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了,总归还有像《长恨歌》那样的好诗在其中,而且偶尔翻到《花非花》、《简简吟》那样并不是十分出名却十分出色的诗也还是不错的。但,实话实说,两人的“巨著”都不怎么耐看。后来周汝昌先生的讲座中竟也提到了这一点,不禁暗暗高兴:看,连当代大家都这么说……因此,像王之涣这样少而精就显得格外可贵了。
◇孟浩然——徒有羡鱼情此人堪称唐朝最单调且最不长“眼眉”的诗人了。说他单调,可没有冤枉他,翻开《孟浩然集》看一下,清一色的田园山水,清一色的五古五律五绝,像《夜归鹿门歌》那样的七言诗就格外显眼了。有人说孟浩然的诗很“淡”,的确是很恰当,不过这么多很“淡”的诗一起读的话,而且是从头到尾都“淡”,会“淡”到受不了……但是奇就奇在,孟浩然不用写很多题材,不必用很多体裁,就足以在烂若星河的唐朝诗空中光耀照人,你能不佩服他的诗才?至于说他不长“眼眉”,呵呵,一来,他只怕眼眉真的要淡很多,原因就是他做诗时总是爱皱眉,以至于眉毛都快脱光了。二来,他的处世也是不大长眼眉的呢,好容易有个常人想都想不到的机会见到皇上,却偏偏吟一句“不才明主弃”来大煞风景;好容易人家韩朝宗派人来请他,结果本来有“羡鱼之情”的孟浩然却任这个机会白白从身边溜走。孟浩然想当官吗?想。可是他天生不是当官的材料,因此,在派来的人请他而他又拒绝,应该说还是相当主动的。可是不当吧,却又总是难受,所以今天“徒有羡鱼情”,明天又埋怨“当路谁当假”,结果还是他的朋友王维说得对:“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王昌龄——诗家天子有诗家天子之称,他的七绝和李白是并列的,旗亭赛诗中他独占两诗,力压高适、王之涣,而且也不愧是边塞诗人中的主力。他用他的七绝,筑就了一座长城,是为“七绝长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尽了盛唐的气势,写尽了盛唐的雄壮,只可惜在安史之乱中被杀。要说这安史之乱,实在是很摧残人才,李白因此而流放,王维因此而获罪,而王昌龄,则在安史之乱中丧生。杜甫也是,在安史之乱中受尽苦难,以至于三四十岁的年纪,白头都搔得短而又短了,可是安史之乱后却受到赏识,至于后来辞职什么的,那是他不善官场之道。扯远了。接着说王昌龄,其实除了边塞诗外,他的闺怨送别,都写得十分精致。作家冰心的笔名就来自于“一片冰心在玉壶”,而那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就被直接用到了贾宝玉的《红豆曲》中。而我最喜欢的一句却是“黄昏独坐(一作“上”)海风秋”……
◇崔颢——“孤篇横绝”其实盛唐像崔颢这样的诗人可以说一抓一把,但之所以要提他,原因就是,他那首《黄鹤楼》连李白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还用别的理由吗?有此足矣。“李白有诗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是随意哪首诗都能让李白这样佩服的。此后李白做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很明显,是模仿《黄鹤楼》之作,隐约的,好像李白内心深处并不想认输,因此才在事后找了个机会想要扳回来。不过,无论格律还是韵味抑或是用词,两首诗虽然很相像,但终有高低。这里可不为诗仙回护了,“凤凰台”的确不如“黄鹤楼”。一来不如其广为流传,当然了,这一点,凤凰台本身也不如四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二来,“黄鹤楼”是无意为之,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更是发自内心的感情流露,而“凤凰台”只怕是有心之作了吧,虽然李白诗中也不乏“乡愁”,但是借用辛弃疾的话说,难免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李白又是何苦,他本身更擅长的就是古诗体啊,格律本来对他就是一种限制,摆脱了这种限制的李白飘逸潇洒,而如今不但要自己钻进这个套,更要亦步亦趋邯郸学步,真有点儿让人心酸。但是,就是这首学来的七律,却真真是李白最好的律诗之一。呵呵,讽刺么?崔颢留下来的诗不是很多,更不像王之涣那样多出精品,因此他的地位也就有限了。想起了孤篇横绝的张若虚,他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流传千年而不衰。崔颢和张若虚有些类似,但张若虚吃亏的地方是他本身的诗就有限,崔颢好歹还有其他的很多诗呢。那么最终,崔颢是被拉在了边塞诗人当中。
◇王维——秋水芙蓉,倚风自笑唐朝姓王的诗人真不少,从初唐的王绩,到后来的王翰、王昌龄、王之涣,还有王维……而且大多出自太原王氏——那可是名门哪。王维,这是本人最倾慕的一位诗人。读的第一首王维的诗是《鸟鸣涧》,第二首是《少年行》之三,那时虽小,却也觉出两首诗的反差很大。以后读得多了,才知道这可不算什么,因为,他的题材可以很广,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表达的情感也很丰富,如果表现在脸上,从哭到笑再到无可奈何……好像在现代王维的地位不是特别高了,从一些方面能体现出来,比如某个出版社出的诗集,王维的诗选的数目往往都只能在最多的当中算是中等(李杜就不说了,哪本集子里他们两个都是最多的)。还有,评价也不是很高,例如很有名的《唐诗选》中对王维的评价就有点惨。电视片《唐之韵》的第一集算是总结,居然连王维一个字都没提起——好容易听到一个声音在念“渭城朝雨浥轻尘”,惊喜之下以为要说到了,没想到那个是结尾必念的……可是,如果不受这些“假象”迷惑,真正去看一看关于王维的历代点评,你会发现,他的地位至少是不低于白居易的。在唐朝,他是与李白、杜甫鼎足而三,而在盛唐,则为天下文宗,除了李白,没有人可以和王维相比。当年曾统计过《唐诗三百首》里各诗人的诗的数目(有时就喜欢做一些无聊的事),如果没记错,王维是二十九首居第三位(不在于数目而在于百分比,这差不多是九分之一了。)。选诗数目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也说明了一点什么。现在白居易当然取代了王维坐上了第三把交椅,想来这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东西有关。白居易的诗走的是杜甫的老路,所以思想意义上当然“高”出王维——如果大家还都记得小学初中乃至高中课本中的评价,对此你就不奇怪了。这一点,倒是闻一多先生说得很地道: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是毫不过分的。有时想,这才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境界啊。还有,为什么总要把王维束缚在田园诗派呢?其实他比李颀更有资格迈进边塞派。也许,和边塞派相比,基本上算是第二大派的田园诗派本来就不够强吧,也就二当家孟浩然还算是风光一些——虽然田园派人手众多,像什么储光羲、裴迪等等,他们还大多是王维的好朋友,这在田园派中也算高手了,可是拉出来后又怎么能跟边塞诗派里的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相比?而且像裴迪,出名全出在王维身上了,王维左一个“和”裴迪,右一个“送”裴迪,就把裴迪捧出名来了。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有王维,只怕裴迪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名,尽管现在他也没怎么有名。因此感觉田园派有点乌合之众,所以拉来王维壮壮门面……这话当然不对,也就是“歪批”,正论可不敢这么写。和孟浩然不同,两人虽都是田园派的首领,但是各有各的风格特色,孟浩然是“淡”,而王维诗中则有种贵气,而且不是那种很俗的“贵”,是既典雅又雍容,不知不觉间展露出盛唐之音。不过,王维还有一点颇为后世诟病,就是“从贼”一事。不知为什么,从宋朝开始就总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甚至拿出封建“君君臣臣”那一套,说什么人品不好,诗也不必读了。也难怪,宋朝流行那种有些畸型了的儒学,当然不能容忍这个。唐朝当然也并非不讲究君臣之道,看王维自己说的话,也常常提到君臣大义,其实是很沉痛的。可沉痛归沉痛,自杀的事可是佛教不提倡的。可是换句话说,就算他自杀又有什么意义?那样的话,后面有意思的大明宫唱和可就看不到了。顺便提一句,王维也绝对堪称唐朝最多才多艺的诗人,不但能诗能文(文自是不及诗,但信手写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却着实是一篇佳作啊),而且还被尊为南宗画派的开创人,而且精通音律,就算新旧唐书上说的那个一看画就知道是《霓裳羽衣舞》的第多少拍的故事是假的,起码也从侧面说明了王维音乐上的造诣也是很好的。
歪批唐朝诗人(3)
◇李白——诗的人生从爸爸妈妈教我背唐诗的时候就知道这位大诗人了,一提到唐诗就会连带着提起李白。后来自己看书时居然发现他是中亚碎叶人(当时看的那本书上是这么写的,毕竟是本给少年看的书嘛),一下子惊讶得不行了:我一直喜欢的大诗人怎么会……他居然是个外国人?简直是有点打击民族自尊心——呵呵,那时还小嘛,所以真的很惊讶的,而且民族、中国、外国这些概念也是很单纯。现在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不过大概是小时候的这个想法作祟,所以直到现在一提起李白的故乡家世,感觉还是怪怪的。现在呢,又有很多人考证李白的确是和李唐皇室有着渊源,甚至他就是李建成的后代,连游戏《大唐英雄传》中都是这样设计的。其实这种东西很难说,感觉也很无聊:就算他是,又怎么样呢?李白号称“诗仙”,可是这位“大仙人”政治上却幼稚得可爱。如果说他在诗歌的成就上是“仙”的地步,在政治上就是“童”的境界了——难道他上辈子是“仙童”转世?有句话叫“学而优则仕”,这个大概算是文人们从政的正途吧。但李白却很不欣赏这条道路,他希望能够一步登天,最好是有什么奇遇。然而,失去了科考的前提,李白在当官的硬件上就差得很多了,皇帝只是把他当作帮闲文人,因为当初就是闻听他的诗名才招他来的。不过,李白当真不是搞政治的料,如果他真的参与政事的话只怕会搞得很糟。怎么说呢,玄宗皇帝不让他参政其实也是对的,也算是“识人之明”。最后说李白酒后看见江月,因此跳入江中去追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也不失为一种美丽的死法——我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这样的句号对李白来说是最圆的。李白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是诗的一生。
◇杜甫——千秋诗圣《唐之韵》里有一段话说得十分精彩,是将盛唐比喻为顶峰,“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对杜甫的感觉嘛,很钦佩,很尊敬,很……可是,从来都没有像喜欢李白那样喜欢过杜甫。因为,他太沉重太沉重,当然,这个沉重不是说他的体重——看画像中的杜甫总是瘦得干巴巴的。想想也是,杜甫那么贫穷,饿也饿瘦了。不过据说杜甫本身其实是很壮的,也很飘逸,倒是李白,却是我们想像中杜甫的样子,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杜甫的很多诗读完后胸口总有种压迫感,看的时间长了会受不了。杜甫很善良,也很无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