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何处 安意如 TXT-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宵冷雨葬名花(1)
题目出自纳兰容若的一阕词。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
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
涯。——《摊破浣溪沙》
本来,写陈圆圆应该用吴梅村的《圆圆曲》更切题,但“冲冠一怒为红颜”几成滥觞,更有为吴三桂立传的意思。且那情形为诗人杜撰的成分居多,作不得准。倒不如不拾人牙慧的好。
撇开容若自身佚事不谈,此词亦可看作一干薄命红颜的判词。容若对爱人的一缕情丝化为女鬼,千载艳魄不散,如遇情可共悯者即于花间月下现身相见,引千红一哭。
自来女子所谓薄命,大多是命途多舛所托非人,兼之不能慧眼识人的缘故。而明末清初一节,却因时势特殊,不可一概而论。论刚烈气节,才子不及佳人多矣。吴梅村作《圆圆曲》,俨然是佳人知己,自己却有负卞赛多矣!崇祯末年,国舅田畹下江南为皇帝搜寻美女,访得卞赛、陈圆圆等人。卞赛托人带信给吴梅村,意欲请他设法相救。吴梅村虽为当世有名才子,在读书人中也薄有微名,自忖却难以和皇亲的权势相抗衡,因此犹犹豫豫未能赴约,卞赛伤心离去,后来出家做了道士——这又是另一个伤心人的故事了。
陈圆圆的故事,有一个平庸的开头:某女因家贫流落苏州,沦为娼妓。成年之后因色艺双绝,名声遐迩,为时人所慕。今人多以为陈圆圆一生和吴三桂纠缠不清,却少有人知陈圆圆遇吴三桂是被田畹带回京城收在府中为歌姬之后的事。在那之前,她的芳心还系在一个叫冒辟疆的男人身上。
对于这个缠夹的男人,我是十分瞧他不上的,虽然他出身名门,颇有女人缘。然这男人骨子里懦弱无能,面子上还要百般清高,实在叫人生厌!即如纤纤弱质董小宛,尚能于乱军丛中孤身寻他,后又为他衣不解带勤侍汤药,更因此而病殁,而冒氏得陇望蜀,于悼念亡妻的《影梅庵忆悟》里仍屡屡提及陈圆圆对他的眷眷之意,难掩得意,有负佳人多矣。还不如龚鼎慈。
当年陈圆圆初遇冒辟疆就芳心暗许,冒其时因有事在身,不敢耽于儿女情长,告辞而去,再访圆圆时,佳人已失,传为豪家所掳。冒辟疆怅然若失之际,得好心人牵线,再遇陈圆圆。陈圆圆再逢冒辟疆,大概是预感到形势不妙,遂以终身相托,冒大概因事出突然一时没有心理准备,婉拒了陈圆圆。
书上没有说陈圆圆有多伤心,也许当时冒辟疆以家中有事不愿连累陈圆圆为由推却她,她是可以接受的吧。她只是感到失望,却还是相信他会来娶自己。陈圆圆并不知道,她的故事在金风玉露一相逢之后有了多么大的转折。
她注定做不了待月西厢的美少女,而要做英雄宴上的舞娇娘。旋转,旋转,歌声魅影头晕目眩间,到了一个男人身边又到了另外一个男人身边,快得连她自己都来不及反应。她被田畹在家宴上引给吴三桂。
那年少英武的将军端坐高位,饶有兴致地盯着她。他眼中征掠之意如此明显,连田畹都看出来了,我不信久经风尘的陈圆圆会感觉不到,更不信她在这次相会中是麻木的被动的。吴三桂少年英雄,陈圆圆阅人多矣,又在怅然无依之时,乍遇吴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情意款款呢?
她在席上轻歌婉转,眉目传情。那冒辟疆号称陈圆圆“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称“欲仙欲死”。她使出浑身解数讨好,想当时吴三桂也必定受用无比,否则何以肯为一匆匆一面的歌姬就取出两千两谢礼给田畹,还慷慨应允护他一家周全呢? 。。
一宵冷雨葬名花(2)
化百炼钢为绕指柔,陈圆圆的魅力毋庸置疑。然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陈圆圆的意义何在?她还没来得及被崇祯宠幸,谈不上干涉朝政,她先是被闯王的部将刘宗敏掠去,还不是马上被李自成发现,影响力自然也有限;她所依附的男人吴三桂也只是山海关的总兵,说到头一个手握重兵的枭将,怎么她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山海关开了,大明朝亡了!她突然间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力大过了关外秣马厉兵的满清几十万大军。男人们美其名曰:“冲冠一怒为红颜。”
“一夜亡国”这个效果,连海伦也自叹弗如吧。海伦亡特洛伊还用了十年呢。
细思来是这乱世成就了她。一夕之间她由一个坊间名妓,变为千夫所指的亡国妖物。人们痛骂她,又何尝不艳羡她?其实她也未必会知道吴三桂的性格是如此复杂,她又怎么知道自己被掳会激得吴三桂看破李自成的草莽本性,愤而降清。也许吴三桂还有着自己的打算……这一切,原本就有着太多的巧合,来不及解释,而人们更愿意接受的只是一个香艳刺激、充满戏剧化的结局。哪怕这不是真正的结局。
陈圆圆终于又回到吴三桂的身边,吴梅村在《圆圆曲》中这样描绘他们的相逢:“娥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俨然一对恩爱夫妻,劫后重逢。从此陈圆圆便随吴三桂转战南北,随侍军中。后来吴被封为平西王,留镇云南,陈圆圆也随居昆明。
陈圆圆不算是太悲哀的,吴三桂终还是有些担当,没有弃她于不顾。可她也幸运得有限,闲闲算来也经历了四五个男人,如若她不是天性喜欢漂泊,那么这样的日子一定让她深感厌倦空虚无靠。
芳华易碎,恩宠难回。当美人老去,也许是他不再留恋她,也许是她厌倦了轻言浅笑的日子,一个男人功成名就之后就容易伟傲起来,不再那么容易亲近,权力让他们渐渐疏远。
他依然做他的平西王,而她却选择独居别院,做了潜心修道的女尼。
他仿佛再也没有在意过她,她也渐渐失去了他的消息……直到有一天,外面传来城破的消息。她知道,这一次他兵败如山倒。门外,再不会有他傲然的身影。她转身赴滇池,自沉而死。应了这句: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也有传说说陈圆圆并没有死。可命运就是这样奇妙而残酷。当陈圆圆离开吴三桂时,她的传奇性也消失了,她这个人就模糊了。历史将他们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没有她,就没有他,没有他,她也不能称之为她。
在命运里,他们依旧没能逃开对方。吴三桂和陈圆圆,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呢?遇上了,便遇上了吧。古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塞上牛羊空许约(1)
她与他的故事,明明独一无二,偏偏形容惨淡容易叫人遗忘。人们所乐道的爱情故事里,光绪和珍妃,始终不是生死相许的范本。
那是否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绝对强势的敌手——慈禧。晚清的一段轶史,是属于慈禧的时代。善与恶,好与坏,风光败落,生杀予夺,一切凭她翻云覆雨。慈禧过于强大,反衬出光绪的渺小,强势到光绪落败已成必然,聪明伶俐胸有抱负的珍妃在她面前只是乳臭未干、过早开始张牙舞爪的小女人。
失败的戊戌变法暴露了光绪性格的弱点和政治上的无能,而国难当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大乱又足以使人有理由不过多地关注一段爱情,是国家的败退、他们自身的失败削弱了爱情的魅力,人们会不自觉地忘却他们的生死相许。
人们习惯对弱者抱以同情,却依赖强者来作出判断。那些会被永远记取的失败,失败者都是强者而非弱者。譬如霸王之于垓下,项羽始终是个强者。人们对强者的失败念念不忘,却将弱者的失败视作理所当然。
在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版本里,我们看见的都是一个阴险狠毒的老妖婆处心积虑地对付一对真心相爱的有志青年,扼杀他们纯洁高贵的爱情,以至于女的投井而死,男的郁郁而终。
故事的结局是这样,不代表过程也是这样。
众所周知,慈禧安排光绪择定自己的侄女为皇后。光绪原先中意的第一女主角德馨因为才色过于出众而被慈禧直接pass出局。不料间接成就了光绪与珍妃这一对爱侣。
虽然受当时照相技术和器材等客观条件所限,但隆裕生得不好确是事实,马脸,遗传到的全是叶赫那拉氏的劣等基因。若她有慈禧当年容色之一二,恐怕光绪也不会对她冷淡如陌路。
我每次看到光绪后妃图都有为光绪一哭的冲动,放眼望去,满宫皆是精怪。这些人当中唯有珍妃面目周正,虽然离绝代佳人尚远,起码不那么令人绝望。圆圆的脸婴儿肥未褪,柔和的眼眉,团团的喜气。
在对待光绪婚姻的问题上,慈禧充分显示了霸道和不容置疑的嚣张,生生塞给他一个隆裕,摆明了欺负人,简直断定了她给他一个什么货色他都得收着,谁叫他的皇位是她给的。
光绪果然不敢有异议。转而将情感投射到看起来恬美可人的珍妃身上,在感情上,光绪也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十三岁的少女初入宫禁,即晋位为嫔。身边有姐姐做伴,她未必有多惶惶悲戚。八旗家的小姐,只要生得周全,多半是有入宫的可能的。与一般满洲贵族小姐不同,珍妃自幼随伯父长善生长于广州,长善予她们姐妹良好的教育。当时广州是全国的口岸城市,比之北京,肯定更开放更具商业活力,珍妃性格开朗,与此地蓬勃开放的风气正相宜。进得宫来亦比长居京城的姑娘显得聪明伶俐。
珍妃的出现,对一直郁郁寡欢的光绪而言是振奋的。这年轻貌美的少女所给予的活泼气息,如同夏日闷热午后的一场清雨,雨后有清甜的果木香,呼吸起来亦有畅快喜意。从来皇帝无恋爱的,而他格外处境尴尬,虽位居九五,实质上寄人篱下,比旁人更孤独,更心事重重。唯独同她一起,他可以放松笑闹,展颜一笑。她那些当时看上去时髦的、不合时宜的爱好又使得向往西方文明的皇帝同她志趣一致,如同知己。他知道她与身边的其他人不同,她是专注忠诚于他的,以一个纯情女子勃勃的青春来供奉他,仰慕他。她茂盛的情意使得他黯淡孤寒的生活得以显现生机。 。 想看书来
塞上牛羊空许约(2)
她也确实是爱他的,稚气的她有理由相信良人如天,更何况良人是九五之尊。她与他都对美好未来有向往,在那个遥远的将来,只有果敢有为、抱负得展的皇帝,没有一手遮天、老而不死的慈禧。甚至连那面目可憎的隆裕也被废黜,一旦变法成功,效法于西方,他们是有可能这样做的,这时候珍妃将成为大清皇帝唯一的皇后,名正言顺不离不弃的妻子。就连被囚于冷宫禁苑时,也是指望光绪奋发图强、夫妻团聚的念头在支撑着她。
她不知天外有天。初入宫时,慈禧对她尚算不坏,有时也教她写字,赐福于王公大臣。因为慈禧也喜欢伶俐人,但后来慈禧发现她锋芒毕露,不单是对皇后,隐隐有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之感。由此罅隙日深。
珍妃与光绪的战线同盟结得太过明显,当她意识到自己的丈夫正受着老女人的压制却敢怒不敢言,年轻女人对老女人天然的厌恶和不屑促使她反抗慈禧的方式比光绪更直接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