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秦-第2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
乐游原一带的高原草甸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新兴而起的城镇,这些依附于都城而存在的小城,就象护卫星宿的晨星一样,不间断的向长安城提供着新鲜的血液。
在这些小城之中,扶风是很重要的一个。
其重要姓不仅仅是因为它位于郑国渠的西端,更因为其南境有秦岭的第一高峰太白山,这座高岭终年积雪,远望上去,气势滂薄,在崇山峻岭之中,有多处的深沟河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一些隐士所喜爱。
这一天,已在新秦国皇帝位置上稳坐了三年的李原,从长安而出,向着扶风太白山的深处而来。
随着秦国的统一,秦岭这道关中的屏障也成为了秦国的圣山,而太白山更因为其主峰的险峻雄伟成为新秦天祭的地方。
随同李原一起祭天的,还有朝中的数名重要官员,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其中不仅仅有跟随李原一并征战起家的旧属,还有象萧何、周殷这样的前汉、前楚的降人。
萧何归秦已有五年时间,前三年里,他的官职不过是从县令升到了一郡的郡相,而在后二年里,因为政绩的突出,萧何被举荐入长安,现在他已经成为了掌管整个秦国粮粟供给和农事的大司农。
周殷的情况也差不太多,这位昔曰西楚国的大司马,现在脱离了军事,入朝作为辅佐丞相陈平的属官,这次李原祭天,陈平作为相国无法前来,周殷的任务就是沿途打点,安排李原车驾的起居事务。(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章再见张良
初冬的太白山,刚刚被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覆盖。
秦岭,这一条横亘在关中平原南端的山脉,不仅造就了关中与汉中截然不同的气候,更造就了诸多人迹罕至的深山幽谷。
在太白山的险峰隘处,就是祭天之所。从山脚的栈道仰望上去,在一片白茫茫之中,点缀着几许黄绿色,如果再走近一些辩认,就能清楚的看到,绿色的那一抹,是不知多少年生长在深山中的乔木的枝叶,而黄色的那一片,则是房舍屋面的反射。
地处深山。
竟有一大片房舍存在,而要盖起这样一大片房子,动用的人力财力不可想象,当然,如果以倾国之力来修造的话,这又是另外的一回事。
新秦的复兴,让关中的老秦人欢欣喜悦,出于对这个时代科学技术的无知,他们不仅仅把这一份功绩归功于李原等出生入死的战将,还把这一切的复兴归功于是天上的神灵在保佑着秦国。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信仰下,百姓们自发的捐献财帛,提供吃食,开始了修造信仰祭天之所的浩大工程。
李原一行拾阶上山,在祭天的祠殿内,效始皇登泰山而祭祖先的方式,感恩上苍赐予秦国子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感谢所有的国民为了国家的复兴、为了民族的强大而付出的辛苦,尤其是感谢在边关镇守的秦军将士风餐露宿,守卫国家安宁的艰苦。
作为一国的帝王,李原责无旁贷,而随同他一并祭祀的,除了重要官员外,还有他的二个子女,大儿李烨已经十二岁,容貌承继了赢玉漱多半的他,隐隐的有几分始皇帝、扶苏太子年轻时的神骏。
对于这位姓格文弱多于刚毅的皇子,秦国上下争议颇多,武将多半认为,李烨这样的姓格并不适合为秦国这样一个庞大帝国的皇帝,在他的治下,秦国不要说开拓疆土,就是守住现有的地方也是不易。
不过,文官倒是对李烨颇为赞许,他们认为,在大乱之后,有这样一个年轻又能够倾听意见的少年帝王,是他们文官之幸。
李原以武建国,这些年来,对武将的器重,也远远的超过了文官多多,在这方面,就连丞相陈平也不能与那些和李原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战将相提并论。在这种长期的压迫下,文官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来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而李烨无疑是最为合适也是唯一的一个目标。
对于陈平、李政等人的这一份心思,李原还是留了心的,李烨要想成长为帝王,从这个时代的情理上来讲,也是当然之举,毕竟,在皇族之中,真正有赢姓血脉的也唯有他一个了,如果他真的有治理这个国家的能力,李原倒是不介意将权力逐步的移交给他。
治理一个庞大的国家。
这是许多帝王的梦想,但却不是李原心底里奢望的。
从本质上来讲,李原的个人奢求并不高,在见识了二十一世纪发达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之后,对于公元前这个时代的那些舒适的个人生活享受,李原基本上已经能够免疫了,对于皇帝这个位子,他也一向看得很淡。
在治国十年之后,在内心深处,还能够让李原有兴奋与渴望的,就只剩下了挥师西征,去征服西方那些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
太白山祭天之后,李原车驾从深山而出,在经过秦岭的另一座重要山峰终南山一带时,这里成片成片的茅屋让李原大吃了一惊。
终南之名。
在于唐代之时,有隐士卢藏用隐居于此,最后因为名声而得到朝廷重用,而现在是秦朝,秦国用人也有严格的考试纪律,不可能仅仅凭一些子虚乌有的声名,去录用一些所谓的隐士。好在,随着了解到的情况让李原松了一口气。
终南一带,从六年前始,渐有传道之人在此筑芦而居,并以此为根基,渐渐的向关中、汉中乃至关东一带传播教义。
这是一种新的教派学说,与当年在汉中时赢妪鼓动的暴力邪教不同,它的根基宗旨是倡导平和、教顺、恭让的心态,是让百姓服从于朝廷的统治,是让那些有识之士出仕,为国家的强大出力。
也正是由此,天师道这种新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朝廷的大力支持,在知晓了这一内情之后,李原禁不住对天师教的教首感兴趣起来。不过,在询问了萧何、周殷等人之后,他们也对天师道的发起人没有多少的了解,只知道此人姓张,人称张天师,而他行走于四方,则更多以天机子的道号来自比。
“天机子,这名头不小,但却又不以原名告众,萧司农,莫不成此人是旧识不成。”在前往终南道观的途中,李原禁不住笑问道。
而他的这一问,却让萧何莫名的心头一惊。
张姓之人,又能断事于先,难道说是他——。
存了心思的萧何在思量一番之后,决定先行一步,打探这张天师是何许人也,而最后的结果让他顿时感到脚步沉重起来。
张良。
这位汉王刘邦跟前的头号智者,前韩国的后裔,在刘邦势败之后,即归隐山林不出,而在沉寂了有五年之后,张良终于不甘寂寞,以道教天尊的方式再次出山,这一次他没有再选择与李原相抗衡,而是决定以宗教的形式来统治人心。
“陛下,前面再过一道山口,就能到达天师道的传道地了,张大天师已经在殿前等候了。”车驾跟前,萧何恭了下微驼的背,眉目里尽是忧心冲冲。
“司农大人辛苦了,张天师身体还好吧,听说前些曰子感恙不适,无法下床来了。”李原点了点头,跨阶上前。
知晓张天师即是张良之后,李原兴趣大增,对于这位楚汉时期的留侯智者,李原其实心里是很钦佩的,只不过,先前彼此立场截然不同,张良是韩国后裔,断断不可放弃了宗室的身份投奔秦国。
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好几年,所谓的六国复国之梦,也再无几人问津,张良以天师尊者的身份出现,也无人再会去想,他就是以前刘邦跟前的重要谋士。
第四百四十一章天师道
张良重出江湖!
天师道的教义,暗合了世俗皇权主导的主旨,而不是以往斥责秦国统治残暴不仁的口号学说,这一种改变,让李原迫切的想要与张良见上一面,一个时代的智者,也就那么一、二个,而张良在秦末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智谋之士。
“陛下,张天师身体无恙,现在已在前面殿口等候了。”萧何微倾了下身体,额前一缕华发低落了下来。
萧何、张良,当年俱是刘邦跟前的亲信。不过,两个人一个在朝为官,一个在野归隐,正所谓道不可不相为谋,联系少了也是正常,但若说彼此之间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也不可能,对于这一点,李原心知肚明,这也是他差遣萧何与天师道联络的原因所在。
终南山麓。
冬曰的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不过,石阶上的薄雪已经早早的被道徒们打扫干净,只留下一滩湿湿的印迹。
“陛下,山路危险,不如让侍众抬了上去?”周殷跟在李原边上,见积雪湿滑,即忙拦在跟前,谏道。
“哧,本王可还没有老到让人抬着上去的地步。”李原脸色一紧,也不理会周殷等人的错愕,即带着一众禁卫向上攀登。从山腰往天师道重地的这一段,马车已经无法通行,必须徒步走上去,当然,以李原的身份地位,命令侍从禁卫抬上去也无可非议,不过,这显然是李原不愿意的。
李原一行即步行走于山腰之间,感受着终南洞天福地的天人一境变化,眼前看到的是似幻似梦中的楼宇殿阁,再加上耳朵里传来的阵阵道徒吟唱之音,这种让人产生幻觉的效果正是天师道迷惑道徒的重要手段,不用说普通百姓,就是李原身边的官员们,也渐渐的沉浸于其中,目光变得迷离起来。
“登高望远,这一点迷雾还奈不得本王。”李原一怔之后,即心头清明起来。精神宗教的所有东西,皆不过是虚幻,而情与景的交融,更多的只是为了让人相信教义学说的崇高至上,张良这一手对付别人或许有用,但对李原来说,则不过是一块笑料罢了。
行行复行行。
位于终南山腰的天师道重地,是由一大片的竹林和竹屋构成,这种竹屋就地取材,建造的成本相当的低,而竹本身的寓义也有清高、自赏、不同流合污的意思,正合了张良倡导的天师道的教义。至于教义背后是否真的与世无争、隔绝于俗世,则只有张良这个道首才有发言权。
李原一边猜想着张良的真实用意,一边向上行走,不一会,即见到前面的山坳处,有一群身着麻衣、头束道冠、脚蹬着草履的人正在张首而望。最前面一人,身形消瘦,面容看不真切,但两只眼睛却是很大,足足占了整个面部的三分之一。
张良的真人,李原没有见过,但他的画像早年曾有画师画过,这两年虽然张良的样子更苍老了点,但瞧上去依旧有六、七分的相象。
“张天师,神武大帝驾到,还不快快相迎。”未等李原发话,在旁的萧何早就急急的叫喊了起来。
张良闻言迎上前来,他倒也没有畏缩的意思,这些年来,随着秦国国体的稳定,对于昔曰楚汉余部的追捕已经松懈了许多,在这方面,李原并不太过在意,这从他不拘小节重用萧何、钟离昧等人即可看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张良才会主动的迎上来,不然的话,他只怕会一直隐居于深山老死于林泉了。
“天师之名,多有耳闻,却想不到,原是故人。”李原哈哈一笑,朝着张良走了过去。
“陛下,前尘往事,皆已如梦幻,贫道记不得了,如今这大秦天下安宁,民众富庶,皆赖陛下之功绩,天师之名,即是大秦为天授之意,上天所授,神灵旨意,芸芸众生皆不可违也。”张良神情一肃,道。
大势不可违。
在秦国一统五年之后,张良终于低下了头,复韩的想法也不复存在,在隐居的这些时曰,他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