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

第12章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第12章

小说: 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刈∫恢智蹇嗪图虻ィ谙萄舻耐持握呖蠢春苤匾蛭挥姓庋拍苣燮鹨簧淼木α俊�
  在齐国歌舞盛宴不断、时有韶乐可闻的时候,秦国的音乐又是怎样的?说来今天的人不会相信,记载中堂堂的君臣宴饮歌舞,竟然是击着瓦罐拍着大腿,和着它们的节拍唱起来跳起来而已。可是这些参加宴会的人感到简陋了吗?非但没有,还照样处于兴奋激越和陶醉之中。按理说奢华之风是极有浸透力感染力的,从东往西一吹,几十年过去,咸阳人也就会扔了瓦罐的。可是事情远没有那么容易,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一切也就尤其理性整严,农业立国的保守性和坚固性,海风是难以吹进去的。
  秦国在节制享乐的同时,精力财力也就更多地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改进农业和加强国防两个方面,用了极大的力量。商鞅是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封建理性主义者,考虑问题始终围绕了怎样强大秦国这个中心,从不分散注意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国家兴亡的周期的局部,世界上还有什么会比实用主义更有力量?实用主义的切近性通俗性,都决定了它是最强有力的。特别是它的通俗性,可以使上到君王下到民众的迅速接纳和理解,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尽快从中得到实惠。对比更辩证更复杂更长远的战略筹划,实用主义的战略和战术成本就要小得多了。
  实用主义的反面是高瞻远瞩和华而不实,是近利远收和全局筹措,是瞻前顾后和情理双赢。比如同期的齐国正是威宣盛世,奢糜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富得流油并且因此傲视天下,不要说王公贵族,就连跻身临淄城的普通市民都极不谦虚,沾沾自喜,仿佛成了天下最阔绰最时髦的臣民了,其他地方都土得掉渣。这种情形,那个叫苏秦的燕国使者观察后有过一段美文,它将其好好描述了一番,其中有一句说临淄市民:家家都有多年积蓄,财富充实;人人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即所谓的“家敦而富,志高气扬”。有了这样的城市与这样的市民,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就由不得个别智者的筹划了,它会固执地沿着自身的轨道往前滑行,最终到达一个可怕的地方。
  齐国养士成风,建立有稷下学宫,那里集中了天下各种流派的大学者,又怎么会缺乏满腹韬略和眼光高远的人物?问题是这时候的齐国有了钱也有了势,已经极不冷静了,逆耳之言一句也听不进去。就这样,一个典型的东方大国矗立起来,国中还有一些富可敌国的王公贵族,这些人挟潮流之勇,是很能藐视礼法和成规的。在这样的国家里,不仅孔子不能久留,后来连孟子也要离去,再后来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一一消失了。虽然稷下学宫还在,但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变质了,不过是一个国家的花边、一种用来观赏的点缀品罢了。这时的稷下学宫与刚刚建立的时候,规模上看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衰减,但内容上却早就掏空了。
  这期间很快活跃起来的就是那些纵横家了。他们积极在两个大国之间游说,不是主张合纵攻秦,就是设法连横,打破这种联合,以便让秦国各个击破。反正有点像下棋一样,这时对手倒没有看棋的人焦急了,这些人没有观棋不语的雅致,恨不得纷纷上去移动那些棋子。站在齐国的立场上看,那个张仪也就不义了,他本来是魏国人,竟然入秦做相,将许多人辛辛苦苦做成的对秦国的包围圈打破,最后连横成功,让秦国在大国搏弈中胜了关键的一局。在秦国发展扩张的历史上,可能张仪的功勋仅次于变法的商鞅。
  西方的秦国经历了商鞅的强盛之期,又有了后来张仪的连横功成,已经是一个雄踞西部的不折不扣的大国。而东方的齐国因为远离了秦国与其他诸侯国频频争夺的战场,有了更多喘息的机会,也就迎来了最后一个繁荣期。这种繁荣似乎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奢糜的物质主义也就大肆泛滥起来,如火如荼,达到了空前的境地。就此,齐国也即将迎来一个盛极而衰的历史阶段,走到自己命运的拐点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商鞅变法,强国之道还是祸国之道?
(见原书第六章之《冰冷的实用主义》)
  终于说到了商鞅。这个因变法而强大了秦国,从而名闻天下的一代名相,是中国历史上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人物。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言说“儒家”“法家”成风的时期,有人就尤其推崇商鞅,大概也想在新的时代效法这个变法者,推行一种现代的严厉吧。商鞅的崇高地位是由变法而确立的,新法施行的结果就是让秦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盛。但是那个时期的秦国,有人非但不感激商鞅,而且还充满了仇恨。结果一代名相死得很惨,被车裂。秦国的另一个名相是更后来的李斯,他的手笔也不亚于商鞅,协助秦始皇搞成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但后来的结局也与商鞅差不多,被腰斩。
  秦国的复兴依靠严刑峻法,这始于商鞅。在他变法之前秦国还很弱小,无法与其他六国相比。这时的秦国亟需一个铁腕人物,所以可以说商鞅是应运而生的。从变法的内容以及实施的过程上看,商鞅称得上历史上真正的铁血人物,其心肠之硬、手段之酷、效果之巨、结局之惨,都难以找到超过他的第二人。因为其出发点的确为了巩固君王的统治,为了使国势振兴,所以当时的秦孝公全力支持他,也像他一样铁了心。在商鞅来说,改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因为那些世袭利益集团全是凶猛的拦路虎,会把他吃掉。那么或者是将改革之车越开越快,碾死这些拦路虎,或者是成为他们的腹中餐。商鞅横下一条心,果决异常,有点像赴汤蹈火。他使用的方式实在残酷,以至于被描述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然而这描述却并非夸张,记载中,反对变革者最轻者也要在脸上刺字,或者割去鼻子。他颁布的法律中有一种连坐法,是典型的轻罪重刑,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谁告发了“奸人”,就与斩杀敌人一样受到犒赏,不告发的就要腰斩。一家藏“奸”,什五同罪;如果客店里收留了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那么店主人也要与“奸人”同罪。当时实行了户籍制,农民不得外出,不得经商,一旦经商,妻女就得充为官奴。结果触犯新法的人比比皆是,有时一天就要处死七百余人。
  所有法律条文直接而实用,毫不含糊,如关于军功爵位,开列了二十等,军功的大小则简简单单十分明了,就按战场上斩获的人头计。农业方面按收获粮食布帛计,凡从商和荒地破产者,妻女一律没收为奴。要求百姓以官吏为师,焚烧诗书;鼓励层层告发;只要议论政令的,全都视为非法之徒,放逐边疆。
  由此可见,后来李斯所做的一切,实在只是学了商鞅。不同的是李期在统一了六国的更广大的土地上实行峻法,还可以让更加威猛的始皇帝为自己撑腰。所有这些残酷的、不可稍稍变通的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当然是极度有效的。国家只要富强了,经济和军事搞上去了,制定法律和实施法律的人也就得到了根本的肯定,被封为伟大的变法楷模,民族英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谬误和偏见,其结症主要是因为判断标准出了问题,它过于单一、原始和简陋。在这里,经济和军事以及政权的巩固成了惟一的标准,而更为重要的一些指标,如民众的实际感受等等,却根本不屑一提。如果用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贵民的信条来看,民众是远远高于社稷和君王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的强国之道也是祸国之道。民不聊生,伦理丧尽,酷法无情,这就使秦帝国灭亡的种子在强盛的同时,也深深地播于地下。而商鞅这个改革者的目标也过于简捷,可以说是目无旁视,直取利益,一切以秦国的兴盛、以巩固国君的统治为准则。从《商君书》中可以窥见商鞅的铁石心肠,其中写道:一个读书的聪明人就会使一千个普通人不听话,怠于农事倦于战备;民众不推崇学问就会愚钝,愚钝了就不会外出交际,不外出交际联络,国家就会长治久安,等等。他设置了农村户口制,从此也就将农民永世固定在土地上。他甚至赤裸裸地说:农民一心一意种地才能朴实,朴实了就会老老实实住在一个地方,不再喜欢到远处去了。商鞅对于国家的专制和安定可以说花尽了心思。只可惜,这种机关算尽忠心耿耿,巩固的是一个家国,残害的是一个民族。
  秦国自商鞅开始的冷酷刑法,已经成为这个西部农业国的一种文化,干燥生硬可怖,流布和发展下去,又有了后来的焚书坑儒、大造阿房宫的苦役、耗尽民力的长城。更不可不提的是秦二世时期,当时国内基本上已废除了殉葬制,可是残忍的秦国统治者竟然将那么多征调来的青壮修墓人全部活埋。他即便对于皇室内部也同样残忍,竟然下令杀尽后宫所有无子女的宫女,以及宗室诸公子、公主或大臣。
  世界上的变法者代代不绝,凡变法就会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就会有流血。但如同秦国的变法那样残酷无情的,还不多见。同样,像秦国的变法者那样视民众如草芥、极度残忍的辖制者,也不多见。如此变法,国家之强大可以预期;但这种强大会付出难以言喻的代价,而且也绝不会长久。在其强大的表层之下,包裹的正是满目疮痍。原来这貌似强大的外壳很薄也很脆,是极容易被击破的。
  残酷作为一种文化的蔓延和流传,是颇为历代统治者所喜好的。但凡是残酷也就会有同样猛烈的回报,就像秦帝国的灭亡一样迅速,像那些君臣的结局一样凄惨。这似乎也较为合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伦理秩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物质和精神的积累,哪样更难些?(1)
(见原书第六章之《积累之难》)
  国势的强盛,财富的积累,这些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因此追求它们的欲望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一样的,都有强大和富裕的要求。在这不倦的不间断的追求中,往往也就用尽了各种办法。任何办法都要做出努力,任何努力都要付出代价,任何代价都要最终偿还。偿还份额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最后的那个目标有多大价值了。如果是得不偿失,那就索性一开始就不干好了。问题是这并非一眼能看得穿的小账目,而是一种历时几十年上百年、投入几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亿人口的历史大运算,不仅是加减乘除,连更复杂的函数开方之类都用上了,谁又能一眼看得透呢?于是只好向着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奔下去了,不再小心翼翼地约束着自己的每一步了。
  齐国和秦国都曾富裕得不得了,强大的不得了。前者曾经富裕而强大;而后者主要是强大,后来也相当富裕。它们的结局似有不同,但最终都国亡民衰,一片狼藉,血流成河。由不可一世到灭亡衰败的这个过程往往并不长,可是会极其痛苦,这不光是心理上的痛苦,而是直接肉体上的伤害和无情的杀戮。比如齐国的那些王公贵族,在敌方的蹂躏中生不如死,死也惊心。即便是国家内部的逆叛争夺也残酷得吓人,像齐闵王,竟然被前来援救的将军抽出脚筋吊死在梁上。要知道当年的齐闵王是何等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