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

第43章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43章

小说: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险峻。大唐边境向西到达潘原,吐蕃则戍守在摧沙堡,原州恰好是居中的地方,并且正对着陇山口。原州的西部是牧地,东面是平凉这个原州唯一的农耕县,然而吐蕃并不驻守于此。每年盛夏之际,吐蕃都会去青海放牧。这就是一个机会,如果借机修筑原州城,二十天就可以完成。然后调遣京西的军队戍守原州,郭子仪的军队戍守泾州,分别把守石门关、木峡关,逐渐打通陇右,进而就到达安西并占据吐蕃的腹心地区。元载对此是极热情的,让人画了地理形势图献给代宗,又秘密派人西出陇山去估量费用。代宗对此事则还很犹豫,所以就询问刚入朝的田神功,田神功的看法是“书生之见”。元载一介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来已经是不简单了,而且我们看他的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完全是“书生之见”的那种迂腐。元载的提议也并非从没生效过,有一回他看到马璘兵力无法对抗吐蕃,而郭子仪又守在河东这块没有战事的腹心之地,便提议要郭子仪和马璘都换一下驻守的地方,以达到各尽其能,并应允军费不足的话由内地来资助。这件事被诸将认为是非常妥当的。相对而言,元载算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并且有一定见识的宰相,总比后面的卢杞强了很多。在《新唐书》那样严格的史书中,没有被归到“奸臣传”中,可见元载还没坏得特别厉害。   
乱后的曙光·肃代两朝纪实(27)   
总之,元载可谓历史上的大贪,而且其专权也对当时的朝廷上下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但其人也并非一无是处。近来有为元载翻案的文章,大多也是从他的几项建议下手。 
元载死后,代宗朝基本算是平静下来了,因为两年之后他也病死了。虽然五月初三刚得病,二十一日就驾崩,显得有些太快了,但无疑传位德宗是一次正常的顺利的权力交接。 
大历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太子李适的即位,宣告了代宗朝的结束,留下的仅有“大历”这个年号的余音。   
尾声   
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没有哪一个王朝可以比得上它的强盛,然而也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前后变化有如此之巨,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史之乱实在是一场具有非常“意义”的大乱。然而乱后,唐朝毕竟生存了下来,尽管中晚唐都有点半死不活的样子,但总比八王之乱后立刻灭亡了的西晋要幸运了许多。 
唐朝花了总共两朝八年的时间平定叛乱,肃宗从即位开始便笼罩在这场动乱的阴影之下,而代宗则需要在乱后花费很长时间来弥补战乱的伤痕。不管怎么样,从代宗手中交到德宗手中的唐王朝已经很平静了。代宗也没有把中央朝廷中对自己儿子的权力有威胁的人物留下来(怀疑代宗突然杀元载,是否也有这个原因在其中)。 
肃宗是个很可怜的皇帝。而代宗最大的特点,似乎是他的优柔寡断。两位皇帝于才能上都没有突出的地方,还都受制于人。也许,肃宗身体不好对此有一定影响,而代宗则更合适用“自作自受”来形容,他一手提拔了几个人,最后又一手把他们毁灭。 
当然,两朝都没有使唐王朝彻底走出阴影再度兴旺起来,而且代宗甚至还有点走下坡路。但不可否认,这两朝的承接对唐王朝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没有肃宗朝的铺垫,代宗不会很快结束战乱;如果没有代宗朝的平定战乱和一定的休养生息,德宗乃至于后面宪宗的所谓“中兴”都无从谈起。因此,肃代两朝可谓安史之乱后的曙光。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改元建中,肃代两朝彻底落下了帷幕,唐朝从此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外篇   
诗的王朝·唐代诗歌之我见(1)   
诗的王朝——唐代诗歌之我见 
公元618年,李渊废黜隋恭帝,改国号为唐,年号武德,由此开启了李唐王朝的基业,开启了这个“诗的唐朝”——这是颇具艺术眼光的闻一多先生的话。 
是啊,还能有哪个王朝当得起“诗的王朝”之名呢?无论是帝王与布衣,文人雅士与贩夫走卒,抑或闺中女子与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诗人队伍。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他们要的并非诗人羞涩囊中的那一点点可怜的银两,而是一首诗。居然连唐朝的盗贼都是这么风雅? 
然而,公元907年,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朱温以同样的方式废黜了唐哀帝,建立了后梁。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辉煌,唐朝走到了它的尽头。然而政治上的结束,却没有终结唐朝高度发达的文明——虽然曾经伫立在长安的雄伟宫殿已然烟消云散,虽然这个诗的王朝在悲歌中结束,但这个王朝的诗却并未终结。在今天校园里的读书声,在孩童呀呀学语的声音中,在人们悠扬的诵读声中,它们一直在延续…… 
一、余韵 
唐初的诗坛,仍有着六朝时的锦色。华丽的词藻,清婉的声韵,娇媚而又轻柔。诗中不乏的,是华丽的高阁,满园的花树,艳妆的美人。这是宫体诗的特点,或谓“齐梁之风”。 
书法会令你雾里看花,譬如软弱的赵佶会写出瘦金书那样的字体。文学,竟也带有欺骗性。前有歌咏大风的刘邦,后有吟唱黄菊的朱元璋,而战场上更加英姿勃发的唐太宗李世民,所倾心的竟是柔媚的诗文。虞世南、褚亮等人,也深染着六朝文风。而印象中一脸严肃,又一贯喜欢与李世民“作对”的魏征,在诗的写作上再次与李世民唱着反调,他那苍劲而有力的诗歌使他在众人中显得很特别。然而,李世民毕竟不是吟着“玉树流光照后庭”的陈后主,他可以写出“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这样的句子和《经破薛举战地》这样的诗歌,因此,《全唐诗》开篇第一卷曰:“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就是这来自北方男儿的豪气,为南朝的婉转之中注入了风骨,仿佛一位善舞美人,柔肢不再无力,终于成为挥洒着飘逸的彩带翩舞于云霞之中的飞天——美啊…… 
美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方面,如同色彩一般,有温暖之色,也有清冷之色。徜徉于柔美之中,清风忽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不乏仰慕者。衷情于道家的王绩,向往着像陶渊明一样的诗酒风流,于是他淡薄了功名利禄,衷情于琴书诗文,也不愿理会与己无干的政治,只在明月之下纵酒,憩于自己的精神天地中。 
以为古人说的都是苦涩的文言吗?非也,王梵志的诗便露了玄机。如果说诗是雅文学,这位有名的“白话诗人”偏偏背道而驰地把诗写得朴实甚至是俗野。口语、俗语,对他而言都可以入诗,从语言上来讲,王梵志为诗歌来了一次“二次革命”。 
唐代文人雅士宴集图 
二、初成 
唐初的宫廷诗,上官仪把它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自成一体——上官体,这是唐朝第一个以诗人命名的诗体。上官仪成就了宫廷诗,却也为宫廷所累,他被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上官仪的死却是强制性地收束了“江左余风”。 
于是,四个天才少年意气风发地走来了。“王杨卢骆当时体”,几十年后杜甫仍怀想着“初唐四杰”。怀才易遭人妒,四杰非但没有收敛锋芒,反而更加张扬地展现着自己的傲岸甚至是张狂,睥睨着他们脚下的世俗。 
天才似乎生来就是为了经受磨难的洗礼,而四杰又格外地饱受磨难。裴行俭当年对四杰的评价,不想却成为准确的预言。“炯虽有才名,不过令长,其馀华而不实,鲜克令终”。四人中,王勃渡海堕水,惊悸而死;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水而逝;骆宾王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不知下落;只有杨炯得善终。 
四杰的诗作中,离别诗占了相当一部分数量。“多情自古伤离别”,但四杰的离别诗除了文人式的凄悲,又额外有着豪士的爽朗,正是这种豪壮的大气,反而又冲淡了原本的悲凉与无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何必为远行而悲呢?于是,化悲凉为悲壮,化感伤为感奋,款款深情中或许会有泪水,但继之现出的是豪情的微笑。有了四杰树起的孤高一代的旗帜,唐诗终于告别了六朝文风,真正地踏上了自己慷慨激昂的道路。 
而陈子昂将古琴惊天一摔,又摔出了一个“更上一层楼”的信号,摔出了他的精神气质,摔出了他的个性风采。诗如其人,在陈子昂栩栩如生的动人诗篇中,喷薄出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凛然站在幽州台上的他,迎风而立,不加雕琢地吟唱出一首《登幽州台歌》,使后世的文人志士们,随之泪下,随之感慨,更为之唏嘘。 
唐诗之成熟,还表现在这时产生了一种新体,即七律。这就不能不提宋之问和沈佺期了,他们在七律的成长上功不可没。虽然这二人公认的“文人无行”,但宽容的唐人没有因人废诗。从长安的宫廷中走出,是宋之问的梦醒时分。前往万里之遥的岭南,宋之问可曾想到这是一条不归路?或许,早发大庾岭的他方显出一分诗人本色,悲凉之声令人恻然。沈佺期为人强于宋之问,但其才却又不如。德才在他们身上开了一个玩笑,竟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诗的王朝·唐代诗歌之我见(2)   
还有,魏晋风度的刘希夷,以一颗感伤的心,感受着落花飘零与刹那芳华流逝的心痛。当雪白爬上曾是红颜少年的缕缕青丝之际,回首但看往事,空留下类似“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般的别样凄美韵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一语成谶,《代悲白头翁》成为他永恒的悲歌。 
按闻一多先生的话,刘希夷是带来了一个宁静爽朗的黄昏,而张若虚则是更加宁静爽朗的月夜。月夜,是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在诗史上无疑是个奇迹——月光之下,物我合一,情景相生,伤感而无奈,流丽而婉转,空灵而缠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四杰的清傲,有子昂的慷慨,有沈宋的雅致,还有像刘希夷、张若虚那样的幽静,唐诗丰满起来了。 
三、盛唐气象 
韩滉《文苑图》 
时至开元,大唐王朝如日中天,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但如果没有与之相配的文学,则这个盛世未免单薄。事实上大唐盛世根本毋庸为此忧虑。不必怀疑,现今能让你脱口而出的,必是八方雄视万国来朝的盛唐之音。 
如果说盛唐的诗坛如同一个乐团,那么其中有边塞诗人豪放的军旅进行曲,有田园诗人清逸的天籁雅音,还有李白男高音一般高亢嘹亮的歌喉。这是一幕大戏,人物众多,曲调各异,然而激昂的主旋律却总是那么磅礴大气——这是盛世的长歌。 
高岑为首的边塞诗派,或铺陈描绘着塞外的奇致景观,或尽情抒写着慷慨的报国之情,或擦拭着对故园怀想的一滴男儿泪。高适毫不遮掩对功名的追求,坦荡自信地写出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地事业的雄心。岑参更构思奇险,妙笔生花,写出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黄沙莽莽黄入天”,三句一韵的诗一气呵成,不事停滞。诗家夫子王昌龄,七绝与李白携手比肩,更有悲壮之歌,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令人热血沸腾。王之涣的一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