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陆的商船不来,台湾的日用必需品就严重缺乏了。荷兰人十分焦急。他们只得准备了厚礼,派通事相当于今天的翻译何斌到厦门求见郑成功,要求同大陆通商。
何斌虽然给荷兰人做通事,心里却一心想把他们赶走。他利用荷兰人对自己的信任,摸清了荷兰军队的部署情况。
这一天,何斌一见到郑成功,倒身下拜,流着泪说:“台湾百姓受红夷当时中国人对荷兰人的蔑称欺凌三十多年,早就恨透了他们。请您救救台湾的百姓吧!”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图,递了过去,又向郑成功详细地说明了台湾水路变化和荷兰人的设防情况。
郑成功听了何斌这番话,心中立刻产生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念头。他扶起何斌说:“此事先生千万不要声张,我胸中自有打算,将来事成之后,定要厚报。”。
郑成功进军台湾前,先写信给台湾的荷兰殖民统治者揆一,信上义正词严地说:“台湾乃我中华领土,没容外人长期霸占,如今我限你立即撤出,还我神圣领土!”揆一接到书信,却并未在意。
经过周密准备,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25000人,分乘几百艘战舰到澎湖,就遇上了暴风雨,船只无法行驶,只好停下来,等待天晴。过了好几天,天气仍不见好转,郑成功担心这样会影响士气,走漏风声,就命令各船准备开航。中军舰上的军官怕风浪太大而发生意外,纷纷跪在郑成功面前,郑成功斩钉截铁地说:“厦门孤岛难以久居,我不得不冒风险收复台湾,作为练兵之地。你们传令诸船将领,不要惧怕红夷的炮火,看中军船的船首所向,衔尾前进。”。
就这样,船队冒着惊涛骇浪,驶离澎湖。过了不久,云散了,雨停了,天气十分好。将士们以为是妈祖神祜,欢呼跳跃,摩拳擦掌,士气顿时高涨起来。
4月1日黎明时分,船队到达鹿耳门。鹿耳门是台湾门户,那里有很多暗礁,号称天险,船只很难通过。郑成功让熟识地形的人带路,船队悄悄地前进。东绕西绕,神不知鬼不觉地通过了鹿耳门,驰向木寮港。
台湾百姓听说郑成功大军来了,奔走相告,纷纷赶着牛车接引郑军登陆。不到两个小时,郑军几千名登陆大军都安全地上了岸。
天亮之后,荷兰人才知道郑军登陆的消息。荷兰总督揆一用望远镜一看,只见树上和陆上到处都有中国军队,他怎么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惊愕地叫了起来:“上帝!鹿耳门已淤浅,中国船难道飞过来的?”。
揆一急忙命令开炮。中国战船紧跟中军船,不断避开荷兰人的炮台,插到两座城堡之间,隔断了这两个据点之间的联系。
揆一非常着急,慌忙派兵从海上和陆上分头迎战,陆上作战的荷兰指挥官是贝尔德上尉。贝尔德十分狂妄,接到上司的命令,就拍着胸脯吹嘘说:“中国人天生受不了火药的气味和毛瑟枪的响声,只要放一枪,他们就会四散逃命,全部瓦解。”他先做祷告,祈求上帝“保佑”,然后命令手下的240名士兵按12人一排,排好队形,就向郑军挑战了。
郑成功派4000陆军分两路,一路正面迎战,一路从侧面包抄,箭矢像下雨般地时向敌人。荷兰士兵见中国人如此勇敢,吓得魂飞魄散,还没开火就乱了队形,有的把枪一丢,抱头鼠窜。
郑军乘胜猛追,击毙贝尔德上尉和他的部下118人,还缴获了许多军械。
在海上,郑军也取得了胜利。荷兰船只高大坚固,在浅水中却行动笨拙;郑军船只虽小,但是灵活敏捷,荷兰人只有三艘大船,每艘大船都被数十只中国小船团团围住,根本施展不开。开战不久,荷兰最大的战船“轰”的一声就爆炸沉没了。其他两艘战舰见势不妙,一艘转头逃向外洋,向荷兰人在南洋的据点马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报信去了;另外一艘一溜烟地逃回城堡底下,依靠着炮台掩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就这样躲起来。
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听说中国自己的军队来收复台湾,纷纷起来协助,并在背后袭击荷兰殖民军。
揆一看到武力不行,就耍花招,派人去见郑成功。表示愿意出10万两白银给郑军充饷,请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拒绝了揆一的要求,义正词严地说:“台湾是我们先人的故土,你们必须立即撤走。只要把土地还给我,那些金钱珍宝,你们可以全部载走。”被围困的荷兰殖民者饥渴病伤,狼狈不堪。揆一拖了几个月,见自己孤立无援,无计可施,只好宣布投降,向郑成功呈递投降书,请求允许他分期撤兵。第二年,最后一批荷兰殖民者撤走,台湾完全被郑成功收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命儿子郑经留守在厦门,自己带了几营亲军开发台湾。他打算在台湾发展生产,学习春秋时候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榜样,为抗清复明做长期准备。可惜因为他长年在战火中奔波,风里来雨里去,积劳成疾,损害了健康,于收复台湾后不久患病去世。死时才39岁。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掌握台湾,还一直控制着福建沿海的岛屿。后来,康熙帝统治期间,台湾接受了清政府的统治,这样台湾与大陆重新归于统一。
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抗击殖民强盗的一次重大的胜利。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扞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坚强意志。郑成功这位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受到后代人们的颂扬。
61。神州一统的盛世
康熙帝即位后,在宫廷御柱上书写六个字:“三藩、河务、漕运。”三藩平定后,河务就提到日程。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帝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靳辅是辽阳人,顺治年间人仕,先后担任编修、安徽巡抚、英武殿学士等职,一向勤勤恳恳,办事老练。他手下有一幕僚叫陈潢,生长于钱塘江边,深谙水性,在水利方面很有经验。靳辅在陈潢的协助下,用疏导和筑坝相结合的办法治理黄河。黄河经过他十几年的治理,大有改观。康熙帝南巡时,特到黄河视察,在北岸180里的长坝上巡视,见坝面坚固,河水变清,坝外农田青翠,心里十分高兴,赐靳辅诗一首:
|文!|防河纤旰食,六御出深宫。
|人!|缓辔求民稳,临流叹俗穷。
|书!|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
|屋!|已着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靳辅与陈滋在治黄工程的半途上不幸相继病逝。后来张鹏翮出任河道总督,又使黄河工程有了生机。康熙四十四年二月九日,康熙第五次南巡,又视察了黄河工程。他看到九里冈巍巍的大坝,治理得很理想,对张鹏翮非常满意,倍加赞扬,特赐一把康熙亲笔题字的小扇,勉励他努力治河,为自己分忧。经十几年的努力,使经常泛滥的黄河“水归故道,漕运无阻”,曾几度汪洋的苏北七州县的大面积土地得以恢复耕种。大运河免受黄河之灾,畅通无阻。漕运的恢复,使南北经济贸易繁荣起来。
康熙帝在位61年,六次南巡,虽说是游山玩水,以陶冶情趣,舒宫中政务繁忙之苦,但也不忘视察民间的疾苦,了解民情。在太湖游览时,对太湖冲毁土地之事,十分关心,了解得十分详细。然后,责令有关大臣进一步调查,制定出一个具体减免赋税的政策。
清初的皇帝深深感到明朝灭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苛捐杂税繁多。什么地、赋、人丁等税,还有什么“辽饷”、“剿饷”、“练饷”等名目繁多的军饷,再加上豪、恶吏暴征乱派促使农民生活无望,纷纷起来造反,起义烽火越烧越旺,直至明朝灭亡。
所以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首先废除了明朝一切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对于乱摊乱派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予以制裁。康熙帝即位后,又在原基础上制定了更系统、更完善、较合理的赋税制度和征收办法。同时对因兵祸、天灾造成的疾苦,康熙帝还特下旨进行赈济。
在减免税收的同时,康熙帝又下令废除手工业工人的匠籍制度,准许他们自行开业,不再做官府的手工业奴隶。废除明朝以来的乐户、惰民等贱民身份,使他们同受良民一样的待遇。鼓励农民到边远山区开荒种地。开垦出来的地,归开垦者所有,政府给发放印信。开垦的地税,开始为免税3年,后又延为免税6年,个别偏僻之处,免税10年。对云贵等地区还允许官府雇工垦荒,边境驻军实行屯田。由于措施得当,全国耕地面积由康熙初年的527万顷,上升到851万顷。
康熙帝对工商业也十分重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下令开放海禁,并和日本等国互通贸易。同时在广州、宁波等地建立海关,征收关税。江南纺织业随着农、商的发展也十分繁荣。由于康熙帝降低了纺织业的税金,促使纺织业蓬勃发展。
康熙帝在位61年,对外以强兵卫国保疆,对内多实施安抚政策,对有着正统思想的汉人则用儒家思想进行束缚,其政策有六项:
1。崇祀孔子,亲往祭奠。国子监讲授程朱理学。
2。举“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名人名士。
3。开馆编写《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使文人志士才有所用,心有所想。
4。六下江南,召见名人雅士,体察民情民风。
5。开千叟宴,召见天下年过65岁以上的官员,以示满汉一体。
6。科举考试,恢复八股文,以笼络士人之心,收罗英才。
由此,清王朝帝业始固,社会稳定,边境安宁。随着农、工、商的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等开出百样鲜花,这些作品大都是讴歌这一时期的太平景象。着名的戏剧《长生殿》、《桃花扇》,小说《聊斋志异》等等。虽然有些内容有一定的讽刺与鞭挞,但对清朝的统治还是有利的。这些作品发表后,流行很广,很受后人的喜爱。
62。清代文字狱
文字狱是清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而采取的钳制思想言论的残酷手段,多指作者因文字着述涉及反清或触犯帝王避讳或妄议朝政而得祸入狱。文字狱并不是从清开始的。
在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为加强专制主义而粗暴干涉思想文化,制造文字狱,打击对立分子,树立其君主专制的威严。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屡兴文字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因为是外族入主中原而定鼎天下,清统治者对任何反清思想和言论都很敏感,采取了严格的镇压政策,对文化思想领域严密控制,大兴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见诸记载的文字狱就有七八十起。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发生了着名的“明史案”。浙江富户庄廷珑刊刻了朱国桢所编的明史,并增补了明末清初崇祯两朝事,取名为《明史辑略》。他后来因病逝世,其父庄允城邀请当时名士为该书作序,并将参订其中的人列于书中,出资刻印发卖,结果被人告发,事态日渐严重。康熙二年,清廷以该书对清皇室先祖直呼其名、贬低歪曲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对明清交战态度站在明一边,治其大不敬之罪,下令严加审讯,最后将参与该书编撰和刻印的人及其父兄弟子15岁以上的70人处斩,18人凌迟,数百人流放为奴。更为残忍的是,清廷还将庄廷珑开棺戮尸,并将其家产查封。清统治者借“明史案”警告汉族人士,借此教训读书人