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有本事的皇帝 >

第64章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64章

小说: 最有本事的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隆不愧是伏湛的儿子,跟他老爸一样德才兼备,一样对刘秀忠心耿耿。

他可能料到自己凶多吉少,给刘秀的报告是这样说的:“臣受命出使,无能为力,不能完成使命,被叛逆所拘。臣虽然身处险境,但为了完成陛下的使命,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地方干部群众知道张步反叛,必定人心不稳,希望陛下及时进军,丝毫不要顾及臣的安危。如果臣能生还回到京城,能落得被主管部门查究问责,就是最大的愿望了;如果臣身死贼寇手中,就把父母兄弟长期托付陛下了。最后,敬祝陛下及皇后、太子永享万国拥戴,与天地共荣,万寿无疆!”

刘秀看了极为感动,不由得泪流满面。

刘秀招来代理大司徒伏湛,把报告给他看,眼含热泪说:“伏隆可以说有苏武的节操!朕恨不得破坏规制暂且许诺张步封王,换得伏隆安然返回!”

刘秀说的这番话虽然只是个安慰,但其中也不乏真情。

伏湛听了还能说什么呢?

老伏出身于鸿儒世家,性情持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爱戴。他的九世祖伏胜是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十分了不起,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文化传播者。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墙壁夹层里藏了一部儒家经典《尚书》。

西汉文帝时,派中央教育礼仪部副部长(太常掌故)晁错到伏胜家里去拜师学习,就是《今文尚书》。

老伏家家学渊源深厚,书香经世不断。比如伏湛的老爸伏理也是西汉名儒,曾担任过成帝的老师,仅凭一本《诗经》就把风流贪玩的成帝忽悠住了。

伏湛也不是常人,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仕途顺畅,王莽篡汉时他已经官至御史。刘玄的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获任平原郡(治今山东德州)太守。

当时天下到处兵荒连天,他一边坚守工作岗位,严肃认真地打理政务,一边坚持传授经学。正值饥荒,他与老婆孩子吃糠咽菜,省下自己的俸禄赈济百姓。

平原一郡能在乱世中保全,全靠他了。

刘秀称帝时,慕名征召伏湛、伏隆爷俩儿到朝廷工作,对爷俩儿十分欣赏和友善。

伏湛是典型的学者型干部,德才兼备,刘秀对他十分信任,安排他在中央机关工作,位居尚书,负责草拟各种规章制度。

邓禹西征关中的时候,刘秀任命他为大司徒司直、代理大司徒,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代理总理职责。

不仅如此,刘秀每每出差离开京城,常常安排他在京镇守,打理国政。

老伏家这样的家学,男丁个个如此优秀,到伏湛爷们儿这儿对刘秀又是如此忠诚,实在是刘秀的福气。

眼下,儿子在敌人手中虽然凶多吉少,而皇上能这么评价,这么体谅,老伏家多少也算得到安慰了。

话又说回来,伏湛即使再说别的,还有什么意义吗?

伏湛抽泣着拜谢刘秀,凄然告退。

不久,东边噩耗传来,张步杀了伏隆。

伏隆被害,知道的人无不哀怜痛惜。

伏隆被害,刘秀不仅伤心,而且伤肝!

杀害伏隆,天人共怒!

刘永不除,天下难安!

猛人中的猛人吴汉出马

面对刘永、张步的猖獗,伏隆被害,盖延难以控制局势的紧急局面,刘秀迅速做出新的部署:

一是改由伏湛接任大司徒职务,同时封伏湛为阳都侯;二是调整东线军事部署,安排豪华阵容,由大司马吴汉挂帅,率建威大将军耿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出征讨伐,盖延配合。

东线刘永等人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由于盖延没有对刘永乘胜追击,刘永集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公元27年2月,刘永派使者在封张步为齐王的同时,封另一个割据者董宪为海西王(据郯城,今山东东南部),目的当然是抖擞精神抱成一团,再战刘秀。

面对刘秀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刘永十分头痛。

经过几个月的反省和深思,这一次他也改变了策略:既然刘秀派出了由大司马吴汉率领的豪华阵容,我也不能凑合,结盟张步、董宪,一起接招。

东线的战争扩大了!

本来,时势和刘秀都给了盖延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可他只能唱武戏,文戏唱得不怎么样,没能把握好这表现自己和建功立业的时机,可惜了。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现在时势想造就老盖,老盖没反应,时势只好造就别人了。

那就看吴汉的吧。

吴汉是个很复杂的人,身上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烙印,而他的思想意识、处事方式和所作所为都有着明显的双重性。

比如,他对刘秀忠心耿耿,忠于职守,但有时候又不执行命令,擅作主张;他很多时候自律甚严,军纪严明,但有时候又纵容部下烧杀抢掠;他贪图功名,争强好胜,但有时候又严格约束自己和亲属,散发自己的田产,甚至临终还请求刘秀不要赦免自己可能犯下的罪错;有的史家说他“刚毅木讷”,另外的则说他没有口才,但有美德。

总之,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厌恶他的人说他是“屠城悍将”“贪功好杀”,而挺他的人则说他智勇双全,清正廉洁,是“开国良将”。

尽管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明显不足,但仍不失为史家公认的良将,刘秀就很挺他。

其一,吴汉是刘秀的大老乡,南阳宛城人,亲戚、老乡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其二,吴汉是个猛人,不,他是个典型的猛人,猛人中的猛人。

他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儿,在刘秀手下又有很多机会,表现十分抢眼。

前几年,刘秀在河北发展时,每每要扁谁,往往是刘秀提出意向和要求,邓禹出谋划策,制订方案,吴汉负责具体执行。

吴汉率领数千精锐骑兵当先锋,无论攻城还是砍人,很少有他摆不平的。

在那些激烈、残酷的对决中,除了在现场直接指挥,吴汉还喜欢率先冲入敌阵,率先登城砍人,激励得手下将士个个热血沸腾,争先恐后,奋不顾身。

其三,吴汉是邓禹极力推荐给刘秀的,而邓禹是刘秀的头号心腹和首席智囊。

刘秀君临天下之途中的部属,真正的发小只是极少的几个同志,如萧县人朱浮,那些为他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文臣武将,多是在路上陆续汇集在他麾下的。

刘秀在河北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投奔到他那儿。

起初,他并没有引起刘秀太多的注意,是邓禹慧眼识人,屡次推荐,他才被刘秀器重,不断被委以重任。

吴汉是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每担重任,必建奇功。刘秀当然对他十分满意。

其四,吴汉对刘秀绝对忠诚,或者说是刘秀的铁杆粉丝。

他早在河北安乐县当县长时就崇拜刘秀,盼望能投在刘秀手下效命。

那时,刘秀在河北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吴汉毅然弃官,做了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历尽艰难险阻,带着一批朋友斩杀王郎的军政干部,数百里奔袭,去投奔刘秀。

刘秀平定河北以后,最早也是最坚决地劝他登基的心腹和粉丝中,就有吴汉。

去年初,刘秀对刘永下手时,正在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打组合拳。而吴汉身为国防部长(大司马),也没能专心谋划国防基础建设,正按照刘秀的安排,率领九位将军肃清中原地区的农民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

公元27年的春天,说来就来了。

大司马吴汉去年在肃清中原时,基本上是刘秀指哪儿他就打哪儿,他打哪儿就能摆平哪儿。他在刘秀的指点下,率领豪华阵容,在中原大地纵横驰骋,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碰上谁砍谁,如入无人之境,胜负没有什么悬念。所以,肃清中原的战役几乎成了他老吴个人风采的一种展示,同僚称他为“常胜将军”,敌人则闻之丧胆。

但是,老吴这次到了东边来,情况有点不一样:形势有点复杂,过程有点曲折,双方的人马有点混乱,而较量的观赏性则更强了。

第一仗,吴汉想吃掉据守广乐的苏茂。

老吴这样打算是有考虑的。

一来苏茂是著名叛徒,苏茂由更始投刘秀,又由刘秀投刘永,收拾他可以昭告天下:在这群雄逐鹿的时候,谁当孬种都不会有好下场。

乱世之中,谁的骨头软了一点经不住威胁利诱,品格高了一点想弃暗投明,或者品格差了一点想玩点阴招,适当投降,或者说起义一下,是比较常见的。纵观我国历史,向来不乏投诚或变节的人。但是,如果谁经常这样,就会为人们所不齿。

吴汉认为,苏茂本来是自己的下属,他对刘秀的背叛政治影响十分恶劣,自己也感到灰头灰脸的,不借此机会收拾他实在说不过去,不先扁他扁谁?

二来苏茂是刘永任命的大司马,也就是刘永的最高军事首领,如果上来先把对方的国防部长拿下,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军事价值,都是非常大的。

三来最重要的是,从现实军事形势来看,先打苏茂几乎是吴汉别无选择的选择。

道理很简单,广乐在刘秀、刘永势力范围交界处不远,是吴汉东征遇到的刘永的第一个重要据点。

如果拿下它,接下来就好打了,否则让它杵在那儿,老吴深入敌人腹地时就老是要想着别背后挨打,很难放开手脚。

那就先拿广乐祭刀吧!

可是,事情并没有吴汉想的那么顺利。

面对自己的老领导大军压境,苏茂也没有胆怯,带着将士出城迎战。他也知道老领导的脾气,这时候要装孬逃跑也是没用的。

老领导特别擅长追着人砍,在追击中把人灭了,如果面对面过招占不了上风,想逃跑是基本上没戏的。

广乐城外,吴汉指挥大军猛磕,苏茂率领守军拼命抵抗。

在吴汉,拿下广乐是志在必得;在苏茂,要是败在老领导手里必然是死路一条。

经过几轮激战,老吴猛招不断,完全是去年踏平中原时的感觉。渐渐地,苏茂则招架不住,退回广乐城里。

老吴对敌人向来能够下得了狠手,面对此情况并不松懈,督促部下迅速完成对广乐的包围,在城的四周搭起云梯,轮番猛攻,眼看就要破城。

就在这个时候,躲在湖陵的刘永见势不妙,连忙安排大将周建搭救苏茂。

假如苏茂玩完,将是唇亡齿寒,吴汉这把尖刀照直就捅过来了!赶紧搭救苏茂!周建迅速召集十多万将士,救火一样奔往广乐。

这时,吴汉轻敌了。

老吴手握重兵,对这趟出差看得很轻松,因为对手实在不像个对手:刘永不过无名小辈,无非占了个是刘家血统;苏茂是自己过去的部下;周建之流还从没听说过。

老吴很蔑视刘永和他的这几个手下。

骄兵必败,这个规律经常有例子,眼下吴汉也没能免俗。

周建率十万大军赶来援救苏茂时,为了防止周、苏汇集一处,吴汉派出一支轻骑迎击。同时,按照自己的一贯风格,老吴亲自带队,身先士卒,冲在同志们的前面,想亲自一巴掌把周建扇到一边凉快去!

但是,很不幸,周建的人马太多,不是那么好扇的。一番激战,老吴的精锐轻骑并没有占上风,而是很快处于下风。

他的轻骑兵虽然勇猛异常,但撑不住对方人多。

周建带着十多万大军一路赶来,明显占了人数上的优势。

假如周建的十多万人马是摆开阵势在那儿等着的,老吴的数千轻骑来冲阵,以动打静,以他的凶狠勇猛,完全可以在任何地方撕开口子。

而双方都是运动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