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424章

蒙山军-第424章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将也没有多少办法,庚子年已经开了不好的先例。袭击王府劫财杀人的董福祥反出京师,如今还在甘肃逍遥自在,朝廷根本没有武力缉拿其归案的打算。用兵陕甘是一场噩梦,但用兵岭南的困难绝对不在陕甘之下,而龙谦这厮麾下精兵绝对超过了董福祥……种种因素叠加,孚琦不认为朝廷会用武力逼迫龙谦就范。

果然,龙谦不理会他的怒火,该怎样干就怎样干。肇庆府之后,惠州再次发生流血冲突,死伤惊人。惠州府的巡防营被第五镇驻军彻底“消灭”了。此事甚至惊动了水师提督李准,因为李准的水师营就设在惠州。李准向他报告了第五镇与巡防营的冲突,并为此感到极端的忧虑。

孚琦不能再坐视不管了。他终于知道了,龙谦这不是为朝廷整顿,而是要将全省的巡防营全部解散重组。目的只要一个,且不可告人,那就是要将广东军力一统于他的指挥之下!

广州、肇庆连续发生流血冲突,舆论沸腾。朝廷想必早有所闻。不为巡防营那些忠勇的将士考虑,也要为自己考虑了。孚琦终于行动起来,再次对龙谦下了命令,命令龙谦立即停止对巡防营的整顿。不等龙谦回话,孚琦亲自跑到总督府面见周馥,要求周馥出面制止龙谦。

“制台大人,龙谦太不像话了!我们没法向朝廷交代了!他是你旧部,他可以不把我这个广州将军当回事,但不能不把你当回事。大家同朝为臣,他又是平乱功臣,本官也不为己甚,只要他停止对巡防营的整顿,恢复旧观,本官也就不具折弹劾了。不然,还请老大人与本官联名,定要向讨个说法。”

孚琦这年周岁五十,但周馥年已七旬,所以孚琦以老大人相称。

“将军勿虑。龙退思念念不忘太后对他的简拔之恩。不过是做事操切了些,其用意还是好的。待我召他相问,再做打算。”周馥自然也听说了广州、惠州两府因整顿巡防营引起的冲突,但他又有一番打算。倒不是说他已经彻底倒向龙谦,图谋晋身之阶了。像他这样的老派官僚,在满清官场上混了几十年,到了这个年纪,一万个人中间也未必有一个赞同造反的。

周馥所虑者,不过是晚节不保的问题,千万不要因革命党生事而导致自己被朝廷追责。所以,龙谦提出的剿匪、解散会党,整顿巡防营等方略深得其赞同。周馥不止一次对总督府属员讲,几个会党竟然搅得全省不安,震动中枢,简直是笑话!山东匪患多年,连康乾盛世都未曾禁绝,不也在一两年内次第扫平吗?可见关键在于人,在于军队!广东之军,非得好好整顿不可,不然要出大乱子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对龙谦极具好感。既有他的观感,也有周学熙的影响。所以,周馥与孚琦在整顿巡防营的认知上有着根本的偏差。

周馥还是召见了龙谦,就在龙谦委任洪粤诚为第五镇高参的第二天。周馥开门见山说了孚琦的怒火,“退思,虽然王明远急于整顿巡防营的用意是好的,但过于操切了!须知欲速则不达,巡防营积重难返,哪有一下子就办好的?惠州死伤逾百,朝野震动,即便孚琦不说,朝廷肯定会有旨意的!退思,立即下令王明远罢手吧,等过了这一阵风声再说。”

“老大人,乱党可不会等过了这阵子风声再举事。第五镇是朝廷野战兵马,不可能久驻广东。依朝廷成例,如果福建举事,朝廷十有**会调第五镇东向。广东依赖谁?我急令王明远整顿巡防营,不惜从第五镇抽调精锐军官出来促成其事,既为国家。也为老大人您啊。老大人本来已归隐乡里,但临危受命出镇两粤要地,自然是朝廷看重老大人的治才啊。但是,两粤民风强悍,受外来影响远胜内地。孙文乱党所鼓吹之歪理邪说,在两广颇有市场。日本等国又唯恐我国不乱,明资暗助,和乱党勾结一气。如果不整训强军,震慑小丑,万一龙谦带兵离开,老大人何以自处?明远在三府的整顿,已经发现种种弊端,甚至勾结乱党土匪的也有,如何敢掉以轻心?”龙谦说的大义凛然。

“这个,老夫自然知道退思一片拳拳之心。”周馥先夸了龙谦一句,但孚琦的命令也是要有个说法的,毕竟人家是国族,是满人,“退思,听老夫一言,先缓一缓吧。”

“如果是其他事,龙谦无不听从,但此事事关大局,决不能半途而废。”龙谦当然不会因周馥一句话便终止自己占领广东并建设为自己第二块稳固根据地的计划。

“退思!你可知道朝廷本就猜疑于你?你这样做,无疑是自毁前程啊!”

“‘苟利国家生死以’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虽万千人吾往矣。”

“退思!你太固执了。难道连老夫的话都不听了吗?”

“老大人,非是龙谦固执。实在是我等不起啊。万一朝廷调我部另往,广东有变,谁来平定?老大人,话您都说到了,孚琦弹劾我的折子估计早已上路了。或许中枢已经在研究如何处理我了。老大人也不需为难,该说什么您自便,龙谦所求者,不过是问心无愧四个字。”

周馥突然发现风暴将起了。

第三十六节风起二

朝廷奖赏第五镇的圣旨发出后不久,孚琦弹劾龙谦的奏折到了。孚琦没有用电报的方式,而是用旧式的快马送达。所以时间晚了些。

其实,朝廷在接到孚琦的奏折之前,已经获悉了广东连续发生的流血事件。广东局势甚至引起了外国使节的关注。

随即,龙谦一份长电抵达北京,详细报告了自己整顿巡防营的目的和广州、肇庆两府冲突的过程。龙谦在电报中指责了孚琦袒护罪犯的行为,认为正是上下勾连纵兵为匪才导致了广东乱局难平。若想让广东长治久安,非得用霹雳手段不可。

这份电报自然比孚琦的奏折快的多,朝廷还没有来得及表态,孚琦的折子到了。

孚琦的报告终于改变了慈禧的态度,她终于被激怒了。一件事一件事地叠加起来,龙谦难逃“跋扈”的评语。或者说,“跋扈”是最轻的了。即便是当初创立湘军削平洪杨之乱的曾国藩兄弟,也没有龙谦这样的跋扈行为。他今日可以藐视广州将军,明日当可藐视两广总督,最后当然连朝廷的旨意也不当回事了。

怎么办?慈禧召集心腹大臣研究。奕劻和张之洞作为军机处的满汉领班,都劝慈禧慎重行事。但那桐、世续及刚进军机处学习行走的光绪帝之弟醇亲王载沣却主张免掉龙谦军职,将其召回京师另行安置。

奕劻问几个年轻人,如果第五镇生乱。该当如何?

“发大兵过去!灭了这个忘恩负义的竖子!”载沣叫道。

“发兵?第五镇战力之强你们都看到了。没有三个新军镇不足以万全。若是调三镇新军南下广东,需要多少银子?需要多少时间?最为可虑者,需要派谁统带?另外,山东要不要防备?”奕劻虽然贪腐,但十几年身处核心的经历,使得这位首席军机的问题极为尖锐。

事实上,自广东危机爆发,奕劻受到两方面的“夹击”。一个自然是龙谦一方,奕劻受到邢冬云转来的龙谦的要求,很客气。很详细但也很明确。便是要庆王爷代为在太后面前转圜。另一个就是袁世凯方面,袁世凯希望庆王能够说服太后对龙谦动武。

袁蔚亭的目的奕劻一清二楚,那就是借机名正言顺地拿回对北洋军的指挥权。

抛开两方私利,奕劻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想来想去。认为动武绝不可取。主要的原因还是钱。做最坏的打算。实施一场针对龙谦的大战,朝廷没有一千万的军费根本就别想。那不是一个广东,还有一个山东横在那里!

山东也是朝廷心头的一根刺!杨士骧身为山东巡抚。态度越来越暧昧难明。而据王怀庆的密报,山东巡防营实有兵力绝对超过了一个新军镇,他们甚至已经编组了完全新式的组织,自称山东纵队,设了旅团的番号,光是十一月,山东巡防营就进行了两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演习,参加的部队超过了五千人。

最为可虑者,山东巡防营(姑且如此称呼吧)根本就不理会朝廷,他这个山东提督连巡防营的军营都进不了!

“太后,”张之洞看慈禧脸色越来越差,“臣以为庆王爷的意见是对的,目前绝不能采取军事解决的方式。”

“唔?你们几个说说?”慈禧将目光转向了几个满洲“千里驹”。

“为什么不行?”载沣在下面与铁良、溥伟、良弼以及从德国学习陆军回国的,与北洋军有着极深渊源的荫昌反复计议过了,“南方有第八、第九两镇可以动用,北洋至少可以出动三个镇,两路用兵,一举解决山东和广东,正其时也。”

“你不要说了!”慈禧失望地对载沣挥挥手,“张之洞,你觉得此事当如何处理为妥?”

“龙谦反迹未明,不宜以军事相威胁。而且他身为提督,整顿本省巡防营乃权责所在,没什么可指责的地方。若是当地驻军得力,朝廷又何必派第五镇南下两广?两广地理特殊,又是孙文乱党重点活动的区域,如果给乱党机会就得不偿失了。所虑者,乃其借整顿之机扩大实力也。为今之计,可下一道谕旨切责于他,令其暂停对巡防营的整编。如果他遵从,过一段时间另找个机会将其调入中枢可也。”张之洞虽老迈,但头脑一点不糊涂。

“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就这样办吧。但北洋诸军要加强训练,以备不测。”慈禧不再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立即做了决断。

她知道龙谦练兵的本事,从一支千余人的小部队,几年内便拉出了如此规模的强军。以为调走了第五镇便可掌控山东,没想到龙谦离开了山东,山东依旧针插不进。若是任由其在广东发展,谁知道第五镇会发展到什么规模?如果给他再练出两个镇,朝廷岂不是更拿他束手无策?

11月24日,军机处发出了一封以慈禧口气措辞严厉的电文给龙谦,“闻广州府士绅上书,报广东提督龙谦擅自撤编该府巡防营,多有冲突死伤,导致该府民怨沸腾。着广州将军孚琦核实其事。提督龙谦未经广州将军孚琦允准,亦未请示中枢,擅改朝廷大政,深失朕望……姑念该员效力多年,薄有微功,着令停止广东全省巡防营之整编,恢复旧制。”

11月26日,就在对广东的明发上谕斥责的第三日,朝廷对山东也动手了,调杨士骧署理直隶总督,派良弼出任山东巡抚。

种种迹象表明,甚至连当初一力保举杨士骧为山东巡抚的袁世凯都密奏慈禧,杨士骧已与龙谦沆瀣一气,诚可虑也。为了不惊动山东,朝廷虚出了直隶总督的高位。计划先将杨士骧调出来,拉过来,从而瓦解已自成体系的山东省。

本来,接替杨士骧的人选有两个,吴廷斌和袁树勋。前者为山西巡抚,后者刚从顺天府尹转为民政部左侍郎,资历都是够的。但吏部这个人选报上去,立遭慈禧痛骂,年纪较轻的吴廷斌都六十开外了,都是文官。哪里能管得住山东?最后。良弼自告奋勇,愿意弃武从文,去接替杨士骧离任后的山东巡抚。

朝廷万万没有想到,杨士骧竟然拒绝了朝廷升官的诱惑。声称自己体弱多病。目力衰竭。早已不堪驱驰,请求辞去山东巡抚之职,回乡终老余生。

杨士骧辞官为本来就紧张的局势再舔一把火。为此。袁世凯急令杨士琦亲赴山东,劝说其兄回心转意,但无果。杨士琦回北京后,报告袁世凯说其兄确实心力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