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

第58章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第58章

小说: 走近名流感悟人生:中国高端访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跆逑担氤晒Φ匕熬┚纾匦胍跃┚缭谛校裨蚝芸赡芑岢鱿志┚绫话叭匆丫皇蔷┚缌说霓限巍!�
  五 有口皆碑的艺德与人品
  张建国为人们所称道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他的艺德与人品在行内外亦是有口皆碑。虽然已经是梨园名家,但他始终未改平实、谦和的本色,台上台下的努力更是丝毫未有懈怠。
  一次,张建国在哈尔滨演出,开场前突感身体不适。为他扎针的医生一时失手,将针头扎在了他的肺部,一时间疼痛难忍。看到这样的意外,剧场经理都劝他暂停演出,可张建国不肯。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肺部的剧痛,他把一出《打金砖》演绎得完美无缺。演出结束后去医院,医生命令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只休息了一天张建国便又登台献艺了。
  张建国从拜张荣培先生为师的那一天起,就从心里把师傅当成父亲一样敬重。师傅家的家务活他大包大揽,二老的毛衣和衣服的缝做,也都由张建国的妻子承担起来。1988年春节前夕,张建国夫妇见师傅家还在看黑白电视,尽管那时收入很少,他们还是拿出积攒的3000多元钱给师傅家买了一台大彩电,师傅师母高高兴兴地看上了春节晚会。1991年,师母病逝后,张建国又担起了照顾师傅的重担。调到北京工作后,刚有了容身之所,他就把师傅接到北京照顾,为师傅做可口的饭菜,还经常给师傅擦身洗澡。张荣培先生每每谈起这位爱徒总是倍感欣慰。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弟子,还有什么更让作老师的高兴呢?
  张建国是奚派优秀传人,他在学习奚派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嗓音特长,使奚派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曾说:“建国把奚派唱红了!”对此,张建国本人说:“所有流派就是流通,各有特点,我只不过在奚派艺术很少的情况下,继承了它的一些皮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条件和奚先生的条件相差很远,所以,我不但学习奚派的艺术,还要学习其他的艺术来丰富自己。”
  为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最近,刚刚从“中国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的张建国又拜京剧老生名家于世文为师学习余派艺术。
  如今,张建国一边忙于各种演出和团里繁忙的事务,一边在他的脑海里酝酿着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用京剧的形式完整表现《三国志》,拍成一系列舞台京剧,在国内演出。这是几代京剧艺术家都想要做的事情,张建国立志要将它变为现实,制作出剧本精彩、唱词考究、能体现出国粹精髓的好戏。他的想法是,用最传统的京剧表现手法,不用大制作和大投资,不要华丽的背景和花哨的装饰,用精湛的艺术来支撑故事。跟现在许多大笔资金投资的舞台京剧相比,他更倾心于这种返朴归真的形式,在创作和质量上苦心着力。
  在采访期间,张建国家中蟋蟀时时幽鸣,桌上徐徐的茶香沁人心脾,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简单、恬淡而美好。或许,追逐艺术要有一颗执着而纯净的心,才能将更好的作品带给这个世界。且让我们静静期待佳作的问世吧。
  

张建国:复活奚派艺术(5)
(余玮〓陈晰共同采访)
  

邓敏:我的舞台就是一亩三分地(1)
〓于京剧我是个“门外汉”,有朋友向我推荐采访中国京剧院的青年表演艺术家邓敏时,我婉拒了。可是,这位朋友“死缠硬磨”,只得投降。什么准备也没有,很快来到这“皇家剧院”,直面这位被朋友说“在舞台上能文能武、能唱能演,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图兰朵公主”邓敏。没想到,被访者说话语速很快,快人快语、神采飞扬,三个小时的采访含金量不少于五个小时的内容。起初不乐意采访,可是待访问结束才悟到这次“赶鸭子上架”的采访收获不少,于人生、于艺术……
  邓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东方的‘图兰朵公主’”与“剧坛奇女子”之称。1969年8月出生于武汉,1978年考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学校,199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历任武汉汉剧院演员、中国京剧院青年团演员、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兼主演、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一 最终舍弃学音乐、汉剧,北上京城,千里求师,改学京剧。
  1969年8月,邓敏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生活困难,父母只好把出生不久的邓敏送到姥姥家寄养。7岁那年,父亲见女儿酷爱音乐,于是用卖血的钱为女儿买来琵琶,送她到艺术学校。邓敏说:“当时,艺术学校包吃包住,免学费,对我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很适合。”为了女儿的营养能跟上,尽管当年不准做点什么小生意,邓敏的父母偷偷摸摸地炸花生卖、贩儿童玩具、售鞭炮,只要能赚钱的都尝试着做,但经营不成规模,家境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1978年,9岁的邓敏考进湖北省戏曲艺术学校。如果不是碰上被誉为“汉剧梅兰芳”的陈伯华先生,也许当年学音乐的邓敏就将在幕后为戏曲伴奏一生。幸运的是陈伯华看上了邓敏“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有灵气,有悟性,觉得有这样的条件不学表演终究是个浪费”,于是劝邓敏改学汉剧表演。
  没想到,由学音乐改学汉剧表演后不久,邓敏成了一个要退学的学生。原来由于家庭贫困,营养跟不上,而戏曲学校锻炼强度很大,于是邓敏好几次晕倒在练功场上,着实让老师吓懵了。加之,邓敏的个头比较高,别人很难同她配搭档,无法配戏。为此,学校建议邓敏退学。但邓敏哭着要学戏剧,说戏剧对自己很适应、有兴趣,父母也找到学校保证一定为孩子加强营养。几经周折,学校才答应接收。
  不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让邓敏一家得到泽惠。她的父母辞去公职,大胆地下海经商,经济条件渐渐得到改善。采访时,邓敏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父母最感激的人要数邓小平了,并不是因为她姓‘邓’,而是因为他的政策好,让像我父母这样的人不再偷偷摸摸做生意了,让我家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当然,父母的吃苦精神对我有影响,我很感动的,他们都是为了培养造就我。”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和黄玲玲、吴绍毓等老师指导下,学习汉剧青衣和武旦的邓敏演艺与日俱增。六年学成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武汉汉剧院青年演员,又随京剧名家郑丹学习京剧武生。
  1987年,邓敏在湖北参加首届“新闻杯”全省青年演员汇演中脱颖而出,荣获银牌奖和新闻杯奖。
  然而邓敏没有觉得满足。就在这时,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邓敏看到一位男武生表演的《八大锤》比自己演得要好,京剧的表现力更加出神入化。于是18岁的邓敏下决心拜这个男武生的老师———京剧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为师。
  为此,邓敏在父亲陪护下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当时,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比赛还没有结束,父女俩就找到中央电视台,那里的人说,大奖赛办公室在外面的一个部队招待所。招待所叫什么名字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于是,找了八个招待所才找准了海军招待所。在那里,邓敏见到了王金璐先生。可是王先生不收女弟子,邓敏一听就哭鼻子了,边哭着说自己热爱京剧、能吃苦,并拿出自己曾经获奖的有关证书,还现场表演了《挑滑车》。王金璐大师感动了,且看出邓敏的确有一定的武功基础,于是破例收下了这位女弟子。终于如愿,邓敏破涕为笑。从此,邓敏就开始学习京剧了。
  

邓敏:我的舞台就是一亩三分地(2)
王金璐以武功扎实、腰腿灵巧称绝。当时虽已年逾七旬,可演起《挑滑车》来,仍然抬腿及鬓,“起霸”、“走边”利落,耍大枪花得心应手,开打极冲。邓敏把王先生的技巧心领神会,提高了《挑滑车》的质地,又学了如《八大锤》等长靠、箭衣、短打的武生戏。而后邓敏再演出时,俨然是一家出类拔萃的大武生。她的腿轻而易举地抬到脑后,不显吃力,博得观众连连喝彩。
  1988年,邓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以汉剧《重台别》,京剧《挑滑车》、《八大锤》三出风格迥异的折子戏而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第六届)。当时邓敏只有18岁。到目前为止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发22届了,邓敏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当年,她同时被授予湖北省文艺最高奖“金凤奖”和武汉市文化艺术最高荣誉“黄鹤杯”。
  1989年起邓敏住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里,悄悄准备报考中国戏曲学院,在本科毕业后又继续了研究生的课程。1994年邓敏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就被中国京剧院破格录用为青年团的主要演员。
  邓敏觉得只会唱戏还不够,那还只是个匠人,还必须做个有学有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明白人。她记录了几十万字的学戏笔记,用坏了十几个随身听录音机,购买了大量的文艺书刊和中外名著。上课、学戏、练功、读书就是她的全部生活。
  有一段时间,她每天清晨4点起床听录音,看录像;上午去老师家学戏听课,下午请曾为梅兰芳先生伴奏过的老琴师为自己调嗓子,说唱腔;晚上跑剧场,凡是能看到的戏她都要去看。团里有演出,哪怕是在台上只站一分钟的小角色,她都早早地到后台认认真真地化好妆;团里没事就到别处去替人演出,借台唱戏。借台演戏不取报酬,还要受气。记得一次化妆时梳头师傅为她插饰品刺破了头皮,她咬着牙,含着眼泪,忍着疼,演完了戏。一个人回到冷清的家里,趴在床上哇哇的哭了半宿。可是,第二天她还是早早的又坐在了化妆台前……
  邓敏走在寂寞的追求之路上。有人笑她“傻气”,也有不少朋友劝她“京剧这样不景气,传统戏年轻人都不爱看,你学好了又有什么前途?”她听到这些话时总要说:“中国不能没有京剧,也不会没有京剧。不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想改革都不知怎么改,要创新都不知怎样迈步———我一定能排出这个时代青年人喜欢看的京剧。”
  二 “ 铁姑娘”由“出口转内销”,通过舞台还原世界一位“真正的东方公主”。
  1999年春,###主席访问欧洲之际,时为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学员邓敏,随同中国京剧院六十多位艺术家作为“文化先行”踏上了意大利国土。欧洲是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是欧洲歌剧的发源地,当地人以喜爱歌剧为荣。中国京剧院出访前,曾有不少人关切地询问,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文化、历史背景与西方观众有着不小的距离,外国观众能看懂吗?
  在金碧辉煌、久负盛名的罗马与佛罗伦萨歌剧院的成功演出,邓敏担纲主演的中国京剧《杨女门将》着实让欧洲观众领略了东方艺术的魅力。邓敏看到,容纳千余人的剧场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附近一二百公里外驱车赶来观看。每场演出结束时,观众一边热烈鼓掌,一边起劲地喊着:布拉沃(好)!执意要到后台见见演员的年近七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