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大国的兴衰 >

第26章

大国的兴衰-第26章

小说: 大国的兴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鲆徽蓿旱戮淖髡嚼砺矍康髟谡匠∩狭榛罨头稚⒕霾撸獗扔⒕餍∩魑ⅰ⒛爻晒娴恼绞酰站患粕送觥⑷叱龌鞯慕ィ约懊谰惹橛杏喽甭圆蛔愕耐平呙鞯枚啵坏戮畋中髡降木楸热魏蔚惺侄挤岣唬坏戮文比嗽焙途康募寄苡胙盗匪刂史浅V撸词沟秸秸淖詈笠荒暌彩侨绱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3)
但是,我们现在对德军作战表现的赞扬(关于这种赞扬的书似乎比比皆是),不应掩盖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柏林和东京一样,将自己的手伸得过长。1943年11月,约德尔将军估计,在东线有390万德军(和少得可怜的万轴心国友军)在同550万苏军作战,另有万德军驻在芬兰,万驻在挪威和丹麦,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占领军有137万。“还有万被牵制在巴尔干,万在意大利……希特勒的军队遍布整个欧洲,但每一条战线在人员和装备数量方面都处于劣势。”这些话也可用来描述日军,它稀疏地分布在从缅甸到阿留申群岛的广大远东地区。
  即使在那些看上去“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役中是轴心国而不是同盟国获胜,人们也很难看到这些胜利除了推迟大战最终结局的到来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假如尼米兹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损失1艘以上的航空母舰,他在同一年即可得到3艘新型舰队航母、3艘轻型舰队航母和15艘护航航母;1943年可得到5艘舰队航母、6艘轻型舰队航母、25艘护航航母;1944年还可得到9艘舰队航母和35艘护航航母。同样,在紧张的几年大西洋之战中,同盟国在1942年和1943年分别损失了总计为830万吨和400万吨的船只,但这一巨大损失却分别得到了同盟国新下水的700万吨和900万吨新商船的补偿。这主要归功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美国造船能力。到1942年中期,美国新下水的船只吨位已经超过德军潜艇击沉的船只吨位。据此,一位著名权威人士的结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战只能推迟、但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在地面作战中,情况也是如此。二次大战在欧洲主要是敌对双方炮手与坦克乘员之间的战争,但德国的牵引火炮、自行火炮和坦克的产量大大少于苏联,更不用说与所有同盟国加在一起了(见表33)。
  表年各大国坦克产量(辆)
  但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是飞机产量(见表34)。这是因为人人皆知,没有制空权,陆、海军就无法有效地作战;有了制空权,不仅可以取得作战的胜利,还可给敌方的战时经济以严重破坏。
  表34。各大国飞机产量(1939—1945年)
  而且,这些统计数字无法说明这一事实,即英美飞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所以,就引擎量及飞机重量来看,同盟国比轴心国的优势更大。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尽管德军为保持制空权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的城市、工厂和铁路线还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狂轰滥炸。在日本情况更严重,整个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空中保护。另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邓尼兹的潜艇不敢露出水面,为什么斯利姆将军在缅甸的部队得以增援英帕尔平原,为什么美军航母能在整个西太平洋对日军基地发起频繁攻击,以及为什么当盟军士兵遭到德军顽强抵抗时总能召来飞机消灭敌军,继续向前推进。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D日(1944年6月6日),德军在西线只能纠集319架飞机,去对付盟军的12 837架。借用克劳塞维茨的话说,击剑(就像战争)固然需要技巧与经验,但如果一名剑手将剑用完,那么技巧与经验将于事无补。在“铸剑”之战中,同盟国显然取得了胜利。
  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即使在德、日帝国扩张之后,交战双方的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不平衡,也远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粗略估计,1938年“大德意志”在世界工业产量和“相对战争潜力”方面所占的比重,大致等于英法的总和。在资源总量和战争潜力方面,德国也许低于英法两个帝国的总和。但战争爆发时,英法两国的动员和战备水平不如德国。而且,如前所述,在关键性的作战专业技能方面,同盟国不如敌手。德国在1939年和(特别是)1940年征服的土地,使它在实力上大大超过了丘吉尔领导的被封锁、且受到一定打击的英国。法国的垮台和意大利的参战,使大英帝国面前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联合军事力量,它的战争潜力可能比英国大1倍。从军事上看,柏林…罗马轴心有所向披靡的地面部队,海上力量仍然不足,空中力量与英国大体持平。所以,英国选择在北非而不是欧洲作战。如果只看到红军遭受的严重伤亡,以及苏联的领土和工厂被占领,那么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初期似乎并没有改变这种力量对比。
  然而,1941年12月发生的重大事件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力量对比——苏军在莫斯科的反攻说明它不会败在德军的闪击战下。日本和美国卷入这场战火已遍燃全球的战争,使一个具有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大同盟”得以形成。它还不足以立即影响战争的进程,因为这时德军仍然十分强大,能在1942年夏天对苏军发动新攻势;日本也正陶醉于战争头6个月对准备不足的美国、荷兰和大英帝国作战时轻而易举地取得的胜利中。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纵然把法国算在德国一边,同盟国也具有2倍于轴心国的生产能力(根据1938年不十分确切的数字,但这些数字肯定低估了美国的生产能力),3倍的“战争潜力”,3倍的国民收入。到1942年和1943年,同盟国的战争潜力就已转化为飞机、大炮、坦克和军舰等武器装备。事实上,到1943—1944年,仅美国一国就已能每天建造1艘军舰,每5分钟生产1架飞机!此外,同盟国还生产了许多新式武器(如“超级堡垒”式轰炸机、“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舰队航母等),而轴心国只能生产少量先进武器(如喷气式战斗机、德国U…23型潜艇)。
   。。

两极世界的稳定与变革(4)
瓦根菲尔统计的主要参战国军火产量数字,很好地说明了双方武器产量对比的巨大变化(见表35)。
  表35。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由此可见,1940年英国的军火生产虽然大大落后于德国,但增长速度很快,到下一年——德国经济自由发展的最后一年——竟已略占优势。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和北非战役中两次失利的震撼以及施佩尔执掌经济部,使1943年的德国军火生产急剧增长;日本的军火生产也翻了一番多。尽管如此,英苏在这两年中增加的武器生产费用仍与轴心国基本相等(1941—1943财政年度英苏增长100亿美元,轴心国增长98亿美元),并在军火总产量方面遥遥领先。但是,美国的变化最惊人。1941—1943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增长了8倍以上。这就是说,1943年同盟国的军火总产量已是敌方的3倍。于是,人们终于认识到,从战争一开始,双方的“战争潜力”和国民收入就很不平衡。不管德军在东线和西线的反攻中运用多么巧妙的战术,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最终都将被占绝对优势的盟军的火力所压倒。到1945年,数千架英美轰炸机每天都去轰炸德国,红军的几百个师已做好进攻柏林和维也纳的准备。这一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联盟战争中,财力最雄厚的国家将获得最后胜利。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也是如此。现在人们都很清楚,1945年原子弹的使用标志着世界军事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意味着大国间使用原子武器的战争一旦爆发,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将成为问题。但在1945年的作战中,这只是美国用于迫使日本投降的一系列军事手段之一。美国成功的潜艇战使日本受到了饥饿的威胁,蜂拥而至的B…29轰炸机将无数日本城镇夷为平地(1945年3月9日对东京的“火攻”大约造成了万人的伤亡,摧毁了万座建筑物),美国及其盟国还计划大规模入侵日本本土。尽管有某些不同意见,美国政府最终还是作出了投放原子弹的决定。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希望减少盟军士兵的伤亡,向斯大林发出警告,以及证明实施耗资巨大的原子弹工程是正确的。这些理由是否成立,直到今天仍有争议。不过,这里要说明的问题是,当时只有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手段,能在打两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同时,还投入大量科学家、原料和资金(约20亿美元)去发展一种效能未卜的新武器。广岛遭受劫难与柏林落于红军之手,不仅象征着又一场战争的结束,而且还标志着世界事务中一种新秩序的开始。
  二  新的战略态势
  早在战争还在激烈进行时,美国的军事计划人员就已经勾画出了新秩序的轮廓。一份政策性的文件这样写道:
  反对我们目前敌人的战争胜利结束后,我们将发现有关国家的军事力量的消长将发生意义极为深远的变化。其意义之深远,在罗马陷落后的1500年中,没有什么可与之比拟。击败日本后,只有美国和苏联堪称第一军事强国;其原因均归结于它们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幅员和巨大的军火生产潜力。
  历史学家们可能会吹毛求疵地对认为在过去1500年中没有任何事件具有可与之相比较的性质一说提出异议。但情况已日趋明朗:战后的世界力量对比将完全不同于战前。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昔日的大国,已黯然失色;德国、日本称霸欧洲和远东太平洋的企图正在烟消云散;英国尽管有丘吉尔,但也正在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经常预测的两极世界终于到来了。至于国际秩序,用德·波特的话说,现在已从“一个体系过渡到另一个体系”。只有美国和苏联与其外表一致,可谓世界的两极;而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中,美国则享有巨大的优势。
  由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搞得精疲力竭,或仍为“不发达的殖民地”,1945年美国实力之强,犹如1815年的英国,只能用“非同一般”一词来形容。此外,其实力从绝对意义上说,也是史无前例的。由于战争开支的巨大刺激,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若以1938年的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从1939年的886亿美元增至1945年的1 350亿美元;若以目前的美元价格计算,则增至2 200亿美元。“新政”也未能消灭的“经济萧条”,在战争中被彻底根除;未能充分使用的资源和人力都得到了适当的利用。“在战争期间,美国工厂的规模扩大了近50%;产品产量增长了50%以上。”1940—1944年间,美国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每年增长率超过了15%。这是空前绝后的。虽然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战时军用物资生产所引起的(军用物资在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39年的2%,剧增至1943年的40%),但非军用品的生产也增加了。因此,美国并未像其他交战国那样压缩国民经济中的民用部门的生产。美国的生活水平、人均产值都高于其他国家。在世界大国中,美国是唯一因战争而大发其财,而不是因战争变得穷困潦倒的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