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尔奇行动指南-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② 现实并不总是令人喜悦,相反,很多时候会使人遭遇挫折并因此而沮丧。这时人们便会刻意地回避现实,但是,回避并不能改变现实。
法则4 面对现实(2)
因此,韦尔奇告诉我们:“把头埋在沙子里,等待你的只有失败。成功的唯一方法就是勇于面对现实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二、根据现实状况制定行动策略和措施
不同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经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的企业必定是那些能够根据现实状况不断改变应对措施和策略的企业。韦尔奇在领导通用电气公司的20多年里,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刚刚上任的韦尔奇面对的现实是通用电气公司必须将资源运用到最强大的业务上,否则,它将很难在行业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更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和增长。于是,韦尔奇制定了“整顿、出售或者关闭”策略,这一策略的目的是使通用电气公司在其涉足的所有产业中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韦尔奇面对的现实是传统的制造业遭遇激烈竞争(尤其是来自日本的竞争)和发展瓶颈,这时通用电气公司需要取得在其他业务方面的进步,于是,韦尔奇决定收购美国无限广播公司,这项收购花费了63亿美元。韦尔奇的目的很明确:通过这项收购激发员工的斗志并寻找一片蓝海市场,以避开正面竞争的市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韦尔奇发现了一个新的现实:一线员工最具备解决问题的发言权。于是,他制定了“群策群力”策略,使通用电气公司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助燃剂。
20世纪90年代中期,韦尔奇又发现了一个公司现实,那就是通用电气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成本控制方面,他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导入六西格玛质量控制体系。
20世纪90年代后期,韦尔奇最初忽略了互联网的价值,但是在第二任妻子简的引导下,他很快认识到了互联网的作用,于是他成了电子商务的狂热推动者。
“如果你能够面对现实并迅速采取行动,你就拥有了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进行竞争并获取胜利的机会。”韦尔奇在回顾自己的经历时,这样总结道。
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诠释:领导者的学习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因为领导者要根据外界的不断变化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就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要善于迅速归零,抛弃固有的观念。就像韦尔奇一样,要能够在认清现实时迅速抛弃“互联网无用论”,而成为“电子商务的狂热推动者”。
三、掌握迅速适应变化的七项规则
韦尔奇告诉我们:企业面对的最大的现实就是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面对现实”对领导者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适应变化。对此,韦尔奇为我们提供了适应变化的七项准则。
1直面变化
对待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承认变化、适应变化,并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变化始终都会存在,因此我们无须讳莫如深。我们需要将变化视为惯例而非例外。”在韦尔奇看来,变化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直面变化。
2向员工阐述针对变化所制定的新的行动策略
根据变化制定新的行动策略,并且将它们准确、翔实地传达给所有员工。使员工行动起来,不仅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行动,还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3生动地描绘发展前景
描绘企业美好的前景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有效策略之一。同时,让员工看到未来的景象,并围绕这一景象制定衡量成功的各项标准,可以促使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并能够在成功到来时清楚地认识到它。当然,标准也将是评估绩效的根本依据。
4保持坦诚
坦诚、开诚布公、相互信任和“无边界”,描绘了韦尔奇心目中的理想企业。尤其是在企业遭遇急剧变化时,领导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坦诚,告知员工真实的情况,并激发大家一起努力奋战渡过难关。在这一点上,思科的钱伯斯做得非常出色,在思科陷入困境时,他没有选择回避(回避也毫无意义),而是对所有的“思科人”坦诚相待,并将自己的年薪降为一美元以激发大家共同应对危机。
5身体力行地进行新策略与新观念的推广
当一项新的策略和解决方案形成时,韦尔奇总是充满激情地对之进行推广,他会在通用电气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反复强调某项举措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数一数二”、“全球化”和“六西格玛”策略。韦尔奇一遍又一遍地宣讲,以至于有一天当他“提到这几个词时都开始恶心了”。
6把握变化所带来的机遇
每一次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机遇,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迅速及时地把握住这些机遇。韦尔奇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挖掘出变化背后的机遇,然后采取他一贯的手法——收购,进行迅速扩张。韦尔奇在执掌通用电气公司期间实现的大部分增长都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住了变化背后的机遇。
7变化永远都不会结束
这一规则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当有人问韦尔奇变化、混乱、挫折以及沮丧何时才能够到头时,韦尔奇的答案是:永远都不会到头!因为变化永远都不会结束。问题的重点不是如何摆脱变化,而是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优秀的领导者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变化,并且挖掘出变化背后所隐藏着的机遇。
四、迅速行动
在韦尔奇看来,直面现实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之后所采取的行动。而对行动的要求则是:永远都不嫌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韦尔奇受邀到哈佛商学院给那里的MBA讲课,一些学员问他在担任通用电气CEO的头几年里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韦尔奇回答说:“我行动得还不够快!”
后来,韦尔奇在自传中也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快一些:“我应该做得更快。我对改革过于犹豫不决了,许多决定花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如果我只花4年、3年,甚至是1年不到就可以作出决定,那该多好啊!我应该早点儿醒悟过来。”
总体来说,在韦尔奇看来,“面对现实并采取行动”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反复宣讲使面对现实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2)勇于面对现实,不管现实有多么糟糕。
(3)根据现实状况制定应对策略。
(4)迅速适应变化并采取行动措施。
(5)迅速行动,决不拖泥带水。
法则5 数一数二(1)
“数一数二绝不仅仅是一个目标,它是实实在在的要求!”
——杰克·韦尔奇法则5数一数二
“数一数二”是韦尔奇在执掌通用电气公司初期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
韦尔奇希望自己领导下的通用电气公司能够实现“持续性的赢利增长”,而对他来说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通用人”对自身的认识: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大企业,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而且几乎它所涉足的每一项业务都有赢利。但是,在韦尔奇看来这些远远不够,因为他意识到“一项业务如果没有实现长期竞争力的有效方案,它终将有一天会陷入困境,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的通用电气公司只不过是一家联合大企业——经营的行业多而形成的规模大,但是很多产业并没有特别出色的竞争力”。
要改变这种现状,韦尔奇知道必须提出新的理念和战略,“数一数二”由此诞生。
韦尔奇第一次谈及“数一数二”是在1981年9月的一份通用电气公司的内部刊物上,这一次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他首次公开提出“数一数二”战略是在1981年12月8日,经过了8个月的思考(自韦尔奇担任CEO之日算起),韦尔奇决定向公众宣告他理想中的“新通用电气公司”,他要告诉大家他希望将通用电气公司带向何处。他谈及的话题关系到通用电气公司的战略和愿景。
那天,很多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都到场了,他们希望听到通用电气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韦尔奇的演讲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从此通用电气公司不再是一家平庸的联合大企业,它将转变为一个在其所涉足行业中都处于“数一数二”位置的企业。韦尔奇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通用电气公司:
“能够洞察到那些真正有前途的行业并加入其中,同时坚持在自己所进入的每一个行业中都做到数一数二的位置,无论是在精干、高效,还是成本控制、全球化经营等方面都数一数二……”
韦尔奇还提出“成为数一数二的企业绝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他相信一旦做到这一点,这一理念(指“数一数二”)一定会给世界带来许多崭新的独一无二的产业。总之,韦尔奇希望“通用电气公司成为拉动国民生产总值的火车头,而不是被动的其他车厢。”
当然,无论多么美好的战略和愿景都必须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才具有价值。为了实现“数一数二”,韦尔奇始终处于思考状态,最终他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著名的“三环”战略和围绕着“三环”而展开的“整顿、关闭或者出售”策略。这使得“数一数二”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1)为什么要实行“数一数二”战略?
(2)“数一数二”理念的由来。
(3)如何做到“数一数二”?
(4)及时修正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5)如何在你的企业中运用“数一数二”战略?
“数一数二”策略使韦尔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我们更关心如何在自己的企业中运用这一战略。为了将“数一数二”策略运用到更多的企业中,我对韦尔奇实现“数一数二”的过程进行了剖析,将之分为三个部分:① 为什么要实现“数一数二”战略;② “数一数二”理念的由来;③ 韦尔奇是如何使通用电气公司实现“数一数二”的?
法则5 数一数二(2)
一、韦尔奇为什么要实现“数一数二”战略
针对这一问题,韦尔奇提供的答案非常明确。
1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韦尔奇看来,处于第四或是第五甚至是第三位置的企业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一名打个喷嚏,你就会得肺炎”。但是如果你是第一名,你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
2寻求持续的发展
从韦尔奇向他的前任雷吉书面保证自己有资格担任通用电气公司CEO的那一天起,他就将实现“持续性的赢利增长”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因此,尽管在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只要公司能够赢利就已经足够了,他们根本不会考虑从利润低、增长缓慢的行业转入高利润、高增长的全球性行业。韦尔奇却认为只有拥有持久的竞争力,通用电气公司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增长和发展。
3使企业更具竞争力
“在激烈的产品和服务竞争中,没有平庸者生存的空间。”当时,美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亚洲尤其是日本企业的竞争威胁,很多产业都处于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