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门外读论语 >

第16章

门外读论语-第16章

小说: 门外读论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肆角Ф嗄甑目鬃哟蛳炝说谝磺梗⒘嗣窆逼诼逞付钥鬃拥目窈淅恼ǎ埠凸逼诿蠖钥准业甑暮说セ鳎寮冶怀沟椎吒玻哟艘货瓴徽瘛�

  儒家学说与墨家学说主要是“义”与“利”的对立,具体表现在下述12个方面。

  ⑴儒家“爱人”,墨家“兼爱”。儒家爱人由亲及疏,由近至远,推己及人(君子笃于亲;君子不弛其亲);墨家天下兼相爱,无亲疏远近人己的差别,但为了交相利,“利”字当头。儒家的亲自然爱,孝自然忠,敬自然顺,真诚自发,比较容易实施,现实小康;墨家的兼爱要靠自觉,故而难为,理想务虚。孔子说:“假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岂止是仁,该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拿我现在来说吧,关心家族、宗族、家乡的事,远远胜过千里之外的希望小学,那里,自然有附近的人去关心。从媒体上看,美国人更关心自己的社区,一样的道理。仿孔子说:助尔所亲,尔所不亲,人其舍诸!

  ⑵儒家“周道”,墨家“尚同”。周之道,分封建制;尚同,大一统。墨家更专制,求效率,利益驱动。

  ⑶儒家“天命”,墨家“天志”。天命不可抗,天志则可探。儒家更明智。

  ⑷儒家“敬神”,墨家“明鬼”。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不得淫祀;墨家要鬼神来监督民人,趋利避害,还是脱不了那个“利”字。还是儒家更明智。所以墨家用“非命”来补救“天志”和“明鬼”的过失。

  ⑸儒家“厚葬”,墨家“节葬”,乃至“节用”。儒家厚葬突出“礼”,厚薄倒要根据地位和财力来办,如颜回死,孔子反对厚葬();至于节用,孔子也是提倡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家的节用出于实利免遭损害,有利。

  ⑹儒家全盘继承西周文化,墨家接受一半,是《诗》《书》,非礼乐。在墨家看来,礼乐不实用,不利。

  ⑺儒家主张内容为先形式为后,墨家则认为内容高于一切,形式不妨唾弃。在墨家看来,形式不是可以单独实用的东西,不利。这是前面一点的延伸。

  ⑻儒家重乐,墨家非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修身养性的功能;墨家认为音乐纯粹娱乐,荒废正事,不切实用,不利。儒家潜移默化,墨家急功近利。假设让孔子和墨子下围棋,孔子会是宇宙流,墨子会是地铁流。

  ⑼孔子“述而不作”,墨子“循而且作”。有学者认为这是与墨子的分水岭,还有学者拿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来做孔子的知识论是“知古即全知”的论据,我不赞同。孔子是主张学《诗》学《礼》,但他的言论难道仅仅是照搬了前人的成果,叙述货色,陈列古董吗?相信读完了《论语》的人都不会这样说,要举例,比比皆是,省了。

  ⑽孔子是马丁&;#8226;路德型,墨子是闵采尔型。

  ⑾孔子有来学而无往教,人求学则教,提问则答,没兴趣学的你灌输也没用,孔子为人师表,功用而不功利;墨子有来固然学,不来也往教,好为人师。

  ⑿孔子讲究仁,墨子精于佞。仁以观点服人,佞则利口善辩。孔子不喜欢巧语强辩的人(恶夫佞者),宁愿“仁而不佞”(),不要佞而不仁。墨辩是很有名的,但他的观点却不为很多学者接受。

39、孔子自评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个方面他自己做的如何?不避重复,列举他的自评。

  一、教学方面。

  “文事方面,或许我与他人差不多。”(文,莫吾犹人也。)谦虚!但孔子认了第二,谁敢认第一?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更谦虚!但空空如也其实也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十户人家的村落,必定有像我一样的忠实守信之人,但不如我那样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比较客观的谦虚,但忠信而好学,必修炼成正果。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好学,乐在其中。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非天才,勤奋学习。

  “你们这些后生认为我有所隐瞒吗?我没有隐瞒什么不教给你们啊。”(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孔子不是办速成班,学习需要悟性,更依靠积累。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

  “有教无类。”()注意孔子是有来学,而无往教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有学者认为这是与墨子的分水岭。

  二、生活政事方面。

  “出仕事奉公卿,在家事奉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力,不因为酒而误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孔子说这是基本的,我们大家都该勉力做到。

  “如果有人起用我,不过一年就可以粗见成效,三年能有所成就。”(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参见第32章《阶级而治的为政》。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天命的人,必被天知。

  三、行方面。

  “天生德于予。”()山高水长的豪气。

  总评。

  “吾十有五而志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生的光辉历程,大家背得滚瓜烂熟,无须再解释。

40、他人评孔子

  本章不避重复,列举他人对孔子的评价。

  一、隐者之评。

  微生亩:忙忙碌碌(14&;#8226;32)圣人不忙碌是浪费,总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吧。

  守城门的(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一种百折不饶的精神。

  卫国荷蒉者:不知水深水浅过河的不同策略()。孔子也有为难的时候。

  楚国狂人接舆:凤凰()美德的化身。

  蔡国长沮:知津。()即不迷津,智者不惑啊。

  蔡国桀溺:避世人而不避世道。()当时孔子也彷徨,但坚信“鸟兽不可与同群”。

  乡野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无可争辩。

  二、士大夫之评。

  吴国太宰:圣者,多能。()圣者在天,多能适于尘世,上下咸通,天地皆知,雅俗共赏。

  陈亢:不偏爱儿子(君子之远其子也)。不偏爱,不溺爱,就是爱。

  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孔子确实生不逢时。

  三、乡党人之评。

  卫国仪封人:木铎。()孔子为木铎,《论语》就是振聋发聩,万古流芳。

  达巷党人:大哉孔子。()乡下人说话就是这么简洁,没有文采,通俗易懂。

  四、门弟子之评。

  徒子徒孙: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身体力行的君子。

  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高深的学问,不锲而不舍地钻研行吗?入门容易精通难。

  南宫适:大禹、后稷再世。()知大禹、后稷的人绝没有知孔子的人多,在中国是这样,在世界上更是如此。

  五、子贡之评。子贡是为老师守了六年丧的,感情自是不一般,所以单列。

  ①温、良、恭、俭、让。()为人真诚,个性完美。

  ②博学,无师承。(12)谁敢师承?以至于说他的母亲是感天地而生孔子,连血缘都没人敢承了。

  ③宗庙之美,百宫之富(13)他的学问值得我们学一辈子,而赵普可以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④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位一体的圣人,至少可以说是完人了,而孔子对完人的描述是:“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很明显孔子不能集那些人的优点于一身,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是孔子,人无完人,周公教导后代说:“无求备于一人。”()

  ⑤天人,不可企及。(15)他的脚在地面上,东方笃定的学生可以向西方虔诚的信徒吻罗马教皇的脚面一样,吻孔子的脚。

  ⑥日月,不可毁。(14)他只会照耀我们。

  ⑦“君子的过错,就如同日食、月食。有过错时人人都见到,改正时人人都敬仰。”(1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没有言明,为什么算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呢,联系一下“日月不可毁”的评语,以及《述而》篇里的一章,就可以推断我的统计成立,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果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⑧其生也荣,其死也哀!(15)

后记、事倍功半

  《论语》就像一个论坛,同门君子,列国人物,文质彬彬。我羡慕孔子的第一代弟子,有机会像冉有、樊迟那样为老师驾车,随时聆听教诲,像颜回、仲弓那样说:“愚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像子张那样把教诲写在绅带上();如果能像颜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那样侍孔子坐,与孔子各言其志(、),那会受宠若惊;至于象子贡、子夏那样与孔子谈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更是可梦不可求了。

  本读书系列四十章而止,在我是有讲究的。《论语》二十篇,读书笔记四十章,取事倍功半的意思,是为敬;不敢说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最多说十年砍柴一朝烧,能照亮多少空间就不枉柴火之功。写了四十章,不厌其繁地引用原文,《论语》二十篇503章,我的引用涉及390章,是为了说明原文的好,同时也对《论语》有个基本全面的介绍,但我不敢认为自己参悟出了孔子微言大义、嘉言懿行的百分之一。要吸取孔学营养,还得读原文,仔细读,“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孔子举手投足皆学问,子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月不遗忘所学得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样必有收益。我也可以介绍自己读《论语》的心得:要轻轻松松地读,不求甚解地读,乐在其中地读,事倍功半地读,日积月累读,年年岁岁读,床头枕边读,放下了拿起来读,与儿童一起读。

附录、论语小词典
(将《论语》高举高标一下,同时借理论物理学来提供风马牛不相及的娱乐。)

  、华夏学:对整个论语的研究。中国人一般把华夏学说成国学。

  、无边界条件:一种论语在人们的阅读里是有限的文字、无界的内涵的思想。

  、光年:读论语一年走过的距离。

  、华夏学望远镜:通过阅读可以望见几千年前的文明之光的一种望远镜,目前为止只有论语一种。

  、虚时间:不读论语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日子。

  、能量守恒:关于论语的能量(或它的等效功用),不因朱熹的注解而增加,也不因毛泽东的批判而减少。

  、论语常数:朱熹使用的一个华夏学方法,该方法使论语有一内在的膨胀倾向。

  、大统一理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弱电统一能量:大约为100个鲁迅的能量,在能量比这更大时,孔子和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