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疑案正解-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坏(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自此之后,伏愿神祇,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当然,后金执政集团内部的斗争,不会因努尔哈赤率领众子侄等对神祇设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样,“怀礼义之心”的诸王贝勒,对于觊觎汗位者,也不能“化导其愚顽”。有汗位,必有争夺;有争夺,必有厮杀。
清太祖努尔哈赤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逝世,共44年。其间,满洲宗室内部先后发生过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努尔哈赤与胞弟舒尔哈齐的斗争,第二次是努尔哈赤与长子褚英的斗争,第三次是努尔哈赤与次子代善的斗争。应当说,满洲宗室在44年间发生三场大的冲突,并不算多。努尔哈赤的高明之处在于,这三场冲突都迅速得到处理,化风浪为平静,化凶险为平夷,没有酿成大的裂变;相反,每斗争一次,满洲宗室内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坚强。
我曾经说过,努尔哈赤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清朝兴起的一个经验,就是坚持一个“合”字。有人说,像努尔哈赤这样,哥哥把弟弟幽禁致死,父亲把儿子杀了,这应当是“分”啊,怎么能说“合”呢?
努尔哈赤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当他的力量还很弱小时,他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骨干队伍,同心同德,朝着既定的大目标共同奋斗。这其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他就要去调整。当正常手段无法协调时,万不得已,他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来求得整体的和谐。这个骨干队伍主要是两个集团:一个是宗室贵族集团,如褚英、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另一个是军功贵族集团,如费英东、额亦都、何和里、安费扬古、扈尔汉等。当褚英被推到执掌国政的地位时,因为他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两个集团的主要成员都反对他。努尔哈赤不处理褚英,就会出现三个不合:宗室贵族不合、军功贵族不合、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后,既使宗室贵族合,又使军功贵族合,更使宗室贵族与军功贵族大合。
历史证明,清初宫廷经过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后,出现了三次政治飞跃: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从而为大清事业奠定了基础。
由上可以看出,所谓“合”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没有冲突,而是妥善处理,恰当整合,化险为夷,整分为合。就是说“合—分—合”的过程,本来是合,虽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整分为合,出现新合。以小分,促大合;以旧分,成新合。这就是“努尔哈赤斩子”故事给后人的历史启示。
相关推荐书目
(1)孟森:《清太祖杀弟事实考》,《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2006年
(2)阎崇年:《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周远廉:《清太祖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阎崇年:《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华文出版社,2005年
(5)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华书局,2006年
孝庄太后下嫁
一、孝庄皇太后
清朝有两位皇太后对清朝政治至关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庄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庄皇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布木布泰是皇太极中宫皇后哲哲的侄女、关雎宫宸妃海兰珠的妹妹。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与皇太极成婚,时年13岁,皇太极35岁。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于崇德三年(1638年)为皇太极生下第九子福临,时年26岁。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年)死时庄妃31岁。这年多尔衮32岁。孝庄太皇太后病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享年75岁。
布木布泰出身于蒙古贵族名门,容貌秀美,聪明知礼。她活了75岁,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为清朝的守成兼创业作出重大贡献。
第一,身负满蒙联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从科尔沁草原来到建州,与35岁的皇太极成婚。这时皇太极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结婚11年了。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皇太极。姑姑与侄女三人都嫁给同一个男人,是出于政治的原因,满洲和蒙古科尔沁部建立了姻亲关系,共同开创清朝的事业。布木布泰嫁过来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极继承汗位,她从贝勒福晋变成大汗福晋。十年以后,皇太极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为崇德皇帝的永福宫庄妃。
第二,为清皇室生儿育女。布木布泰先后为皇太极生了4个儿女。皇太极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庄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个女儿,崇德三年(1638年),26岁的庄妃又生下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继承大清皇位的顺治皇帝。这支血脉延续了清朝的帝胤。前文说过,她和皇太极的关系似不如姐姐海兰珠,但从庄妃生育的四个子女看,起码在一段时间里,她和皇太极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其四个子女的出生时间如下:
皇四女天聪三年(1629年)生庄妃17岁
皇五女天聪六年(1632年)生庄妃20岁
皇七女天聪七年(1633年)生庄妃21岁
皇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生庄妃26岁
第三,经历三次皇位之争。太后布木布泰亲历了三次后金—清最高权力的争夺,就是后金—清汗位和皇位的斗争。
第一次,公公
努尔哈赤死后,尸骨未寒,便发生了汗位之争。她刚刚嫁给皇太极一年,才14岁,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斗争。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样用尽心机,排除障碍,脱颖而出,继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极死后,她不动声色,依靠姑姑、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通过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和关系整合,使儿子福临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为皇太后。
第三次,儿子顺治帝英年早逝后,她力主子继父位(不是弟继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过
天花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于是,顺治帝旨定玄烨继承皇位,这就是康熙皇帝。
孝庄太后不仅亲临三次大的皇位斗争,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沧桑之变。她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创业功绩大。孝庄太后在清宫62年,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青年时帮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极,中年时辅佐儿子顺治帝福临,老年时辅佐孙子康熙帝玄烨。她从来也没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对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响。
孝庄太后经历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顺治、康熙),慈禧太后影响了清后四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以上四条,可以看出: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二、睿王多尔衮
多尔衮(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前最钟爱的第十四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宠爱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阿巴亥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养育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为争夺汗位,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威逼阿巴亥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母亲死后,多尔衮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皇太极继承汗位后,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成长为能文能武、长于谋略的和硕贝勒、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多尔衮第二次参与了争夺大位的斗争。这一年,多尔衮32岁,比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小3岁,比庄妃大1岁,比顺治帝(1638~1661年)大26岁。争夺的结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第二年,清朝迁都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到塞外围猎,病故于塞外喀喇城,年39岁。
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对于他辅政或摄政的功过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即多尔衮死123年后,乾隆帝才给多尔衮以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但指出他“摄政有年,威福自尊”。
先看他的六大功绩:
第一,文武兼长,屡立战功。多尔衮能文能武,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出征蒙古,获“制诰之宝”;随征朝鲜,立下功勋;率军入塞,克济南府城。
第二,皇位继承,能识大体。有人说,多尔衮一生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是个失败者。这是从他个人的得失去考量。但是,两次争夺皇位,特别是第二次争夺皇位,多尔衮以满洲整体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克己忍让,退出皇位之争。做摄政王后,他一方面把摄政王做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一方面又克制了对皇权的欲望,没有做出篡权夺位的举动。多尔衮能观大局、识大体,在清朝入关的关键时期有效地维护了满洲贵族上层的团结。
第三,抓住时机,统兵入关。在闯王进京、崇祯自缢的重大历史关头,多尔衮采纳大学士范文程等的建议,抓住时机,统兵进关;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统治,立下卓越的历史功勋。
第四,定鼎北京,保护故宫。力排众议,迁都北京,保护并利用故明皇宫。在中国皇朝历史上,大一统皇朝利用前朝宫殿,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废除三饷。多尔衮进关后,宣布“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清世祖实录》卷四)和宣布“废除三饷”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汉官,统一中原。对投降的汉族官员,加以任用,迅速稳定政治局面。“奉世祖(顺治)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清史稿》卷二一八《多尔衮传》)。
再看他的“六大弊政”,即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这些错误的做法,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中原经济,挫伤汉人情感,带来严重后果。所谓“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数字可能有出入,但多尔衮违背皇太极对汉人的政策,杀人过多,是其重大错误。200多年后,辛亥革命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就是对这些政策的不满与反抗。
可以说,多尔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人物,他的功过是非,让人一言难尽,单是那桩以他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经让历史学家们千考万索,让老百姓至今还在街谈巷议。
三、“太后下嫁”说(1)
“太后下嫁”说,自民国以来,沸沸扬扬。小横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观》,民国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书中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下嫁贺诏》、《太后下嫁后之礼制》三条专记太后下嫁之事,并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也”!民国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会文堂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