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儿子兵法 >

第17章

儿子兵法-第17章

小说: 儿子兵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我滔滔不绝地将问题解说完毕后,他又继续问我车位啦,住户社会阶层啦,附近公共设施啦等等,我心里的直觉反应是:

  “对方会不断地问问题,而且不断地‘点头’,一定是准买主。”

  心里越想就越高兴,招呼也就越殷勤,对方看来也似乎很满意的样子,不断地称赞我的应对很得体,解释得很清楚,眼看着可能就要开始谈价钱了。谈价!我最拿手,肯定可以让房子在短时间成交。结果这位大老板对我说:

  这房子很好,应该可以很快卖掉,这附近有没有面积差不多,但门面更气派些的房子?我一时还会意不过来,马上说:

  “这户就很气派了呀!”

  说完又继续呱呱地拼命解说、促销,而这位大老板也不再多说,仍然只是带着微笑并不断“点头”。临走时,他一直赞许我这年经人很积极,以后一定不得了,至于房子,他要“研究”看看。

  由于在行销过程中,对方始终带着微笑直“点头”,使我一直变为“他会买”,于是便把心力与时间放在这客户身上,一直追踪。

  我每天打电话,希望能直接和对方取得联系,但由于对方是大老板,电话意是被秘书挡驾,但我不死心,直到两个礼拜后,终于联络上了。这位大老板笑着对我说:

  “年经人,你很积极,是不是可以请你再帮我留意一下其他的房子,要‘气派’些的。”

  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迷思于中国人的“点头学”了。就是国为对方“点头”,让我误以为点头就是赞同,使自己判断错误,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去追踪,结果却一无所获。

  从“点头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中国人,尤其老于世故的中国人,光看表面是不行的。当对方不发一言,而只是一味地“点头”的时候,切记切记!别误入了“点头学”的边思之中。

老中学(二)
2???????? 中国人的关系学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国人以农立国,除非战争或饥荒,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否则中国人不国易远离家园,就算离开了故乡,终有一天,还是要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

  由于这种农民性格,多数中国人一生中都只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一旦在外地碰到同乡,就会感觉特别亲切。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并逐渐扩大,变成各式各样的“圈圈”,大圈圈中有小圈圈,小圈圈中还有小圈圈,圈圈越小,关系愈密切。在任何团体里,无论是公、民营组织,中人是成分愈接近我族类就愈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表现在生意场合中,则是“攀亲找故”,无形中降低了不少“敌我意识的矛盾”。这一点,行销人不能有所不知。

  下面就是个利用“乡亲”关系杀价成功的例子:

  例:我有个朋友是卖专业录影带的,有一天接到这样一通电话:

  “请问是不是* *公司,你们的* *录影带怎么卖?”

  由于对方操着台湾口音的国语,因此,卖方很习惯地改用台语回答:

  “每套共11卷录影带,售价是1750元正。”

  这时候,对方听出来是南部口音的台语,话锋一转,不谈买卖,反而改用台语攀起交情来了:

  “先生贵姓,我听你的口音好像是南部来的,我是台南人,我猜你和我是同乡吧!”

  “对呀!你呢?”

  “怪不得口音听起来这么亲切,”当年我老是喜欢往外地跑,哎,现在在外地却老是想回家看看。想一想,我也有好几年没有回去了。是啊,你是台南哪里人啊?”

  ……

  这一扯就扯了5分钟,最后,买方把话题又转回来了:

  “既然是同乡,你总不好意思按原价卖给我吧!怎么样,同乡价怎么算?可别开那种没有人情味的价格哟!”

  “*先生,既然是同乡,我就老实告诉你,我们的东西一向卖这个价,从来不打折的,要是这个例子一开,以前买过的人都要回头找我要钱,那我恐怕会有麻烦……”

  “好啦!好啦!我又不会和别人讲,同乡价,就打个折好了。如果连同乡都不打折,那我多没面子,都是同乡的出外人,大家应多相互照顾嘛!就这样了,请立刻派人送货来,我当场付现,同乡嘛!现金付款,否则,我通常开3个月支票的,今晚6点以前,我等你。”

  就这样软硬兼施,最后真的以折成交了,算一算,就因为同乡关系,价格整整被砍掉了200多元,这都是“纯利”呢?

  这是买方利用同乡关系杀价成功的例子,反过来说,卖方也可以利用同乡关系将产品卖出,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有一回,我带了一个部门里的行销小姐在房屋销售现场。这时候,屋里有好几位准买主在参观,但行销小姐却注意到一个以一对老夫妇为主体的大家族,这位老先生气操着很浓的外省口音,行销小姐就主动过去和这位老先生打招呼:

  “老伯伯,您的口音听起来很熟悉,请问您府上是哪儿?”

  “哦!我是湖南省* *县。”

  “真的啊!我也是湖南人耶!”

  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很熟络地聊起家乡来了。

  这时候,太太刚好走过来问几个有关房子的问题,由于台湾口音很重,一听就是台湾人,行销小姐赶快过去,又改口用台语和老太太聊了起来:

  “阿妈!听您的口音好像是从中部来的吧?我妈妈就是中部人呢?”

  这下又碰到同乡了,两人又开始小聊了一番。没多久,就看到 

  戚走过来,轻声用客家话对老太太说:

  “这房子太贵了,我们还是到别家看看好了!”

  行销小姐一听,立刻也用客家话说:“不贵,不贵!这还是这附近最低的行情呢?大家都是同乡,我怎么会骗您呢?”

  这下轮到这位亲戚感兴趣了:

  “咦!你怎么也会讲客家话呢?”

  “怎么不会?我是客家媳妇啊!我先生就是客家人呢!”

  这下可好了!东撞西撞都是同乡,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行销小姐哲呼又亲切,嘴巴又甜,侍候得这一大家子人心花怒放的,最后,这位老伯伯终于开口说:

  “既然大家都是同乡,你少赚点,开个实价吧!”

  “老伯伯,我们是同乡,我怎么会骗您呢?这真的是实在价,这样好了,您出个价,只要不要太离谱,大不了我的业绩奖金不要了!”

  老先生一听,反而不好意思砍得太狠,意思意思杀了个两万元,行销就准备收订金了。

  这下轮到这位亲戚感兴趣了:

  “咦!你怎么也会讲客家话呢?”

  “怎么不会?我是客家媳妇啊!我先生就是客家人呢!”

  这下可好了!东撞西撞都是同乡,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行销小姐哲呼又亲切,嘴巴又甜,侍候得这一大家子人心花怒放的,最后,这位老伯伯终于开口说:

  “既然大家都是同乡,你少赚点,开个实价吧!”

老中学(三)
“老伯伯,我们是同乡,我怎么会骗您呢?这真的是实在价,这样好了,您出个价,只要不要太离谱,大不了我的业绩奖金不要了!”

  老先生一听,反而不好意思砍得太狠,意思意思杀了个两万元,行销就准备收订金了。

  事后,我问这位行销小姐:

  “你真的是湖南人吗?”

  行销回答:

  “道道地地的台北人,而且我先生也不是客家人。”

  “那你怎么会说客家话呢?”

  “我就只会那么几句而已,都是买卖常用语,学起来很简单的。”

  “那如果对方继续用客家话和你谈,你不就穿帮了吗?”

  “不会,我可以说,我很少讲,只是有时候听先生讲过而已,况且,关系攀到了,当然见好就收,赶快改回说国语,可共同讨论。最重要的是,老伯伯讲的是国语,而他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权的人呢!”

  事后,我评估整个过程,并不认为行销人员说谎,或运用诈术,反而认为这是种谈判技巧,也是一种拉近谈判双方距离的沟通方式。无论如何,价钱终究是买方自己经过评估,心甘情愿出的价,而买卖成效价的高低,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最重要的一点是,“同乡”关系只是缩短了谈判时间,而非影响成效价高低与否的唯一关键。

  这下轮到这位亲戚感兴趣了:

  “咦!你怎么也会讲客家话呢?”

  “怎么不会?我是客家媳妇啊!我先生就是客家人呢!”

  这下可好了!东撞西撞都是同乡,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行销小姐哲呼又亲切,嘴巴又甜,侍候得这一大家子人心花怒放的,最后,这位老伯伯终于开口说:

  “既然大家都是同乡,你少赚点,开个实价吧!”

  “老伯伯,我们是同乡,我怎么会骗您呢?这真的是实在价,这样好了,您出个价,只要不要太离谱,大不了我的业绩奖金不要了!”

  老先生一听,反而不好意思砍得太狠,意思意思杀了个两万元,行销就准备收订金了。

  事后,我问这位行销小姐:

  “你真的是湖南人吗?”

  行销回答:

  “道道地地的台北人,而且我先生也不是客家人。”

  “那你怎么会说客家话呢?”

  “我就只会那么几句而已,都是买卖常用语,学起来很简单的。”

  “那如果对方继续用客家话和你谈,你不就穿帮了吗?”

  “不会,我可以说,我很少讲,只是有时候听先生讲过而已,况且,关系攀到了,当然见好就收,赶快改回说国语,可共同讨论。最重要的是,老伯伯讲的是国语,而他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权的人呢!”

  事后,我评估整个过程,并不认为行销人员说谎,或运用诈术,反而认为这是种谈判技巧,也是一种拉近谈判双方距离的沟通方式。无论如何,价钱终究是买方自己经过评估,心甘情愿出的价,而买卖成效价的高低,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最重要的一点是,“同乡”关系只是缩短了谈判时间,而非影响成效价高低与否的唯一关键。

  3??????? 中国人的防卫性 

  跟中国人打交道,有时候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中国人是防卫性极强的民族。 

  问,基本上是一件很单纯的事,也是我们获取资讯所必须进行的动作,我一问,你一答,这不就结了!但如果发问的对象是中国人,而阁下又不事先表明目的时,很可能问归问,答归答,两不搭界,让你问了也是白问。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当你问一位稍久没有接触的朋友说: 

  “老张,最近忙不忙?” 

  “还好,但这两天比较忙。” 

  这是最典型的回答,你绝对搞不清楚到底忙还是不忙;因为对方不晓得阁下有什么“企图”,所以,他先采取防卫姿态,虽然这两天“比较忙”,但整体上是“还好”,然而却可能随时会有“意外”。一旦阁下表明了目的,而对他又没“危险性”的话,就会变成: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把事情挪一挪,时间就空出来了!” 

  另外一种形式,就更直接了。对方一定要你先把“底牌”亮出来,他才知道他忙不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