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474章

蒙山军-第474章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友们一定估计到了,陈其美领导的上海起义很顺利。沈缦云说服了李平书,以商团为主力,9月3日凌晨“仓促”举事,一举占领南门外高昌庙江南制造局,沪宁车站等要地,抵抗轻微,上海官员纷纷逃避。当日傍晚,陈其美在张园集会,宣布上海光复。

次日,杭州起义。浙江宣布独立。

浙江本是革命党重点活动的区域,陶成章、秋瑾、徐锡麟等均以光复会或同盟会会员身份在浙江开展工作,从思想上,组织上为起义奠定了基础。徐锡麟、秋瑾的英勇就义(浙江革命党一直认为秋瑾已牺牲)更激励了浙江反清势力的决心。他们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从而将工作重心转入了军队。至1909年,浙江新军已编了一个混成协,其中管带(营长)蒋尊簋、朱瑞,队官顾乃斌,教官冯炽中。督练公所黄元秀等均为革命党。陶成章自日本秘密回浙。见杭州已是风声鹤唳,立觉时机成熟,立即着手组织杭州起义。陶成章与陈其美不睦,自然与上海方面未曾联系。李烈钧尚未抵浙。陶成章便断然发动了杭州起义。

起义是在4日凌晨二时举行的。由被革命党所控制的新军部队充任主力,分别由笕桥、南星桥出发,内应打开了望江门和新城门。革命军顺利入城,黎明时分便打下了巡抚衙门、报国寺军械局等要害部门,除了千余旗营官兵抵抗外,无不望风披靡。旗营将军、协领等在劝说下投降,杭州光复。

那个时候的特点就是控制了省城,就等于控制了全省。

且不说朱尔典联系各国公使商议中国巨变,徐世昌和良弼进宫复命,隆裕太后也在场,唯有痛哭而已,拿不出一点办法。

载沣也是束手无策,他自然早已闻悉武昌事变的消息了,曾严令停泊在武汉江面上的海军舰队轰击武昌,但舰队只向刘家庙打了几炮就完事了。海军统制萨镇冰奉中枢命令率领舰队护送第九镇至武昌,计有海容、海琛两艘巡洋舰及楚豫、楚秦、湖鄂、建威、江元等五艘炮舰,一直停泊于武汉江面,如果海军对第九镇及黎元洪部队占领的城市开炮,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许是萨镇冰看清了局势,或许是不愿意殃及无辜,萨镇冰没有执行中枢的命令。在良弼及徐世昌返回京师的时候,萨镇冰这位海军提督已经丢下舰队搭乘一艘英国轮船以治病为名离开了舰队,而海军的几艘军舰也拔锚去了九江,将自己摆在了中立的位置,是否是萨镇冰的授意,不清楚。

海军不战而退令中枢寒心,袁世凯撤至衡水的北洋军拒不接受中枢命令入京护卫更令载沣愤恨异常,而蒙山军北方军无视日本驻军的阻拦向直隶的进军则让清廷绝望!接着就是沪浙举事宣告独立的消息,这几天简直要将载沣等人折磨的精神失常了。所以,徐世昌和良弼的奏报只进行了一刻钟,载沣甚至没有问俩人有何对策就结束了奏对。

良弼返回陆军部去了解京师守卫问题,徐世昌则匆匆去了衡水去见袁世凯。

冷静观察局势的徐世昌认为满清彻底完了,现在唯一需要挽救的就是北洋了。所以,他急切地要去见袁世凯商议一个章程。

徐世昌动身前便接到了通知,要他参加明日的廷对。但徐世昌没有理会,现在还能商议出什么章程来?计算时间,鲁山的部队或许数日间即抵京师了,靠一个混成协能成什么事?

徐世昌化妆出城,在9月8日到了衡水,袁世凯病了,不是装病,而是真病。龙谦在长沙生病,袁世凯在衡水病倒,无独有偶。

袁世凯抱病接见了徐世昌,别人可以不见,这位一直与他风雨同舟的义兄是必须见的。

“别问我的病了,先说说中枢是个什么章程?”袁世凯躺在榻上,有气无力,旁边站着杨士琦和杨度。

徐世昌开门见山,“蔚亭,局势大家都看清楚了,时间紧迫,这几日我反复考虑,我们应当主动和龙谦联系了。”

“唔,”袁世凯看了眼杨度,因为这个热衷于帝王学的年轻人也是这个意思,而且自告奋勇前往长沙面见龙谦,“怕是武昌未下,京师先要告急了。卞五大哥,你出京前没有见芝泉吗?”

“哪里还来得及见他!时间紧迫,之前他停在长沙,显然是促武昌生变。现在龙谦不会再犹豫了,他的南方军会立即南下武昌了!这对于我们是个机会。”

“什么机会?”杨士琦反问。

“杏城,皙子,你们说眼下该如何?”徐世昌不信这两位谋士想不透这点。

“徐大人,不如我们各自写在手上,看看是否想的一样。”杨士琦是袁世凯的首席谋士,跟徐世昌很是熟惯。说毕,拿过笔递给了徐世昌,然后在自己手心写了几个字。

徐世昌心里不快,觉着杨士琦到如今这个地步还耍名士派头未免过分,但未拒绝,略一思索,也在自己手心里写了几个字。

“那咱们让主公看看吧。”说罢杨士琦展开手掌,是“联龙逼清”四个字。而徐世昌写的则是“和谈建国”。

“哈哈,字面虽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杨士琦笑道,“为今之计,军事上我们是打不过龙谦了。但我们还有一样镇山之宝可以利用。至于结果,我看我们的意思完全一样,逼迫清廷退位,谋求建立共和。到时候自然有我北洋立足之地。”

联合龙谦的意思是不再与蒙山军为敌,这也是北洋三镇自德州撤出后拒不执行中枢命令的缘故。逼清的含义很明确,那就是主动下手,逼迫满清退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获取与龙谦政治谈判的本钱。你不是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吗?你不是说凡是赞成此论即为同道吗?如今北洋“响应”你的号召,那你也就没有继续打下去的理由了。而徐世昌所写的“和谈建国”四字确实与杨士琦所写异曲同工,不过没有杨士琦的准确传神。

袁世凯长叹一口气,“袁某世受国恩,岂能做出逼迫朝廷之举?此议不妥。”

杨士琦微微一笑,“自然不需主公亲为,只需派华甫或者芝泉代劳即可。主公不是病了吗?为今之计,不若离开衡水军营,先回老家养病。只要保住北洋这点本钱,未来自然有主公展布的余地。”

“杏城兄此言极是。”杨度明白杨士琦所言的本钱就是手里这三镇残兵,“龙谦虽然占据绝对上风,但论根基,特别是在北方的根基,无论如何不能与大帅相比。眼下龙谦与孙系人马有可能火并,眼看着东南乱起,那一片可是倾向于孙文的,只要我们抢先动手,逼迫满清退位,龙谦即失去了进入京师的理由。眼下最危险的不是南方,也不是山东,而是直隶!是正在南进的鲁山所部。据说唐少川安然无恙地待在鲁山军中,颇受优待。不妨我们两路并举,我携大帅亲笔书信前往京东,面见鲁山,陈述大帅和谈之意,徐大人既与龙谦有旧,便辛苦一趟去南边,当面与龙谦分说究竟。此外,尚需段、冯等人行动起来,解除直隶混成协的武装,控制京师,以行那逼宫之事。”

徐世昌看袁世凯神色,心知自己这位契弟早就与二杨合计过了。满清覆亡已是定局,徐世昌也不是什么纯臣,现在考虑的基本是北洋团体的身后事了。

“大局崩坏如此,我确实不宜再赖在此位了。唯虑朝廷孤儿寡母,如果落得一个欺凌幼君的名声,九泉之下我亦无颜去见先君。大哥最好辛苦一趟,去趟南方罢。跟龙谦说,他受太后厚恩,天下皆知。如今须放人一条生路。朝廷退位可以,但不能赶尽杀绝。如不答应此条,袁某拼着一腔热血,也要护卫朝廷到底。至于皙子,可与王聘卿一同返京,顺便带我一封信给庆王,一些话还要庆王来说才是。芝泉那边,就按你们的意见办,北洋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容不得他袖手旁观。”

所谓要庆王说的话,自然是劝清廷退位。由满洲亲王出面,自然比外臣更为合适。

第三十七节大势六

但飞速发展的局势已容不得满清朝廷有更多的选择了。

9月2日,就在武昌事变,上海、浙江先后独立的这天,神速南下的蒙山军北方军熊勋旅攻占永平,守军不战而退。京师震动,清廷急调本欲用于山东的第一混成协前出芦台,以抵御北方军向京师的攻击。但端方等人知道,京师已经难以坚守了。从山海关至京师可不止一条大道可走,蒙山军不攻芦台天津,也可以出永平,走玉田、香河攻击京师。何况,一个从未上过战阵的第一混成协如何能抵挡北方军的数万大军?说起来这支兵马才是最厉害的,骑兵多不说,跟日本人在奉天干过仗,那可是国内无法想象的大阵仗。

果然,第一混成协甫出京师就出现了大批的逃亡,这支部队不能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军与日军在山海关一带的对峙。

根据《辛丑条约》日本在天津至山海关一线获得了驻兵权,司令部设在天津海光寺,部队称为清国驻屯军,是年的司令官叫阿部贞二郎,总兵力约1600人,兵力分布于京师、天津、塘沽、秦皇岛及山海关。

1600人分驻数地,还有保卫京师的日本使馆即天津的所谓驻屯军司令部,山海关一线的兵力就很少了。但阿部贞二郎闻听奉天事变后,判断北洋必败,于是亲自到山海关做了部署,准备用他手上不足三个中队的兵力封锁道路,拦阻蒙山军北方军向关内的进军。

果然。段祺瑞兵败锦州了。放过段祺瑞的败兵后,日军封锁了大路,理由是军事演习,将追上来的熊勋旅七十三团给挡住了。

什么样的将领带什么样的兵。如果是盛光的部队,会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日本人敢开枪,那就打呗,打完再说。但熊勋不会,这位西沽之战时的连长,黑沟台会战时的营长是个性格谨慎、酷爱学习的人。当初龙谦蒙山整军举办“时事讲座”。熊勋是向龙谦提问最多的人。若论对于国际关系列强纠纷的了解。熊勋在北方军部队里也就次于因出色的参谋业务和军事素养出任参谋处长的蒋方震,连鲁山都比不上熊勋。

熊勋及时喝住了被激怒的七十三团。

“这不是胆小,是慎重!涉及与外**队的纠纷,必须请示上面!懂吗?!”熊勋训斥了七十三团团长一气。“做好战斗准备。如果他们开枪。可以还击!我去报告鲁司令。”

七十三团只能遵令。日本人也没有开枪或进一步挑衅,只是拦住了道路,将北方军挡了整整一天!

鲁山属于那种胆大心细的人。立即找来蒋方震,“蒋处长,你认为日本人是何用意?”

“他们仇视我军是肯定的了,既有沈旦堡、黑沟台的旧仇,更有大帅在山东及广东时期流露出的反日情绪,还有日本在中国利益的担心。但是,我断定日军不敢开枪!这是清国驻屯军所部,据我所知兵力很少,也就一个大队的规模,光是七十三团就足以对付了。而且,我怀疑这是驻屯军自发的行为,并未得到其内阁的授权。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怎么会轻启战端?不会的!”蒋方震肯定地说。

当时在场的蔡锷同意蒋方震的判断。蔡锷跟段永清在锦州战役打响后乘机脱身,安全抵达北方军司令部,在核实了段永清的身份后,鲁山对蔡锷表示欢迎,但并未立即安排其职务,让他先跟着蒋方震。

鲁山听了蒋、蔡二人的判断,点点头,“那就好。不用请示总部了,熊勋你给我冲过去,但不开第一枪!”鲁山做出这个决定只用了数秒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