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哲学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却决不否定思想的这两根支柱,他甚至还极力主张要不断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孔子:假如我是中国的国王……
生平
孔子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名字意味着“孔氏家族的大师”。他在年轻时期就建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卓有成效,所以被多次授予正式的官位。但他均予以拒绝:“没有官位不足虑,足虑的是没有这样的能力。”(可能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译者)所以,孔子直到50岁,才接受了第一个官职,成了他家乡鲁国(今天的中国山东省)的司法部长。开始时政绩昭然,后来不得不辞去这个职务,因为宫廷不愿意接受这位部长的严格的准则。然后,他消失了13年,去周游列国。最后又被他的家乡所接受,当然是荣誉性的。他死于72岁,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道德体系没有对政治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朋友
孔子是严谨的伦理学家,因而他的朋友也很少。公元前3世纪时,他的作品甚至被焚,因为被认为是对国家权势的威胁。后来人们发现,他根本就不是一个革命者,反而有利于稳定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对他的爱戴与日俱增,最后甚至成了圣人,他的后代均被授予了勋位……结果,成千上万的人都自称是他的后代。
敌人
凡是热爱生活的人,在孔子那里是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的。教条的思想家也同样拿他没有办法。因此,1911年的中国革命,开始了孔子的“失冠”。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则可以在穆斯林学说中找到孔学的痕迹。
女人
孔子似乎有一个妻子,但详情我们不知道。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在他的哲学里写着,“男子”承担责任,而女子只是其阴性的类似:“女人是通过教诲而和男人类似。”根据孔子的观点,妻子没有自决的权利,而只有“三从的义务”: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 而在家之外,她是什么都不许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显然不是妇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思想体系
专制的君主、贪污的官吏以及建筑在传承基础上的僵化的等级制度…… 这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也是他想加以改变的东西。但他并不想彻底改变,“因为我喜欢古老,并忠于古老”(可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者)。因此,孔子的意图并不是要取消等级制度,而是把它置于一个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筑在伦理之上:一个人的德行越是完善,他在社会中的权力也就应该越大。这听起来不错,但这位先哲当然不会放弃根据自己的概念为德行下定义的权利。其中的女人最多只能以其从事家务扮演一个内室鹦鹉的角色。除了仁爱之外,他还要求强者要自律、严肃和在人民面前表现道德的尊严。这也是孔子自己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他展示的就是“一种绝对的完善”。这当然可以诠释为思想、言论和行为的统一,我们也可以认为,孔子把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被他承认的等级制度的标准,以便能够在其中飞黄腾达。证据就是,他确实有雄心把政治操纵在自己手中。但他从未成功过,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孔子的特色
孔子以其道德标准…… 在他生前和死后…… 一再使对立阵营极端化。一派希望他永远消失在地球上,另一派则把他尊为圣人。两派由于分歧过大,乃至发生流血冲突。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才得以鲜活地保持到今天。这同时也表明,是非问题是可以争到永远的,只要还有人为它而打破脑袋。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中国思想大师经常被引用。听众只要听到他的格言,就会肃然起敬,不断点头称是。但却只有很少人知道,孔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封建制度,在其中,个人被矮化为东西,女人被关在家里。因此,他的格言像“醉酒的责任不在于酒,而在于饮者”,可能会对在酒馆里的热烈狂饮有所贡献,但如果他的体系真的变成了政治现实,酒馆里就不会再有女人,或许根本就没有了酒馆。因此,我们确实无法去爱这位孔夫子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赫拉克利特:一切皆流,吾在其中
生平
赫拉克利特生于爱奥尼亚海边的希腊小城爱菲斯。他是一个彻底的藐视人者:“人都是坏的。”赫拉克利特引以自豪的是,从未作过导师,也从未有过弟子。他惟一的一本书《论自然》,是用咒语的形式写成的,普通人无法看懂……连苏格拉底都承认,没有读懂其全部。因此,赫拉克利特在历史上被称为“晦涩哲人”。享年60岁,患水肿病去世。他把自己埋在牛粪中,企图通过牛粪的热度驱散水肿,但却无力回天。据说他最终没有从牛粪中出来,而被周围流浪的野狗吃掉。
朋友
作为藐视人者,他没有朋友。他在晚年又隐居起来,只靠野菜和水维持生命,不和任何人往来。
敌人
赫拉克利特尽管出身高贵,有机会做高官,但他却从未接受过职位。他是一个异类,当时的希腊人把他看成是一只珍稀动物:带着尊敬和惊奇的混合感情。
女人
赫拉克利特身边没有女人,平日也完全避免和女人接触,在他的作品中也只是提到,女人始终处于和男人的斗争之中。这是很多斗争中的一个。世界就是在这样一些斗争中产生的。
思想体系
赫拉克利特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切皆流(Panta rhei)。他宣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在第二次,已经有新的水流了进来,而且我们也不再是第一次的我们。存在的东西,是不会留下的。一切皆变,其中也包括人。如果赫拉克利特对事物的描写就此结束,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哲人。因此,他估计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还有一个本原,那就是火。火的燃烧和熄灭,产生了矛盾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所理解的火,是一种“本原”的象征。他的原理是:从这原始能源而产生的多样化的世界,就是矛盾和斗争。在思想和思想、人和人、健康和疾病、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整体的世界。也就是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每一个事物都需要其对立面的存在: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感到健康,善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恶,我们的生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我们的死。所以,赫拉克利特认为,寻求永恒的和平,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就将意味着一切创造性努力的终结,现存世界的终结。赫拉克利特以这样一种理念,对许诺永远和平伊甸园的宗教以鲜明的拒绝,并把它说成是违反自然的谬论,只能意味着生存的衰落。后来,赫拉克利特被尼采重提,并称为“上帝之死”的先知,是毫不奇怪的。
赫拉克利特的特色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研究了我自己。”这就是说,他的认知并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家的的事业(尽管他的书称为《论自然》),而是一个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的事业。由于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那里的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可以感觉到…… 尽管他很阴暗和晦涩…… 一种深刻的灵魂亲近感。他的“一切皆流”,我们只能赞同,并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进行什么思考,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是如此的亲切。而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个观点2000年之后仍然给我们影响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
这位“伊奥尼亚的晦涩哲人”虽然是一个坚定的藐视人者,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解释我们一再感觉得到,但却很少了解的东西。那就是,一切都是会流逝的,而且我们无法思考没有对立面的事物。通过赫拉克利特我们才清楚,我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们孩子的电子爵士音乐…… 因为它第一次进入音乐之流时还叫Janis Joplin,而到了第二次却变成了 Britney Spears。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感到最健康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患重病康复以后,这是因为所经历的世界矛盾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赫拉克利特确实还在使我们继续认识我们的日常世界…… 而这一点却只有很少的哲学家和世界诠释者能够做到。
。。
苏格拉底:雅典的讨人嫌
生平
苏格拉底并没有留下书面的东西。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只能根据其他人的传说描写。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最重要的苏格拉底传记作者是色诺芬和柏拉图。前者说苏格拉底正直善辩,但也说他虚伪和媚上。而柏拉图则完全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看一看他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问,柏拉图笔下的英雄是否真的展示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还是野心勃勃的作者自己思想的写照。
可以肯定的是: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雅典的石匠家庭,本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而且,这也很符合他的外形(拳击手的鼻子、粗壮的体形、肥胖的脖子、铲子般的大手)。但他却宁愿到大街上去流浪,与他的同胞交谈,通过哲学讨论,了解他们的一些困惑。他是一个讨人嫌的怪才,遭到当政者的痛恨,但却受到知识青年的崇拜。也可以说是古典形式的鲁迪·杜奇克(上个世纪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的领袖…… 译者)。不同的是,苏格拉底是一个爱国者,在各次战争中都表现勇敢。然而,最终他还是被雅典的法官因所谓的“不敬神罪”判处了极刑,用毒药毒死。
朋友
苏格拉底十分讨人嫌,所以他的朋友也很少,但却都来自良好的有教养的家庭。其中的几个人,如少年亚西比德,甚至和他有同性恋关系。总之,他的一些有影响的朋友,在一段时间里帮助他抵制了当局的迫害。但当他在法庭上严肃地建议,不要把他处死,而是把他接纳进入精英大厅时,他的朋友也无法再保护他了,因为谁要是在法官面前说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指望获得减刑。
敌人
苏格拉底的最大敌人…… 尽管听起来很荒唐…… 就是民主派。因为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成员很难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他认为民主派的言论实际上都是无用的,仔细观察不外乎都是偏见和模棱两可的东西。
女人
在哲学家的妻子当中,恐怕没有人比苏格拉底的夫人更为有名了,她就是赞替帕。很难说,她是不是使她的夫君不得安宁的母山羊…… 尼采反正是这样说的:“实际上,赞替帕把他们的家弄得不像家而像个地狱,使他越来越深入到这个特殊的职业里不能自拔。”于是,苏格拉底变成了一个流浪者不敢回家,而在大街上与人胡说八道。但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却从未说过一句妻子的坏话。当她把一桶水浇到了他的脑袋上,他只是说:“我知道,赞替帕发过雷霆之后,早晚是要下一场大雨的。”只有一次他不得不对女人发表了概括性的观点。当一个朋友问,他应该结婚,还是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