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艳后 >

第112章

大宋艳后-第112章

小说: 大宋艳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太妃知道义姐昨日去了定陵,如今见面自然先探问李顺容的病情。刘太后闻问,话犹未出口竟先淌下泪来。
见此情景,杨太妃亦心情沉重地问道:“李顺容的病情,是不是很不好?”
皇太后拭泪颔首:“是的。太医们方才会诊过了,李燕如所染乃不治之疾,已不久于人世。叫宫里早作后事安排。”
霎时哀绪袭来。杨太妃忍不住,便背过脸儿抹起了眼泪:“李顺容亦太苦了。”她哀哀说道,“她亦忒内向了。什么事儿都忍着,什么事情都爱憋在心里。好好的一个美人坯子,先帝在位时已经风华不在,不惑之年就变成了老太婆。如今年方四十又三,唉!亦真够可怜的。”
刘太后亦叹道:“吾常念她是皇帝的生母,有功于社稷,便常予以特别关照。可她,染有沉疴不但自己不言声儿,亦不准他人转告吾,耽误得太久了,铢积寸累,终成不治。”
室内一阵儿沉默。两位太后各自以泪洗面,都仿佛忘却了对方的存在。特别是皇太后刘娥来时的途中,心里还装着件大事,而来这里以后,似乎已将大事丢在了脑后。
“事已至此,姐姐不欲为李顺容做点什么?”杨太妃泪眼濛濛地打破沉默。
刘太后如若被人刺了一锥子,猛然从疼痛中清醒过来,忙道:“姐姐此来,正是欲为李顺容做点什么。可方才,吾的心,被妹妹的眼泪冲乱了,竟将此来的目的忘却了,莫非真的老了不成?情感亦居然脆弱至此了?”
“姐姐是不肯轻言老迈之人,今日怎的亦自认起老迈来了?”杨太妃接着皇太后的话茬儿说,“其实,姐姐只不过是悲绪郁积,暂时堵塞了思路,此与感情脆弱无关。”
刘太后闻言惨然一笑,转换了话题:“在先帝嫔御中,李顺容的名分地位仅在我们姐妹二人之下。但念其有延育皇帝之功,吾欲再晋其封号,不知妹妹意下如何?”
杨太妃闻言并不感惊讶,她领悟且赞同地点点头:“姐姐所思,妹能理解。但李顺容封号已高,再晋何封号?”
刘太后胸有成竹地道:“吾欲晋其为宸妃,若何?”
杨太妃道:“晋妃亦在情理之中。但先帝皇眷今若晋妃,须有当今皇上宣诏,姐姐可曾想过?”
刘太后颔首:“吾已想过此事。今日皇帝诏封先帝之眷属,确乎史有先例。若不如此,一旦李燕如辞世,吾等将以何等名分发丧?”
“我明白了。”皇太妃恍然领悟说,“按宫规,皇眷中不及妃位者,只作一般宫人对待,不得正门发丧。今日姐姐之举,是不是亦在为此后的出丧作准备?”
见皇太妃已解其意,刘太后释然道:“妹妹乃吾宫中体己。汝能理解此事,此事便不难办了。至于如何对皇帝讲,吾来变通一下便是了。吾想皇帝是不会另有驳议的。”
于是,晋封之事就这样敲定了下来。次日辰时正牌,含芳宫内,两名宫女正在一勺一勺地为李顺容喂汤剂,就听宫门口刘承规一声唱赞:“皇上有旨:请先帝顺容李氏接旨!”
李燕如为之一震,登时抖起了精神。她听得清清楚楚:“皇上有旨,请先帝顺容李氏接旨。”这两句话就像一服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使她沉疴顿逝,神采飞扬。因为皇上是她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亲生儿子。这个儿子虽然一落地就不再属于她,但儿子毕竟是她身上的肉,血管里的血,她和儿子之间的血缘与亲情,无论如何亦是难以割舍,永远剪不断的。皇帝大婚那天,她同儿子近在咫尺,她真想扑向前去,将儿子抱在怀里,死不相分。但她是恪守诚信之人,一想到她同皇太后之间的那份契约,以及皇太后对她及其家族的种种恩典,那急欲相认的烈火就泯灭了。她是吃了儿子的大婚喜酒以后才去定陵为先帝守孝尽节的,如今屈指算来,她与已做了皇帝的儿子又是几年不见了。亦许儿子的这道诏旨,是对她几年思念的最好回报。因为她已经向皇太后保证:大婚典礼上的相见,是他们母子相见的最后一次。在此后的日子里,她即使想儿子想疯了,盼见他盼出病来,她亦无颜再乞皇太后开恩赐见了。因此,对她而言,能听到儿子的声音,无疑是最大的安慰。尽管皇帝的诏旨多出于知制诰之手,但它毕竟代表着皇帝的心声啊!不管这道诏旨是怎样的内容,即令让她去死,她对这道诏旨的期盼,决不亚于期盼大病的痊愈、生命的回归!
随着刘承规的一声宣呼,进来四位奉旨太监。最先进来的是一位捧盘太监,之后是三位鸣锣太监;大内都知太监刘承规走在四位奉旨太监之后。他今日的身份是宣旨内官。
当五位传旨太监行至李燕如的寝宫门首时,鸣锣之声戛然而止,捧盘太监回身将手中的玉盘捧向了刘承规。而此时的刘承规,他没有从玉盘中先取圣旨,眼睛却先向寝宫之内瞟了瞟。他未见接旨者跪地接旨,便又拉长嗓音宣呼一声:“皇上有旨,请先帝顺容李氏前来接旨!”
寝宫内,菱花镜前的李燕如,仍在对镜端详着自己的面容——她是个极重仪表之人。在她看来,带着一副丑陋蜡黄的面容,不应当会见任何客人,更何况是皇帝儿子遣至的内官,万一内官将她不堪入目的尊容报告给了皇帝,她在儿子的心目中将是何等奇丑的女人啊!于是,她没忙于跪地接旨,而是先到了菱花镜前。所以,当刘承规的第二遍唱赞声传来时,她仍在镜中的面容上指指点点,指挥得四个宫女手忙脚乱。但是,时光不等人,刘承规的宣呼,更是悸人心魄。就在刘承规第三遍宣呼时,她才不得不由两位宫女左右搀扶着,冲着内官跪下来。
刘承规当然不知跪在他面前者是皇帝的生母。但他尽知皇太后对这位先帝顺容的态度,便亦不敢小觑面前的这位明日黄花了。于是,他先是心存敬畏地向李燕如瞅了瞅,然后从玉盘中取过诏旨缓缓展开,拿声捏调地朗声宣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察先帝顺容李氏,一向恪守宫规,堪为嫔御之楷模;侍先帝甚恭,颇受先帝恩宠。先帝登仙之后,于久默之中,常思为先帝尽忠尽节。后又主动请旨常驻定陵,常年厮守先帝地宫陵寝,一心向佛,昼夜为先帝祈祷,其忠心节操,当为天下效尤。为此,特晋封先帝顺容李氏为先帝宸妃……
刘承规还没把仁宗皇帝的诏书读完,李燕如已被感动得泪如雨下,几乎哭成了泪人儿……
隔日寅初,真宗宸妃李氏薨。享年四十三岁。
李燕如薨日早朝,皇上、皇太后御承明殿。候朝期间,宰相吕夷简听到了宸妃辞世的消息。他难断消息的真伪,便在早朝之后问皇太后:“臣闻后宫有嫔亡者,当真否?”
因有皇帝在侧,皇太后不愿议及丧事,便矍然道:“宰相欲预禁中事么?”
吕夷简本可不问禁中丧事,今为皇太后虑,这事他不能不管。但从时下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皇太后一定是误解了他。便肃然说道:“宰相者,名曰总揆百官,实乃皇帝管家,朝廷内外大事,无所不当预也!”
其实,皇太后尽悉吕夷简美意。但她暗怨吕夷简死心眼,未能揣透她的心思,亦就没再说什么,径引皇帝转回了后宫。但少顷之后,她独坐宝慈殿,召吕夷简道:“后宫新亡之人,乃先帝宸妃。吾正欲同吕卿共议治丧事。”
吕夷简见皇太后的面容由阴转晴,正欲同她议论治丧事,心中自是暗喜,便欣然接受了皇太后的委托。但他城府颇深,依然扮出一副深不可测的表情。当皇太后问他此丧如何治理时,他默然良久方道:“以臣浅见,宸妃之丧仪,宜繁不宜简,且当破格从厚。”
“何以如此?”皇太后大惑不解地问,“妃乃妃也,何以破格从厚?”
吕夷简伏地慨然说道:“皇太后待臣如子,臣当感念终生。今臣问及禁宫丧事,意在报效皇太后的天高地厚之恩。故而臣下以为,宸妃虽亦为妃,但此妃非彼妃也。今宸妃之丧,攸关刘氏宗庙,亦攸关刘氏家族的世代祸福!”
皇太后闻之大惊。心想:听其言,观其容,莫非……但她摇摇头,将已经浮上心头的一个念头又否定掉了,便试探地问:“吕卿是否听到了什么风声?”
吕夷简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当然能听出皇太后在试探,便索性挑明了道:“非风声也,起因乃一匿名之函——臣于近期收到一无名之函,声言当今天子乃宸妃所生,便觉宸妃之丧事关重大,皇太后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顿若醍醐灌顶,刘娥顿悟了吕夷简的一片忠心。但因事出突然,她脑袋猛地一涨,简直要晕了。但她转瞬即归于平静,泰然自若地坦然一笑说:“吾已同皇帝商议过:欲命吕卿为李宸妃的治丧使,全权总揽李宸妃的治丧事宜。不知吕卿可愿衔命?”
吕夷简知道,除皇太后、皇后之外的所有后宫嫔妃的葬仪,均有内宫操持,无须亦不该由朝臣参与。但今日之事——皇太后不但恩准了他参与治丧,还为他加封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官衔——治丧使。治丧使虽为临时性官衔,但由此亦可以看出皇太后对他的认可与信任。在百官眼里,他是皇太后的心腹;但凭他自己的感觉,若要比起陈尧叟、张耆、杨崇勋、夏守恩、夏守赟等一些先帝藩邸旧臣来,他这个所谓的心腹,他认为还不是实实在在的心腹。他希望通过此次为李宸妃治丧,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后心腹近臣。于是,他慨然回禀道:“有两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臣为皇上和皇太后尽忠效力,自当惟命是从,何言愿与不愿?不过,臣欲知宫中主管丧仪者为谁?”
皇太后知道,吕夷简之所以有此问,是因他对宫里有些内官不放心,便说道:“任中正,或罗崇勋,吕卿可择其一!如果二者全不中用,吕卿还可另择他人!”
吕夷简思索片刻:“以臣之见,罗崇勋为宜。”
于是,皇太后即以吕夷简为治丧使,以心腹大太监、大内副都知罗崇勋为治丧副使。她召来罗崇勋交代说:“李宸妃之丧,宫中由汝操持,但其言语行止,皆当受吕宰辅辖制。”
罗崇勋遵旨,即至相府找到吕夷简,说:“先帝宸妃李氏,已于今日寅初薨于含芳宫。皇太后传旨奴才向宰相大人请命治丧事宜?”
吕夷简不假思索地说道:“先帝宸妃,丧仪从优——先于皇仪殿搭设灵堂,高陈棺椁,然后以皇太后口谕周知后宫,命后宫嫔妃分头前往吊祭三日!”
罗崇勋愕然,辩道:“停灵吊祭三日,乃皇后丧仪。宰相是不是……”
吕夷简不悦地板起脸孔道:“宫规、朝制,汝知多少?照办即是!”
入殓之时,罗崇勋又向吕夷简请命。吕夷简胸有成竹地指示罗崇勋:“宸妃与他妃不同,当服以皇后之服,冠以皇后之冠;且以水银实棺,而后密封之。”
罗崇勋当面不敢辩,回宫以后去请旨皇太后。皇太后怒曰:“早有旨于汝:言语行止,汝皆听由吕夷简辖制。今又复来请旨,何意?”
罗崇勋碰了钉子,从此再不敢同吕夷简辩嘴。于是,三日之后吕夷简即命丧出西华门,用皇后的一品礼仪,暂厝宸妃于京郊的洪福院……

15品芳茗故友忆故事 收权柄新人任新职

斗旋星移,说话间到了大宋明道元年。是年,皇太后刘懿仙年纪已届六十又四岁;仁宗皇帝赵祯年方二十又二岁。是年正月,刘太后以枢密副使杨崇勋为枢密使、御史中丞晏殊为参知政事。自此,功勋卓著该擢升未擢升者,均已擢升过了;该精进未精进的青年才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