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块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232章

新纪元1912-第232章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可信吧”

点点头,李子诚的心里同样带着一丝疑huò。

关振铭为什么会拒绝日本人,日本人需要一个**公司经理,而过去几年他却一直试图在公司获得一席之地,可偏偏每一次都是为自己做嫁衣,这次日本人主动找上他,这次他成功的把握远超过过去,可他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让自己早做准备,以防止日人占领连云。

关振铭

念叨着这个名字,李子诚整个人都沉默了下来,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看来自己的确是把他想错了,至少,这个人身上不是全没有一丝可取之处。

“经略使,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守住连云港,相比于胶澳,连云无疑更为重要,连云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而胶澳只是一个港口,如果连云被占,那么对我们而言,就是根基全失”

望着陷入沉思中的经略使,蒋作宾出声提醒道。

“所以,我建议应该把第三师、第八师调回连云,同时将由劳动兵团改编的五个师,悉数调往连云一带……”

走到地图前的蒋作宾一边作着兵力调动的建议,一边在地图上用铅笔画出了一个简单的连云防御圈。

“能守住连云吗?”

“调回那第三师和第八师,就能守住”

蒋作宾肯定的说道,或许连云港没有要塞,但连云港却有着胶澳无法相比的优势,现在航空队主力俱在连云进行训练,至少可以保证不让敌舰接近连云,而只需要防范日本陆军登陆苏北,留下两个主力师,一来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二来可以在必要时阻敌进攻。

“可胶澳呢?”

抬眼反问一声,李子诚望着蒋作宾,就这么放弃胶澳未免太过可惜了,如果没有第三师、第八师在外围配合,青岛就会陷入苦战,至少在第三师、第八师到达之前,青岛陆地战时就不会结束,胶澳战局陷入疆持,同样也不是自己愿意面对的局面。

“经略使,嗯……”

稍做沉yín,蒋作宾抬眼望着经略使。

“如果想两地皆保,单靠我们目前的军力,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除非……”

“除非请电大总统,请北洋军配合作战”

李子诚有些无奈的道出这么一句话来,可袁世凯会派兵吗?即便是袁世凯同意派兵,是让北洋军去山东,还是让北洋军来连云,无论是去山东或是去连云,他们的战斗力可靠吗?

北洋军可是说是中国与列强差距最小的军队,但这指的却是北洋六镇新军,而且这个差距最小,指的还是——武器,而不是其它。事实上,现在只有五镇,第一镇禁卫军早已遣散整编,至于袁世凯整编的十几万杂牌军,无论是战斗力或是装备,都不甚可靠,袁世凯有可能会为了山东,把自己的家底的扔在山东,或是扔在连云吗?

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自己压根就没有足够的部队能够同时保卫两地,现在的江苏陆军表面上看来,是扩编到了六个师,可这六个师却有三个师是新建部队,用在胶澳利用有利地型防守或许没问题,但是可是在连云呢?

“经略使,现在我们就差一个师,只需要有一个师,守住连云就没有任何问题”

直视着经略使,蒋作宾又继续说道。

“现在最重要的是胶澳反攻是否能如其发动,胶澳事变的关键,在胶澳而不是的连云,现在胶澳日军已经集结了超达三个师团,五万人,只有在野战中,将其彻底击败,才有可能迫使日本回到谈判桌前,从而结束目前的冲突,但是以目前胶澳的兵力而言,如无外部配合,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军力实施反击。”

反击这才是整个胶澳作战计划的关键,或者说是结束战争的关键。

“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胶澳会变成一个磁铁,吸引日军主力的同时,调动三个师配合胶澳守军,对日军实施合围,而与此同时利用空中力量攻击其海军,断其后路,为实现合围创造机会,而现在……”

“现在,我们就只有三个师的机动部队,即便是进一步动员,恐怕机会也不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劳动兵团压根就不可能具备野战能力”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力量,李子诚很清楚,正因非常清楚,所以这会才会这么难以选择,连云是根基、胶澳是关键,两者都不容有失,可自己的力量却不足以保卫两者,但这个选择,却又不能不做。

要么是取舍,要么就是说服袁世凯,请袁世凯派兵,袁世凯手中有五个师的jīng锐,如果他愿意派出两个师的话,那么问题就全都解决了,可,他有可能会派兵吗?

“电请中央吧若是大总统不同意的话,那么咱们就……”

话语稍顿,李子诚似无奈又似决然的说道。

“就只有一寸山河一寸血了”

第262章觉悟(求月票!)

第262章觉悟(求月票!)

“凡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所有的山东权益,从维新运动以来一直为中国的仁人志士所重视,但他们认同的利益要转化为广大民众的共识,并jī化民众的情绪,形成社会运动,无疑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舆论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山东权益归属问题事实上已出现了新的契机。占据山东主权的德国成为大战一方,按理,人们是很容易提出趁机收回山东权益问题的。但从舆论上看,各界关注的中心却并非山东主权,而是中国能否实现中立、稳定常态等问题。大战爆发后,中国政fǔ于8月6日宣告采取中立立场。

而民众却大体上作出了拥护的反应。8月8日,北京商务总会发出维护社会稳定的传单,指出大战尽管对商业和外贸有一定影响,但因战争“万无旷日持久之理”,且国家又已“按照公法宣布局外中立”,国内金融不会出现大震dàng。各商家不必自相惊扰,而要同心协力,镇定市面。8月13日,北京商务总会又发出劝告,详细说明政fǔ采取中立政策后,国内经济秩序不会大受影响的众多理由,劝商家尽可放心照常作自己的生意,以维持市面稳定。若商家自luàn,牵动金融恐慌,商人将最受其实祸。从这些表示看,当时民众担心大战影响中国经济生活,情绪有一定恐慌,商界关心的是有关当前实际利益的市面稳定,并未注意到必然卷入战争的山东问题,更未产生趁机夺回山东权益之想。

在此期间,文化人的反应亦大体如是。《晨报》评论指出,大战起后,影响中国者唯是各国忙于战事,借款将成泡影,我国财政,势真岌岌。但大战给中国提供了自强机会,政fǔ正应抓住机会,修明内政,巩固国基,以图反弱为强。《申报》时评则认为,欧战之远期影响在“中立难守”,中国必受其害;中期影响为“外债”、“关税”将随之衰落,“财政必大受困难”;近期影响在大战引起“金融爆变使商界大受痛苦”,一旦商家倒闭,将造成“劳力之人无以谋生”,引起社会问题。是为政fǔ最急需解决者。

而这一切无不表明舆论在欧战爆发之初,国人大体是站在局外中立的角度对待战事,仅意识到了一些可能直接影响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的问题,业已出现新契机的山东权益问题尚未进入大众视野。这看似奇怪的反应,实际上却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表现。

大战爆发之初,对大战之于世界的影响并未实际呈现出来,见诸报刊的影响均属人们的主观判断。在尚无舆论造成某种公共意识时,人们必然首先从自身与事变的关系去建立联想,即首先想到事变对自身利益可能造成的影响,而不会首先关怀与自身关系并不直接的山东权益。

随后面对德国yù还胶澳,受日人bī迫中央却不敢收,而国人虽有抱怨,但却顶多只是无奈,但淮海经略使公署绕开中央自行接收胶澳,又面日人通牒,守胶澳而不撤,却让国人惊恐之余,却又为其叫起好来,可这好之外,更多的却是担心。

随后李子诚的一番广播讲话,又让人们真真正正的把山东权益和国家权益联系在一起,而不像过去一般,因山东权权益为外国占据有年,人们已经习惯,虽说尚有一些文人指责淮海经略公署“冒然行事”,但在李子诚的连云讲话之后,舆论为之一变,曾经的指责声为之一消,那时谁也不愿担起“卖国”之名。

而8月27日,日本海军炮击青岛,接收青岛中国守军的奋起还击之后,这倒是那些个文人到底终于不再对日本政fǔ宣称的“保障中国主权”有那怕一丝的信任,而舆论也在那一天从“中日二国今日正事设法解去误会”的声音中转向了“死守胶澳,卫我国权”。

在胶澳之战打响之前,面对日本蛮横的最后通牒,文化人在情绪上开始有所怨愤。而中国收复胶澳后日本竟要求中国以撤兵以保两国和平,实非国所能受,言词间已呈现出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情绪,而胶澳之战打响后,文人、舆论彻底转向支持淮海经略公署坚守胶澳。

而一直求稳的商界的反应亦渐趋强烈,上海、广州、福州等地商业协会纷纷致电北京政fǔ,呼吁对日本要求胶澳撤军一事需严词拒绝。中国人心对于日本之要求异常愤jī,各界的愤jī情绪通过报纸的传播逐步汇成更大范围的公众情绪的趋势已见端倪。

在9月18日,当日军于胶澳登陆,公众的反日情绪已渐趋**,而“五十三勇士”更把这一**推至顶点,从而引发了多阶层参与的民族运动。

民国三年9月19日,一名爱国志士在《申报》上倡议开办救国捐,并自愿捐献财产1/10。此议一披lù,响应者纷纷声援,次日,五十三勇士号外刊出后,上海《申报》发表《爱国之凭证》的“时评”,发出“爱国献金”倡议,称爱国并非“空谈”,以献金“表示其爱国之心”,“人人出之于囊中,非若空中之取之无穷也”。

9月22日,即由沪上名流虞和德牵头,成立了中华救国献金团,称外jiāo日棘,时局日艰,国家存亡,则匹夫与有责焉。遂制定《暂行简章》,规定“以中华国民协力保卫国家为宗旨”,以募集5000万银元为目标,一供江苏陆军守卫胶澳之用,二为国家添设武备之用。在发出救国献金运动的同时,

接着,这救国献鑫就从上海而北京,由北京而省城。再由省城到地方,各地的学生成群结队在街上游行、募捐,爱国的jī情于心间jīdàng时,热血的学生们自然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抗战”。

哈尔滨,这座中东铁路中央的城市,和连云港一样,哈尔滨同样是建于铁道附属地上的城市场,不过它并不属于中国,而是俄国人管理的城市,城内一栋栋尽是俄国风格的建筑,街道往来的老máo子,以及机关上悬挂俄罗斯的三sè旗,都在提醒着人们这一事实。

晚,道外同乐剧院内,jī昂高亢的山东梆子腔在剧院内回dàng着,和东北每一个地方一样,哈尔滨的中国人同样以山东人居多,早在当年修中东路的时候,便有数万山东人在来黑龙江修铁路,山东人多了,这哈尔滨菜馆是山东菜馆,剧院里演的是山西梆子到是情理之中。

这同乐剧院坐份三六五等,中后场是连坐,那是两戈比一个座,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