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艳后-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料,仵作们手持开棺的家什,面面相觑,哆哆嗦嗦,谁亦不敢动手。来洪福院之前,他们还不知此尸为谁。当他们知道所开之棺椁里所殓尸体乃皇帝生母时,一个个心里早就咚咚敲起了小鼓。但方才毕竟是在人后,非在棺前。而如今,当他们亲临现场,真的要动手启动那棺椁的盖儿时,那棺椁就好似熊熊旺燃着的一堆火,还没有挨近,便先灼痛了他们的皮肉,吓颤了他们的心。于是,眼前便出现了冷场的一幕:仵作们抖抖索索,浑身筛糠似的围着棺椁久久地打着旋儿;打坐于一旁的赵祯及有序站定的文武百官们,亦于寂然中从不同角度凝望着棺椁周围的几个仵作……这样相持了好一会儿,赵祯才意识到仵作在等待他的旨意,方轻声口谕:“开棺!”于是,赵祯的轻声立马变作了刘承轨的喧呼:“开——棺——”
随着刘承轨的这声喊,仵作们打开了墨漆棺盖。皇帝赵祯惶然起身临棺俯视,只见棺椁内注满了水银,被水银浸泡着的李宸妃,从头到脚清一色是皇后的服饰:头戴九龙九凤金钗冠,身着珠玉镶边儿的龙凤袍,光泽晶莹,形容未改;面容依然保持着江南女子的清甜秀美;两颊、额头、眉眼、两腮、嘴角,无不栩栩如生;李宸妃轻闭双目,如同熟睡一般……
赵祯扶棺恸哭。恸哭中发出怆楚的感叹:“母妃啊,母妃!您叫皇儿相信谁啊?赵元俨声言您为皇太后所害,被逼饮鸩而亡,死于非命,丧不成礼。可如今,皇儿亲临验看,母妃您栩栩如生,甜美依然,竟无饮鸩中毒之征兆,危言岂可信也?”
哭罢,他命仵作好生装殓,如法暂厝井中。他正欲起驾回宫,只见宰相吕夷简出班启奏道:“皇上慧眼观瞻之后,臣以为赵元俨等人的造谣诽谤将不攻自破。而因此而获罪的刘府,却仍在禁卒的包围之中。皇上是不是……”
不待宰相面奏完毕,仁宗皇帝赵祯已经明白了吕夷简的意思,便趁坡下驴地对张希一下令道:“赵元俨妖言惑众,朕一时难辨是非。今妖言已破,卿可立刻解除对刘府的包围!”
待张希一奉旨去了,仁宗皇帝又对众文武官员口谕道:“自时下起,皇太后丧礼如旧!”
然而,尽管仁宗皇帝有旨,皇太后刘娥的丧礼恢复了正常;尽管吕夷简的山陵使亦在尽职尽责;尽管四月癸亥仁宗皇帝御紫宸殿钦谥:庄献明肃皇太后,向天下昭示了皇太后的历史地位,但随着丧礼按部就班地进展,京城间关于皇太后的谣言,犹若旺长的韭菜,割了一茬又生一茬。有一谣传还将木偶换皇子渲染成了“狸猫换太子”,居然将皇太后污蔑成了宫中女魔头。其中有的谣言还直指皇太后称制期间的大政方针,公然否定皇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的诏令、法规,将皇太后十一年的批复与圣裁攻击得一无是处,意欲全盘否定。面对如此汹汹的斥责与攻击,仁宗皇帝赵祯方寸大乱,全无了主意。全盘否定皇太后?他于心不忍,亦与事实不符。但他作为初亲政的天子,更须察民心遂民意;他不愿意与前宰相王曾这样有影响有实力的大臣背道而驰,公然继续为太后垂帘日的时政唱赞歌。他的这种暧昧态度,更助长了反对派的嚣张气焰,每议起太后垂帘听政之事,他们便无不义愤填膺,变本加厉地攻讦。此等情景,引起了范仲淹等一批忠直朝臣的关注。他们先是坐等着皇帝裁断,后见皇帝久久举棋不定,甚至有向反对派妥协的态势,便不安起来。
这日,右司谏兼国子监祭酒范仲淹,退朝转回苦竹巷。夫人李氏一看他的面色,便知一定有事闷在心里,问道:“夫君何事相扰?可否告诉妾一二,泄解胸中之忧?”
范仲淹叹息一声,便把朝中之事简赅告之,最后道:“谏官之尊、之责、之要,尽在今日。我若有本不奏,有负谏官之名。但今朝野藉藉,人事纷纷。我若贸然上疏为皇太后说好话,似乎有悖于潮流。”
李氏闻言再看夫君神情,便知他已拿定主意,与其阻挠,反不如索性予以鼓励。说道:“夫君欲尽言官之责,我举双手赞成。况且,范郎任谏官之后的第一份疏奏,乃建议删去遗诰中‘军国大事皇帝与太后内中裁处’之语,皇帝不是已经照准了么?足见皇帝之圣明,我想范郎大可不必为疏奏的命运担忧!”
范仲淹又叹一口气:“今非昔比也。昔日之疏,正中皇帝下怀,今日之疏奏,亦许会遭来祸殃。倘若如是,只有请夫人海涵了。”
于是,范仲淹连夜赶写一份疏奏。他在疏奏中写道:
……皇太后受遗诏于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且称制之日政绩斐然,其大政方针之林林总总,无不可圈可点。故此,皇上乃英明之主,应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
次日早朝,范仲淹便将其夜间所撰之疏奏,呈献给了皇帝。孰料,当日下午申时正牌,他便应召踏进了乾宁宫。
仁宗皇帝坦诚致语道:“今朝臣奏事,多为追斥垂帘时事,鼓噪之声,甚于遗诰之争。而卿之疏奏,如天空顿现一道彩虹,令朕眼前一亮。”
范仲淹闻言大喜,正欲伏跪谢恩,赵祯递给他一份皇帝诏书的草稿,口谕道:“朕览卿之疏奏,顿有感悟,便命人撰写了这份诏书,欲颁之朝野,以杜绝朝野对皇太后之诽谤!”
范仲淹激动得两手颤抖,二目潸然泪下。他放目诏书,只见诏书中写道:
……大行皇太后保佑冲人,十有一年辛勤备至,而近有诋毁者,攻其一时一事,此非劝孝于朕者也!故,朕今诏示天下,凡太后垂帘之诏令,仍畅行于海内,中外毋辄以非言之……
范仲淹看罢诏书,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为皇帝的感悟而感动,为避免朝政的逆转而感动。
次日,煌煌诏令自皇宫出,颁至朝野,昭示中外,传之天下。于是,汹汹一时的诋毁皇太后的歪风,至此方休。个别胸怀怨恨者,亦只能由明转暗,其声由强变弱,渐至无声无息,重归于平静。当然,除此诏令之外,赵祯还采取了一些具体的补救措施——加封刘氏一门之官职;再囚赵元俨等等,将由诋毁皇太后而产生的离心力,减至最小程度。与此同时,仁宗皇帝还应老臣钱惟演之请:追封先帝宸妃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并与庄献明肃皇太后一起,并附真宗陵寝。
明道二年九月壬午,乃庄献明肃皇太后灵驾的出宫之日。事前,仁宗皇帝哭顾辅臣曰:“皇太后的保祐之恩,终生难忘。朕欲亲行执绋,护送至定陵,以申孝心。”
宰相吕夷简、致仕枢密使陈尧叟等人皆言:“孝,家事也,皇帝尽孝,仅囿于宫中;在宫中执绋,则可,出宫则不可;皇帝走出皇城,当行以国礼;一国之君为皇太后出宫执绋,国礼不允也!”
是日,仁宗皇帝迟明即于灵前哭。灵驾启行之际,他哭声尤哀,陪侍者无不感泣。灵驾启行,他亲执绋于灵驾前领哭,由皇仪殿门出,哭声不断,泪流不止,直至乾元门方为礼官固请而止。自此,仁宗皇帝以孝闻朝野,播于天下……
2003年12月30日上午10时30分草毕
2004年6月26日第一次修改完毕
2005年3月6日第二次修改完毕
2005年4月8日第三次修改定稿
本书来自。。 免费txt小说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