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管理治国:中华新文明的崛起 >

第26章

管理治国:中华新文明的崛起-第26章

小说: 管理治国:中华新文明的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营、合伙股份制、委托经营、经理制、租赁制也开始出现。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手工业发达区域:以广州、佛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苏州、松江为中心的苏、松地区,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嘉湖地区,以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沿海地区等等都是私营企业的集中地,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心地带。更为显著的是流通行业出现的两大松散的商人集团:晋商与徽商。
  晋商与徽商曾经是明清史上盛极一时的“红顶”商帮。他们先后享誉于明清两朝,最后湮没在清末民初的硝烟之中。其盛极而衰的原因,除了缺乏基本的实业以及无法避免的战乱之外,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依附官场。自古以来,官场就没有起码的是非看法或道德标准,只认同实用的游戏规则和现实的生活逻辑,一旦他们手中的权力消失,那么,附庸在官员身上的商人就不可抗拒地走向悲剧的宿命。

一、官府与官商(4)
晋商起家于长途贩运,将中原及南方的粮食、茶叶、布匹、池盐运往塞北边防重镇,后来转向了以金融票据、存款、汇款为业务的账局与票号,以汇兑存储取代了现金往来,甚至数条线并行不悖。这得益于明初的边饷政策,结交官府之后凭原本的诚信获得贸易特权。明清两朝政府的财政金融流通也仰仗于晋商,晋商以其强大的金融网络,开辟了现代信用制度的先河。徽商的运作之道与晋商类似,他们将本地的竹、木、茶叶以及歙砚、徽墨等特产贩运外销,后来获得特许贩卖淮盐的权力,一度击败晋商集团。
  晋商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被朝廷摊派军饷,因此获得空头顶戴,由商入官,凭借官商的身份获利巨丰。商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自始至终受制于重农抑商政策,也没有社会地位,虽然握有万贯家财,足以傲视权力,但始终摆脱不了权力对他的干预;政治上是弱势群体,需要权力的庇护,为了少被官府干预,甚至获利于官府,迫使其不得不依附官府,而且紧密联手,从经营民间银两汇兑到汇兑巨额公款为主,与官场的来往颇为密切。其实,在他们看来,紧密依附于官府不仅是自己最有效的生财之道,而且还是保障自己财产安全的最可靠的办法。
  明清两朝统治中国500多年,传统农业社会的制度与习俗已经深度稳态化,商人们经营实业者甚寡,而多以贩卖为主,各地莫不雷同。徽商后起于晋商,但手腕更为活络,商业成功后喜交权贵,倚重权力;游刃于官场,左右逢源;并借权势之力,利用官场敛聚钱财;也善于以金钱贿赂、收买权势人物,以商人身份赢得官府头衔,以顶戴之便获得特许、专营之利。
  清末民初以后,各地战乱频仍,晋商的贸易因此一落千丈,其票号、账局也损失惨重,而随着沿海口岸通商,铁路南北畅通,也使其陆路贩运逐渐失去了市场;而且,每一次戡乱,“海内最富”的晋商首当其冲地成了官府派捐助饷的头号对象;此外,饱受困扰的长途贩卖也因为官府愈来愈苛刻的“厘金”抽税制度而捉襟见肘,几近破产关门;当然,晋商自身墨守成规、生活奢侈也是衰落的原因之一。
  以经营钱庄、当铺、药铺等行当得以发达,甚至“富可敌国”的徽商也与晋商的结局相近。成也官场,败也官场。攀附官场固然可以获取巨额的特许利润,造就商业上一时无两的影响与势力,一旦官府特许专营制度废除或取消,或者因为密切追随官员而卷入官场争斗也容易使徽商落得鸡飞蛋打的下场。
  无论晋商还是徽商,发家之初他们都只是将生存利益放在第一位,毕竟与官府结交会使自己的命运充满无穷的变数。然而,传统的中国社会处境迫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找强势集团的荫护,历代王朝中堪称强势的集团无非就是官僚集团、军阀以及悍匪,而官僚是显性的社会主流,权力与财富的结盟顺理成章,而且权势还可以给商人带来巨额财富,可权势的险恶却也无处不在,所以,攀附权贵的晋商与徽商,以及历代的官商走向衰落,乃至覆灭,也就成了定局。
  洋务运动后的官办企业
  明清两朝的官营企业几乎走上了穷途末路,这在与私营企业相对的比例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官营企业往往实行衙门管理,采用劳役制,不讲效率,高成本,低产出,经济效益往往不佳。尽管现实如此,但据国际工会组织披露的文献,中国1820年的人均产值仍居世界首位。然而,此时手工业工场已经落伍于时代,以机器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官营企业再度抢过了民间私营企业的风头。1860年代至90年代,以师夷长技、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诸多政治派别的争议中亮相了。
  鸦片战争接连失败的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机器工业以取代传统的手工业工场,此时依然是官营企业独霸天下;民营工业以其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微弱的资本力量以及狭小的生产规模,难以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匹敌。在整个晚清时代,清政府一共创建了99家机器化官办企业,主要涉及的是机械、造船、制呢、铸钱、造纸、纺织、烟草、制革、瓷器、电灯、洋灰、火柴、玻璃、电力、印刷、铁路机车等行业,其生产规模比当时的民营私企大得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官府与官商(5)
尽管民间私营的机器工业于1870年代开始出现,甲午战争前也有100多家私营企业,但其生产规模要小得多,远不如清政府的官营企业。洋务运动不像英、法等工业化先驱那样由民间自发展开,与私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而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进的。除了一部分是以政府与民间合办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以外,大部分是由国家独资创办的官营企业。由于政府坚持官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垄断资源,私人企业也就不如官营企业有竞争力。
  自汉武帝以来,国家政权保持了一种力图垄断工商业的传统,不仅军械、弹药等工业品由官府直接经营、雇匠制造,而且关乎国计民生的生活产品,也被国家垄断了生产和流通的途径。到了近代社会,这种垄断工商业的传统仍然保持着,无论是清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都表现出一种垄断经济的倾向。
  虽然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殖产兴业政策比中国的洋务运动晚了10年,最初也是以官营半官营企业为主,但是在官营企业亏损以后,日本政府很快就转向了扶植民间资本。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民间的大资本买下了濒临破产的官营企业,1875-1880年期间,日本政府为私营企业提供补助资金5000万日元,而当时每年的正常财政支出仅为6000万日元,足见其扶持私营企业的决心和力度。日本近代工业向机器化大工业过渡因此得以迅速崛起。反观洋务运动,虽然也是一场发自清政府内部的改革,但其重点只限于学习西方科技,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增强国力。在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一举败于日本,仅止于技术层面的洋务运动最终被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击溃而扫尽了颜面。
  到了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国家资本急剧衰落,近代工业中的民间私营企业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相对的比重有所上升。有学者认为,北洋时代是中国民间私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原因是政局动荡,军阀忙于驰骋征战,无暇制约私营企业。北洋政府虽然倡导民间私人资本,但与历届集权政府区别不大,只不过军阀割据形成了众多地方权力中心,足以抗衡所谓的中央政府。北洋政府有其名而无其实,根本无法干预经济,使国家垄断资本一度衰落,给民间私营资本腾出了相当的空间。
  民间私营企业主要集中于轻纺业为主的制造业中,而在铁路、矿业、电力、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方面少有投资,这些方面的投资主要依赖于外国资本,而且大部分集中于铁路。民间私营企业的自发演进无法突破投资赢利的规律,脆弱的基础产业显然延缓了民族工业化的推进。
  北伐战争爆发以后,民间私营业主将国民党看成了希望,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商贾巨富更将蒋介石奉为正统。他们站在国民党一边,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甚至天真地认为,既然帮助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权,那么,他们与这个政权的关系就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关系。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实际情况仍然未有多大改善,官营企业的国家资本有限,在这混乱的年代难有起色。所接收的北洋官营企业大多低效、亏损累累,最初的经济主角是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
  国民政府也曾明确表示要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提倡个人兴办实业,凡是能够由私人资本去经营的,应尽量由私人资本去办,并鼓励其改进技术。此时国家资本发展较少,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空间相对宽松。基于财政来源的考虑,国民党政权甚至对民间私营经济有了比较大的依赖性,并且以发行债券、征收税目向私有产权强取豪夺,延续了传统中国极权官僚体制的一贯传统。南京政府后期,力图“发展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开始迅速膨胀。民国时代的官营企业虽然在技术上并没有得到扎实的发展,但是在比重上迅速激增。至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时,其固定资产总值已经占据了全国的85%之多。
  ……
  抑制民间商贸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权的传统。所以,“农本商末”总是老调重弹,民众总是被固定在土地上。即使暴富的商人集团也只能夹着尾巴,否则翻脸无情的皇帝老子的一纸圣谕即可抄没其家产,打入大牢或枭首示众。精明的商人只能贿赂官员以牟取商机,保护自身财产。――这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且也未必有效。
  正因为皇权专制时代潜隐的治国理念是“民穷国强”,所以私人财产总是被官府搜刮到枝干叶尽的地步。也正因为民间财富的缺失,所以中国的社会结构始终如旧,难以挣脱固有的束缚,蜕变出新的商人阶层。――大治大乱只在农民与王权之间爆发,独独缺了商人阶层的博弈智慧,如果以商人的精明与王权协商,达成妥协,取得各阶层利益的均衡格局,恐怕王朝的更替就不会像走马灯一样频繁;而皇权政府动辄竭泽而渔,肆意抽取民间财富又造成了民间思想的土壤贫瘠,使得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思想迟至晚明时代才得以萌发,直到晚清救亡图存之时才有了一线转机。
  

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将中西方的历史做个纵横比较,就很容易察觉,两地社会的差别就表现在商人阶层的有无。虽然两地都有过鄙视商人的恶习,但西欧没有中国那样长久。中国的皇权专制社会一向秉承了“重农抑商”的传统,但是,即便历朝历代的政策如此,也根本禁不住商人们的逐利冲动,至少在经济贸易上,非但并不落后于西欧社会,反而遥遥领先。经济史学家的数据显示,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1820年,中国仍然坐享贸易顺差,而且国民总值位居世界第一。
  文艺复兴运动只是意外地彰显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自由精神。――思想的动力总是落后于现实的行动。1490…1520年,西班牙和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