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

第32章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第32章

小说: 王道: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策马直冲北汉军队前锋。北汉军队没想到他如此勇猛,顿时大乱,柴荣率军乘势收复了河东城。赵匡胤在这一战中身负重伤,虽然左臂中箭仍然英勇作战,直到柴荣看到他的伤势,强令他回营时他才住手。有了这样出色的战绩,待到班师回朝之后,柴荣便委任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为自己统领禁军。高平之战对赵匡胤一生事业有很重要的影响。赵匡胤在高平的一次战役中颇卖了一些力气,为郭威的驸马爷张永德所赏识,在世宗面前努力夸赞他的智勇,于是被拔擢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这算是赵匡胤的第一次崭露头角。自此以后,便见两人日益亲密,并且共同树立派系、排斥异己。单从职务上看,此时赵匡胤在后周朝中还没有什么影响力。但高平之战却给赵匡胤带来两项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是与张永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二是赵匡胤受命负责后周禁军的选拔。这与后来赵匡胤的政治举措是有极大关系的。其时,张为殿前司的统帅,而赵则奉世宗之命负责殿前司的扩充,无疑为他们的树立派系、排斥异己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缘。这其中一个绝好的例证,就是以赵匡胤为首的所谓“义社十兄弟”。十兄弟中大都是后汉时期投军的。这也就是说,高平之战后,他们得到赵匡胤的提拔才得以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级将领。其中石守信为铁骑控鹤四厢指挥使,王审琦为铁骑都指挥使,刘廷让为铁骑右厢指挥使等等,这与赵匡胤负责“殿前诸班”的扩充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亲信的存在,为陈桥兵变的实施积攒了实力和基础。

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赵匡胤带兵有方,养成了令行禁止、铁面无私的习惯,即使是父亲也不例外看待。当他守城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晚间一律紧闭城门,严禁任何人进出,有一回赵弘殷在夜间领兵到了城下,传呼赵匡胤开城门迎接,但赵匡胤却在城楼上对父亲说:“父子之间固然是至亲,但城门启闭的命令是军令、王命,断然不可违抗。”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把父亲迎进城。
拿下南唐,统一南北,一直是周世宗柴荣的梦想,所以当他在位时,后周与南唐的战事不断。赵匡胤随着世宗攻打南唐,屡立战功,也因此青云直上。在一次南征未果之后,南唐加强守备,柴荣想方设法要重创南唐驻军却总无机会,正想要与群臣商议战事的时候,赵匡胤却已经领会了世宗的战略意图,带领麾下亲兵出战,没多久就大破南唐驻军,让柴荣喜出望外。此时的南唐也注意到了赵匡胤这位猛将,送去一封招降书和白金三千两想要收买他,没想到赵匡胤却把书信和白金一起上缴,让南唐的计策落空,也让柴荣对他更加信任。于是赵匡胤被进封为忠武节度使,这一年他31岁。
陈桥兵变前后
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年仅三十九岁就告别人世,将天下拱手让给赵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
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随着病情加重,柴荣准备防患于未然,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荣去世,儿子柴宗训即位,即为后周恭帝。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即位的后周恭帝年仅七岁,不能当政,只能让太后辅佐,国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笼罩在一片迷雾中。不久之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北汉与契丹联手前来进犯,恭帝急忙命令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其实这只是赵匡胤制造出来的假消息,他率军出发的目标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赵匡胤的计划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已经在收拾东西,打算逃离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替。
但后周皇室还被蒙在鼓里,也有一些大臣对赵匡胤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打算在临行前把他除掉,但终因当权者们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赵匡胤安然无恙地率军出了京城,当行军到附近的陈桥驿时,他手下亲兵们就开始执行兵变计划,先是宣扬“点检为天子”这条谶语,随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又率领着众军士,在一个黎明逼近赵匡胤的寝所大声喧哗。当赵匡胤出帐时,赵光义宣布了将士们打算拥立新皇帝的计划,在兵士们一片“现在三军无主,我们愿意拥立您为我们的天子”的高喊声中,有军官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众将士纷纷拜倒,山呼万岁。
赵匡胤被人们架上了马,接受大家的朝贺。他见时机已到,就揽着缰绳对将士们说:“我有号令,大家都能听从吗?”大家齐声高喊:“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就宣布了几条稳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惊扰昔日的主人——后周的太后和皇帝;不能怠慢与他同朝为官的后周大臣;进京之后不许擅自闯入朝廷府库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机抢掠。最后他提醒众人,尊令者将得到赏赐,而违令者格杀勿论。
于是赵匡胤的军队纪律整肃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铲除了反对派,随后赵匡胤命令将士们回营,他单人独骑进了后周皇宫正门明德门,向仍然对形势一无所知的孤儿寡母们正式摊牌。过了一会儿,将士们押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赶来,赵匡胤一脸悲伤地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迫不得已做了皇帝,还没等范质等人回话,赵匡胤手下的将领就已经手按重剑,在一旁厉声大喝,为新皇帝大造声势。
看到这种气焰嚣张的样子,范质明白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在短暂的僵持之后,他退到阶下,向赵行礼参拜,其他人也随之拜倒。文武百官们迅速被召集到场,列班站好之后,赵匡胤的谋士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诏书,当场宣布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被人扶上宝座,接受众人的恭贺,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宋,年号建隆,这一年是公元960年。
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明他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但实际上谁心里都明白,这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闹剧,本来就是由赵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实策划者们一手导演的。陈桥兵变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绝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较为明显直观,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一点是:兵变之际,赵匡胤曾数次“严敕军士,勿令剽劫”,从而保证了兵变入城时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此赢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这与五代某些“纵兵大掠”的兵变相比,赵匡胤的“严敕军士”无疑表现出一种政治见识。事实上,严格军纪,争取民心,这是一般的政治常识,五代时的其他兵变者未必全都想不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是,在兵骄将悍,“鼓噪哗变”的情形下,要有怎样的筹划和运作才能将这一点落到实处?从所谓的“点检为天子”传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现又消失的北汉和契丹军队,包括之后以赵光义为首的图谋叛乱者们何时何地行动,都应当是赵匡胤长期准备、预谋多时的严密而成功的政治行为。当然,这出戏的结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赵匡胤的篡位显得名正言顺,一派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气势;另一方面给了后周朝廷一个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们也没有受到太多惊扰和伤害。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出好戏就这样表面上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这场政变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重振皇威
与很多开国皇帝一样,赵匡胤虽然用计谋取得了皇位,但并不能表示从此就拥有了广阔的江山和至高无上的权利。当时宋的北边有实力强盛、称霸漠北的契丹政权,在契丹支持之下的北汉也时不时地对宋朝进行骚扰。在赵匡胤刚刚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的时候,他所面临的困境正是当年他的旧主、后周世宗柴荣所面临的问题,他所要实现的理想也正是柴荣早就想做而未来得及实施的。
客观地说,与小小年纪、不谙世事的周恭帝比起来,能力出众而又手握军政大权的赵匡胤确实更适合掌管天下、把握政局,也只有他能够尽快结束战乱的局面,使中原重归一统,重现汉唐盛世。如果抛开“家天下”的眼光来看,除了国号从周变成宋,皇帝从姓柴变成姓赵以外,赵匡胤确实是柴荣未尽理想与事业的最好继承人。而他的夺位除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之外,也确实符合了历史与时局的要求,真正是“天命所归”的结果。
但赵匡胤很珍惜轻松到手的江山,他不打算让“天命所归”的好戏再度重演。自唐朝灭亡以来,武将们擅立天子的事情可说是少见多怪。赵匡胤自己当了皇帝,建立大宋王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杜绝这样的“天命”,消灭手下那帮武夫在擅言废立、改朝换代方面的潜在力量,彻底清除了其他人黄袍加身的可能性。
赵匡胤首先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这个帮他登上帝位的名词从此成为历史。下一个需要整顿的是禁军,因为他自己就是靠手握禁军大权而终成大事,其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如果能把禁军的统帅权收在自己的手中,将是再保险不过。当时为赵匡胤统领禁军的是已经跟随他多年征战沙场的大将石守信,为了彻底消除危险,也为了以后不至看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发生,赵匡胤在详细思虑以后,决定和大将们摊牌,用和平的方式彻底解决此事。
就这样,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发生了。在赵匡胤许下的“良田美宅、歌儿舞女,显赫富贵、子孙安乐,两无猜忌,其乐融融”的诺言中,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一班大将纷纷称病辞职,解除兵权,到地方上去做了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得到了重重的赏赐,也与赵匡胤结为儿女亲家,从此颐养天年。
综观中国历代帝王驾驭功臣的策略不外乎杀、养、用三种,或兼而有之。无论采取哪种策略,都是出于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但是,对功臣采取杀戮的策略,容易激化君臣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大肆屠杀功臣不同,赵匡胤采取了对功臣养而不用的策略。对功臣采取养起来的政策比较稳妥,有利于调节君臣关系,赵匡胤用和平的做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让所有的开国君主都头疼的军权分配问题,避免了以后出现臣下功高镇主、难于驾驭,以及疑忌杀戮、终成大祸、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赵匡胤能够采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