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做人,世故做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谢北坡树,我的心因它而豁朗!感谢父亲,我的路因他而宽阔!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窗外的世界最精彩
身陷人生的囚室,
窗外的蓝天比灰色的高墙更亮丽,
空中的小鸟比眼前的铁网更生动。
比尔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被派遣到英国海军第七陆战队第五特遣队。
就在比尔兴冲冲地前去报到一周后,还没等他充分欣赏和享受加州迷人的海滩、和煦的阳光,他所在的部队便奉命开赴沙漠地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对比尔来说,这次训练既令他兴奋又令他紧张。兴奋的是可以领略沙漠美丽的风光,紧张的是他不知道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什么样。
然而,初见广袤沙漠的喜悦和兴奋,也就在他的内心停留了那么两三天,便被严酷的生存训练课所吞噬。
比尔躺在自己挖的沙窝里,一分一秒地忍受着耐力训练给他带来的孤寂与焦躁。他想找个人聊一聊,可他离最近的列兵约翰也有30米远,他们无法交谈;他想睡一会儿,可又怕毒蛇和沙暴的突然袭击,他感觉眼前漫天的黄沙仿佛是一台榨油机,正一点一点将他内心的那份坚强与自信榨干。
然而,这一切只是他们这次训练的开始。
就在他来到沙漠的第15天后,他给他的父亲——一位陆军将军写了封信,希望父亲能利用他在军界的关系将他调离特遣队。
之后,等待便成了他每日军营生活中惟一的希望。
一周后,他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只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关着两个人,他们惟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另一个人却总是关注高墙和铁丝网;前者的内心豁达而高远,后者的心里却充满了焦躁与恐惧。
半年后,后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前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孕育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还有什么事情比一个人每天努力地活下去更了不起呢?还有什么能够比一个人每天早上醒来,看见早上的阳光、蓝天,更令人愉快呢?如此一想,比尔的心窗亮了。
接下来的训练中比尔的内心仿佛又充满了活力,他没有辜负父亲的用心,并在那次艰苦的训练中,因表现出色而获得嘉奖。
人生中,确实会有许多问题困扰着你,不同的是,同样的困境中,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就在于有人只希望脱离苦海,有人却希望获得应付问题的力量。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负重才不会跌倒
根浅的小树易被暴风刮倒,
人只有负重时才不会跌倒。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淼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
老船长果断下令:“打开所有货舱,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舱里的水越来越高,货轮渐渐地平衡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木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如果装满水负重了,风是吹不倒的。在船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人何尝不是呢?
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地走了出来。而那些得过且过的空耗时光的人,像一个没有盛水的空水桶,往往一场人生的风雨便把他们彻底地打翻了。
给我们自己加满“水”,使我们负重,这样才不会跌倒。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盲人手中的镜子
什么是信念?
盲人手中镜。
一位朋友年近而立,正值人生巅峰时却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无边无际的绝望一下子笼罩了他的心。在一个沉醉的夜晚,他差一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朋友从医院进出来后一个人在街上游荡。忽然,一阵略带嘶哑又异常豪迈的歌声吸引了他:天桥下,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正手拉一把破旧的二胡,向着寥落的人流动情地自弹自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盲人的怀中竟挂着一面镜子!
“镜子是你的吗?”趁盲人一曲唱罢歇息时,朋友不解地问。
“当然喽,自我离家那天起我就一直把它带在身上。知道吗?我有两件宝,一件是二胡,另一件就是这面镜子。”
“可这面镜子对你毫无意义呀?”朋友迫不及待地问。
盲人面色凝重地说:“我希望有一天出现奇迹,能用这面镜子看见自己的脸,因此我一直带着它。”
朋友的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一个盲人尚且如此热爱生活,而我……朋友突然彻梧了,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尽管每次化疗,都会给他带来死去活来的痛楚,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逃脱过。病情稳定时,他继续笔耕不辍地写歌,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自己未来的梦想。
他意味深长地说:由从与盲人邂逅的那天起,我也拥有了人生弥足珍贵的两件宝,一是乐观积极的心态,另一个便是屹立不倒的信念。现在上帝正在与我玩一场生死游戏,而这场游戏的残酷性在于,上帝打算拉我进入天堂,我则要与上帝赌一回,在天堂唱一首歌再回来……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西门子与棍子
令人景仰畏惧的伟人,
手中比别人多根棍子。
一位8岁的小女孩去教士家学刺绣,每当她走到教士家门口时,便会有一只凶猛的雄鹅朝她扑来,好几次还啄了她。
女孩吓得号啕大哭,再不肯去学刺绣。她的母亲千方百计地劝她,但她说如果没有人给她做伴,她是再不肯去学的。
女孩的父亲于是找了根长长的棍子交给他5岁的儿子,对他说:“希望你的胆子比姐姐大。”并告诉他如果雄鹅来了,你尽管大胆向它走去,然后用棍子狠狠打它,它就会跑掉了。
小男孩跟着姐姐来到教士家,刚推开院门,那只凶猛的雄鹅便高高地伸着颈项,发出可怕的叫声向他们冲过来,男孩的姐姐尖叫着转身就跑。
小男孩也想跟着姐姐跑,但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闭上眼,颤抖地伸出手中的棍子在周围一通乱打,雄鹅终于害怕起来,大叫着回到一群鹅中间去了。
这个小男孩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电器发明家,他的名字叫西门子。
他在七十多年后的《西门子自传》中说:“因为童年的一点启示,而使我终生受用,不知不觉地给了我无数次的鼓励:遇到切身危险不要回避,要大胆迎上去,加以痛击。”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从零到一百万
把“0”变成“1000000”,
只需在后面再加五个“0”,
“一”转念是前面的“1”。
有一位农民,靠几亩薄田过着单调又贫困的生活,这几乎是这个偏僻乡村里的人们惟一的选择。
他也曾梦想着到外面去创一番事业,但当他扛着铺盖到城里过了一段打工生涯后,现实破灭了他的梦想。他十分惆帐地回到了家乡。
清明节的时候,他上山给祖先上坟。下山的时候,他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窝野鸡蛋。一数,共有12枚。
12枚野鸡蛋如果把它煮熟,可以是一盘下酒菜,也可以填饱肚子。
闪念之间,他觉得这些野鸡蛋对他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的梦想突然从这12枚野鸡蛋上找到了开始的方向。
他把这些野鸡蛋进行了孵化,结果有8只雏鸡破壳而出。他又依靠其中的6只母鸡连续繁殖,一年下来,野鸡数量达到300多只。
这些野鸡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商人竟然开出了2万元的高价。
他没有卖,并为此觉得欣喜万分,这说明野鸡有市场,他的判断没有错。
于是,他从当地的猎户手中大量收购各种活野鸡,对它们进行杂交和繁殖,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野鸡成了周边地区的抢手货,并且远销到香港、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获利100多万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江西省铜鼓县的一位农民。
12只野鸡蛋创造了100多万元的财富,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那个地区,谁都可以拥有12只野鸡蛋,但从这野鸡蛋上看到梦想的人却只有一个。
本书来自。。 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有知识的无知
五花八门的理念,
也可称为“知识”,
也可叫做“知死”——
满脑知识的白痴。
芦花鸡总是丢蛋,母亲急着四下里寻找。
大中午的时候,母亲斜着身子往隔壁的李成家瞄,李成家的鸡窝里有两只鸡卧着,样子静静的,但就是没有我们家的那只芦花鸡。母亲说,这鸡一定把蛋丢在别处了。
母亲在牲口圈里转了一圈,又上场院的草垛边转了转。当母亲折身回来的时候,手里就握着一个温热的蛋。
母亲说,这鸡丢蛋丢野了。
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抓住那只芦花鸡,在它的后半身捣鼓了一阵子,以探知它今天是否有蛋,母亲把这种方式叫“揣蛋”。母亲说了声“有”,就把鸡放进了羊圈边的柴草筐里,又扣上了一个半破的筐。
母亲说,看你还能野到哪儿去。末了,母亲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喊我,赶紧吃饭,别误了上学。
过了两天,母亲在芦花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那个半破的筐,被母亲扔在了兔子的窝上。我说,不怕芦花鸡跑了?母亲说,有引蛋,它就不跑了。
当时,我不懂。但这只鸡说不跑就真的不跑了。
后来,母亲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也不用母亲费事,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就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咯嗒叫着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
再后来,母亲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呆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已经干瘪得很小,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我当时想不明白,挺野的鸡,怎么后来会乖乖地听命于一个土豆呢?
许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些人顽固地坚守着人生中的一个目标,或者习惯地奔赴着一个早已失去意义的方向,才明白了生活也在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
看来,人的头脑中也容易藏着一枚看不见的“引蛋”,在岁月中,它迅速地长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挡住了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从而牵制了人的进步。
C篇 倾听沉默
人性的悲哀
人性的悲哀
饱暖思淫欲,
饥寒起盗心。
这是人性的弱点,
也是人性的悲哀。
孟子三十多岁时的一年冬天,他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的得意门生。
宴罢,师徒们正聊得起劲,突然一个清点餐具的丫环嚷了起来,说是少了一只银匙。
孟子的老师说:“不会吧,就餐时分明都很齐全,怎么会少了呢?”
这时,那丫环又说:“一定是谁拿了,趁现在大家都还没散,是不是在每个人身上搜一搜?”
孟子的老师连忙说:“不妥,不妥。”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弟子们都赞成搜一搜,有的已急不可待地解开了衣扣。
这时,只有孟子坐在一边不吭不响,脸上红一阵青一阵。一个学生对老师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