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小民话晋商 >

第2章

小民话晋商-第2章

小说: 小民话晋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擞惺栈瘛�
  这本书借鉴了许多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这里特别要感谢黄鉴晖先生、张正明先生、孔祥毅先生、刘建生先生等山西学者,他们精深的开拓性研究著作是我写这本书所依赖的主要参考资料。作为一本非学术著作,我没有一一标出所用资料或引用观点的来源,但我列出一个主要参考书目附在后面,表示对这些作者的深深感谢。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  记(2)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所有领导与员工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主抓这本书的副社长孙晔先生、经济与管理图书事业部主任林君秀女士和编辑张静波先生。他们为找插图及其他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尤其是我不会用电脑,完全手写,又为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经济观察报》编辑殷练女士把其中的几篇文章发表在该报上,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一并致谢。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和其他学校 EMBA 的学员们,他们对我写这个题目的鼓励和催促,是我写作的动力来源之一。同时,也感谢那些读过我报刊上有关晋商的文章,并给以鼓励和指正的读者朋友们。
  当这本书写完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望着那一轮看不清楚的明月,我想起了苏东坡老先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这句名言送给各位朋友,祝你们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愿我这本书能给你们带来快乐!
  梁小民
  2006年10月6日
  怀柔陋室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那一片浩瀚的盐地(1)
晋商的出现是由于山西拥有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而盐池则成为晋商和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了解晋商要从运城那一片浩瀚的盐池开始,那里是晋商的起点。
  为什么晋商从这里起步?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不同地域之间贸易不是产生于分工或比较优势,而是基于生存需求的互通有无。在那时的自然经济中,交易是为求生存服务的,所交易的是生存必不可缺的物品。一个地方要产生商人,唯一的条件是这里生产人们生存必不可缺,其他地方又不出产的东西。对晋商兴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这种东西就是被古罗马诗人荷马称为“神赐之物”的盐。
  山西南部的运城古名潞村,濒临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音读hSi)池,出产无须加工即可食用的自然结晶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浑而不流。水石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种盐称为河东盐或潞盐,哺育了中华文明,至今仍然支撑着一个大型盐化工业国企——南风集团。
  人类是如何发现并开始食用盐的,已无法考证。最早应该是生理需要使人类始祖发现并食用自然存在、无须加工的盐。据历史学家考证,至少在 6000 年前,盐池附近的人就知道收集并食用盐池中的自然结晶盐。从湖边发现的人类遗骨似乎可以把人类食用盐的历史追溯到更早。
  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以及发生在这一地区连绵不断的大小战争,实际都是为了争夺对这个盐池的控制权。在政治家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经济学家看来,一切战争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利益。在远古时期,控制盐的利益丝毫不亚于今天控制石油的利益。
  黄帝、炎帝之说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传说,但古代汉民族的发展一直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盐池附近。这个盐池哺育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明也是不容置疑的。夏朝已有关于盐生产和贸易的记载。商代的《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周朝时,咸已被作为“五味”之一,《周礼》中还有“以咸养脉”的治病记载。中国制盐的历史也有 4000 年以上,古籍中有“宿沙作煮盐”的记载,宿沙是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候之一。
  最早把盐拿到其他地方去卖的应该是山西人。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中考证出,商贾的“贾”字出自(今天的简化字是“卤”)。《说文解字》中指出,“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就是指盐池中自然结晶状态的天然盐。他由此推断出,中国的商业起源于盐,最早的中国商人应该是从事盐业贸易的山西人。这个结论已得到学术界公认。
  有学者把晋商的产生归因于人多地少的矛盾、表里山河的地理位置,或者勤劳诚信的文化传统。应该说,这些因素对晋商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决不是晋商产生的关键因素。与山西有类似条件的地方并不少,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出现在其他地方,而独出现于山西?晋商的出现仅仅是由于山西拥有这种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在远古,自然资源是产生贸易的唯一条件。盐池边有“池神庙”,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国的“商神庙”。这里是晋商和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那一片浩瀚的盐地(2)
春秋时期,运城这一带属于晋国。晋文公重耳利用这个自然优势,以商强国。晋国推行鼓励商业的“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自然条件和政策鼓励使晋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富裕的晋商。据《国语》中记载,绛邑(现为运城市绛县)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候之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些商人已经富到可以开着“大奔”之类名车,穿着“阿玛尼”这样的精美服装在王候之间行贿、游说了。可见,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巨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了。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年,是五霸中最长的。晋国也是最早进入封建制的地区之一。
  第一代晋商的财富也许不如以后的晋商,但他们的影响不可忽视。据《史记》记载,晋流亡公子计然经商成功,并把经商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出了一套称为“积著之理”的成功经商之道。助越王勾践伐吴成功后远走江湖的范蠡正是受计然的启发弃官从商致富,人称“陶朱公”。山东人猗顿向范氏请教致富之道,范氏告他养牲畜和贩盐。猗顿来到今天的临猗市,从事畜牧业和盐业,成为巨富。《史记》中有“猗顿用卤盐起”的记载。据说,猗顿还与一位名叫郭纵的铁匠一起,发明了用铁锅(称为“牢盆”)煮盐水制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曾使用了很长时间。今天,临猗市建立了猗顿的雕象,以纪念这位晋商的远祖。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由政府控制盐的生产、运输、批发与零售。盐商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但官营盐商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无能,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私盐走私严重,也使财政收入流失。北宋雍熙三年(986 年)开始实行“折中制”。在这种制度下,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称为“入中”),由政府给予“盐引”(称为“折中”),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就放开了盐的运输和销售(并未放开生产)。庆历八年( 1048 年),太常博士范祥制定“钞盐法”,规定商人可以用钱买盐引。四贯八百钱买一份盐引,可到盐池领盐 200 斤。
  这种制度变化为山西商人参与并扩大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宋元两代都实行了这种盐引制,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晋商——河东盐商。“折中制”是政府在盐业运输和销售中的“国退民进”,也是晋商形成的历史机遇。当然,晋商真正成为一个商帮还是在明代之后。这一点我们以后在《来自北方的商机》中详细介绍。
  今天的运城也是随着盐业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古代因盐池之利而修筑城堡的历史很早。春秋时晋国的食采于苦城。“苦”读“卤”,即河东盐。苦城就是盐池附近地区。战国时,这里称为盐氏,以封地于此的盐氏为城名。汉代设管理盐业的司盐都尉于潞村,所以,这里又名司盐城。唐大历年间( 776…779 年),曾设治于潞村。不过,以上的城堡规模都不大,以后都荒废了。
  元末在潞村筑城,是先建运司而后筑城。元太宗八年( 1236年),盐运使姚行简绘图献议后立运司潞村。以后,这个在元初时被称为“弹丸一乡镇”的小村就由于盐业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了池神庙、学宫、谯楼和隶役处所。到明至正十六年(1356 年),那海德俊任盐运使时开始筑城。起初叫凤凰城,后来由于是盐运司所在地,改名为运城。
  

那一片浩瀚的盐地(3)
山西的南部,包括今天的运城、临汾、长治地区,地处黄河三角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盛产小麦、棉花、蚕丝等农产品。这些与盐一起使这里成为古代山西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地区。清朝诗人郭书俊有诗云:“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有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解州安邑县运城志》中记载:“顾商贾聚处,百货骈集,珍瑰罗列,几乎无物不有。”“富商大贾,游客山人,骈肩接踵。”这里的人过去“穷人无所归,皆食力于农,今大半为商所夺,而农事不向”。
  晋商产生于山西南部,然后向北发展,最后在中部达到鼎盛。晋商之旅的起点应该是运城。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湮没在历史中的晋商(1)
称雄商界五百年的晋商是指明清两代的晋商。明清两代的确是晋商最辉煌的时代,但这种辉煌是历史的积淀。当我们沉醉于晋商的辉煌时,不应该忘记这个漫长的积淀过程。正如我们赞叹罗马城的雄伟时,千万别忘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山西人有文字记载的经商活动从春秋时期起,到明代形成晋商时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这个漫长的经商过程,远远没有以后那么显赫,经商者也没有以后那么富有,他们许多人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道的业绩,其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是先行者,没有他们艰辛的创业、失败、再创业,就没有以后的晋商。只有知道这一段历史,才能知道辉煌的晋商是如何炼成的。现在,我们就来轻轻翻开那一段已经封尘的晋商前奏史。
  在春秋那一段历史中,我们的重点是盐及运域这一带的晋国。但那时的贸易并不仅限于这个地区。战国时魏文候的老师段干木,原来是“晋之大驵”,即交易经纪人。当时就有经纪人出现,可见商业活动之发达。山西北部的人还重视与戎狄族进行贸易,其基地是晋阳(今太原)。1963 年,在山西阳高县发现的战国时期货币“晋阳布”证明了这种贸易的存在,阳高当时为戎狄人居住之地。
  西汉初年,文景两帝奉行“黄老之道”,实行无为而治,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文景之治”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强大的国力使汉武帝决定攻打对北部边疆威胁最大的匈奴。那时,山西人经常与长城脚下的匈奴人进行贸易,聂壹就是从事这种贸易的大商人。聂壹是山西马邑(今朔州)人,接受汉武帝的指派,在经商的同时收集情报。聂壹还帮助汉军设计诱敌深入。当时汉大将军王恢统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左右山谷之中。聂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