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羽遇到刘邦-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娲笞鑫恼拢员闳谜蔚姆缦虮昶蜃约骸�
刘邦是个成功的政治家,他会捕捉信息,会借助外力,也会变不利为有利。刘邦借助外力,不会在乎合不合规范,守不守道义,只要对他有利就行,这是他做事的出发点。而且他也总能将它们伪装得很规范、很道义,并让你顺着他的思路走,左右你的思维,让你觉得那是很自然的事。“王关中”其实后来已经成了刘邦野心膨胀的借口,而不是单纯的人事任命,因为彼时的刘邦,早已不把小小的关中王放在眼里了。
项羽则不会这些。“王关中”这个命题也成了项羽的一个致命伤。如果他后来坐镇关中,亲自当这个关中王,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没有。如果项羽不杀义帝,继续选择让他当傀儡,项羽也不会授人以柄,成为刘邦进一步攻击他的口实。但是项羽的脾气就是这样,他没有那么多心机,既然看不上熊心,又觉得他碍事,那就不如让他去见阎王。
刘邦其实未必就与熊心有多么深的感情,而是他觉得如果熊心在,他和项羽还是平级,所以他会把熊心抬到一个高处。项羽杀义帝,和刘邦利用义帝的死说事相比,并不显得有多卑鄙。项羽杀熊心,是激于一时之愤,最起码是快意恩仇,敢作敢当。而刘邦哭熊心,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心里则为多了一个反对项羽的理由而暗自兴奋。从这点上讲,刘邦的人性比着项羽差远了。
尽管项羽对这个伪命题一千个不满意,对熊心一万个看不起,但他最后作决定时,能够先向熊心请示,说明项羽还是有良知的。最起码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把承诺当回事的。从这点看,项羽也算得上一个重信重义的真男人了。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值得钦佩和尊重,可玩政治就不行了。政治上的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政治上的承诺也不一定是真承诺,所以项羽注定要为之纠结,为之困扰,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他自己。刘邦就不一样了,他在这件事上坚持,并不说明他就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因为这件事对他有利。只要是对刘邦有利的事,他是不管承诺不承诺、道德不道德的。这一点在刘邦今后的生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项羽不懂政治,从他尊熊心为义帝后,分封天下的事中也能看出来。项羽分封,是以战功多少为依据的,对六国尊奉的那些王族后裔并未照顾。这个按说是不错的,没有人情,全看战功。然而,这恰恰是项羽不懂政治的表现。因为政治是讲人情的。不讲人情,是需要用不讲人情来掩饰不可告人的目的。犹如你打点好了上司,在提拔你的时候,他会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来对你进行评价,而不会说你礼金让他有多兴奋。
项羽这样分封,只会让一些二线领导,也就是带兵打仗的那些人信服,而不会让那些六国的后裔满意。其实,既然这帮人立了六国的后裔,项羽真要分封这些后裔,这帮人也不会有意见的。而且,按战功分封,也很难统一标准,因为谁都不会觉得自己出力比别人小,而封地却有好有坏,有大有小,如此一来,便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后来陈馀的反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项羽只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去做,他活得真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在心机与狡诈充斥的政治舞台上,他注定会失败的。他唯一能得到的,也许就是因为他的真实,而受到后人的崇敬,仅此而已。然而,这种真实,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才是我们所需要和提倡的。
人们总是喜欢研究政治上的手腕,对那些心机和狡诈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人的虚荣心和欲望在作怪。其实,政治是很残酷的,还是躲远点为妙。
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人人都喜欢被重视】
人人都喜欢被重视,人才更是如此。所谓人才,就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们需要一个展现的舞台,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句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闪烁着哲学的智慧,却不符合一般的科学道理。金子发光,该是反光或者折射出来的光,如果没有光源,比如在漆黑的夜晚,你能看见金子发光吗?那是活见鬼了。人才也是如此,人才只有在做事时才能体现,正如金子需要光源的照射,方能体现其与众不同的价值。
仅有光源的照射也不行,如果一块金子被遗弃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那它的作用和一块瓦砾也无区别。所以金子还需有人发现它、使用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说的就是发挥人和物的最大功效和作用。人才也需要被发现、被赏识,需要有伯乐才行。
乱世出英雄,也出人才。四年的楚汉战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也是人才与人才的较量。换句话说,刘邦和项羽不是一对一的在较量,而是团队与团队在较量。在他们麾下,各自都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替他们征战,替他们出谋划策。项羽手下有范增、黥布、龙且、钟离昩。刘邦手下有张良、萧何、曹参、韩信、陈平、郦食其,等等。
大家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多,而项羽手下的谋士少(似乎只有一个范增),而且在谋略、手段上,项羽这边明显不及刘邦那边的人。其实不然。刘邦之所以谋士多,是因为他用的谋士多。项羽之所以谋士少,是因为他用的谋士少。人和人其实差不了太多,所谓的天才,自然有着过人之处,比如机敏灵活,比如思路宽广,比如记忆力超群,但我们也没必要就此将他们神话。术业有专攻,天才未必就是全才,他在这方面行,在那方面未必行。刘邦手下的人才突出,项羽手下的人才未必就不行,这里面有一个用和怎样用的问题。
在楚汉战争期间,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人才不是固定的。项羽手下的韩信、陈平,后来都投奔了刘邦,黥布先是听命于项羽,后来渐渐疏远,最后也完全归顺了刘邦。这些人才的流动,实则体现了双方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双方在人才理念上的差别,最终也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成败。
下面我们具体说说楚汉时期的几种人才现象。
【2。身边的人才】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身边的人才。
最早跟随刘邦的人才,是萧何和曹参。陈胜起事后,各地烽烟四起,许多地方官被人杀死,沛县的县令害怕,也打算响应陈胜,于是开会和属下商量,这时萧何、曹参就说:“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就是说你县令本是秦朝的官吏,现在各地都是杀地方官起事,你就这么起兵,恐怕没人听你的。不如“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劝沛县令找个有号召力的人来支撑门面,于是就想到了在附近山上落草为寇的刘邦。可等樊哙真把刘邦找来了,沛县令又后悔了,怕引狼入室,于是城门紧闭,不让刘邦进来,还要杀了出馊主意的萧何、曹参。萧、曹二人于是出城投了刘邦。刘邦入城后,萧、曹二人拥戴刘邦做了沛公。刘邦自此完成了从一个山野贼寇到一方反秦领袖的转变。刘邦最初的发迹,可谓得益于萧、曹二人。此二人后来跟随刘邦征战,萧何管后勤,保障军需;曹参冲杀疆场,开疆拓土。一文一武,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身边的另一个人才是张良,也是刘邦最重要的一个谋士,对刘邦帝业的成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刘邦日后事业的发展,可以说都没离开过张良的帮助。前文我们介绍过,张良是韩国人,以恢复韩国为己任。张良最初跟了刘邦一阵子,后来随刘邦一同投奔了项梁,然后请求回韩地重建韩国。刘邦西进关中时,韩王成又派张良跟随刘邦入关。刘邦平定关中后,张良就又回去建设韩国了。等韩王被项羽杀死之后,张良这才又去投奔刘邦,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刘邦一步。
这三位人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很欣赏刘邦。
刘邦与萧何、曹参应该早就认识,他们都是沛县人。萧何是沛县的主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办公室主任。刘邦还是个老百姓时,不务正业,少不了惹是生非,萧何便曾“数以吏事护高祖”,没少从看守所里捞刘邦。刘邦任泗水亭长时,相当于现在乡镇一级的地方官,萧何便成了刘邦的靠山,刘邦“常左右之”,有事没事就去萧何家里坐坐,顺便带点土特产等。刘邦送徙人去咸阳劳作,同僚送行,都要表示表示,“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其他人都是给三个铜钱意思意思,唯独萧何给五个。可见二人感情不一般。也可见萧何是很欣赏刘邦的。
曹参当时是狱掾,就是管狱讼的副官,与萧何同为沛县豪吏,在当地名头不小,影响也很大。刘邦与曹参的交往,史书上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同为官僚,都为朝廷效力,相互间肯定都熟悉,少不了在一起开会、吃饭,或是谁托谁办个事,顶不济见面也要抱拳行礼打个招呼。最关键的是,曹参和萧何二人关系不错,官僚之间关系都是错综交融的,认识其中一个,也就认识了一个圈子。
所以,萧何、曹参二位对刘邦的为人是了解的。有了这个前提,又有后来推举刘邦做沛公的事实,足见二人对刘邦的做事是肯定的,对刘邦的为人也是欣赏的。
萧何欣赏刘邦,还有一个例子。单父人吕公(就是刘邦后来的老丈人)为了躲避仇人,于是迁来沛县。因为吕公和沛县令是老相识,所以引得一些地方豪绅吏人纷纷前来道贺。萧何当时负责招待操持,相当于现在红白喜事的总管,由于来客很多,屋里装不下,于是萧何向贵宾们说:“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凡是礼金不满千元的,一律坐在堂下。如同现在办喜事,礼金少了不能上雅间一样。
当时正任泗水亭长的刘邦也去了,身上分文没带,却也想坐雅间,于是递上一张礼帖,上写:“贺钱万”。礼金一万块,可谓大手笔。吕公碰上大款,赶忙起身相迎,往雅间让,这可是贵客,不能怠慢了。萧何这时就说了,刘邦“固多大言,少成事”。刘邦这人好说大话,办事不靠谱,对礼帖大持怀疑态度。萧何这样说,一是对刘邦为人的了解;二是责任所在。他当时毕竟负责司仪的工作,有义务辨别礼单的真伪。但是萧何也是佩服刘邦的,一分钱不带,就敢过来白吃白喝,还被请到了首席,虽说德行上有所欠缺,但勇气和魄力可嘉。
张良几次三番离开刘邦,是因为他心中有韩国的情结所在,这个不能说他朝三暮四。而几次离开又几次回到刘邦身边,恰恰也说明他是欣赏、钦佩刘邦的,否则干吗老在一棵树上吊死?
从这几个人中,我们也能看到刘邦的一些特点:
首先,刘邦这人能容人。萧何、曹参自始至终跟随刘邦,刘邦对他们始终信任有加,也很重用。张良每次回来,刘邦都是热烈欢迎。说明刘邦这人很有亲和力,能笼络住他们,没有一定的胸怀是不能做到的。萧何、曹参不说,这俩人也没别的地方好去,张良起码是有的选的,可见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其次,这些人很符合刘邦的心思。这个很重要,领导和下属只有在思维方式上一致,才能心情愉悦地工作,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在工作上出效率。刘邦与萧何、曹参早就了解,彼此性格熟悉,既能说到一块儿也能想到一块儿。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