消失。此时,心将在你的注视下驾驭禅修的过程。
在此你无需做任何事,因为禅相极美,根本不劳你费心便能吸引心的注意力。但要小心,你不能发问,例如:“这是什么?”“这是禅那吗?”“我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些都表明造作者希望再次介入。发问会打断禅修的过程,你可以等禅修过后再来评估一切。就像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只有等到最后所有的数据都齐备时,才会评估实验成果。
无需注意禅相的形状或者边缘,“它是圆形还是椭圆形?”“边缘清晰或模糊?”这些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混乱。让心随意而行,它通常会趋向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的部分,拥有最亮且最纯净的光。禅相中心的光明将完全四散并笼罩你,你应放下一切,让心自由自在地遨游,融入禅悦之中,然后进入禅修之道的第七阶段——“禅那”。
虹桥书吧BOOK。
第11节:第一章 禅修的基本方法(9)
第七阶段:禅那
要进入禅那之门,你可能会遇到两个常见的障碍——高兴与恐惧。高兴时,心会变得激动:“哇,这就是它!”这时禅那就不太可能发生。对治之法是,把所有的“哇!”都留待退出禅那之后,才激动地叫出来。
但你更可能遇见的障碍是恐惧,恐惧来自你对禅那的强大力量以及禅悦的认知,或者缘于你发现有些东西在你完全进入禅那后必须舍弃。造作者在进入禅那之前是静默的,但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