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媾颜嵋膊锌岬孟湃耍衿脬赏酰谷槐磺袄丛鹊慕槌鼋沤畹跛涝诹荷稀R赖蹦甑钠脬赏跏呛蔚韧眨肭赝跬背频郏丫翘煜伦钋亢返墓踔唬廴绰淞烁稣庋慕峋帧G毓鹜龈且灰购涮旆吹南钣鹦酌筒锌岬搅钊朔⒅福诰蘼勾笳街芯菇邮盏亩蚪稻炕盥瘢还ト胂萄艉螅谒苤窒铝罘偕樟思煜赂焕鲇朊裆晾偷陌⒎抗=敫辉7比俚拿橇僮停巧丈鼻缆樱勘└九俅位盥窠稻�
几乎所有王朝都走完了自己由盛而衰的旅程,这段路或长或短,只是没有一个例外,所以大学者黄炎培为其取了个名词,叫“周期率”。怎样逃脱这个“周期率”,一代代人似乎都在想办法,但现在看全世界也未必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齐秦两个大国,一东一西,都先后灭亡了。接下来有汉,有唐。盛唐的骄傲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口中必念的事情。这个大唐是无可争议的天下大国,有数一数二的国力,财富与军力都好得不能再好了。不仅是物质丰饶,文化也灿烂辉煌,出产了煌煌唐诗,几乎令后人再也无法张口吟哦。据称当时出使大唐的外国使者都对盛世之状目瞪口呆,他们竟第一次看到,连大街上的树木都在节日里穿上了绫罗绸缎。那时还无法计算大唐的财富占整个世界的几分之几,但比例一定是相当高的。这个大唐也灭亡了。
即便是极大地耽搁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清,也有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它曾经拥有自己的鼎盛期,有康乾时代,那时的大清也不是世界上的弱国,而是从国家财富到军力都走在前边的列强。有人曾计算出,当时大清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现在看由于这个数字过于翔实和庞大,只可存以备考。但无论怎么说,这个大清远不是后来不断割地赔款的那个样子,那是末路王朝的事情。从不可一世的帝国到末路,这条路不长也不短,不过总算走到了尽头;进入了混战不宁的民国,一切也好不到哪里去。 。 想看书来
物质和精神的积累,哪样更难些?(2)
有人会不无天真地想:如果是真正好的朝代,就完全不必换来换去,那样又危险又麻烦,常常弄得民不聊生元气大伤,还不如一个到底呢。诚然如此。问题是怎样熬得下去。换个说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机怎样才能保存下去?更具体地说,人们所追求和创造的物质财富,怎样才能确保它不再流失,一代一代积累下去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理性地分析一番,就要好好看一看了,看看在人类寻求的所有事物中,最容易取得的是什么?最不容易取得的又是什么?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和怎样的不同?这样分析下来,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人世间惟有财富的追求欲望才是最强大的,人对物质的欲望从来都不可遏制,这是十分自然的一种力量。与此相似的还有安逸享乐,它与物质追求的欲望其实完全是一回事。正由于这种欲望的自然而然,所以就一个阶段来说,一般是会顺利实现的,就是说在没有特别的不可抗拒的灾难发生的情况下,财富一定会或快或慢地积累起来。因为这都来自人的本能。所以我们会看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有了一段时间的安宁期,财富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随着财富的积累,国家机器如军备等,也会相应地得到加强。
还有另一种比较好积累的东西,就是科学技术这一类。我们会发现从结绳记事、石器时代一路走来,技术进步并没有因为战争和灾难的发生而要一切从头再来。原来人类认识了一种科学自然规律就可以传递下去,技术发明要忘记也难,因为它一旦成为大家的拥有,也就会被继续传承下去。就这样,天灾不断人祸也不断,人类富得流油又穷得精光,然后再富;可是科学技术却基本上是一路向前的,一直走到了今天的原子基因纳米航天,还有网络之类,并且还会继续走下去。
财富和科技是这样积累的,它们似乎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没有问题,都相对容易一些。财富积累的条件是社会安定;科技积累的条件与财富大致相同,但它的要求更宽松:只要人类不灭绝,就会接力般地向前发展。这二者积累的情形是这样的,那么最难积累的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它是让人类社会免除战乱和灾难、获得安定的那种方法。换句话说,就是逃出那个可恶的“周期率”的方法。原来难中之难,即在于此。
我们经历和创造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种使社会安定的思想方法,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积累。因为这说到底属于人心之学,而人心是最富于变化的;而且每个时期面对着各种复杂的情形,人心又大为不同。人性是各个时期都相近的,即孟子说的“性相近”;可是亚圣还说过一句话,即“习相远”。这些人性的习气习性是因时因地而变化而组合的,于是经过了新的变化组合之后,一切也就大不相同,不好掌握了。从历史上看,无论多么好的思想和崇高的品质,都会有人批判质疑;无论多么伟大的设想,都会被挑战和争论,最后或者被搁置、或者被推翻。即便连圣人孔子的“仁”和“义”,也几乎弄到了不能立足的地步。由此看,思想和伦理范畴的东西是最不容易积累的,它的不能积累不能进步,也就导致了其他,比如战乱和种种人祸,全都来了。人祸从来大于天灾,这是人类历史得出的又一个结论。在人祸面前,人类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财富,甚至是一个传递了几百年的王朝,一夜之间就被扫荡一空了。
有人还曾经将逃出“周期率”的希望、将国家强大的希望寄托在科技的振兴上。表面看这似乎是一条捷径,进步的科技会直接强国强军,而国强则不败,民富则安宁。其实际却远远不是如此,有时甚至相反。因为科技决定不了国力投放的方向,它只能加强国力;如果强大的国力用反了方向,国家和民族也只有加速失败,甚至毁灭这么一条路。事实上,人类的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发达,也从来没有面临着今天这样的灭顶之危。人类正企图从自己的毁灭之剑下边赢得逃生的时间,这就是对核战争的全力遏制。今天的世界各国在阻止核战爆发上所花掉的时间与精力,更有财富,大概早就难以计算了。而且最主要的是,科技是一种可以得到有效积累的东西,它将或快或慢地一路向前,即便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大灾难,也依然如故。核能的飞速发展期,恰恰在全世界打得不可开交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正因为思想伦理范畴的东西最难以积累,财富与国家的强盛也就难以持久,甚至连较长时间的保存都做不到。聪明的国君于是就千方百计地积累思想,想象治国的各种办法,如齐国的稷下学宫的建立,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创举。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家大聚会,前后经历了一百五十余年,规模不可谓不盛大。但这种大积累的努力同样失败了:在齐国畸形繁荣的物质追求当中,在不可阻挡的享乐奢糜的浪潮中,这个学宫逐渐给挤到了边缘,最后给挤垮了。从此,几乎再无人尝试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思想文化的大积累了。而且具体到稷下学宫,那里面派别林立,各种不同的学说吵翻了天,几乎不是在讨论,而更像是在打架,这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思想和文化,也包括伦理和道德这一类东西,它们到底能不能得到有效积累的质疑了。
从怀疑积累到厌恶积累、仇恨积累,于是就走到了秦国的焚书坑儒这一步,有了这样极端的例子。
看来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才能最终确保物质的积累;而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是一个更复杂更艰难的过程,它的曲折性与冲突性会出人预料地巨大。但人类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力,不能去继续发展这种积累,等待人类的只会是更大的浩劫。人类的坚忍和宽容、对物质主义的警惕和反思,大概是确保思想文化积累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吧。
秦始皇的修陵与现世情结
(见原书第七章之《残忍与气派》)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一句名言,它前边的连句是:“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孔子和他的弟子说过了多少漂亮话,而且总是那么含意深远,咀嚼不尽。这里说的是人生走到了尽头,一切都放得下了,再没有强烈的欲望左右他了,他于是才有可能回到孩子一样的本真和实在,会对世界充满友善。这也许说到了人性的根柢上吧,我们发现西方也有个临终忏悔的仪式,大概也是建立在“其言也善”的可能性上,在“人之将死”这个基础上。观察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也像观察一个人一样,要看看它在最后那个阶段的言与行;观察一个帝王一个国君,看看在他死亡的前后,他和他的国家里发生了什么。这真的是很有意义的、特别的时刻。
秦始皇死在东巡求仙途中。而围绕自己的死,早在几十年前他就开始准备了,即位后马上就兴建自己的陵墓,这甚至比修筑用以生前享乐的宫殿都早。这座陵墓的修建同样是一个豪举,在许多方面都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记录。该工程是这样地浩大,以至于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七十万人,前后费时长达四十余年,一直到秦国灭亡都没能全部竣工。陵冢高五十余丈,周围长五里有余,地下各式宫殿装满了奇珍异宝,以水银为江海,以人鱼膏为灯烛,防止盗墓,还暗设了各种弓弩机关。埋葬秦始皇时,为防泄密,将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活活埋掉。还有大批殉葬者,分别埋在陵园东南和西北的墓群中,年龄大多在二三十岁左右,其中有的是被杀掉的宫女和公子,有的是从六国征来的服役人员。坟丘两侧和内外城墙之间,东门外,遍布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直到秦国灭亡之际,这一惊人的陵墓还在修建中,可以说这个残暴的帝国一边垂死挣扎,一边还在做这件身后事。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凶残无道的印记,可是有哪一道印记,比秦始皇的陵墓更为深重和突出?
这是一座统一了中国的秦王的陵墓,那么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君的陵墓又是怎样的?它又会奢华到什么程度?这里有一个曾侯乙的例子。曾侯乙是当时一个地位不高的小国之君,疆域很小。可是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陵墓,随葬品竟有一万多件,其中有全套的编钟编磬六十四件,著名的“曾侯乙墓编钟”就出现在这里。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竟与现在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音阶同一音列,十二个半音齐备,还可以旋宫转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这些极其奢华的陪葬品之外,还有二十一个殉葬人,她们全都是少女。
人们更想知道齐国国君的陵墓,想了解它是怎样的奢华。姜齐国君的陵墓在临淄故城内东北部,田齐国君的陵墓在临淄故城东南十一公里的泰沂山脉北麓。在二十余座姜齐古墓中,已经发掘的一座,大量随葬品全部被盗;墓的东西北三面有相连的殉马坑,就在这里,出现了殉葬马六百余匹。据推测这可能是齐景公之墓。
与秦王墓和曾侯乙墓不同的是,齐王墓中没有发现殉葬的人。而秦墓不仅是秦始皇,如更早的秦武公,殉葬者就多达六十六人。在齐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