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家侦探-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我怎么可能喜欢嘛!”薛夫人说这些话的时候,神情很是厌恨,花郎见她如此,一时也犹豫起来。
这个时候,花郎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连忙问道:“朱灿调戏你那天你回到后院后不久就又出去了,你去了那里?”
“我去了娘家,虽然我受了丈夫的打不敢说,可回娘家总会让我感觉到一丝温暖的,那天我回了娘家,大人若是不信,可派人去调查。”
听完薛夫人的这些话之后,花郎让薛夫人说了说她娘家所在,随后他们一行人便去了县衙,将地址告知于海之后,让于海派人打听一下,那天薛夫人是否真的去了她的娘家。
除此之外,他们还让于海派人去调查一下朱灿,那天他调戏完薛夫人之后,去了那里,当然,最好将朱灿调查的透彻一些。
那朱灿是凤凰集首富,与县令于海的关系自然差不多哪去,可是如今此案包拯分派,那于海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接下来了。
第708章 证词的对错
把任务分配下去之后,花郎和包拯他们所要做的便是等候消息。
而在等候消息的时候,花郎将他们掌握到的线索整理了一下。
在薛举被杀的这个案子里,有嫌疑的人有六个,其中薛夫人、孔龙和朱灿三人的嫌疑最大,吕严、施轮和青荷姑娘三人次之。
这六个人都有机会下毒,而有动机的则只有薛夫人、孔龙和朱灿。
想要调查出凶手是谁,花郎他们要做的就是弄清楚那个动机是致命的,是因为被殴打而生出愤慨,还是因为生意上的竞争,亦或者是觉得薛举的存在妨碍了自己偷女人。
花郎将掌握的这些线索一遍又一遍的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然后去寻找这些线索的关联处,他相信,一定有什么地方是他忽略了的,而对命案却有着重大的作用。
傍晚时分,于海终于带着调查到消息的衙役赶了回来。
去询问薛夫人娘家的衙役回禀说,那天薛夫人的确有回娘家,而且据薛夫人的母亲说,她们母女两人在房间里说了好些话呢。
听完衙役的话之后,花郎眉头微皱,道:“那么你有没有问一下附近的人,那天可有看到薛夫人?”
衙役脸色顿变,摇头道:“这个没有,我们……我们只问了薛夫人娘家的人。”
花郎摇摇头,道:“薛夫人娘家的人并不可靠,如果他们早已经串通好了怎么办?明天去问一问附近的人吧,看看薛夫人最近这些天是否去过她的娘家,特别是薛夫人单独外出的那几天。”
见花郎并没有很生气,那些衙役这才稍微安心。
随后,县令于海将他询问朱灿的事情说了一遍。
“回包大人话,那朱灿我已经问过,他说那天他的确有调戏薛夫人,不过他见薛夫人不理自己,就很是不乐的走了,之后他也曾几次向薛夫人示好,可是薛夫人就是对他不理,他觉得没意思,也就不再烧扰薛夫人了,对于朱灿说的事情下官进行过求证,他那天离开薛举的客栈之后,便和一群朋友去了凤凰楼,凤凰楼的人和他的朋友都做了证,所以可知薛夫人与朱灿两人不可能为了偷情而杀薛举。”
听完于海的话之后,包拯微微颔首,问道:“薛夫人出去的另外几次,你可调查到朱灿的行踪?”
于海连连点头:“这个自然是调查到的,薛夫人离开客栈的那几次,朱灿都有不在现场的证明,所以他们两人不可能是在一起偷情。”
见于海说的如此肯定,包拯眉头微皱,但是一时间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吩咐于海下去。
却说于海下去之后,包拯望着花郎问道:“花兄弟,你觉得这于海有没有说实话?”
花郎耸耸肩,笑道:“恐怕没有!”
“没有?”众人一惊,而这个时候,包拯怒道:“岂有此理,这于海竟然敢骗我。”包拯说着便要派人将于海再给叫来,他准备好好教训一番于海。
可这个时候,花郎却连忙制止道:“包兄先别急,如今那于海如果不承认说谎,我们也不能拿他怎么样,所以想调查于海到底有没有说谎,不如这样……”花郎在包拯耳边低语一番,包拯听完之后,连连点头。
如此一夜无话,次日一早,衙役去调查薛夫人有没有说谎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包拯却突然说要调查一下于海的政绩,以及财政收入方面。
包拯突然提出调查于海政绩,可把于海给吓到了,他连连找借口推脱,可这个时候,包拯把眼睛一瞪,道:“于县令不让本大人检查,是不是有所隐瞒?”
一句话将于海说住之后,包拯即刻着手调查。
调查之后,包拯顿时勃然大怒,望着于海问道:“你一个小小的县令一年俸禄才对少,你竟然有如此多的进项,可是贪污所得?”
此时的于海早吓的跪了下来,连连辩解道:“冤枉,大人,这并非是下官贪污所得,这些钱财可一个子没落到我的口袋里啊,这些……这些……”于海如此犹豫许久之后,一狠心,道:“包大人也清楚,朝廷考核官员,最主要的还是看着财政收入,我这不是想着三年期满,能够到京城为官嘛,这才钱财都是有求于我的乡绅资助的,并非下官贪污所得。”
包拯听完之后,仍旧不给好脸色,冷哼一声,道:“那朱灿为这里的首富,显然也给了你不少吧?”
县令于海早就吓怕了,连连点头,道:“没错,那朱灿在这里的生意很大,难保不需要我的庇护,所以他就经常给我送些资助,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想把生意做到京城,所以就更希望我到京城做官了,为此,那……那孝敬就更多了。”
听完这些,包拯微微颔首,又问道:“那昨天你去问他话,他是否都说了实情呢?”
于海跪在地上抬头望了一眼包拯,见包拯脸色严峻,不敢期满,连忙说道:“他调戏薛夫人之后,的确跟朋友去了凤凰楼快活,其他的天,则不是如此,其他天因为有几天他没有不在现场证明,所以让我给担待着,而且另外的一些天,他说在跟其他有夫之妇玩耍,不便说出,也让我给担待着,不过他说,他与薛夫人是一点关系没有的,而且为此事,他一直觉得很可惜,不能一亲薛夫人芳泽。”
于海说完之后,望着包拯,问道:“包大人,下官知道的事情都已经说出来了,您看这事是不是……”于海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他是要包拯不要将乡绅资助他的事情当成是贪污,不然他不仅升官无望,就是这个小小的县令,恐怕也危险了。
而包拯呢,因为暂时还有用得着于海的地方,所以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只让于海下去,告诫于海以后莫要在欺瞒他,于海虽然不明白包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也不敢说什么,只得领命离去,想着最近这一段时间,好好巴结一下包拯。
第709章 被杀的人
县衙外的蝉鸣突然聒噪起来,花郎极目远眺,心中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来。
正午之前,去调查薛夫人话语是否真实的衙役赶了回来,他们说已经问过薛夫人娘家附近的人了,他们说并未见薛夫人回过娘家。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包拯温怒,道:“这个薛夫人竟然敢对我们说谎,不如让人将她押来询问吧。”
对于包拯的提议,花郎并未多说其他,所以包拯也不迟疑,立马吩咐县令于海将薛夫人给押来。
不多时,衙役将薛夫人押了来,她的脸色很差,而且犹带着悲伤,进得內衙,她给包拯和于海跪下之后,便一语不发。
包拯眉头微皱,问道:“薛夫人,经过我们调查,你根本没有去过娘家,所以你对我们说了谎!”
薛夫人神情微谎,脸也更媚起来,道:“冤枉,大人冤枉,小女子并未说谎,还请大人明鉴!”
包拯冷哼一声,道:“你冤枉?难道本大人的调查会有错吗?你若识相,就快点如实交代,你离开客栈之后,去了那里,又见了什么人,如若不然,休怪本大**刑侍候。”
薛夫人跪在地上,突然哭泣起来,道:“大人就是杀了小女子,小女子也并未撒谎,大人让小女子如何如实交代?”
面对薛夫人的倔犟,包拯是想发怒可又不好发,而这个时候,花郎站出来说道:“薛夫人,你没有跟朱灿偷情我们已经查明,现在就请你说出你离开客栈之后见了谁,若你是无辜的,我们自会还你清白。”
花郎说完这些之后,便望着薛夫人,可是薛夫人却保持着沉默,似乎没有再开口的意思。
见薛夫人不再开口,花郎只得叹息一声,然后给包拯使了个眼色,包拯明白,随即吩咐衙役将薛夫人给押进了大牢。
如今,他们就算知道薛夫人有事情瞒着他们,他们也不能拿她怎么样。
将薛夫人押进大牢之后,所有的线索好像链接不上了,所以整个下午,他们都显得无所事事。
只是在第二天,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朱灿死了,就死在凤凰楼里。
当包拯和花郎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惊讶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们实在想不到朱灿会被杀。
带人急匆匆赶到凤凰楼之后,仵作立马验尸,最后得出结论,朱灿是种了砒霜毒而亡的。
也就是说,朱灿和薛举两人是种了同样的毒死的。
当时陪在朱灿身边的人有三个,一个是他的跟班,叫朱能,另外一个是他的一个朋友,叫孙辉,最后一个则是花郎他们一直都在怀疑的孔龙。
在对这几个人进行审问之后,花郎他们得知,孔龙因为把朱灿供了出来而担心被朱灿记恨,所以昨天晚上便约了朱灿来凤凰楼玩乐,以便赔罪。
而他们两人之间的和事老便是孙辉,他是朱灿的朋友,同时也是孔龙的朋友,孔龙请他在中间盘旋,只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几人正喝着酒的时候,朱灿便突然抽筋起来,不多时便七窍流血死了。
当时在场的除了他们三人外,再有的便是凤凰楼的几个姑娘,这几个姑娘都是朱灿的老相好了,如果要下毒害朱灿,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
所以经过一番盘问之后,包拯觉得孔龙的嫌疑很大,因为薛举死之前,也是见过孔龙的。
为此,包拯派人打听了一下薛举跟孔龙的关系。
最后得知,孔龙因为做生意的缘故,极其需要朱灿的支持,只是朱灿一直未给答复。
如果孔龙因为这个而记恨朱灿的话,那么他会不会杀了朱灿呢?
当然,这是一方面。
而就是因为这一方面,包拯派人将孔龙给押进了大牢,将孔龙押进大牢的时候,他百般大喊冤枉,可是包拯却一点不听。
将孔龙押进大牢之后,于海突然很是神秘的告诉包拯,其实那个孙辉的嫌疑也很大。
对于于海说的这个,包拯很是不解,问道:“怎么,他们两人有仇?”
于海连连摇头,道:“他们两人没仇,不仅没仇,而且关系还十分要好,要好的朱灿肯借大把大把的银子给孙辉。”
于海的话就只说到了这里,可是他知道包拯是聪明人,他只要说到这里,便已经足够,而包拯若因为自己的这个线索破了案,他也算是立了大功,将功赎罪了。
包拯是聪明人,当他听到于海的话之后,便立马明白过来,于是问道:“孙辉借的钱还了吗?”
于海耸耸肩,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