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智慧-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留在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斩杀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之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一则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懂得治军与治人之术的统帅。?
人的身体的构造,有坚硬的部分——手、脚、骨骼等,也有柔软的部分——肌肉、软组织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人才能灵活自由地从事多种活动。领导下属时,应该软中有硬,宽严相济,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朝派到广东、广西管理南方的地方官,秦朝灭亡之后,他自立为王。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不愿再动用刀兵,对他实行了安抚政策,仍任命他管理南方,并给以赏赐。这种怀柔政策使得汉朝的南疆和偏远的地区得以安宁。可是吕后当政时,却将南方视为蛮夷,并制定一些民族歧视和压制政策,最终激起了赵佗等人的反抗。?
汉文帝即位以后,重新恢复了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安抚政策,除了给赵佗许多的赏赐以外,还给他的亲属加封官职。这一切使赵佗深受感动,自动废除了王号,并上书请罚,发誓永远向汉朝称臣。?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光有软的或硬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软中有硬。我们可以把领导者的发威视为“硬话”,而把领导者的“施恩”视为“软话”。软硬齐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领导者用“硬话”发威以后,给下属以一段时间检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失,然后领导者可以有计划地逐步做收服人心的工作。可以把自己认为有影响的下属先找来,进行深入地长谈,用词也不妨恳切些,态度要真诚自然,让他感觉到你确实是器重他。这就可以在一种“软”性气氛中真正感动下属。?
领导者只需通过这些中间人的传播作用稳定大局,而不需直接出面。由有影响的下属把领导者的意思传达给其他下属,每个下属都会反应过来:“原来上司也不是冷酷无情的。”他们也许会想到,只要好好干,上司还是会欣赏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就一定还会有。?
可见,领导者的“硬话”发威是强硬的一手,镇住了局面,再通过“软话”把意图缓缓地传递下来,浸润到各个下属的心中。?
善于发威的领导者应该深知,“威”虽然是对众人而发,但对个别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做法。“软”和“硬”是相对而言的,不可千篇一律。?
这里要注意“过犹不及”,有的人用高压的办法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好胜心特别强的下属对此极为敏感,这时就需要“软”话那一套。他们一旦体会到领导的恩惠,就会以“土为知己者死”的态度来回报你。这种情况也是在发威,只不过这里是施威于无形之中罢了。?
有威慑力的领导者通常决断力强,办事爽快果断,常常是一字千金,以此可以使下属折服,部下也会因为佩服他而自觉地向他靠拢,全心全意地接受他的领导。
※虹※桥※书※吧※。
第34节:聪明与糊涂相间(1)
第十一章 中庸:聪明与糊涂相间
聪明有大聪明小聪明之分。真正的聪明是大聪明,而精明只是小聪明。小聪明往往挂一漏万,从整体上看,小聪明实际上是愚蠢。当人们把诸葛亮看成是智慧同义语的时候,不要忘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实在是一种失策。而这种失策就是由于太精明造成的。?
不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对诸葛亮性格的写照,“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命运的总结。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这只能说明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竭心尽力辅佐汉室的美德,如果从其性格与命运来看,他是失败的。过于谨慎的个性使他失去了唯一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是什么性格?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了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NB073?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NB073?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俗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NB073?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故,则旷日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此计正合兵家奇袭之计,妙不可言,后来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说:“如果是我进兵,我一定要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唾手可得。”魏廷与司马懿可谐英雄所见略同,可过于谨慎的诸葛亮却不用此计,实在遗憾。?
再看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一举成功,他没按正规进攻路线来攻打成都,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大军,灭了蜀汉政权,此计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辙。?
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惟一一次机会就在这里,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中了马谡反间计,撤了司马懿的兵权;二是派不诸战事的夏侯惇为帅来拒蜀。这正好给了诸葛亮天赐之机,如果诸葛亮能抓住这一机会,按魏延之计,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再率军出斜谷,那么大事几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马呼应,谁能定天下就难说了。?
机会是均等的,也是短暂的,成功者的素质就在于能抓住短暂的机会,哪怕是瞬间也不错过,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古往今来成功者无不如此,不管是谁,只要机会闪现,他们便绝不放过。?
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如果他不如此就没有“诸葛一生惟谨慎”之说了。谈笑间,他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机会。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却性格谨慎,不敢冒险,使他一生都在徒劳心智。?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
第35节:聪明与糊涂相间(2)
诸葛亮个性谨慎细微还表现在事无巨细上。唐代起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酉,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教导人们要发挥人材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具体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会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刘邵在《人物志》中也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不必事事躬亲,所以才能统帅众多有才能的人。”?
刘邵的话无非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谨慎精细性格的人常常会关注一些细小之事。诸葛亮便是这样,他事无大小,都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诸葛亮是个人才,他事必躬亲,结果呢?落个好名声,累死五丈原。就他诱司马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派人送去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口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
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的确是累死的,他的品德是无可指责的。因为,治理国家的人除了要德行高尚以外,治国的艺术是极其重要的。?
谨小慎微的个性让诸葛亮没有成功,这也是他最大的性格弱点,不识大体,弃细务,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诸葛亮智慧无与伦比,如此尚不能成事,那平常之人又如何呢??
使智慧增值?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化的动物,那是因为人类可以用高度的智慧,共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
一个人的智慧是神奇的。智慧能改变自己,能改变他人,能改变万物,能改变天地,能使世界产生神妙的奇观,能使人类的文明、文化产生日新月异的进步。所有的历史文化,所有的伟大人物,无一不是智慧的产物,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
莫泊桑说:“智慧与天才是一种恒久运用的耐心。”?
谚语说:“智慧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智慧越用越多,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智慧不但越用越多,而且越用越明,越用越高。智慧是每个人的潜在本能。用之就有,不用就无;用之就巧,不用就拙。天才与智者,就是善于使用智慧,不使它荒废;愚蠢与笨拙的人,就是不好好利用智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