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地带-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敬忠:我说的肯定是普遍情况。为什么?首先,爷爷奶奶肯定疼爱孩子,但老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孩子疼爱照顾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在陕西碰到过,孩子生病了,爷爷奶奶给孩子吃一个什么小丸子,用当地的土方儿治病,他不会像年轻人那样尽快把孩子送到医院去治病,他会受到自己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自己也提出来,说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整个家庭重担落在老人身上,得照顾全家,得负责田里农活,得保证孩子吃上饭,保证他不受冻。当然还是有很多孩子冬天的衣服得不到保证。老人也面对着一种无奈的现实。孩子的父母本来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现在他们走了,变成两个老人照顾家,有些事当然没办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留守儿童(2)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案例有很多。根据媒体的报道:2004 年2 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到东莞打工,将幼儿寄养在妻妹家中。他们走后仅10 天,孩子就因为没人照料而从床上摔下来死亡。
2004 年6 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
2004 年12 月,江西一农妇不愿照顾因父母出去打工而被寄养在自己家里的外甥女,将棒棒糖抹毒把孩子毒死。
叶敬忠的课题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时发现,农民外出打工的生态周期与他们子女的教育培养周期形成了一个永远没有交汇点的平行线。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他们外出打工原本是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尽可能使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们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这个时期父母双方甚至一方的缺席,都可能在孩子的人格成长上形成障碍。
子 墨:您见过的“留守儿童”,有没有哪个孩子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叶敬忠:宁夏有一个儿童叫姚震刚,他说有一次自己生病了,他父亲在离“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目前还未引起足够关注留守儿童157 家四五十公里的地方打工,知道消息后,马上走着从工地回到村里,回来以后没说别的话,把他背到乡里去看病,乡里说看不了,他又背着孩子走到县里去看。孩子说,那天父亲特地给他买了好多好吃的,但是父亲一点没吃。我当时听了这个事,特别能理解他父亲的感受。他可能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觉得自己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生病没人管。外出打工的父母也是非常无奈的。
还有陕西省西乡县一个女孩。我们问她,父母外出打工给你带来什么变化?她没说话,从家里拿了一个小盒子出来,盒子一打开,放着一根手指头,特别恐怖。怎么回事?原来她父母出去打工,爷爷奶奶看着她。她家有个地窖,里面放着一个铡草的铡刀。她有一次自己跑下去玩,发生了事故。爷爷奶奶说,我们也没办法,不能每时每刻都看着她,以前跟她说过不要到地窖里去,但是有时候很难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
课题组调查的河北省易县坡仓乡苑岗村,全村303 户人家中有1/3 的家庭都有人外出打工。村里有大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的父母大都在南方; 许多人为了节省往返路费,多赚些钱,一两年不回家的情况十分普遍。
14 岁的姜伟文被父母送到苑岗村的姥爷家已经有6 年了; 爸爸妈妈靠在广州卖大米供孩子上学;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在过去的6 年里,姜伟文没见过父母一面。他每周和父母唯一的联系是通一次电话。在孩子看来,亲情是一种非常遥不可及的东西。
姜伟文:我看到很多孩子能在父母怀里撒娇,我很羡慕他们,自己也想在父母怀里撒娇。我们这儿有集市,天天能看见有的爸爸妈妈给孩子买东西,我也想有爸爸妈妈给我买东西,特别羡慕他们。
记 者:妈妈多长时间给你打一次电话?
姜伟文:一个星期吧。
记 者:都说什么?
姜伟文:说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刚开始学习不怎么好,我妈说我不争气。我哭了,我妈也哭了。
由于常年在外地流动工作,“留守儿童”的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很少,而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调查发现,有的孩子从未到过父母工作地,有的父母几乎从不与孩子联络,的父母每月与孩子联系不足一次。
留守儿童(3)
子 墨: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跟家长怎么交流?
叶敬忠: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跟父母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打电话占到80%,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打能打很长时间。我们调查的50%左右的“留守儿童”跟父母通电话时间只有3分钟。
子 墨:3分钟时间,儿童能跟父母谈什么?
叶敬忠:孩子一般很关心父母在外的安全问题,父母从事的很多工作是不安全的,包括煤矿、建筑行业等。学习情况啊,情绪方面啊,根本没办法交流。
交流需要时间,孩子有时在电话里停顿一下,想一想怎么把心里话说出来,而留守儿童159 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孩子不说话,马上就把电话挂了。另外还有费用问题,打长途电话需要钱。
子 墨:对于父母在外面打工的状况,孩子心里清楚吗?
叶敬忠: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让人惊讶的是,40%的“留守儿童”根本不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一是,父母在外务工可能从事的是不安全的工作,不想让孩子知道,怕孩子担心;二是,父母尤其是父亲一般在儿童心目中都是一种高大的形象,他可能不太想让孩子知道他在外面从事哪种工作,不想让自己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受损。
在记者采访这天,到了午饭的时间,姥姥、姥爷下地干活没回来,姜伟文自己做饭吃了。这对他来说已经家常便饭。从9 岁起,姜伟文就可以照顾自己的生活了。
记 者:你平时除了做饭,还干什么活儿?
姜伟文:刷刷碗。星期天有空也跟姥爷下地干活。刨刨地了,种地的时候一起种。
记 者:你还记得妈妈做饭的味道吗?
姜伟文:记得,特好吃。
记 者:现在最想知道父母什么情况?
姜伟文:最想了解我爸爸妈妈的身体状况。他们在外面打工也是为了我,他们要是把身体累坏了,我觉得也是由于我的缘故。所以我很关心他们的身体。要是没有我,他们工作起来会比现在轻松很多。这是姜伟文最喜欢的一张照片。6年前爸爸外出打工前和他一起照的
记 者:如果有机会见爸爸妈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姜伟文:我想说我好想他们。
子 墨:孩子自己愿意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吗?比如跟父母到城里打工?
叶敬忠:儿童都愿意跟父母一起生活。但是我们调查的51%的儿童不愿意跟父母到城里去,而是愿意父母回来。第一,他们说城市是另外一个世界,怕到城里以后融不进去;第二,他们觉得父母外出务工已经是很辛苦的事情,要给家里寄钱,自己再出去,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负担。我们天天生活在城市,可能觉得城里生活就是这样,可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它是很陌生的,有一种畏惧感。所以一般的儿童不愿意跟父母一块到城里生活。
子 墨:父母呢?更愿意把孩子带在身边还是留在家里?
叶敬忠:我觉得父母在做这个决定时,主要不是考虑愿不愿意的问题。大部分父母肯定愿意跟自己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必须面对现实。本来家里比较穷,出来打工是为了挣钱养家,把孩子带到城里需要一大笔费用,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孩子在哪儿上学啊,在哪儿住等等。他自己在城里随便找个工棚就能住,流动性很大。如果带了孩子,面对的问题就很多,费用也高。所以很多父母没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
留守儿童(4)
子 墨:“留守儿童”的性格会跟“非留守儿童”之间有明显不同吗?
叶敬忠:从表面上不太好看,这与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长短有关。有的刚出去1年,有的已经10年了,孩子的心理状况肯定不一样。我们没做过心理方面的对比,但是学校包括不少监护人反映,有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非常孤僻,性格古怪,不爱说话,心理上产生一些差异和扭曲,毕竟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完整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爱是很重要的。儿童在小时候能够得到别人的爱,能够体会到爱的重要性,他将来长大才可能去爱别人。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小时候形成的性格影响他一辈子。这么大的“留守儿童”
群体,在心理上得不到家庭的爱,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家长及时的关注,在留守儿童161 这种情况下,我不太愿意想象孩子将来长大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他认为这个社会是有爱还是没有爱?爱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的?他没有完全体会过。
“留守儿童”尽管因家长在外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写给爸爸妈妈的信能在吃饭、穿衣、上学上有一定保证,但是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根据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 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快乐。
子 墨:孩子留在家里,父母担心吗?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吗?
叶敬忠:父母面对的现实很无奈,但也有一些父母可能没考虑这么深。为什么?我觉得人都是这样,在面临紧迫的生计需求时,第一个考虑肯定是生计问题,他不太能够在生计还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去考虑更深层的儿童心理安全问题。比如我们在陕西遇到一对姐妹,她们在窑洞里住,有一次发洪水,姐妹俩在窑洞里看家,洪水都漫过孩子的肚子了,她们的舅舅才把孩子救出来。后来孩子父亲打电话回来,家人说没出什么问题,他也就没回来看一看。儿童经历了这种情况,肯定受到惊吓,心理会出现问题。可是父亲考虑不到这么多,他紧急要做的是把工作做好,挣钱供孩子上学。许多人都认为我出去打工不就是为了孩子嘛。确实如此,可是一个孩子面临的不仅仅是上学问题。我觉得从大的角度看,“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该作为一个家庭问题,它其实是社会问题。
他们寂寞的成长历程,记载着这个国家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贫穷,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和是非观。作家刘醒龙曾说:“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比乡土更孤独!”那么在乡土上,还有什么比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更孤独呢?
——摘自一个“留守儿童”课题组工作人员的笔记
子 墨:您调查了这么多“留守儿童”,看到他们,您自己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叶敬忠:最大体会是能感觉到“留守儿童”心里的那种孤独感,让我们觉得家庭完整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陕西有个小女孩,我们第一天在她家住完以后,跟她说我们这几天不走,要在村里组织别的活动。有一天我们从一个男孩家里调查完出来,发现这个女孩就在人家门口站着。她问:“叔叔阿姨,你们还去我们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